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

  璎珞经云。转法轮者。亦非有转。亦非无转。
  彼经云。诸法如空故亦无有转亦无无转车轮有用转之。则运动摧辗圣人法门有用说之。则破惑出尘故。曰转法轮者牒也。说者受者及中间名句文义。皆从如来大悲心。及众生善根缘上。而起缘性皆空。故非实有无也。
  是谓转无所转。
  结也。俗谛云转。即俗之真。则无所转。
  此乃众经之微言也。
  此即真之义。乃为众经言之微妙也。微妙故不可以有无得矣。
  △三推释。
  何者(推也)谓物无耶。则邪见非惑。
  此先逆说无也。邪见者正理之外起见偏滞断灭物。若定无邪见执无。则非为迷惑。
  谓物有耶。则常见为得。
  逆说有也常见者。执诸法常住起见偏滞实有物。若定有常见执有。乃得正理下顺显非有无。
  以物非无。故邪见为惑。以物非有。故常见不得。
  由万物缘性。定非有无非二见所了。故执有无者。迷惑正道也。
  △四结成。
  然则非有非无者。信真谛之谈也。
  既谈真实谛理。故不可以有无所议。乃曰非有非无。是谓言之微妙也。
  △二别开色心因缘推释。然古之科文。多谓前约境此约心。则令文义成局岂前诸法之言。而不该於心。此中物从因缘而不通於境。今以总别分之者。但开前诸法不过色心。故引道行标心中观标物。复以因缘。所以释成其理前则文。总义高。此则文别义细然。其大旨不殊前段耳。亦分三。初引教重标。
  故道行云。心。
  俗谛缘生之心。通凡圣皆灵照故。
  亦不有亦不无。
  重又曰。亦非但第一义谛。非有无俗谛缘生之心。亦不有无故。又有而不有无而不无。故云亦也。然夫真心本非有无不可以因缘推释。非今所明。今正明俗谛。圣凡缘生之心耳。圣心者随缘而有。故不有感而常应故。不无凡心者因境而有故。不有对境。则起故不无。是知俗谛圣凡二心。皆由缘故非实有无。即显真谛门中圣凡有无之心。俱绝。又即俗而真则圣凡不有即真而俗故。圣凡不无真俗不二。即显第一义谛。双绝有无也。
  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
  引论推因缘以标不有无之。所以然因缘之义佛教咸宗。但随事推求离因缘。而成未之有也。但亲起者曰因。助生者为缘如谷子为因。水土人时为缘。故得禾苗成穗。圣人以大悲大愿为因。众生善根为缘。故有应化心生。众生以无明为因。境界为缘故。有取着心生。若本觉为因。师教为缘。则有了悟心生。故俗谛中凡圣迷悟。若心若境。皆由缘有。故不真有缘起。故不定无达。此缘性了然。即真真俗既融一理斯显故。今言物通心及境也。
  △二再推宗义五。初叙意牒前。
  寻理即其然矣。
  究寻诸法由因缘故。不有不无道理。即当如此。
  △二推释所以二。一推释不有。文中各先逆后顺。今初也。
  所以然者。
  牒上寻理之所以也。
  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
  心境若实决定常有何待缘会而有。
  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
  真无有二。一太虚断灭实定常无。二真心虚寂究竟凝然。此二无虽藉缘显不假缘成。今引此实无以喻缘有之不实有也。此上法喻逆说下顺明不有。
  若有不能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
  假待於缘定非实有义甚可见。
  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
  结心境有而不有之义故上曰物从因缘故不有。
  △二推释不无。
  不无者。
  牒上缘起故不无。
  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
  湛然者水澄停貌也。动者改转义心境。若定无则澄湛凝然。更不改转其犹太虚。永无移易可以谓之无也。
  万物若无。则不应起。
  万物者心境也。应当也。若决定无者不当从缘而起也。此上逆推向下顺显。
  起则非无。
  心则违缘起瞋顺缘起贪迷缘起痴乃至善友缘。则起善恶友缘。则起恶非无心也。境则各各从缘和合。而有故非无境。又心境互为缘起故非无。
  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结无而不无义。故上云缘起故不无也。
  △三引大论证。
  故摩诃衍论云。
  此下有四句。前二句明缘生。故有缘假故无。后二句即无显不无。即有明不有引证。前文大意如此。
  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应有。
  从缘而生缘会应有即假有也。
  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
  既由缘有故不实有即空无也。此上二句推求因缘法。幻有空无也。
  一切无法。一切因缘。故应有。
