-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肇论新疏游刃
肇论新疏游刃
疏。依心等者。疏初断定四句之中皆初示境后辨心。初句中既实而恒权。如何前云失抚会之功。二句中既权而恒实。如何前云异乎无相。三句中可知。四句中下。且依句数来势释之。由非有故所以无。由非无故所以有。乃亦有亦无句。此意正双遮时而恒双表。此中下。辨具心境。文理下。论语公冶长篇云。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了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今谓文理明白似不犯乎此责。
疏。即真下。显非二也。义引放光等经。
疏。承前等者。出论中再标谈者之意。差谓下。差谓差似。论主比拟遗民之意。非敢直非。但差乎空有两心等也。辅教编训脱忽也。亦通。
疏。玄机下。疏取前论以释此。前云怀前识以标玄。存所存之必当。今云若能舍己心等。前云即言定旨寻大方而征隅。此云寻玄机於事外等。令忘言舍情可契也。推移下。谓随宜进止。如秤锤在衡推移不定。
疏。为即下。依理反责。
论又云等者。答是当之问。亦可下。就而示之。
疏。心有下。凡有所住。情念乃生。起诸惑业。
疏。有所着者。着心只在一可字。
疏。名相等者。名相是境。起好恶是情生。由境有违顺。令心生好恶。好恶既彰则憎爱勃起。诸业随作。三报郁典。四生往来。皆由一着字。苟亡此着。则外亡名相。内消美恶。业华无由而开。报果何由而结。
疏。初二句下。识以了别为义。知即妄知。识乃心识。知觉识用。次二句下。约相约名以辨非相非名。
疏。是当等者。谓有住之情只住於名相。真至者。真是至当之情。非般若神心。
疏。此有下。出意也。一令下。令遗民等也。二显下。论主本意。异执下。执言定理之俦。随言相而生见。由言相异故令诸见不同。不能殊途而同归。言象本空者。非空不能显理也。圣心本绝者。非言非相也。迹可例说者。但改言字作迹字。读之可了。
疏。拟心等者。瞥然而起即成一念。亦剎那心也。谓念起已差。况随念生分别。依分别起言相。执言相求玄理。展转相因远之又远。然遗民下。出意也。遗民以远公为师。以生公等为友。英悟敏识固非浅浅。而览此论岂实有疑。但再叩玄关。令更析玄理以觉后来。而未达者苟见此论谓实不了。殆执迹迷旨之俦也。
肇论新疏游刃卷中
肇论新疏游刃卷下
五台大万圣佑国寺开山住持释源大
白马寺宗主赠邽国公海印开法真觉
大师长讲沙门 文才 述
疏。涅盘者下。初略释通名。通名有三。谓圆寂.灭度.无为。后二如下论自释。唐译下。即唐奘公三藏法师也。常乐我净名之四德。此四且约翻无常等四倒以显之。约治惑业苦三障以显三德。然实具恒沙无尽性德。故清凉释之。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即第一义下。指体也。然涅盘之体或指三德。或指真如实际等。今依表中也。故大经二十七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等。佛性乃涅盘因中之名。如大经云。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盘。该通下。经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盘。又云。佛性者即是无上菩提中道种子等。约位下。凡圣因果皆名曰位。二十七云。一切众生悉有十二因缘。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未证者。二十一云。是大涅盘。凡夫未到。以有贪欲嗔恚愚痴故。三乘下。二乘涅盘但离烦恼虚妄。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二十七云。十住菩萨虽见佛性而不了了等。皆显三乘证未尽也。克体下。自性涅盘。体无不遍。法无不具。阐提。此云无性。依法相宗说五种种性有无道理。此一阐提。焚烧善根。谤菩萨藏。法尔永无三乘不定乘等入涅盘性。若法性宗。一阐提辈但是无有闻熏。非无本有佛性。故大经第九广斥阐提断善不得成佛。至二十一经以后广说阐提悉有佛性。故二十七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无上菩提故。二十一又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然后得成无上菩提等。若尔。何以善戒等经说一阐提无种性故。虽复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上菩提邪。答。准清凉.生公之意。但是毁责之辞。令彼不作阐提。如世之痛骂不肖之子云。此无人性。虽强力学之终无所成。彼若回心。成人可望。如来亦尔。或曰。理性等有。行性或无。此亦曲会。未尽终极之唱。何者。彼经文云。善男子。佛性者谓其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一切众生悉有三种。破烦恼故然后得见。阐提亦尔。又云。一切众生悉有一乘。无明覆故不能得见。据此何独尔邪。不减者。二十二略云。