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肇论新疏游刃
肇论新疏游刃
疏。庄公下。后二句云。一质不成净秽亏盈。异质不成一理齐平。
疏。通引等者。须菩提无说。释梵无闻。故云兼也。反证者。谓引无言证前言者失真故也。法华下。彼第一云。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大品。即第八九卷以来。该数品经。
疏。斯皆者下。谓唯内证圣智与之相应。言说转远也。论。不晦等者。谓涅盘之体离昼夜寒暑之相。亦可昭昭於心目之际不晦也。寂寂於名相之外不明也。余义如下。故疏义引等者。然经文皆广不能繁叙。今取义释之。准法华经。小乘以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一切解脱真解脱也。
疏。初二对等者。谓有境寻之而五阴萧然。非有也。无乡求之而灵鉴昭然。非无也。二种生死皆苦阴也。与理下。谓理智如如非二也。亦文摭老氏。彼云。抱一为天下式等。捐。弃也。亦本来弃离非适也。三事即三德秘藏。如前宗中。神而等者。由常湛寂亡照。故不居其功。由无功故至功之用立。无息者下。云亭毒苍生。疎而不漏等。经即第四卷义用也。若各下。体用各示超。取其文也。用可例说者。灵不竭故抱一。抱一故神而无功。无功故至功存。功存故非无也。自性涅盘体用融通。大经二十一云。如来涅盘非有非无等。
疏。四无色者。即空无边处等也。准禅法要解略云。一空无边处。谓观色是苦。若内若外分分析破。度一切色相等。二识无边处。谓知空中受想行识如病如痈。更求妙定则离空缘。知是虚空从识而有。谓之为真。但观於识等。三无所有处。行者得识处已更求妙定。观识为幻。不住情。不住缘。不住中间。如是思惟得离识处。四非想非非想处。谓一切想地皆粗可患。如病如痈。如是观已则离无所有处入非想也。谓无下地粗想名非想。有当地微细想故名非非想。故云四空。九地者。谓欲界一。五趣杂居地。色界四。初禅离欲界生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已离喜乐之念名舍念清净地。兼无色四。名九地也。治世等者。班固前汉艺文叙云。一曰儒流。即周.孔等。二曰道流。即庄.老等。三曰阴阳流。即尧师具茨等。四曰法流。即皋陶.甫刑等。五曰名流。即高辛氏师赤松子置五行之官等。六曰墨流。即墨翟.禽滑等。七曰纵横流。即苏秦.张仪等。八曰杂流。兼儒墨合名法。议国之事。九曰农流。即神农.后稷等。马迁则先黄老而后六经。众圣所会者。智论云。鱼归於水。鸟归於林。圣归涅盘。法归分别。殊途等。系辞文。
疏。王宫下。托寄托也。谓示生净饭王宫。
疏。难测。用也。道约。喻也。
疏。三乘等者。以有余无余三乘之教皆有。释义大同小异。若小教菩萨亦唯此二。大心大行则别断证位。次则同有宗云身智未尽名有余。若大乘者。大钞引远公云。二死因尽名有余。若法相则通说四种唯识云。一有余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烦恼碍。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盘等。此论有名者但折二种。不折所余。乘如下。谓乘运三十七菩提分法来至道树而成正觉。此释如来也。拣於下。谓二乘菩萨虽亦名觉。觉而未极。佛果觉圆。故称大也。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五分法身。依报下。毗婆沙第一云。色身是法身器。法身所依故。据此则以法身依报身也。八解者下。俱舍二十九云。解脱有八种。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无色定为次四解脱。灭受想定为第八解脱。八中前三无贪为性。次四各以本地定善为性。第八解脱即灭尽定等。谓念下。择法.精进.喜.念.定.舍.轻安为七觉支。大小下。大钞引小乘教。说菩萨别修六度各有满时。仍满在顶位。依四谛理发四弘誓。由苦谛故发度众生。集谛故断烦恼。灭谛故成佛果。道谛故修万行。至忍位中趋菩提树。世第一心已去。缘上下八谛发苦法智忍等一十六心。兼缘九地修惑起九无间九解脱。断惑证理。以菩萨根利故五门合断。此义极多。且略示一隅。大乘教理如常释之。
