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肇论新疏游刃
肇论新疏游刃
疏。即心等者。谓无师自然之智。非因所作。非缘所生。心与境而兼亡。名及相而双寂也。诸法下。此句显真智觉法之性。万缘下。此句明俗智觉法之相。由觉法性相。故名圣人。故佛地论第一释佛义云。谓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力。通者谓十力六神通也。依心说之而名十智。能胜伏他亦名十力。寄於根境所用无碍名六通也。
疏。正沤下。此亦取宗中之义释之。义利下。义用利生名为义利。如圭山云。作有义事。非仁义之义。
疏。少选者。谓顷刻少时也。非直下。依般若等经释之。即能所兼亡。没同果海。有无不可名。故言无道处。寂用不可状。故心无行处。
疏。净名。即彼经初卷中文。心即黎邪和合识也。意即末那识。放光下。义引。亦初句寂也。后句照也。圣迹下。大钞云。古译句为迹。如寻迹得兔。寻句得义。论意总以圣教为迹也。
疏。以所观等者。约二谛之境明二智之心也。谓所观真谛。绝有无一异等诸相。致令能观之心亦可亡於有无等知也。苟无有无等知。又何以寄怀也。故知知自无知也。心境下。分论。初二句先心后境。后二句先境后心。以心下。二义出心境先后所以。不以下。孟子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为得之矣。准此不可执其辞之前后谓理有左右也。
疏。前二句等者。依即寂之照云知云为。然般若之法非定有知。非定无知。皆不可取。不可说也。般若下。潜引金刚经。彼云。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下。谓不住有得却住无得。亦不可也。故大钞云。遣之又遣之以至於无遣。若以无遣遣遣。无遣亦迹。何以故。有所得故。逈然下。亦法界观文。逈。远也。谓情尽见除。寂然亡照。心无所寄。即此无寄无得之心。成非知非见之般若。然灯下。亦金刚经。略云。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疏。自下等者。叙下问答之大意。粗。略也。贯网之绳名纲。余可解。
疏。难曰等者。疏义如次略释二智之相。诸法之实者。实性也。释论中物物斯照。言尽者。释知无所遗。权智下。释动与事会。事亦物也。必有等者。以知会当然故云不虚也。
疏。初句下。亦叙设救也。此同下。彼天长地久篇略云。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不矜下。矜。夸诞也。恃。负恃也。如人薄有技能。外则矜夸。内则负恃。君子反之。内如不有。外亦不矜。故云忘知等也。此乃宾家会主家无知之义。若尔下。谓若不矜恃忘知会为无知者。此则但是圣人等(云云)。为物等者。物亦众人也。推。让也。戴。顶戴也。如人虚心实德。忘其知会所长。人反推让。竟以知会归之。是圣人本忘其私而反得其私也。然解老氏者亦有偎并内教之说。似非老氏本意。故依古解直消其文。令人易解尔。
疏。据上等者。释不自有其知也。然此文势诸书皆有。如老氏云。生而不有。尚书说命云。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解者曰。苟有之矜之则私己之心重等。大禹谟曰。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皆谓有而忘其所以有。谓之不有也。故论云。不自有其知。非无下。宾意谓有知而不矜。只可云不有。不可云无知。
疏。二仪下。以形言之。苍苍而上者名天。茫茫而下者为地。以理求之。天。阳也。其象圆。地。阴也。其象方。以色言之。天玄也。地黄也。故周易云。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说文曰。天。巅也。高而无上也。地。低也。又易也。谓怀任万物变易发生也。略释如此。内教如劫章颂。文出下。即彼天地不仁章。具云。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草也。缚刍为狗。将以为祭。祭了弃之。如庄子云。刍狗之将进也。巾以文绣。尸祝斋戒而将之天地。无私者。无生物负恃之私。林希逸云。言与物相忘也。余义如疏。论意云下。谓圣人大悲权智普度一切。长辞生死之乡。永趣涅盘之苑。虽天地生物之功未高於此。然无缘下。释不仁也。不住化相者。应云。不住化。不化相也。金刚下。卵.胎.湿.化谓之四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通名九类。经具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疏中摘经间而释之。义在易晓。而无有下。复是彼经第十七分之文。然上疏义皆约悲智相导化而无化以释不仁。若取上下论文之意释之者。感无不应。功高也。应由感起。初不在圣。不仁也。故下论云。应而不为。因而不施。又云。纭纭自彼。於我何为等。都无下。以智照理。不存照相。义言昏也。余可知。
