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肇论新疏游刃
肇论新疏游刃
疏。智慧第一者。谓十大弟子各居一长。如迦叶波头陀。目乾连神通。须菩提解空。迦旃延论义。迦宾罗历象。阿[少/兔]陀天眼。罗睺罗密行等。若准增一阿含第三卷中说。弟子中各有其能。略云。宽仁博识如阿若俱邻。善能劝导如优陀夷。恒飞虚空如善肘比丘。威容庠序如马胜比丘。精进苦行坐禅入定如离日比丘。广立斋讲如陀罗婆摩比丘。安造房屋与招提僧如小陀罗婆摩比丘等。故北山录云。若五百无学各以其能求之。咸居其甲而非乙也。所引涅盘尚云都不识知。况尽知乎。故比山录云。罗汉不识盐义。外党诸俗深以为诮。盖出朽宅则生死凡夫邈哉。何及语外事利。解脱圣智或不如凡夫也。然孔子域中之圣而能多知。楚王过江得物而不识。使问孔子。子曰。萍实也。可食。吾闻之童谣云。楚王过江得萍实。圆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吴治涂山得专车之骨以问孔子。子曰。古防风氏之骨也。大禹会诸侯於此。防风后至。禹戮之。防风长四十尺也。以孔子之多能尚有不知之事。如中庸云。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故列子汤问篇云。孔子东游见小儿辨日远近。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何以知其然哉。儿曰。日初出也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而远。日中时为近。何者。日初出则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两小儿笑曰。孰为子多知乎。是知虽俗谛之事。非一切种智不能尽知。况出世下。经意以俗谛为世间。真谛为出世间。引此兼证下文。
疏。虚无等者。老氏云。致虚极。守静焉。又云。天地之间其犹槖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又云。三十辐共(音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窥。小视也。躐。践也。等谓等级。不可越级而进。阶升者。论语子张第十九云。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疏。例引等者。老氏四十八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损等。如见前下。即见道之前伏惑。见道已去断惑。性宗位次。广则三贤十圣等。如华严广说。略则信贤圣果。如起信.圆觉等说。寄位下。即贤首一乘义分齐中略云。谓寄信等四位以断灭等四相。如起信论中信位断灭。贤位断异。圣位断住。果位断生。又有断惑显位。如断灭相而显成信位等。广示如义分齐。
疏。阿惟下。古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此语。净名亦云。无以日光等比萤火。
疏。虽别下。引经虽别。然意中含有前来断惑之动。如下云等是也。所以下。明讥动之意。但欲演其动寂无妨也。事理下。事。动也。理。静也。清凉教迹云。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
疏。方广等者。大乘经中此理攸同。入地者。初地已去至七地中。智相既亡。约本智合理。身心无相。谓言寂也。此据本智证理而说。非约分段变易而论。然细细而求。地地之中断障证真亦分分寂灭。今之论意不取如斯。但取初地已上已得寂灭之静。如何至於寂灭之静复存取舍之动乎。
疏。胜分者。然诸位之中当位之行名为自分。进后之行名为胜分。约增胜义边。以好尚是心。心未寂灭。涉求是身。身亦未寂。
疏。以此四者者。即取舍损益之四。文义下。谓寂灭与好尚等异。戾。乖也。即动静之行相违。
疏。南喻等者。前引法身已上。经文说寂。智论说动也。如疏可辨。南为朱明者。以五色布於五方。则青为东方。赤南。白西。黑北。黄中。以五行配之。则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故南为朱明。北为玄冥。又离卦属南象。亦明象也。
疏。然禀下。谓性宗修行必动静无违。止观俱进。事理双修。悲智平等。如物不迁云。不释动以求静等是也。
疏。寂也下。涉动名为为作也。舍动名无为。老氏亦云。无为而无不为。若云至理无为。则非四相所迁。名无为。故无为名一亦随义别。
疏。次四句下。以寂而常动。故动与寂非一也。动而常寂。故动即是寂。非异也。后四句下。冥真之心。理行也。涉俗之心。事行也。真俗齐照双流也。如儒童菩萨地地之中身心寂灭不失自分。亦地地中进求。后位不失胜分。岂云静而违动。不复进求。动而违静。不成寂灭。故二行无违。方成无住之修。
疏。承前等者。为前文每四句中成一对。动静之义可知。
疏。据前下。疏中会身心互举。推验前文可见。亦无余义。