阐提断善不断佛性等。极喜者。初地也。谓此菩萨初断二障现行。证二空真如。即是少分见佛性故。非增者。谓性本圆成。非新增故。出处者。易系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儒以仕进名出。守志名处。论主以有余名出。无余名处。如下云生名有余。灭名无余。此亦略辨涅盘种类也。准出现疏。此四之外更列性净方便净。或真或应等。然论皆有之。至文当示。彼疏又引唯识云。自性涅盘众生等有。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佛世尊独言具四等。体用者。显大般涅盘也。自性。体也本也。余三。用也末也。亦可无住体用兼含。言混成者。体时恒用。末时恒本。未有非真之应非应之真也。细求下。论自识其玄。四而非四者。谓约出处之迹非四而四。约真应之源四而非四。无名下。初释依秦主答安城侯书释之。所引即华严须弥顶上偈赞品。具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盘(云云)。二就下。约自性涅盘之体明也。涅盘下。二十七云。十相者谓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远离十相者名大涅盘。亦离有无之相。如下论示。本经下。经说有有因之名。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名。故云舍利弗。弗。子也。有无因之名。如萨婆车多。名为蛇盖。实非蛇盖。是名无因强立名字。如坻罗婆夷。名为食油。实不食油。强为立名。名为食油。是名无因强立名字。善男子。是大涅盘亦复如是。无有因缘强为立名等。释曰。有因无因二种之名。此方亦多物能捕鼠名曰鼠狼。此有因也。药名蜜陀僧等。有何因乎。皆是情想取相立名。名亦何真。依相立名尚入虚假。无相立名岂非强为。净名下。如常所闻。徧友下。即华严七十六云。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徧友答言。善男子。此有童子。名善知众艺学菩萨字智。汝可问之。当为汝说等。即徧友自不答也。首唱。先言也。发。越也。挥散也。谓论主演释无名之旨。发越挥散。共禀下。谓教中已有无名之言。秦主与论主举而明之也。述而不作者。论语文。自下释论多依本经及出现大疏释之。凡云大经。即大涅盘经。引他经则名之。
疏。表端等者。端。首也。谓君臣之礼。凡上章秦首必称臣。臣谓臣仆。男子贱称。谦礼於君也。僧则国君舍之为方外之人。是国之宾。非国之臣。如易之虫卦上九之辞云。不事王侯是也。古之沙门行业高者。天子不下诏。沙门不上表。但书相往来。如晋慧远法师.唐苑律师等。亦有不免而上者。如安公之谏符坚。支遁之辞晋主。表首但名而已。流之宋世。虽三藏施护亦自称臣。况其他乎。然儒之君子亦有肥遁。高尚其事。避色避世者。如子陵不臣光武。戴逵不友晋帝等。斯人亦多。论主时方年少。以方外自处。能以道宾秦。不以礼臣秦。故称名而已。其高可知。老氏者。即三十九章文。
疏。尚书等者。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恊於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东菜解云。浚者宏深。与浚川之浚相近。然多见睿字。睿与睿同。尚书尧典云。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等。环中下。彼篇次前云。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等。大意谓是非互指。彼此无主。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则是非皆虚也。彼此无偶也。无偶则一。一则为道枢。故是非往来彼此相向。如环之无穷。无是无非如环中之虚也。此亦少同吾宗法空之理。疑亦得乎吾佛之绪余哉。武以下。文武乃国之治。具武可以御外难。御。止也。文可以经内邦。四大即老氏第二十五中文。
疏。放舍等者。大经第四云。然后要於大般涅盘放舍身命。是故名曰大般涅盘等。水大貌者。正取广大之义。丛筠下。丛。林薮也。筠。竹也。法华第一云。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又云。无漏最后身。其数如竹林。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等。今云地满智云。即十地菩萨。亦最后身也。
疏。十有等者。什公在关辅仅八年。并去姑臧。十有余年也。
疏。论语下。即里仁篇。同声下。系辞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等。言感而会。庄子者。彼田子方篇。大意云。雪子。楚人。因使於齐而舍於鲁。所以仲尼见之。文多如彼。二人下。系辞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今谓秦主.什公相契。始能弘法利世。