疏。三明者。俱舍二十七云。一宿住智证明。二生死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初心下。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
疏。弱丧者。弱。幻弱也。丧。失也。谓幻弱而丧失乡国也。北山录云。使弱丧知其所归。食椹怀其好音是也。以喻群生失本性地。入生死之野尔。凡二十已下名弱。二空者。谓我法二空。天乘之理也。八正下。持世经八圣道品略云。一正见。离诸边邪见故。二正思。惟断诸分别故。三正语。知言虚故。四正业。灭诸邪业故。五正命。舍资生贩卖故。六正精进。离相运行故。七正念。离诸邪念故。八正定。离诸定相故。然经文极广。义皆实相。与小乘八正乃别。今取意略引。以八正大小诸宗皆有。故引大也。庶孽者。庶众也。亦凡庶也。孽。贱之称也。亦妖也。五乘者。三归五戒人乘。十善天乘。四谛小乘。十二因缘中乘。六度大乘。化仪者。化生仪式也。
疏。初二句下。释如来随宜之应。意兼下。详下论意。如来本欲趣寂。但余缘未了。故住有余。据此。出生入死往来化物不在报身。在随类化身也。以化依报起。故就报身示之。化博者。八正之道普沾一切也。五衍者。谓说五乘之法以接五种之机。化母者。谓造化生物名化母。依道书即气也。彼初章云。有名万物之母。五十二又云。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等。若云道生之德畜之。则亦以道为母也。穷尽下。依天台判小乘教。明因缘生灭四真谛理。论中但言因缘始物以摄因缘终物。如马胜比丘云。诸法从缘生。缘离法即灭。
疏。初句下。所证之理喻虚宇之穷三世时。遍十方际。故云无疆。九止者。古译。如人本欲生经。
疏。通有等者。始自鹿苑。终至涅盘。十仙外道等皆余缘也。然皆小智所见。执化为报。以权为实。
疏。初二句下。法喻双明可知。意以灵觉独存通证缘迹未泯。
疏缘迹等者。顺论释之。若依成实。生死果尽名无余。若大乘则二死果尽也。唯识云。三无余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求寂。故名涅盘。
疏。文有等者。初对厌身。身为大患生死本故。次对厌智。智乃勤劳之本。故老氏下。第十三文。然八大人觉亦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但欲对治我法二执。非如小乘一向厌之。以迷背之心而生恶觉。谓心为恶。
疏。欲养等者。世之声利养形之物也。非智虑之劳不能致之。故千思百虑晓夜孜孜。越分而谋。抵死而竟。未得起反侧之思。既得防劫箧之患。至於神疲情困死而后已。此则为其形而劳其智。故身者智之雠也。厌其身则雠亡矣。智既下。谓身之劳役由智使之。昼营夕为。春耕秋获。商胡贩越。轻风雷之千辛。航海梯山重锥刀之薄利。而形劳弗已。日入不息者。皆汝心智使之。而智者实身之冤也。与其存之而苦。不若寂灭为乐。相役者。心役身故令身口作业。身役心故令心智作业。十业既成。三报必感。故生死长途等如轮。金刚经疏序云。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尘沙劫波莫之遏绝。
疏。至人等者。小乘依灭尽定化火焚身名灰身也。群有者。九有三有等。无为益者。以小乘涅盘是择灭无为故。究竟不退故。涅盘非无常故。
疏。灯火等者。约法分喻以成四物膏油也。以灯依四缘方起。一灯。二油。三炷。四火。谓以灯之总相喻身。灯之体性喻智。又以膏喻形。明喻虑。然法喻有少不齐。智者不难。
疏。五阴下。色蕴即身。四蕴即心.心所。心亦智也。
