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新疏游刃

  疏。显前等者。此义前后多出。不复更示。一念下。亦心要文。依圆教者。彼经无古今之名。有三世之说。独李长者合论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谓古今即三世也。二相即入者。乃十玄门中十世隔法异成门。依此以辨时世圆融亦有二门。相即乃诸法自在门。相入乃一多相容不同门。但十门之异通异体。相即相入十世隔法唯同体相即相入也。本末下。本即涅盘之理。末即万物之事。穷本即万法而皆涅盘。极末即涅盘而恒万法。情非情下。杜顺和尚颂云。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染谓染缘起。非染可知。
  疏。二文互影者。前文但言不离诸法。不言无边。后文但言无边。不言不离。故云互影。
  疏。如智等者。心境双亡名曰玄寂。玄寂无名。故假寄无极之名以显玄寂之理。故疏云非别等。
  疏。三乘下。意谓三乘等人先证涅盘名进。后证涅盘名退。故非先后。已证则冥同故。
  疏。净名下。即第二观众生品云。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着者。以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云云)。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舍利弗言。止此久邪。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等。释曰。天女之意以时无实体。妄心所现。久非定久。近非定近。如梦所度。何长何短。故示云如耆年解脱。时相本虚。即解脱故。身子又谓解脱是久远之法。以法取时而云久也。故天女(云云)。评曰。准净名疏。天女即居士之家神。所在皆随主人之高下。摩诘既圣人示迹。故家神亦菩萨权形。此经本抑小扬大。故身子亦示其言屈。令慕小者得速返也。
  疏。九折等者。总叙折意也。所以下。叙一论之始终也。谓始示涅盘之体。次乃一折一演判决简择。令人识悟。有余无余。权应假号。大般涅盘。无名无相。非有非无。不出不在。而妙道存焉。三乘之人同修同归。直由智力浅深乃成三异。非谓无为三於三乘。次明三乘断证之道。重惑不可顿祛。无为不可顿证。要损之又损之而方净。益之又益之以渐圆。而积德涉求不违寂。身心寂灭不违动。动静不违於妙行。则有无不系於灵台。三乘建入证之深因。一理获圆成之妙果。心境冥会。终始如如。进之弗先。退之弗后。至此究竟乃问得之之方。存阴尽阴等。故今折之也。
  疏。初二句下。谓五阴即众生之体。阴外无别众生。故论云极於五阴之内。
  疏。顺经等者。以前引经得涅盘者五阴都尽故也。有内者。谓三有之内也。
  疏。存阴等者。以阴存故有能得之人。故为顺理。又却违经。以圣教是定量故。违经谈理令谁服从。一应下。亦依假设也。阴外何有众生之性。以经云五阴都尽而得涅盘。故今论云果若有得则众生之性不止於五阴。此则顺理违教。二恐违下。顺教出理也。尽粗下。亦随理而释之。无别教证。谓有名之意必要有能得之人。得所得涅盘。五阴苟尽。谁为能得。故疏云尔。此意下。明折演之意。折意是三乘权渐。必存能得所得。演意即一乘终实显本来。即是能所双亡也。
  疏。前演下。明承前起。不存者。不存能得所得之相。方为玄得。下论云。然则众生非众生。谁为得之者等。
  疏。忘得下。以涅盘但是修显之果。故疏云从此而显。疏。法真等者。法谓仿法。谓涅盘之真离一切相。智法仿真亦忘得相。妙契其真同於真也。依伪下。即妄想心也。妄想之心能所两分。智若有得即同妄想。
  疏。有得者下。亦情见未尽不能契证。故云有得。无得者下。谓情尽见除。全忘得相。与理契合。故云得也。二十三经云。若使如来计有得相。是则诸佛不得涅盘。以无得故名得涅盘等。心经下。具云。无智亦无得。即能所双亡也。由双亡故。三世诸佛依无得之般若。得阿耨菩提等。
  疏。言随等者。法谓诸法之体。谓一切言说皆随所说之法而生起。既谈下。释论中若即涅盘等。涅盘下。释论中谁独非涅盘等。起信下。具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又云。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悉皆如故。释曰。以真如即涅盘故。所以引证。故出现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欲知如来大涅盘者。当须了知根本自性如真如涅盘。如来涅盘亦如是等。此则自性清净涅盘也。
  疏。融冶故等者。疏意间而释之。由融冶二仪。所以天人一理。由荡涤万有。所以一异同源。约见闻下。谓色性声性即自性故。不见不闻者。即前云五目不睹其容。耳听不闻其响。
  疏。如来非众生者。真妄异故。非非众生者。性无二故。如来涅盘者。亦经正文。