疏。义如者。然论之上下。释不有不无之名。出义各殊。今此释经又成一义。不若有心之有。非有也。不若无心之无。非无也。
疏。众庶。如孝经庶人章之庶人。即蠢蠢无知泛常之流。
疏。为斥等者。圣无妄相。故云不有。灵照炳然。故云不无。
疏。初二句等者。由忘绝故所以不有。次二句。由智存故所以契理而不无也。恒沙下。起信相大中文云。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徧照法界义故。乃至具足如是过於恒沙不思议佛法。随理者又曰。虽实有此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故。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后二句下。意云若心想未尽自有我相。心想既灭功自无相。清凉心要云。寂寂运无涯之照。此明寂而常动也。如何积德之动以乖寂灭之静乎。
疏。答问等者。文易不解。但出前后之意。本经二十一云。如来涅盘。非有为非无为等。
疏。智论等者。亦取意引之。智论但云。施头目髓脑。不云国财。盖举重摄轻。以内例外。乃至者。具云持戒忍辱禅定。时在山林中身体乾枯(云云)。在疏。释曰。下以儒童在七地中见然灯佛。依智论释。智相未尽者。前文已释。三轮者。一不念能施。二不念受者。三不念果报。本经二十四略云。不见施者.受者及施果报等。未或下。谓七地已前已断相续执取等心。由智相未尽灭。故三轮未得全空。住相下。金刚经云。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乃至云其福德不可思量。如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等。以知住相行施则着我人等相。但为生天之福。不得无漏之果。施既下。例余行也。谓凡行诸行。一一皆须忘相。三轮空寂。方成出世之因。故清凉云。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施虽下。儒童得无生忍。而忍心施之。方契真也。故言不贵於多寡。中理为奇。施不贵於重轻。契真成要。鲜。少也。蹄涔下。蹄迹有水曰名蹄涔。施华缘者。太子本起端应经略云。定光佛兴世。有圣王名制胜。治钵头摩大国。我时为菩萨。名曰儒童。居山行禅。闻世有佛。心独欢喜。披鹿皮衣行欲入国。会五百道士论说道义。师徒皆悦。各送银钱一枚。菩萨受之。入城见民治道洒扫烧香。即问行者。答曰佛来入城。菩萨大喜今得见佛。当求我愿。王家婢名瞿夷。过水缾。密持七茎青莲华。儒童即探银尽用与之。女贪银宝。与华五茎。自留二枚。回别意疑。此何道士。披鹿皮衣。不惜银宝。追呼男子。以诚告我。菩萨云。欲以上佛求所愿也。瞿夷曰。善。请寄二华。亦献於佛。须臾佛至。国王臣民拜谒散华。华悉堕地。菩萨见佛散五茎华。皆止空中。后散二华。住佛肩上。佛知至意。因记之曰。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当得作佛。名释迦文。菩萨受决。疑解望止。便逮清净。不起法忍。放光下。释空行菩萨由修三空故名空行。三空无相即成寂静行。五波罗即为动也。
疏。贤劫下。第三。具云。一切诸法无有与者而自逮得。以是劝助救诸穷匮。是曰布施。成具下。即成具光明定意经。颂云。不教令自行。不为而过为等。禅经下。坐禅三昧法门经下卷。具云。是慈三昧。略说有三种缘。生缘.法缘.无缘。诸未得道是名生缘。阿罗汉.辟支佛是名法缘。诸佛世尊是名无缘。思益。即第一云。以无所得故得。以无所知故知。所以者何。我所得法。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觉。不可识等。
疏。初二句等者。责前有名动而违静。净名下。香积佛国品。略云。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於何食。乃至维摩诘化一菩萨。往上方界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到彼词曰。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於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与彼九百万菩萨须臾至摩诘舍等。至菩萨品云。尔时众香菩萨合掌白佛。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诸佛方便不可思议。度众生故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於彼士。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大舍大悲乃至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等。释曰。此明菩萨具修有为事行。而无为之业修而不住。事行动也。理行静也。二行双修。动静何违。彼疏下。即四注睿公之言。慧心不明者。谓不修事行。寂而无照。缺一切种智。
