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新疏游刃

  疏。初引下。即五十一。略云。善男子。我已成就不灭度际菩萨法门。住此法门故。普见十方一切世界去来今佛无涅盘者。除化众生方便灭度等。唐译下。六十八。略云。[鞥-合+(白-日+田)]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我得菩萨解脱名不般涅盘际。善男子。我不生心言。如是如来已般涅盘。如是如来现般涅盘。如是如来当般涅盘。我知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毕竟无有般涅盘者。唯除为欲调伏众生而示现耳。善男子。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等。正思者。谓不思之思也。故远公云。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正受。圆觉疏云。不受诸受名为正受。皆谓心住定中。亡思亡受。亦非泯其知照之性故。又此下。大疏。十玄第九名十世隔法异成门。谓三世随一。摄三成九。九世不出。一念为十故。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说三世。盖约三世互起为十耳。是知下。即彼经云。善男子。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胜观即毗婆尸也。灵鹫下。法华第五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又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等。莫随下。即前引[鞥-合+(白-日+田)]瑟胝罗云。我不生心言。如是如来已般涅盘等。意云。生心则见有去来。不生则无也。本经二十一云。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涅盘者。出现品云。佛子。如来不为菩萨说诸如来究竟涅盘。亦不为彼示现其事。乃至云。於一念中见过去未来一切诸佛色相圆满。皆如现在等。
  疏。四法者。有无言象也。教明下。法喻。对示可见。皆释论中断字。谓断无移者。以教如明镜等。喻合下。谓同喻也。如前云。幽谷之响。明镜之像等。符。符竹也。古者杀竹为符。剖而相合为信。如晋陆机云。入仕帷幄。出剖符竹。今取合义。契者。今之合同。契。劵也。袭。承袭也。
  疏。此非等者。谓此前正答无余之难。此后并破劳患之见。此见下。谓以如来无漏常乐之蕴。同分段有为劳患之身。狭浅之见招深过也。以谤佛故。责非者。先泛责违其教理。下方引教会理。
  疏。万机等者。谓遍法界中同时异处而感。涅盘业用之身亦遍法界同时异处而应。挠。乱也。水澄下。如前引出现文。摩尼下。如前释。行云由风气而运。虽行而非行。有余因机感而生。虽动而非动。谷神由呼歇而止。虽止而非止。无余因感谢而灭。虽静而非静。道经下。彼第六篇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谓空谷中能应人呼。速疾如神。正明下。谓此段论文若动若静唯明无心。
  疏。初句下。以心例身也。
  疏。蹑前等者。若有象而应。应乃不普。心亦义同。
  疏。机有等者。谓众生是有身有心之感。如下云。有心者众庶是等。如来现非身之身等应之。故如来身心因众生身心而起。自性涅盘无出无没。非身非心。如本经广说。
  疏。此身等者。谓非身之身无患。非心之心无勤劳也。出现下。亏盈不迁门中疏也。彼疏云。法身无相故无器而不形。圣智无心故无感而不应。相非我有等(云云)。金石下。彼说藐姑射(音亦)山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乃至云。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今借其辞以显身之无患。
  疏。八极等者。八方极远之称。意言极际非有极也。列子汤问篇。汤问革曰。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无极等。至于下。诸经多有。法华涌出品。下方菩萨至如来所。合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答云。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等。皆俯随世范。一往一来。修敬展情。盖礼之用和为贵也。岂曰下。净名经弟子品。略云。佛遣阿难问居士疾。阿难自谓不能任彼问疾。忆念昔时世尊身有小疾。当用牛乳。持钵诣婆罗门家乞之。时维摩诘来问我言。何为晨朝住此。我言。世尊身有小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阿难。莫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等。雷居士者。略钞第十一云。净名居士现毗耶离城。俗姓雷氏。於提婆城取妻曰金姬。男名善思。女名月上。示迹同凡。化在家众等。拟系辞者。彼云。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疏。长阿含下。彼经第三卷说。在文甚多。不能烦示。小乘涅盘经等皆说。亦大同小异。或说於纯陀家食旃檀木耳羹患腹痛。或说下痢下血。病困觅水至树下。令弟子四迭僧伽黎而卧等。然大经秪言背痛。大乘皆为示现。小乘执之为实。二十五经云。若我所有声闻弟子说言如来入涅盘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伴党邪见恶人等。岂同下。小乘谓如来俱厌身智。弃有余入无余。