  缘假之无不坏性相常有。故前云。以明缘起故不无等。此即就次句言无以明不无也。
  一切有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
  缘生之有本非实有。故前云。虽有不可谓之有等。此即就初句言有以明不有。
  △四反覆释成。
  寻此有无之言。岂直反论而已哉。
  恐谓大论但将有遣无将无遣有秪破二边非别有理。故特释之言。寻此有无之言者前。初句说有末句说无。第二句说无。第三说有。今推寻之非谓。但欲反其议论有无互破而已。
  若应有。(法若定有)即是有。
  大论秖说第一句应有。
  不应言无。
  不当说第四句不应有也。
  若应无。(法若定无)即是无。
  大论秖说第二句不应有。
  不应言有。
  不当说第三句应有此上逆说下顺明。
  言有是为(平呼作也)假有以明非无。
  第三句言有是假作。此说欲以明第二句中。无非断无故。
  借无以辨非有。
  第四句借无之言以辨。初句中有非实有。故知因缘心境有非实有无非断无大论。故立四句也。
  △五总结玄旨。
  此事一。
  一切事法以四句不二。一义贯之皆中道也。
  称二(有不有无不无)其文有似不同。
  四句异而意不异。故云似不同。
  苟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
  若知万法皆同缘性。则无有殊异而不同归一理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谓是假名。亦名中道义则空假中。三不离因缘为门。故无异而不同也。
  △三复述正理三初正述。
  然则。
  承上所推宗义道理。
  万法(心境下一)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
  果然由因缘有。而不实有欲谓之有必无。此理定不可得。
  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
  但翻上也。缘起性相欲谓之无理亦不可得此中。但明因缘故。不有无即真之义已。在前段比校前文意多如此。故知前则意高。此则意细耳。
  △二推释。
  何则。
  推上不可得而有无。
  欲言其有。有非真生。
  仗因缘故非真也。
  欲言其无。事象既形。
  既形者已现也。缘起则心境事象已现也。
  象形不即无。
  无而不无。
  非真非实有。
  有而不有。
  △三结成。
  然则不真空义。显於兹矣。
  由上推之则因缘性相不实有无。有无双寂之义显於此也。故题曰不真空然缘法。不有无。即显性空义。若有无双寂即显第一义谛。乃法性实相之义。但境智未亡。故未及本无之义。
  △三推穷名实。结责迷情者此文望前则后。后释於前。前为不了前因缘即真义故。执名着相徧计情浓故。今推穷结责欲使即名体。以达缘空方契真空文。虽从深至浅。欲令自浅之深以后释成前文也。文三。初引经标义。
  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
  俗谛诸法由住情见故。有名有体情本虚妄。故名号假立体不真实名之。与体情有理无下举喻。
  譬如幻化人。
  幻者不实而有结巾艹以为兔马仗物假术於实起虚。盖惑愚目耳化者。无而忽有也。人者所幻人也。幻术化成男女。则名相宛然妄情执法见有名体。则以幻术喻妄情化人。名相喻诸法名体也。
  非无幻化人。
  在幻术中无而忽有名相宛然众生。在迷诸法名体宛尔差殊。
  幻化人非真人也。
  若知人由幻术而有则名相全空若悟法因迷执。而兴则知名体虚假。达因缘者。即假以会真迷因缘者。执名而着相引经立义正责迷情然。此段经古科连上以为引证。义亦可通。今谓正显名体不实理顺后段故。今科归下文为下之标义。於理甚便。
  △二正推名体四。初名体互求。
  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责。
  以用也当是也。用名推求於物而体上定无是名之真实。若以物体是名者。则一切物体皆同音声文字。此则用名求见体不实矣。
  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
  又用物推求於名名上定无得物之功用名中。若得体一切火。名皆须炎热。故知火名定不得火体。此用体求见名号假也。
  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
  因求物不是名。则知物是妄执非实物也。
  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
  又由名不是物。则知名亦虚妄非实名也。故圭山云色是虚名虚相。无纤毫之体故。即真空也。
  △二双结同空。
  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
