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新疏游刃

  疏理事善恶等下。轨持为法。潜用大疏释大经法非法亦然之旨。有无为法者。亦各任持自性。轨则於人令生有无之解。无说下。二十一经云。不闻者名大涅盘。乃至非音声故。不可说故等。
  疏。令忘名下。以不出不在互相违故。但寄名显妙。妙不在名。若执名求理。名违则理乖。何以取悟。故圆觉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予尝至此谬出偈云。照文见心理。心非文所筹。须知钩外鱼。不是鱼外钩。
  论。虽然者。纵成前理也。善吉。须菩提也。心不缘相。无心也。耳不循声。无听也。此中最要妙识其旨。正思正听随闻随得。
  疏。偈答下。华严离世间品。六十种境界无碍用第二云。在佛境界而不舍魔境界无碍用。亦如志公云。魔从佛境出。佛从魔境生。二头不相辨。混杂国王城。
  疏。初句等者。谓虽不离烦恼。亦不即烦恼。此实难言。故云在乎妙悟。则即妄而真。非舍於妄尔。齐观者。即空色无碍。唯一真之境而已。详论齐有二意。一空有无二。二心境同如。
  疏。文似下。齐物篇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
  疏。同我者下。明唯同唯异皆失。亦同亦异不出不在也。亦应具有四句。此中但明不出不在。故唯约亦同亦异辨也。同我者蹑上与我同根等。唯取同义。事理相违者。潜用法界观理事无碍义中第九第十事理相非门。相非即相违也。不在者。以涅盘是理。理不在於有无事中。今若下。出唯同之过也。过乃有二。一不立有无。二不在不成。由同下。亦彼第七第八事理相即门。由相即故同也。不出者。涅盘之理即于有无。所以不出。今若下。出唯异之过。过亦有二。一乖乎悟同。二不出不成。然古释皆不如此。予详下。结文所以不出不在等。理合前后。连贯释之。断无余惑。宝性论初卷法宝品云。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亦非即於彼。亦复不离彼。彼谓有无也。
  疏。初二句等者。且权实一槩而论之。由虚冥遍统所以玄也。次二句下。虽云照理。意显智玄。故但云灵鉴有余。则恢恢焉犹有余地矣。
  疏。承前者。论之初句。即本智证真。次句。即后智照俗。玄根下。既以根喻理。故以拔喻证。理无始者。绝初际故。非照下。用生公义。意云以相应之慧尽生相时。似有其始。生相既尽。以始同本。本来平等。同一觉故。何始何终。故曰非照今有。起信下。证发心中之文。具云。又是菩萨功德成满。於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余文次疏。
  疏。略至下。理应有至人二字。或简或失。双示不住者。谓即住而不住也。大疏释无住涅盘云。由双住故能俱不住等。
  疏。初二句等者。初即心境对说。后显其同。同则无相无名。廓然无寄。如无知论以缘求智中广示。
  疏。通叙等者。以前云菩提之道不可图度。又云六境之内非涅盘之宅等。语出下。彼说卦中文。彼谓穷其造化之理。然后尽万物之性。能所以顺。至於天命。今借其辞。
  疏。初四句等者。谓一则违三。三则又非究竟。意以一为究竟。三则小大差别非究竟。非究竟则属无常生灭。升降下。升降约人修进之说。高下约法以明。皆差别不一之义。
  疏。理无等者。直据理以明之。尚无有二。何况有三。所以究竟。故本经二十二云。声闻缘觉所得涅盘等无差别。
  疏。无有二上者。疑上是正字。即法华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正法华偈云。佛道有一。未曾有二等。疏引化城喻者以对论文可见。火宅者。彼第二略云。有大长者财富无量。其家广大。唯有一门。有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歘然火起。长者诸子在此宅中念言。我虽於此安隐得出。而诸子等无求出意。长者语言。此舍已烧。宜时疾出。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尔时长者更设方便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争出火宅等。释曰。三车如其次第即喻三乘。火宅喻於三界。故彼经云。而为三界火宅所烧等。
  疏。三乘等者。如诸子差别。所乐各殊。同免火宅之患无差别也。所乘等者。依大钞释也。彼说三乘各有教理行果。今略就教行释之。教者下。法华方便品云。依一佛乘。分别说三。诠示四谛之法名声闻教。诠示十二因缘之法名缘觉教。诠示六度等法名菩萨教。行者下。略而言之。则声闻观四谛之行。缘觉十二因缘之行。菩萨悲智双施自他等运之行。广说如彼。统其下。即会三归一之义。广释如玄谈。
  疏。习结等者。结谓结余。即习气纤细尔。三乘下。声闻能尽烦恼现行。不能尽习气。缘觉分断习气。菩萨位满种习皆尽。