  疏。生死等者。圆觉经金刚藏略云。譬如幻翳妄见空华。乃至云生死涅盘同於起灭等。释曰。谓生死无实随缘起灭。如翳眼见空华也。阳焰者。谓春月阳气发生。渴鹿认之为水。楞伽等经皆说。一云地中水影有时而现。实亦无水。疏取前论。大患永灭超度四流以释之。以是自性清净涅盘故。生死如空华。四流如阳焰。若方便净者。空华虽虚亦须除翳。阳焰虽假亦须灭想。故圭山云。佛本是而勤修。惑元无而须断。以众生处幻梦之乡。受虚妄生死。生死虽虚依然流浪。烦恼元假法尔烧然。岂其独恃天真便云了道。全忘进习即谓还源。故起信云。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疏。此以义等者。予遍寻放光。并无成段之文如论者。故知论主合集经义而引之。萨婆若即一切智。准此经义。论云从有得邪从无得邪等四句。皆答云不。后文第五云不逮正觉。犹云都无得邪。亦答云不也。文少左右。旨中无违。
  疏。无得等者。冥忘得也。通。同也。谓方便净同自性也。释论中谁独不然。若云新得。何时失之。故楞伽下。魏译云。大慧。一阐提者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二者怜愍一切众生。即大悲菩萨。大慧问言。此二何者常不入涅盘。佛告大慧。谓大悲菩萨。何以故。以能善知一切诸法本来涅盘。是故不入涅盘。非舍一切善根阐提等。如是下。即圆觉如来责刚藏三问之言。
  疏。此有等者。据论意。约境说得。约心说知。约形言见。约声言闻。疏意约玄得之意以辨之。故云皆。下句辨得也。谓得知得见得闻也。绝域者。非世间.出世间故。如何云独建三有之外哉。故前表云。排方外之谈是也。非俗者。无分别心。非缘虑也。大象大音。文借老氏。不存相下。即性而见。见见为普眼。不循声下。不循声而闻。闻闻则普闻。是故下。即庄子天道篇。如前引。离朱乃古之善视者。见秋毫於百步之外。观音下。即楞严第五说二十五圣圆通。观音菩萨於耳门得之。经略云。返闻闻自性。闻复翳根除等。慈觉禅师颂云。返闻闻处不闻闻。无限劳生入普门。瀑落断崖听不尽。鸟啼猿笑又黄昏。
  疏。显涅盘下。疏中叙论之前后血脉可知。出现下。谓出现品中示涅盘用大。如经云。佛子。如来住於无量无碍究竟法界虚空界。真如法性无生无灭。及以妄际为诸众生随时示现。本愿持故。无有休息。不舍一切众生。一切剎。一切法。大疏释曰。初住实际故不住生死。后不舍众生故不住涅盘。由双住故能俱不住。前即大智。后即大悲。大悲般若常所辅翼。所以名为无住涅盘。又云。自性涅盘众生等有。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佛世尊独言具四。故就无住总以结之。即安住涅盘建大事也。今此论中四种二种涅盘之理随义发明。或前或后。末后依证得之体。起广大之用。有余无余既皆应生之用。则无住之义亦含具也。可思。至哉下。美论成立之巧也。清凉谓论主宗出现之经而作此论。细揣其旨。良有所以。故今疏钞皆引大疏之义断之。三语者。即上语中语后语。记录下。北山录宗师议篇云。或说什门四圣。即生也。肇也。融也。睿也。生公十四科等玩味无斁。若骊龙之戏玄珠也。今古下。谓肇公独绝。无人继者。方之宝藏。相去实远。断非法师所作。后世依仿而托之者也。名德下。准裴公休清凉碑述大师所好之法云。肇公四绝论。融才解英绝。学博外内。尤能闻持。故有题之昂昂。道融师精识不可挫。日诵十万言。经目不再过。僧睿谦虚内敏。学与时竞。深为秦主赏识。称是四海标领也。清凉好之尚且如此。其他可知。囊括者。易坤卦六四云。括囊无咎无誉。彼意谓人之慎言不出。如囊括其口也。老书者。七十三中文。有本云。疎而不失。谓人之善恶上天必以吉凶应之而无漏失。即尚书云。福善祸淫是也。吾经亦云。诸天善神记人罪福毛发无遗。
  疏。八师下。准支谦所译。亦名邪旬。邪旬问佛所事何师。佛言。然有八师。即不杀等五戒。及老病死。经意睹老病死持前五戒。故通为八。与人天八戒有殊。
  疏。九折等者。通示大义。有名以三乘自宗之理折之。无名以一乘自宗之义通之。有名疑滞。通则三乘之路开。一实之理显也。论主用法华之意以成其辞。但言三乘之路开者。影取一实自显之义。舍小者。令舍小乘执有余无余为实。卑生死尊涅盘等之狭见。引权下。准大疏释法华略有二义。一破小显大。即是会二归一。如方便品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等。二会权归实。即是会三归一。彼经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惑者。佛当为断除等。则昔大乘亦有权义。今论兼之。如大疏广说。无名下。谓无名所演一乘之义。契於中道一实之理。故真也。有名所折。依名取相。乃至有得。皆伪也。分文下。瑶疏释此段为总结四论。三乘之路开。指此论三乘三位开也。真伪之途辨。彼云结物不迁论及不真空论。物不迁世谛故伪。不真空第一义谛故真。贤圣之道存。彼云结无知论。以般若是贤圣所修之因。故无名之致显。彼云结涅盘也。云庵疏云。三乘之路开。结难差等四章。真伪之途辨。结论初七章。贤圣之存。结诘渐等四章也。无名之致显。结穷源等四章也。若大钞意。即但结此论。亦无分文之义。

  肇论新疏游刃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