  安何也。俗谛万物不过名体。既不相是即知同空空。故何在以是义。故前明俗谛因缘。即真良由诸法名体。但离妄缘即如如矣。
  △三推立名因三。初引文陈惑。
  故中观云。物无彼此。
  恐疑者。云一切物皆可名召何谓名无得物之功耶。故今引文释之。万物体上本无虚名也。名有千差且举彼此一端为。例释之。
  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
  如东方有惑人以东。为此以西为彼。
  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
  彼者西方人也。却以东为彼西为此适。此今曰彼适彼今曰此也。
  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
  由二人各执。故此彼之名不定也。在惑者所见而起必定之心。则知名由执有也。
  △二结指惑情。
  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
  初者本来义彼此之名物上本来不有。若以惑者所执。则本来不无。故知物上无名。名不是物但由情惑假立虚名惑本自空名。岂真实。故上曰名无得物之功也。
  △三举名结例。
  既悟彼此之非有。
  由上已达名空以为能例。
  有何物而可有哉。
  例知彼此之物体离执。亦何有也。故上云。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以彼此名体转例万物云。
  故知万物非真(体假)假号(名假)久矣。
  从来迷惑故。执假名虚体久矣。此结归上放光宗义也。
  △四引文证成。
  是以成具立强名之文。
  彼云是法无所有强。谓其名证上名假。
  园林托指马之况。
  此借庄子意。康疏云。庄子曾为漆园吏故曰园林。指马之。况者齐物篇云。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音义云。指百体之一体马。万物之一物。则且各举一以言之。且夫是非彼。此百体万物一一有之。庄子。唯明齐物是则皆是非。则皆非。此盖自然之理。故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今借之以况彼。此是非之体。皆由人执以证上体不真。
  如此则深远之言。於何而不在。
  结上所引经书。皆显名体不实。此深远言论何所不在。
  △三约证结显三初举人显证。
  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
  通达名体即事证真故曰圣人也乘运也。悲愿身土虽运化千端即事之真而真常不变履践也。惑者痴昧之心。心事不一故言万惑圣人。虽居处履践於尘事。而常通达於玄微。净名云。若菩萨行於非道。是谓通达佛道。
  者。
  牒上二句下释所以。
  以其即万物之自虚。
  即事而真物本自虚圣人证此故。
  不假虚而虚物也。
  破权小也。不能即事而真者须假观慧推析灭事证真二乘。则灰灭身智方曰无余。权宗则断尽实惑。乃曰涅盘。今正简异故。曰不假也。
  △二引证即真。
  故经云。甚奇世尊。
  大品经空生叹佛也。
  不动真际。
  真理是万法之源穷事见理乃为际畔。故立强名曰真际。不动者不离也。
  为诸法立处。
  真理为诸法建立之处。
  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
  建立万法之处。即是真理故。处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也。上则即真而俗。此则即俗而真圣人证。此岂为名体所惑耶。
  △三双结玄旨。
  然则(承上立处即真)道远乎哉。触事而真。
  道者可履可向。即所照之理曰道远乎哉。盖言不远也。凡触物皆真。此结上理事不二。
  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圣者能证之人体者证也。神者不测之智用也。圣智亦不远既即俗证真即不测之圣智也。此结上人法不异。又此结文通结归前由至虚无生为有物之宗故。触事而真至虚无生。为般若玄鉴之妙趣。故体之即神又触事而真故。结前二论。真俗不二故。体之即神生后般若无知。已上释不真空论竟。

  注肇论疏卷第二
  音切

  (如至切)


  (府隔切)


  (仓奏切)


  (力含切)


  (於蹇切)


  (於屈切)


  (呼及切)


  (於其切)


  (五各切)


  (郎丁切)


  (丑领切)


  (似缘切)


  (居沂切)


  (式敛切)


  (其贵切)


  (力水切)

踟躇
  (上直知切下直於切)


  (莫尔切)


  (莫半切)


  (千故切)


  (在回切)


  (猪辇切)


  (采音)
  注肇论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