  疏。曲见者。二十一经云。云何名为声闻缘觉邪曲见耶。见於菩萨从兜率下。化乘白象降神母胎。乃至於此拘尸罗城入般涅盘。如是等见是名声闻缘觉曲见。谬执者。小乘谓有余依身虽出烦恼。尚有余苦所依。如疾时须乳。热时命扇等。故厌之而归无。无则无余苦所依。为乐也。殊未知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无为无漏。不堕诸数。执迹为实。故论主破之。会意下。谓因言得意。不守其言即听表也。表。外也。玄根下。玄妙根源。根以生长为义。谓众生等有佛性。遇缘则悟。故始修世善。终修出世善。事相下。谓有无纵迹名相本虚。采。取也。拔。抽也。出也。
  疏。九折等者。切韵云。征。明也。亦辨明之义。责谓结责。义颇相近。苞举者。与包含之包通用之矣。儒老下。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孔颕达义疏云。一者何。无之称也。称(尺证切)。又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解者亦谓太极无也。两仪有也。又曰。神无方而易无体。老氏云。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利。又云。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又云。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等。流於庄列甚多。儒者太极太易之无。老氏虚无自然之无。名殊而理同。皆谓自无生有。自有入无。然儒宗亦举太极为生物之端而不设教。系辞略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无也。器。有也。只於有中以述三纲五常。论道洪范人伦。道家乃以虚无为宗。故弃圣智。绝仁义。蔑礼乐。见素抱朴为修。二家之源非太远。其流非太近。故互为奴主而不相入。今论中假问。皆简二家有无俗谛所摄。涅盘则出之。此折演之大理也。
  疏。世典等者。孔子不述太古之事。但自唐虞以下成书。即尚书.尧典等也。北山录天地始篇具叙之。鸿蒙。广大之象也。穹窿。谓洼而高如穹帐者也。磅礴。亦广阔坚重之相。一生二者。一气也。亦混沌也。二即阴阳。亦二仪也。盘古者。即人伦之首祖也。盘古生天地之间。王万八千岁。头极东。足极西。左手极南。右手极北。开目为昼。闭目为夜。吐气成风云。吸气为雷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一生二。二生三。皆老氏四十二篇文。形分物兆者。谓盘古眼为日月。骨肉为山陵。肠胃成江河。衣毛成草木等也。万物下。谓三才生万物也。丛。繁也。亦杂也。三生万物。亦老氏文。次二对者。老氏第二篇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倾谓倾向。亦谓诸法相待而起。若无高则亦无下也。定数者。谓诸法相因而生。是自然之定数。
  疏。幽显两途者。幽谓鬼神等。显谓人畜等。然皆属有境。恢。大也。内教说大身修罗身长八万四千由旬。摩竭大鱼.迦楼罗鸟背阔数十万里等。庄子说北溟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列子汤问篇说五仙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皆三万里。浮留海中。不得暂峙。仙圣毒之。诉於上帝。帝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释曰。三万里之山鳌首戴之。则鳌之首又大如山也。此海之东有大人国。名曰龙伯。有一人欲取其鳌。行数步而至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趋归其国。释曰。龙伯之人又不知乎大於鳌者几十万里也。恑。奇也。律中说过去世时有三亲友象.猕猴.鵽鸟。依一尼拘律树止。共相谓言。同依此树宜相恭敬。猕猴.鵽鸟问象言。汝忆事近远。象言。我忆小时行此。树齐尽我腹。象与鵽鸟问猕猴。猕猴答言。我忆小时。此树举手及头。象语猕猴。汝生年多我。象与猕猴共问。鵽鵽言。我忆雪山右面有大尼拘律树。我食果子来此便转即生此树。共相谓言。鵽生年多。象以猕猴置其头上。猕猴以鵽置其肩上。共游人间。从村至村从邑至邑。常说偈言。若人能怀法。必敬诸长老。