疏。我言下。谓木石无情之流。顽冥之物。虽曰无知。非般若之无知。所以拣也。期。旧作其。悞书。
疏。神妙下。释神明也。然出周易上系云。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余疏可解。但矜恃互出以就句便。此谓般若有知。但是神明。亦非不矜不恃之情。所以拣也。比无相下。有以不矜为无知般若。未识论文简别之理。故此云尔。颜子下。论语文。曾子叹颜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谓颜渊虚心不矜不恃也。孟反下。伐。矜伐也。事出春秋。论语云。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解曰。之反。鲁人也。鲁与齐战。鲁师败奔之。反殿后。以护鲁军。方议行赏。之反至国门。佯抽箭鞭马。以谓马困不能进行。非敢殿后以护军也。军前曰启。后曰殿。在鲁哀公十一年。此亦虚怀忘功不矜不恃之流。可为世之贤哲。岂入理之圣人乎。论意以儒老不矜不恃之理。恐滥无知无见之心。故甄别研审。假问答以拣之。柰何反取不矜即为无知。令人拂臂尔。
疏。复审下。全举前难以审宾意也。宾意谓圣人有而不居。非无知也。
疏。无乃下。然外书多有疏略云尔。
疏。大品下。叹净品亦云。虚空清净故般若清净等。绝相者。绝知见作缘之相也。大论六十五云。作有二种。一人作。如布施等。二法作。如火烧等。般若非此。故云无作。无师者。非缘生故。自然者。非因作也。意谓本觉般若。性出自古。法尔圆成。非修非作。唯寂唯照。不同始觉因熏而起。依缘而生。亦不同法相四智心品种生缘作等。
疏。岂待等者。非如小乘灭智厌心。沦於寂灭。名无知也。亦非如庄老之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冥冥昧昧。守朴略昏默之道为无知也。
疏。假牒下。论亦太略。应云。若谓般若有知。但性空。故经云清净者。
疏。惑智下。分别之心名为惑智。四倒有二。一凡夫本四倒。谓生死之本。即以无常见常等故。二小乘末四倒。谓生死之末故。即以常计无常等。广如略钞。六粗者。以能分别现识所现六粗等境。名为智相。即事识惑也。
疏。即真谛下。谓真谛是般若所知之境。以所知清净故。遂令般若亦清净矣。
疏。宛然者。犹居然异也。
疏。以轨下。谓真谛若有浅深之迹。可与般若为轨则。令知有际限。今既无之。岂有不穷之鉴哉。差亦差遗。
疏。此但下。以论初但总相包举略示之而已。故此问答渐渐委释。非指前四段之宗。
疏。此难等者。以知与不知敌体相反。般若一法兼具二名。所以难也。今且下。依世间道理故。法尔以来。由诸有情惯习之力。依种种物。立一一名。召物以通其事。然成立圣教。方便施设。故立三界.九地.谛.缘.学.度等名。依俗谛说亦皆可名之物也。故仁王经第一云。一切诸名皆假施设。乃至云。诸佛出现。为有情故。说於三界六趣染净无量名字。名正下。论语子路章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等。
疏。二名下。论语略。亦应难权云圣心无为。又云无所不为。
疏。例如下。上并举二喻相违之名以况之。亦分喻也。以寒暖等体殊。般若唯一故。言教下。言。名也。名诠诸法自性。尽三藏之所说。理大同也。立名下。知者可以名有识。无知者可以名无情。水火等皆然。故疏云定体。
疏。此言下。置舍也。谓但可依实起名。依名索实。双非下。谓圣心非有知非无知。若是二名尤不可俱立也。
疏。亦义引下。但合集放光等上下之文引之。不知下。正释论文。令忘名下。不可守滞互违之名以定神心。唯可假乎二名以达妙旨。谓般若性净。本无惑取之知。可名无知。名无知者。意在拣妄。岂神智之真名。谓般若灵鉴靡极。可云有知。名有知者。意表灵明。亦非神智之本名。故知圣教立名本为摄机。於不可明中强名之尔。故经云。无名无说等。法华亦云。但以假名字。引导诸众生。奈何封名之徒随名求实。守违顺之名。求同异之理。譬执迹为兔。认指为月。此得名失旨之谓也。
疏。大方便下。此义前后频出。
疏。微妙等者下。以前引经。真般若者无知无见等。用之等者。圣智之用照理。而恒遍达事而常周。圣智苟无。孰与道游邪。亦拟下。彼谷神章云。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大论下。次云。顺生死流者多着有。逆生死流者多着无等。