疏。随一为源者。谓涅盘为源。有不因修成之过。众生为源。涅盘有始成之非。如下具示。
疏。反显等者。谓乘是车乘。故疏云。控御以明。反流向源。众生乃三乘之本。三乘属因修。涅盘即果证。
疏。有始等者。大经第二十八云。善男子。涅盘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乃至云。无始终故等。岂不相违。
疏。有不因等者。出过。细研有名之意。谓涅盘之理因修而生。即大经本无今有之义。权小之见也。未知此理是了因所了。非作因所作。故本经二十一云。一者作因。二者了因。如陶师轮绳是名作因。如灯烛等照暗中物是名了因。善男子。大涅盘者不从作因而有。唯从了因。了因者。所谓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罗蜜是名了因。是知三乘之修但修了因之智。以尽集谛之惑。惑尽之时涅盘自显。岂涅盘之性修而后成哉。
疏。生公云者。依大钞引。即涅盘疏序。释大涅盘之义。称常下。续云。常必灭累。复曰。般泥洹尔。寂照。鉴公引涅盘心镜钞云。生公造涅盘疏五十余纸。唯解盘根错节难解之处。於是经宗大开奥藏。称为关中疏。演此下。谓方便净即三乘之智。智有净惑之能。为方便。涅盘智性本有。亦自性涅盘。以理智必相融摄故。
疏。圣人等者。谓三乘圣智皆有冥契之功。今言至人唯目如来。以三乘冥理未极。未免有象。如来冥极。可谓无象。心虽下。释无象而成象也。谓圣人以方便净契合自性清净涅盘。此性举体为一切法也。故论云万物无非我造。
疏。会证等者。谓圣人了乎万物本空即是自性。由证万法以成圣人。如华严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等。正与此义相符。大经二十五云。佛告生名婆罗门言。我今此身即是涅盘。楞严下第二卷文。清凉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石头者。即唐代南岳石头山希迁禅师也。无己者。即无我也。靡。无也。然即万物而为心。故云无所不己。谁云下。言无自他之别。无非己之法身也。杜顺和尚法身颂云。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膞上。亦以法身体同。无自他之别故。圆鉴。智也。即寂之照故云虚照。体玄者。谓即心之性。即万象而非万象。故云体玄。自现者。以万象本虚。法身自现尔。评曰。诸祖拈示。依禅者断。例不容更注。恐转落情识。瞎人智眼。不如忘言体会。内悟为得。今且向流通会上略犯唇吻。令人速入。准林间录。永明师於天台韶国师会中。负柴至门。忽一枝堕地。闻乃悟之。说偈云。朴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非他物者。以身非外来。发己闻性。声性闻性无二性也。南北曰纵。东西曰横。言举声之相即我闻性。非是声尘。后二句。意云此声既尔。山河万象无非我之法身。
疏。初二句等者。如华严宗。不证大方广。何成佛华严。若非佛华严。亦不证大方广。人法相即。一体无外。
疏。初文等者。大品第九。具云。不应色中求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应离色求般若波罗蜜等。放光第九云。须菩提告拘翼言。般若波罗蜜亦不於五阴中求。亦不离五阴中求等。涅盘。即二十七。次云。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故。以缘起即如故。云见法即是见佛如智非异。皆证前云圣不异理也。
疏。前引等者。示论文前后血脉也。此文极难。故疏细示之。清凉下。玄谈文。性宗断证之理实异他宗。如大疏云。照惑无本即是智体。又云照体无自即是证如。钞云。若以智会如。非真如矣。冥真下。即教迹。叙体大也。佛用下。即宋高僧传说两种语。一苏漫多。谓泛尔平语言辞也。二底彦多。谓典正言辞。佛说多依苏漫多。意在於义不依於文。又被一切故。若底彦多。非中下所能解故。方便下。论主观机设教。中华之人尚文贱朴。文质彬彬始为可观。故此论文为千古希唱。高人达士宝而玩之。逗犹通也。封文下。谓封滞於文。不见其义之流。谓滥同儒道之理。赞宁者。即宋初时僧。作高僧传三十卷。彼传第三译经科谓云。若用外书须招彼谤。今观房融润文於楞严。僧肇征引而造论。宜当此诮等。评曰。房融文士。不当用书而润经。肇公通人。何妨征引而作论。以经是佛言。论是自语也。慧达者。即陈朝僧。尝序此论。彼序云。世谚云。肇之所作。固并成实真谛。地论通宗。庄老所资。孟浪之说。此实巨蛊之言。欺诬亡殁。街巷陋音。未之足拾。孟浪者。孟。大也。浪。虚也。愚琐者。愚谓愚昧。琐谓细琐。立言下。即论主立论之本意。不害下。不以辞故害意也。故今下。谓古释见文似庄老。多以庄老之义释之。如予则多出彼意。然后依内教释之。雅言者。毛诗有大雅.小雅。雅。正也。文雅也。令知下。论主本假儒者之辞以示佛理。非即文而雷同於老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