现在有名誉。将来生善道。时鵽说如是法。人皆随从。法训流布。汝等於我法中出家。应更相恭敬。如是佛法流布。自今已去。听随长幼恭敬礼拜迎逆问讯。时诸比丘闻佛教诲。比丘长幼相次恭敬礼拜。又外纪说伏牺蛇身人首。神农牛首人身。史记说中衍鸟身人言。皆恑奇之相也。谲。诈也。世之谄诈之流其类尤多。但不任真而行者皆诈也。庄子田子方篇云。温伯雪子过鲁尤。鲁人多[竺-二+(单*斤)]见之。雪子每出见客。入必叹之。其仆曰。每见之客。必入而叹之。何邪。曰。人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导我也似父。是以叹也。然进退规矩皆形容儒者礼法。谓不任真矫激而诈怪者。春秋传郑杀大夫伯有。国人见伯有介甲而行。又齐襄公尝杀公子彭生。襄公出猎见野豕人立而啼。襄公曰彭生也。襄公堕车。妍。美也。如西施.孋姬.毛嫱之类。丑。陋也。世传无艳女者。齐人。白头深目。长指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跌胸。皮肤若漆。年四十不售嫁等。巨。大也。细。小也。列子汤问篇云。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又云。江浦之间生么虫。其名曰蟭螟。群飞而集於蚊睫。弗相触也。可为细矣。庄子文者。齐物篇云。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谲怪道通为一。莛。梁也。谓梁横楹。厉。丑女也。谓厉太丑。施太美也。亦谓物殊而道平等也。何晏等者。西晋纪云。初何晏等祖述庄老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贤者恃以成德。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王夷甫之徒皆爱重之。由是朝士大夫皆以浮诞为美。裴頠着崇有论以讥之。略云。夫利欲可损而未可绝有也。事务可节而未可全无也。盖有饰为高谈之具者。深列有形之累。盛称空无之美。形器之累有征。空无之义离检。又云。处宫不亲所职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又云。甚者至於裸形亵慢无所不至。士行又亏矣。论主下。谓有名所征之意。总括儒老有无之说。恐谓涅盘妙理亦不出此。故论主演超境一章以遣之。
  疏。数名等者。谓慧数是尽惑业之缘。所显生空之理名为灭谛。无漏下。见道已去名为无漏净慧。择灭者。择谓拣择。体亦是慧。无为生空之理方是涅盘。通有余.无余。但身智存名有余。身智灰名无余耳。疏。论语文。即季氏篇。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疏。超越也者。以前云不出有无。今云超出有无。
  疏。问以等者。两对中皆上句问。下句属。以证涅盘是真。有无是俗。仁王经者。初卷云。了知一二。非一非二。即胜义谛。取着一二。若有若无。即世俗谛。
  疏。不待皆非者。若有无互不相待。亦互不生起。
  疏。皆是缘有者。无虽无体。以有求之必有此无。故无亦缘有之法。岂足下谓有唯有边。无但无边。各偏互违。奚比乎非有非无之中哉。
  疏。初句等者。谓色声等法是识所缘。故名为境。坌污净心。故名为尘。皆缘生下。但俗谛所收。
  疏。彷佛等者。谓比拟其理法象之也。相绝者。释托情绝域。言亡者。释得意亡言也。但可下。意云谓涅盘是有是无。情计分别。非有非无令人亡情会理。是立言之本意。若云非有非无是涅盘。亦认指是月。服药成病。俱未免其知觉之妄。
  疏。纷绕等者。谓纷纷绕绕。烦乱之貌。惑业皆然也。三有者。谓欲有.色有.无色有。引出者。法华第一云。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但假下。意谓无为。亦权指无实。故彼经第三说化城譬喻。但导师方便尔。广示如玄谈。故论云。借无以示虚。设令非其有者。令非斥弃逐三有生死而入无余。非谓非有是断灭虚无。恐儒老下。以二家谈有无似内宗有为无为之名。恐彼引内经为例。谓涅盘为无。故此简别以示小乘无余。假借而出有大涅盘。则两不在也。一拣者。大涅盘也。二拣者。假借而非无。
  疏。初句等者。前论云。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据此。不出有无也。次句下。前论云。良以有无之数止乎六境之内。六境之内非涅盘之宅等。据此。不在有无。
  疏。二所等者。唯择后句。前二易。故不释。
  疏。初明等者。释前三句。以前云。不出不在。求悟无处。又不许是空廓无体。既有其道。幽妙之路可寻。故千圣万圣同其轨辙而归涅盘。非虚归也。
  疏。若方等者。谓无其体。言谁不在不出乎。其道既存。不出有无。必在有无。如何不出又不在邪。
  疏。初三句等者。名能起於言说。相能生於名字。心能现於有无。诸相若顺显。云由心现相。因相生名字。因名字起一切言说也。涅盘不尔。非有无相。故无有无之名。无名故。亦无不出不在等。种种言说。主既无说。宾亦无闻。疏但略示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