疏。初二句等者。谓名随理义而生。好灭者。清凉云。谓有一类厌生死苦。又闻佛道长远。心生怯弱。常欲趣寂也。怀德者。即小教中六度菩萨。据此二乘好无余。菩萨慕有余也。后之下。谓本之於教则教亦明示。求之於迹则古佛道同。
疏。五音者。谓宫.商.角.征.羽也。
疏。出现下。略引。具云。然此文中虽明现身即是三德涅盘之中所流。用大亦涅盘摄。有无下等者。谓虚推涅盘出有无之外。无形无名。细求论旨不知归处。言无实也。措。投也。举也。
疏。日也下。以喻显理。疏以法问而释之。暗室无闻皆喻机也。
疏。外称等者。谓约出处之迹以名之。但谓涅盘尚亦强立。况有无迹名非外邪。
疏。由言等者。谓依言求理之士多封名。志存义相之人多着相也。引棱伽。即唐译第三卷偈。
疏。初二句下。谓名相之极尽在题目等。方圆即相也。易系辞云。以制器者尚其象。解云。天象圆。地象方。故制器者唯方圆也。象是写字者。写犹描貌也。貌音邈。
疏。初句等者。谓通许二种涅盘是化生之权用。此盖许其是权。下乃夺其非实。此中许者非许有名执实之谓。但许有无是权。故论云。信是等。纵有下。对机明权。宜约身明隐显。故成二也。
疏。夺也下。一一对破於前可知。
疏。显超下。谓四相之中生相为始。灭相为终。三际。过.现.未也。今已断之。混一非殊。故本经二十八云。涅盘无因。无所作故。乃至无处所故。无始终故。六入者。内六入也。根即情根。今言已过者。无漏善色不偶尘也。界系下。界内惑业已除。后报不起也。遮表下。方谓方所。不在方。遮也。古人云。道无方。行者莫能至。不离方表也。古德云。非中非外。洞彻十方。亦遮表无违。出现云。佛子。如来身者无有方处。非实非虚等。非有为等。唯是双遮。皆影显其表。非有为表即无为也。余句例知。皆古下。今经亦广。阿閦佛品。略云。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乃至云非有相非无相等。大疏下。即出现涅盘第九。体离二边中疏也。
既承前等者。论之文势亦似论语里仁篇云。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非声下。显自性涅盘为应化之体。身非执受者。谓阿黎邪识总摄诸根。名持身之识。故身触违顺一一执受。今至人已破此识。非身之身何有执。受二执者。即我法也。无漏净识涅盘之性本自无故。无诤下。即前引华严。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盘。诤者烦恼之异名。导。引也。化也。疾前下。举喻谓因疾起药。
疏。显无住等者。谓依自性之体。显去来无住之用。疏初法喻对分。来实非来者。应不离真故。往实非往者。真即恒应。亦有无在机。二迹元虚故。亏盈下。潜用出现大疏。十门涅盘第三名出没常湛门。经云。佛子。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盘。而实如来无有出没等。第四名亏盈不迁门。文云。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间。於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普遍众处而无来往。或一器破。影便不现。乃至云。如来智日亦复如是等。此则亏盈在器不在於日。来去在机不在於圣。本经二十五云。如阎浮人。日入之时。众生不见。以黑山障。而是日性实无没入。众生不见生没入想。声闻弟子亦复如是。
疏。生灭等者。谓显迹息迹示有生灭有无之名。又因生灭故知二名外称。应生之假号也。
疏。有无下。意云本则无名。依本示迹。迹则有名。名但名迹。不名于本。随迹立名。名有无量。又不但于有无也。故论云。于何不名。二十七经云。涅盘云何为字。有名称故等。如次论文。
疏。承前等者。涅盘之用无不应也。随应随迹有同类之名。故二十二经略云。如来非非天。非非人。非非鬼。非非地狱.畜生.饿鬼等。言随类之身皆遍也。经广多不引。无择下。俗智无思。感之心应。如普门一十九身。楞严三十二应等。本经即上二十二。