论。夫众生下。初则顺流下转门。圆觉经云。欲因爱生。命因欲有等。若欲下。即返流上转门。爱欲之因若灭。则生死之果自丧。略同者。且约无相体遍之义为喻。然无知无觉不必全同。是故经说涅盘於世法无喻。
疏。美者。赞美也。王者下。谓富有四海。尊极一人。非独万姓之君。实亦三宝之主。执去留之柄。关盛衰之风。至于叹德景行。宜其过实也。
疏。谓所等者。子夏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论。津梁者。津谓津渡。如津处施之桥梁也。
疏。司马者。前汉武帝时人。撰史记也。易本下。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等。文王下。谓文王每一卦之下繇辞以明之。大意如乾卦云。乾。元享利贞是也。周公下。即文王之子。凡卦六爻。每爻各系辞以明之。如乾卦初爻云。潜龙勿用等是也。孔子下。谓上彖.下彖.大象.小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岂曰等者。亦谦也。
疏。末章等者。谓秦主答姚嵩之书而有两端。一答无为宗极。二破空寂无圣。今则后端也。不容有圣者。谓绝智沦虚。似小乘无余之说。庄子下。彼逍遥篇略云。肩吾问於连叔曰。吾闻言於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太有径庭。不近人情等。
疏。文借下。二十一文。借以显理。
疏。疑盖者。谓五盖之中疑为一也。扣。击也。宜用叩字。叩头也。然文法凡虚心求理皆名为叩。如论语云。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圭峰亦云。课虚叩寂是也。今用扣字。谓扣击玄关。义亦可通。但犯粗猛。恐后人参正之讹。
疏。作意下。传云。什亡之后。追悼永往。翅思弥厉。乃着涅盘无名论等。翘。举也。思谓哀思时举未尝放也。厉。严也。或排下。小乘以生死为界内。涅盘为界外。如下有名云。然则众生之性顿尽於五阴之内。涅盘至道独建於三有之外等。今大乘众生即涅盘。体无不遍。用无不极。何有界内外之殊也。
疏。条谓等者。谓将演论条段布列於文牒之十。缮。营也。班。布也。
疏。西来下。谓五天竺国乡音不同。如此方燕乡越里之殊呼。楚国秦邦之异说。
疏。十演等者。谓此论初略示名义。直谈自性清净之体以为宗极。然后折而演之。仿。法也。命。召也。彼云。开宗明义章第一。谓於此一章亦略张孝道之宗。明其孝为至德要道之本。然后述天子诸侯等五人所行不同。同归于孝。
疏。欲明等者。谓小乘教中唯说此二为究竟之果。未知此二应物之迹。故假有名为难。论主以一实之理破此二权。直示大方。故以无名为演。折者如水壅塞。演者如水决通。然九折之义或唯二乘。如初三折。或通三乘。则第四难差以下皆三乘义。至文随示。而十演之义皆一乘也。竟显下。谓有无之迹虽殊而自性之体无异。
疏。无为等者。料拣二名随义殊也。言无为者。谓四相不迁三际莫易。又性出自古。亦无作法及与作者。息障。即三障也。论略示惑苦生死大患也。欲见下。此四种惑名四瀑流。故本经二十七云。一者欲瀑。二者有瀑。三者见瀑。四者无明瀑。释曰。欲界之惑除无明名欲瀑。上二界惑亦除无明名有瀑。身等诸见名见瀑。三界无明名无明瀑。此四能漂有情入生死海。故云瀑流。
疏。义言宅也者。二十七经云。又涅盘者名为屋宅。能遮烦恼恶风雨故等。
疏。出现下。经有十门。第一名体性真常门。经说真如实际等为涅盘故。广引恐繁。初二对下。无声故寂。离名也。无色故寥。离形也。由双离故虚。虚则无所不遍。故旷也。旷。达也。大也。非有非无。微也。不出不在。妙也。离此诸相。故曰无相。妄知有心不能知也。前离下。用论即彼真如门中文。群有下。谓四洲四恶趣四空并四禅无想与净居梵王六欲天。以二十五有属三界苦果。故本经第十云。说正解脱无二十五有等。量等者。齐等也。据永久亦常义。疏欲配成四倒。故云非空。非前下。踵去曰随。逆来曰迎。即过未也。余可知。此约下。明离四权。潜影四实。谓离苦显乐等。亦如下。彼二十五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等。释曰。逝。往也。言道之大无往而无也。往而愈极。故曰远也。非独於远。亦反於近。言无不在也。然论文亦多拟老氏。如彼第十四云。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等。故世之浅近者谓此论杂庄老之谈。未知乎假辞以明玄理也。问。庄老谈道亦数当矣。与内教何似浅深。答。佛教宏深恢懿。非予所尽识悟。姑以所得毫芒之见而拟之。吾宗玄妙。但说我之本心。此心之体虚寂也。之用灵明也。八万尘劳本离也。恒沙性德本具也。迷是心而凡夫。悟是心而圣人。迷唯转此心。心外别无一法。庄老言道。或谓道降冲相。万物禀之以生成。或谓万物自然而然。无张无主。率皆心外谈理。有外明无。细研二家。天壤自远。五眼者。一肉眼。见障内之色。二天眼。见障外之色。三法眼。了诸法之相。四慧眼。了诸法之性。五佛眼。则悉彻性相。问。肉.天.法眼不见可尔。慧眼.佛眼云何不见。甚违本经。如来了了见於佛性。答。二眼俱离见相。无能所取。故云不见。如无知论云。明逾日月而迷昏等。华严下。第二十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