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


    姑苏尧峰兰若沙门 遵式 述
  △大科第二明体用不二。显智一。此论来意者。前显不二之境。今明双融之智。故次来也。然境非智。无以显融通。智非境。无以发互照。良由智用和融。方显真俗理一。但文不顿书。理不顿显。故先明境。此明智。然智一之义。意有两途。一则权实互具。二乃二用同体。实由二用同体故。权实互通故。对境则真俗互通。在智则根后同体。以一心三观。照一境三谛。斯为般若无知焉。文二。初论文又二。初题目。
  ○般若无知论第三
  般若是梵语。此翻曰智。即用也。通权及实。或曰根本后得。如理如量。真智俗智名异义同。或曰在因名慧。在果名智。或曰实则名智。权则名慧。今因果权实通得智名。谓下论中并不名慧故。知但以一用分二故。今通翻曰智。又前宗本篇中有沤和之名。文云。权慧具矣。今无沤和。则知智通权实。实智照理。权智照事。义分二照。用乃相融。此中实智照前不真空。权智照前物不迁。前既真俗相即。此亦权实互具。言无知者。即体也。体是本觉真心。心性寂灭。本无知觉。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说名本觉。离念本觉。即今无知。为权实体故。六祖以无念为宗。神秀以离念为宗。虽分顿渐。皆明智体无知。所谓如珠发光。光还自照。本觉起照。还契本觉。即理智不二之义。华严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证。亦无如外智能证。於如般若无知之旨。良在斯矣。若对上五名一义者。本无实相。法性体上起智用。权则达缘会。实则照性空。权实不二。还照本无等理。为一义也。般若即无知。持业释。般若无知之论。依主释。
  △二本文二。初序意三。初标宗陈惑。
  夫般若(双标权实)虚玄。
  一心真理。虚寂玄微。为权实体。不可以识识智知。故曰无知。
  者。
  牒上所标。
  盖是三乘之宗极也。
  法华云。於一佛乘。分别说三。故一乘法。是彼三乘所宗之至极也。彼一佛乘者。乃今即理之智。为此论所宗。故权实不异。理乃曰般若虚玄。所谓佛之知见故也。故涅盘云。佛性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
  诚真一之无差。
  诚实也。智体真一。故无差别。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也。此上标宗。下陈惑。
  然异端之论。纷然久矣。
  异端者。语出论语。今谓人随情见解别言差。正明权宗迷实故。异论各兴。纷然不一。自佛灭度。权多乱实。故曰久矣。盖彼境智不谈一心为源。故使异论纷纭迷之久矣。
  △二序闻悟之由。三初明师教东来。文三。初标名叹德。
  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
  法理无舛。解惑在人。既有异端。何以正之。故今先标其人。人能弘道。道在於人。故对彼惑者。有此正师。故标牒之也。天竺是梵音。正云印特迦。此云月邦。天竺有五。僧传云此师祖是南天竺之国相。什生於龟兹。出家后往天竺传道。故称天竺沙门。言鸠摩罗什。是梵名。具云鸠摩罗者婆。义翻云童寿。高行胜业。备载本传。此即论主受法之师也。
  少践大方。研几斯趣。
  贱履也。大方语出道经。云大方无隅。今借语以目真理无际故。少年乃心诣至理也。研核也。几心也。研核自心。以般若为趣故。此上叹其所得。下释其深契。
  独拔於言象之表。
  拔出也。言象之表者。易所谓言生於象。象生於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今美什师得智之深意。故出言象之表也。
  妙契於希夷之境。
  契合也。虽以智合理。理外无智。故契而无契。曰妙契。希夷者。老子云。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真理无声色也。罗什师契理於声色之外。故上曰少践大方也。此上序得理智。下明利用。
  齐异学於迦夷。
  齐者平也伏也。异学者外道也。迦夷者是梵音。具曰迦维罗卫。是天竺一国之名。康疏云。此云赤泽。什师在彼。曾以智慧屈伏外道。又温宿国中。亦曾摧伏外道。备在本传。今且举迦夷之一国。以叹其能耳。
  扬淳风以东扇。
  淳风者春风也。以其和而发物。而况圣法能随根起智。言东扇者。彼望此为东。传风曰扇。此叹什师传法东流智用之能事。
  △二美其来由。
  将爰烛殊方。而匿耀凉土。