疏。正由下。非天非人涅盘体也。能天能人涅盘用也。谓体非一切。用方一切。故清凉释涅盘非虚非实云。身若是实。有不可灭。由非实故。起灭无恒。身若是虚。何能起灭。由非虚故。能无不现。皆此义也。
疏。现身等者。谓十重他报三类化身通名为应。此应万端皆感而形。圣不为之。所以如是释应施者。以一论前后多依言相显理故。如众生下。出现品太用。无涯经略云。佛子。如来应正等觉。示涅盘时。入不动三昧。入此三昧已。於一一身各放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大光明。一一光明各出阿僧祇莲华。一一莲华各有不可说妙宝华蕊。一一华蕊有师子座。一一座上皆有如来结加趺坐。其佛身数正与一切众生数等。含具下。初意犹云莫之与大。谓大之无二也。如春秋八世之后莫之与京。京。大也。
疏。忘乎下。谓寄以小成。遣乎为大。假以无名。亡乎施广。显涅盘之道。用而恒体。体用一致。方曰大般涅盘。
疏。秘藏下。谓三德秘藏是大涅盘。菩提即摩诃般若。如出现品说涅盘为如来智日。普观法界等。准宣公论衡云。菩提。天语。则佛陀梵言也。今举一德通证三德。以此三法不并不别故。可思者。假令高而有顶。深而有底。可以图思。既曰无上无下。故图度绝矣。天地下。列子天瑞篇云。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等。
疏。执迹者。迹即二种涅盘。且略下。谓果分离言不容一字。但示其名以引悟入。正位者。净名菩萨品云。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等。亦但标其位次。无名呼召。今谓自性清净涅盘。名殊体同。
疏。几(平声)微者。迹之纤细。此尚不形。故云寂怕。
疏。初引下。彼经云。吾无生不生。虽生不污於生。无形不形。虽形不污於形。疏释颇细。不烦更示。忍辱太子者。报恩经第三。略云。过去世波罗捺国有王。聪睿仁贤。第一夫人生子。性善不瞋。名曰忍辱。乃至云太子既长。为六大臣所嫉。父王婴病。六臣谋损太子。向太子言。大王病愈须得不瞋人眼髓为药。太子闻之。舍己眼髓奉王为药。乃至云。尔时波罗捺王者。今现我父输头檀是。时母者。摩耶是。忍辱太子者。今我身是。雁王者。杂诵第一。略云。过去世时。波罗捺城边有池。池中多鱼龟鹅。雁中有王。名为治国。作五百雁主。雁王前行。右脚着猎师羂中。念言。我若出脚。余雁不食而去。食尽方现其脚。群雁飞去。有一雁臣名曰苏摩。不舍王去。王语臣言。汝代我为王。在雁前行。以偈答曰。我愿随王。死生不变。宁共王死。胜相离生。猎师闻之。遂解王脚。二雁俱去。乃至云。佛言。雁王即我身是。苏摩大臣者即阿难是。鹦鹉者。僧伽罗叉经上卷。略云。昔者菩萨现为鹦鹉。常处于树。风吹彼树更相切磨便有火出。火渐炽盛。遂焚一山。鹦鹉思惟。犹如飞雁躯止于树。故当反复起报恩心。何况於我长夜处之而不能灭火。即往诣海。以其两翅取大海水。至彼火上而洒於火。或以口洒。东西奔驰。时有善神感其勤苦。寻为灭火。如此者其类尤多。顶生者。本经第十二略云。过去有王。名为善住。其王顶上生一肉疱。足满十月疱即开剖。生一童子。其形端正。父王欢喜。字之顶生。时善住王即以国事委付顶生。七宝具足作转轮帝。乃至云。转轮圣王即我身是。手生者。涅盘三十三云。我於往昔作菩萨时。为顶生王及手生王。马鸣菩萨撰本行赞云。卑偷王手生。曼陀王顶生。当知人中亦有湿生也。涅盘下。具云。菩萨摩诃萨受罴身时。常为众生演说正法。或受迦宾阇罗鸟身。为诸众生说正法故。受瞿陀身.鹿身.兔身.象身。羖羊.猕猴.白鸽.金翅鸟.龙.蛇之身。受如是等畜生身时。终不造作畜生恶业。常为其余畜生众生演说正法。令彼闻法速得转离畜生身故。然但下。释虽生不生等也。疏有二义。一由感而起。机见生形。非如来实生。二涅盘之道即真而恒应。无生而不生。即应而恒真。虽生不生。形亦例之。此则就用则能生能形。在体则非生非形。不为有者下。论云。处有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