  疏。初句等者。谓一切众生本有之性唯一无差。夙熏之缘小大诚异。论随新熏故云不一。谓曾於大乘法中熏习成大乘性。识心乐欲亦唯大乘。余二例之。双照下。以大乘双断二障。故鉴二空之理为深。二乘唯断烦恼障。鉴我空理。故为浅也。
  疏。由识根等者。亦承前以明差别在乎识根。识根则小大不同。智虑则浅深成异。余疏易见。为力下。智力有小大尔。
  疏。由前等者。即难差中所引放光等。放光三差在三乘智力之浅深。非无为有三。智论则如人趣理升降不同。非涅盘有差也。今引下。约教则法随人异。分一成三。约行则人自熏殊。会三归一也。
  疏。先定等者。乃先分定人法道理。然后从而难之。
  疏。初二句等者。以法从人。人既有三。法亦定三。以相即故。又若下。三乘之智有为也。无为可知。有无超然。岂不滞於冥会哉。
  疏。以人等者。释一亦无三。异则下。如放光云。皆以无为而有差别。今既相即。三乘从何而成差乎。
  疏。无为例之者。谓至无为之彼岸。即同无为之乐。文拟下。彼二十三云。道者同於道。得者同於得。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得者得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然通下。克其能得。唯三乘之智。智依於人。故疏云人。
  疏。理虽等者。用玄谈分教之词。彼云。理虽一味。诠有浅深等。亦如三兽渡河。河虽是一。不妨三兽所渡浅深各异。
  疏。初四句等者。网喻三界。三鸟虽各出网。然力量有小大。翱翔有远近。反责下。责前一亦无三等也。
  疏。三乘等者。诸蕴不一。名众和合。兆形名生。三乘在於界内即分段。五蕴在於界外即变易。五蕴虽胜劣有殊。皆有漏生死。未能转成无漏五蕴。相续心者。即六粗中第二事识心也。和合下。即本识心也。八地已去至地满足方破此识。如起信论云。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等。等觉已降者。谓等觉菩萨生相未尽故。根本无明未灭故。未能证极一法界心。皆名众生也。亦前下。成立无为是同。三乘是异。以人下。以人望法。人恒三而法恒一也。以法望人。法自一而人自三。
  疏。承前等者。难中一亦无三。异亦无三。今以喻显法。但显三乘。即无为一亦有三者。在幽鉴之浅深。不在於无为。
  疏。以未下。以三乘之智胜劣有殊。所断惑障厚薄不同。所证之理渐而未深。由此阶级故成三差。谁云下。有名折之如此。无名之家不云异而不证。有三异也。皆约方便净涅盘有此浅深。非自性净也。
  论。万累者。惑业不一故名为万。滋益者。春秋传云。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今疏十一智者大品第六云。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为十一也。大论二十三甚广释之。今略引云。法智者。谓欲界四谛下无漏智。比智者。谓上二界智。他心智者。了知欲界.色界现在他心等智。世智者。诸有漏智。苦智者。观五蕴无常.苦.空等时所得无漏之智。集.灭.道三。各观本谛所得无漏之智。尽智者。我见苦已。断集已。尽证已。修道已。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也。无生智者。谓我见苦已不复更见。断集已不复更断。尽证已不复更证。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无漏智见明觉。如实智者。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证知。无有挂碍等。准论前之十智。三乘共有。如实一智。唯佛独有。今论云尔者。以大品十地中。始自乾慧至辟支佛地。则三乘共履。而二乘至此为极。故以尽智在二乘无学位。第九超出三乘。名菩萨地。故说无生智在菩萨位。不尔何故辟支佛外又立菩萨地乎。如实一智果位圆现。故论不说。请详疏中。皆依智论释之。今云下。然菩萨有二类。一直学法空者。二先小后大者。据经中十地施设多约先小后大。故论主以尽智为二乘。无生为菩萨也。尽智则尽见尽断尽证尽修。无生则印后不起。此则二智非太异也。故大钞或说小乘十智除如实智。又云尽.无生智二乘车体等。据此二乘亦有无生智。但望菩萨浅深有异。此中问意即大品通教中意。以此通被三乘。故菩萨亦藏教中傍化之大。如玄谈引天台智者四教云。一三藏教。此教明因缘生灭四真谛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萨等。二者通教。即无生四谛。通者同也。三乘同禀。故此教菩萨断证行相多同二乘。故大钞第四云。丈六权智是牛车体。又辨三乘同修而有八同。谓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也。三者别教。即无量四谛。四者圆教。即无作四谛。广释如彼。问曰。若尔。何异二乘。答。四弘六度自利利他。乃至登见五门合断三十四心一座成正觉等。所以别也。