  爰欲也。烛照也。殊方者彼土来此。是异方故。匿耀者掩智用也。凉土者五凉。当后凉都姑臧。什法师本因此土。前秦符主。讳坚。建元十三年。有德星现。至十八年。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四伐龟兹。吕光果克龟兹。与什同回。至凉州闻本主。为姚苌所害。光乃窃号关外。遂称后凉。父子承袭。三主一十八年。什师亦在后凉。一十八载。匿耀韬光余如传述。
  所以道不虚。应必有由矣。
  圣道垂应。必待时至。根熟方可传通。今十八年。匿耀之所以。盖欲待时候机故也。
  △三流通年数。
  弘始三年岁次星纪。
  姚苌崩。子讳兴立位。岁号弘始。言星纪者。尔雅曰。丑月曰星纪。丑年曰赤奋。今避文拙。故以月名号年岁。星次在丑位故也。
  秦乘入国之谋。举师以来之。
  康引三十国春秋云。后凉吕隆惧南凉北凉所逼。表奏。秦请迎罗什至。五月。秦遣陇西公石德。伐吕隆。隆至。九月归降。方得迎罗什师入关。谋计也。举用也。师者众即兵也。秦王乘吕。有入国之计。故用兵伐凉。迎什来之也。
  意也北天之运。数其然矣。
  意也者。牒上索意也。前秦取什。后秦次主方来。而上云道不虚应其意。何也。今牒而释之。大品云。般若於佛灭后。先至南方。次西至北。北方大盛。智论释云。北方谓北天竺也。今谓北天。般若运数。转兴东国。待时而至。使其然矣。此上序弘始三年为发教之时。下明秦王为待熟之机也。
  △二秦王垂护二。初标号叹德。
  大秦天王者。
  天王者。法天而治。使民归往故。
  道契百王之端。德洽千载之下。
  无为而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盖王者之道德。今叹秦王道德充实。故契合百王之端。洽润千载之下。
  游刃万机。弘道终日。信季俗苍生之所天。释迦遗法之所仗也。
  王者游智刃。日应万机。万机之暇。弘佛道。於终日季末也。苍生者。指万民也。既日应万机。下民仰之如天。由弘道终日。故使如来遗法倚仗流通也。
  △二明翻译阐扬。
  时乃集义学沙门五百余人於逍遥观。躬执秦文。与什公参定方等。
  集聚也。义学者。学习译场义理之人。逍遥观者。逍遥园中有观也。躬亲也。秦文者。新旧译出之经。方等者。大乘般若教也。罗什入关。既重译诸经。故秦王亲执新旧二文。与什公参。并详定方等至教之深旨也。
  其所开拓者。岂唯当时之益。乃累劫之津梁矣。
  秦王与什师。如是开拓於圣道。不独一时之益。乃累劫为迷津之梁道也。故知般若真旨。自罗什东来。秦王参定。义方明正矣。
  △三明预座闻悟。
  余以短乏。曾厕嘉会。以为上闻(句)异要。始於时也。
  短乏者谦也。厕预也。嘉会者。译场也。上闻者。闻般若上义也。昔因异端殊执正理无凭。今预译场。闻此上义一乘异要甚深之旨。始於时而领悟。
  △三赞深谦述。
  然则。
  牒上。虽因罗什。秦王护此闻悟。下云。
  圣智幽微。深隐难测。
  般若体用幽微。量超数表。故曰深隐。由此故难测度也。
  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
  释上体量难测。无相故不可以象思。无名故不可以言议。
  为试惘象其怀。寄之狂言耳。
  今论者欲剖闻悟。以示未来。而口不能言。心不能测也。为试者且用也。惘象者语出庄子。但取无心之义。狂言者。盖无定语也。且用无心之心无言之言。而议论之。以息异端耳。
  岂曰圣心而可辨哉。试论之曰。
  非谓般若言可诠辨。且论之耳。
  △二正论。文二。初标宗正显。文四。初标具用之体。文三。初引经标体。
  放光云。般若(标能观智)无所有相。无生灭相。
  出体也。言所有相者。即现在所有差别相。始自色心。终乎种智。世出世间相。生灭相者。过未相。然般若体性。过去非新生。未来不灭坏。现在无住。异三际常平等。等同虚寂。故曰无相。又中间不住异。故非有前后无生灭。故非无体超四相。量绝百非。故曰无相。譬如虚空。虽毕竟湛寂。而前际无生。后际无灭。般若实体。当知亦然。故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道行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
  成立上义。然相则就体而论。知见带用而辨。辨用归体。体本自寂。故无知无见也。言所知所见者。所有之知见耳。灵知正见。言用则有。言体则无。今既明体。故曰无知无见也。然由体无知见。故能知见。如镜无像。故能照物。又有知曰无明。有见曰妄想。智体无。无明亦无。於妄想由离迷妄。故无知见也。又体无相故非色。无知见故非受想行识。出世智体非蕴聚法故也。
  △二约体辨用二。初牒经问用。
  此辨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
  辨明也。何耶是疑辞。此论正明能照之智必有知用。而放光曰无相。道行曰无知。见者何所辨耶。
  △二即体显用三。初正答。
  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