疏。谓般若等者。谓照体妙存。岂断灭之无。虽灵鉴炳然。亦非常存之有。非一者。约义异故。非异者。约体一故。中道者。六十一论云。有相是一边。无相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等。
疏。无以等者。以体一故二名得以相即。据此约二义而立二名。非体有二也。戒止者。戒其执名之人。令止之而弗执也。
疏。法性等者。释论之真谛深玄。论文反明。疏意顺释。
疏。反明者。言经辞反明也。言见真者证见明见。非能所见。疏乃引论。顺示解脱涅盘皆真谛也。
疏。意云下。且示妄心妄境以例真也。妄心生时托境以起。故以境为所缘缘也。真即下。指定心境。当证下。彰有知也。
疏。文即等者。大品。亦第十六卷云。佛告须菩提。若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相。然二文皆通一切法。不独色也。当知般若见色即是见空。而不住於色。经虽言色。乃即空之色。空依色显。色空一致。举色全真。
疏。但释等者。亦例释般若不缘色生识也。此中虽举五阴。意以清净为境。不对五阴之相。今且下。生知则为缘。不生知则非缘。今且顺问意云所知即缘也。究竟下。指后文。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知言者。论语云。不知言无以为君子也。谓识中理之言。谓之知言。
疏。初句通标者。明知能知。该真妄也。
疏。物者下。谓心境通呼为物也。相与者。相因相待之谓。与。同也。亦共也。求义无殊。谓有则同有。无则同无。本非下。大钞云。谓清净法界。本无内外。不属一多。令人悟入义分心境。心则诸佛证之以成法身。境则诸佛证之以为净土。疏中分文属体。寂照为一。心境为一也。涅盘下。第二十七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寂照湛然者。即本论寂用一源。理极同无。圣所不能异之义也。心境互现者。谓心亦即境之心。境亦即心之境。大疏云。即心了境界之佛。即境见唯心如来。以性融之。令心境互现。
疏。真非等者。谓真谛非缘生之法。无相无名。智对之时亦不生知。是知般若亦非缘生。妄自下可知。
疏。所知者等者。疏释生有二妄。知托境而起。可言生也。真知本知。以生训因也。真谛等者。此谓不唯不能生知。又由真谛轨则令不生知也。起信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疏解法云。法者出大乘法体。谓自体故。对智故。显义故。对智名法。盖与智为轨则也。法者。轨则为义也。
疏。真则反此者。谓真智照理。情尽见除。无所取相。相既无相。心亦不生。
疏。自下等者。预出后意。於中相因为缘。有知妄也。非因非缘。无知真也。真妄总问。以起下文。
疏。境未等者。亦由相待成心境之名。未对之时二名不立也。起信下。即彼释不觉中文也。谓此前说黎邪三细。今蹑第三现相以示六粗。然论有两重因缘。即无明为因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今证境能生心也。由心下。因心生境也。问。心境相生。谁先谁后。谓心先邪。境无谁生。谓境先邪。心无焉起。答。非先后。非不先后。何则。非先后者。谓唯一藏识心故。即心之见分为心。即心之相分为境。虽有心境。不可先后。而行相微细。亦非下位可了。故楞伽云。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等。非不先后者。谓即此藏识显现境界而生七种转识。种种分别。此以境界在本识黎邪中。先也。依之而生末识。后也。且依本末分相示之。其实二识俱时而起。心境二法互缘而生。楞伽又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疏自无主宰者谓法无自性从缘故空缘成如幻故假大论中此义尤广疏亦义引下文无此文义有此义引此通证上下。
疏。大品云者。义引。亦如中论第四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论意谓。是缘则生。非缘何生。下约喻例明。理亦昭着。中论云下。具云。果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等。亦可下。又为一解可知。言微妙法者。真谛般若皆妙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