  疏。放光等者。三乘之智许有浅深。究竟智体一而无殊。如华严说。十地证智即佛智故。况智因惑起。惑谢智亡。空亦平等。故经云尔。因边下。释智体无生。显空也。
  疏。是唯等者。释不体则已。以三乘能证之智不相违背。所证之理平等无二。不证则置之而勿论。证则惑可以顿尽。理可以顿得(云云)。在疏。
  疏。初二句等者。三乘之人於见道前。修五停心.苦无常等诸观。正伏四谛分别。兼伏九地俱生。至世第一出心。见道位初方断分别。至修道位起九无间以断九地修惑。九解脱道中渐渐证理。如何顿也。此依藏教五位释之。疏中依通教地位叙之。此教亦有十地。三人同历。一乾慧地。大论七十五云。声闻人独为涅盘故精勤持戒集诸善法。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不能得道。故名乾慧。则暖位已下也。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亦有此名。二性地。声闻从暖位已去。至世间第一法。菩萨得顺忍。爱着诸法实相。亦不生邪见。得禅定水。三八忍地。声闻从苦法忍乃至道比忍是十五心。释曰。谓世第一出心。缘下界上界四谛共一十六心。初缘下界苦谛。有苦法忍.苦法智。次缘上界苦比忍.苦比智。盖以法智缘下。比智缘上也。亦云苦类忍等。是下地类故。如是至道比忍有十五心。於中有八忍七智。今从忍名。故云八忍也。菩萨则无生法忍入菩萨位。释曰。仁王般若说无生忍七八九三地得之。即了法无生亦无有灭。如中论。诸法不自生等。如前具引。今以义准之乃七地下品无生忍。非二乘无生智也。四见地。即第十六心道比智见道。入离生正位。得须陀洹果。菩萨则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此云不退。然论释阿[鞥-合+(白-日+田)]跋致位宽。有云。初地已上乃至八地等。五薄地。声闻或须陀洹或斯陀含断欲六品俱生烦恼。唯下三品在欲界之惑薄故。菩萨过阿[鞥-合+(白-日+田)]跋致乃至未成佛。断诸烦恼余习亦薄。六离欲地。声闻已尽欲界三品。离欲界生。得阿那含果。菩萨离欲因缘故得五神通。七已作地。声闻得尽智.无生智。得阿罗汉。菩萨成就佛地。八辟支佛地。准大论翻为因缘觉。先世种辟支佛道因缘。今世得少因缘出家。亦观深因缘法成道。故名辟支佛。九菩萨地。从乾慧地乃至离欲地。如上说。释曰。准大论。前后菩萨道种智中。徧修前之八地而不取证故已作地。辟支地不指菩萨。论又云。欢喜地乃至法云是菩萨地等。十佛地。即一切种智。上依大论录之。中间难者亦唯以他文释之。然皆略示而已。
  疏。古译等者。北凉三藏成八十卷。疏中引用皆前后论文。
  疏。缘起等者。二十七经云。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皆前前为缘。后后生起。如是十二三法所摄。谓无明及爱取是惑。行及有支是业。余识等七支是苦。十二因缘论颂云。烦恼初八九。业二及与十。余七说为苦。三摄十二法。然此十二。三法互因。三世轮转。该摄三界。通於四生。今略示三世因果之理令识大况。谓过去无明为发业支。现在爱取为润业支。招识等五支果。复由现在爱取有支。感未来生老死。小乘三际两重因果同此。大乘或唯一重。则前十支皆因。后二支为果。涅盘经中亦依三世明十二有支。二十七经云。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亦内亦外。何等十二。过去烦恼名为无明。过去业者则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为识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未别苦乐是名为触。染习一爱是名为受。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在色名六入触。受名未来世老死也。是名十二因缘。略示如此。津谓下。如易之未济既济之义。四谛者。谓三界有漏色心皆逼迫性。名苦谛。即三苦八苦等。三界分别俱生之惑。增长生死。名集谛。断障所显无余之果寂静。名灭谛。总别念观七觉八正乃至一切菩提分智。於三界生死能出能离。名为道谛。於此四中。前三世间因果。后二出世因果。所以果先因后者。於世间中先示其苦。令起厌心。知苦谛之果乃集因所招。令断之也。於出世中先示其灭寂静永安。无形患智劳之辛。有无为无余之乐。令起忻心。知灭谛之理由道而证。令修之也。古人云。厌如是苦者断如是集。忻如是灭者修如是道。故如来始於鹿野为五俱邻等三转此法。盖此意也。涅盘下。亦二十七。具云。善男子。观十二因缘智凡有四种。乃至下智观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得缘觉道。乃至上上智观者得无上菩提等。论语。即八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