  言果有决定。有此义也。无相之知者。据放光答用也。般若真体。虽三际无相。即体之用。了了常知。不知之照者。据道行答用也。不知者。牒上无知也。虽体无知。见湛然寂灭。而全体之用。灵灵常照。圭山云。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名正念。明矣者体必具用。义可见故也。此则据理而答。以实教言体则必具用。谈用必全体。如水与波。不相舍离。极成之。理明矣。
  △二推释。
  何者。
  推也。何以无相不知果有知照之义。
  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
  反释也。夫若有知之体。而起於知用者。必有所不知矣。此则妄心逐事。不能契真。二乘证真。不能达事。皆有知故。有所不知。下顺释。
  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
  全无知而起用。故用无不知也。然此义犹暗。若谓以无知为体。而起於知用者。则尚惑矣。当了即无知而知。全体为用。方真达般若体用之旨。但言不顿说。理实同时。如全金成像。思之。
  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一切知者。理事双照。真俗并观也。但全体之用。鉴照照用。自然融通。即佛正徧知义也。所以知照之义。在乎无相无知也。
  △三引证。
  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
  信体用不二也。
  △三会用归体。
  是以圣人。
  般若体用不二得之者曰圣人。
  虚其心而实其照。
  虚寂心体必具权实照用。
  终日知而未尝知也。
  终日照理达事。未尝有知也。此述上体用同时。下会归于体。
  故能默耀韬光。虚心玄鉴。
  无照而照。曰默。耀韬韫也。藏也。照而无照。曰韬。光心而无心。曰虚心。无鉴而鉴。曰玄鉴。此则默韬虚玄皆体也。耀光心鉴皆用也。此四二而不二者。其唯圣人乎。
  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矣。
  闭塞者。泯绝也。聪者。听之明也。冥冥者。寂之又寂。故虽体用常俱。而体外无用。若全用归体。则闭泯智照。杜塞聪明。唯本来觉性冥冥寂寂者矣。故起信云。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即般若无知之义。
  △二明即体之用五。初明权实同体。
  然则(承上之辞)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
  上明全体智用。今开用为二。一能穷理曰实。二能应物曰权。权用名神。实用名智。但由所照理事不二而二故。能照智用权实有殊。而其两用未始抗行。故下论中。多影略言一。学者必须互知。今此先明实智也。穷者。照之极也。幽者。理之深也。实智虽有穷理之鉴能照之体。寂而无知。
  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
  次明权用也。神者。不测之义也。应化之心不可知之故。应会者。感属机。应属圣。应与感合。曰会。虑则思念也。无知无虑。文别理同。神有感应。合机之用。能应智体。本无念虑。是知照理应机。二用虽殊。无知无虑体一。故曰般若无知也。
  △二显一体同虚。
  神无虑。故能独王於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於事外。
  独王者。唯一故自在也。世表者。处世不滞於世也。无虑而应应。无所滞故。自在不染也。玄照者。照而无照也。事外者。不滞事也。无知而照故。即事而真故。不滞事也。
  △三述成二用。
  智虽事外。未始无事。
  实智穷理。理不异事。
  神虽世表。终日域中。
  权虽无虑。终日化生。
  △四显即体之所以。
  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
  俯下也。仰望也。俯就仰望。随顺应化。接之无穷。盖权智之用也。
  无幽不察。
  实理幽深。智无不察。盖实智之用也。
  而无照功。
  实体无照。权体无功。二用即体。体无照功也。
  △五结成二用。
  斯则无知之所知(实也)圣神之所会也(权也)。
  △三体用合明四。初标指。
  然其为物也。
  此标牒之辞。上所论般若。体用有无无定。未知照理照事。是何物也。故今牒而指之。
  实而不有。虚而不无。
  用即体。故实而不有。体即用。故虚而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