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注肇论疏
注肇论疏
覆释上理事义触对也。事皆顺理则凡触对物皆同一理。此释成理事对显不二故。
△三结事不真。
如此则。
牒上理事不二之义。
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
即事显理也。事虽万殊皆由理异离理之外事。不能自异也。如水外无波波不能自异。
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
万象无真实由全理随缘而有故。
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
事不真而理全现故。虽象而非象观云如波相虚。令水体露现。故题云不真空理事不二。是当论之本义。
△四述前主后。
然则物我同根。
物理也我智也。理智体同故。曰同根结上理智对。
是非一气。
是非者有无事法也。事皆归理故曰一气。此上二句述前也。显至虚无生为般若之玄鉴。又为有物之宗极。下明生后。
潜微幽隐。殆非群情之所尽。
理在事内曰潜。不可思议曰微。无形无相曰幽。情解不及曰隐。殆者且也。即语词此明真理潜微。且非群生情见可尽。
△二叙异见迷宗。文二。初标兴由。
故顷尔谈论。
由理非情尽故也。顷尔者向来也。谈论者指诸宗立论之者也。
至於虚宗。每有不同。
於此虚宗各有不同之论。
夫以不同而适同。有何物而可同哉。
此则总斥诸宗也。以不同之见。而皆欲造适於同理。理本无异将何可同故。但除异见不必求同下责云。
故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焉。
由众论竞作。遂令性义多途莫能同焉。所谓多歧则亡羊矣。
△二伸破立文二初推。
何则。
推上何谓众论竞作性莫同耶。
△二释。文三。初破心无义。文二。初叙计。
心无者。
康疏云。破晋朝支慜度心无义欲叙。而破故先标也。
无心於万物。万物未尝无。
彼谓。但无心执於万物。故名即事契理。非谓万物是无。
△二正破。
此得在於神静。失在於物虚。
且得心神澄静。未达万物本虚存境有心。心岂澄静。此是一家异见。注云。破支慜度心无义也。
△二破即色义三。初叙计。
即色者。
下注云。破支道林即色义。康疏云。晋朝支道林立。即色游玄义此先标也。
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
此语出林法师集妙观章云也。明者指彼所明也。色不自色者。彼明色法须待缘成不是自有之色。虽有缘成之色色非实有故空。故云。虽色而非色彼欲明佛教说色。即空即事显理也。
△二明解异。
夫言色者。
牒彼言色也。
但当色即色。
缘色果色皆是色也。
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
岂待缘色合会成果色。然后方为色耶。
△三正结破。
此直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
直但也。此师但说果色不自色达果色空。未领解缘色亦空也。注云。破道林即色义也。
△三破本无义四初叙情计。
本无者。
下注云破竺法汰本无义亦晋朝人先标也。
情尚於无多。触言以宾无。
尚好也宾伏也。此师情见偏尚空无多触对佛教谈玄。唯宾伏归无以无为当此是论主叙彼情见也。下出所见云。
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即无。
由彼见解偏错。故闻教云。非有乃谓无於有故所以云。非有闻教云。非无乃谓无於无。故所以云非无。此则一向归无也。
△二示正义。
寻夫立文之本旨者。
论主究诸教立非有非无之文本旨。所解不如。此者字牒本旨也。下出意示之云。
直以非有非真有。
但以言非有者万物缘生非实有故。
非无非真无耳。
言非无者不坏缘相非实无故。
△三责异见。
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
何必者责词也。此彼者但指拄之言。非谓分定彼。此何必闻非有。谓无於有闻非无。谓无於无。
△四斥谬计。
此直好无之谭。岂谓顺通事实。
此师但是好尚归无之谭论。岂是顺通非有非无之言教。即事契於中道实理。下斥云。
即物之情哉。
舍有着无皆群物之情执耳。注云。破竺法汰本无我也。此上略明三家异见。各执一端故。使至宗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今为正理惑异。故有论兴。亦因异立同耳。理无同异何在言也。故上云。有何物而可同哉。
△三述意谦陈三。初叙名物不相到。
夫以物物於物。则所物而可物。
以用也。物物者物之名也。於物者对物之相也。用名对相所有之物必可名之也。
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
以物之名向於无物。虽有物名定无物体如云。兔角有名无体。下明不相到。
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
释上所物而可物显体不到名即者是也。就实者得实名也。物不是名故物上不得名之。实诗云。见人空解笑弄物不知名盖物上无名如婴儿得物而不能知名。此显物不到名。
名不即物而履真。
履真者到物实体也。名不是物故名不能到物之真体。如人言火不热於口。盖名上无体也。此显名不到物。
△二显至理绝言思。
然则真谛独静。於名教之外。
世之名物可言可见。尚不相到。况乎真谛非言思所。及独出於名教之外。岂容言议故下云。
岂曰文言之能辨哉。
此二段之为论主既排诸宗异说。未知正义理合如何。故今泛叙世间名相尚不相到。况出世深理无相无名非言可及下寄之於言诠者。但欲令人解正知邪非谓虚宗言解可到。
△三谦陈拟述意。
然不能杜默。
然者牒上理。虽不可言而世多惑异故。不能杜默绝言论也。
聊复厝言以拟之。试论之曰。
复者重前立论故厝致也。拟者未决之词。盖谦云聊致其言拟议试。且论之。
△二正立论古科为六今为三段。一通论诸法直显即真。二别指色心因缘推释。三推穷名实结责迷情。然夫真理随缘成诸事法。凡夫不了执事迷真。或生异见故。今先显即真统论诸法未知因何即理故。次约因缘别指色心推释色心既总万法万法不过因缘因缘故空。空故即实。若谓因缘本空。何以名能召体。体上立名故。后推穷名体。由执故生情。执本无名体。何有故此三科。后则离徧计中。则了依他初则证圆成文。虽从深之浅义。则以后释。前良由不达名体因缘焉。了诸法真实。今初。三。初引教标宗。
摩诃衍论。
摩诃云大。衍者云乘。
云诸法。
俗谛事法不一故云诸。
亦非有相。亦非无相。
亦者重又之语非唯至虚之理。非有非无俗谛诸法。亦非有无故。又上云。诸法即有无法也。有而非有故云。亦非有无而非无。故云亦非无也。然真非有无者有二义。一无状无名故非有体用真常故非无。二不可以常见而取故。非有亦不可以断见而求故。非无今俗谛诸法。亦不有无者。仗缘而生故。非实有不坏缘相故。非实无若了缘生非实有。即知真本无名状。故不可以常见求。若达缘相非实无即见真体具妙用。故不可以断见取。今此正明俗谛有无不实。次引中论以显即真。
中论(中观论也)云。诸法不有不无者。
牒上俗谛诸法双非有无故即真谛者。
第一真谛也。
此明真俗不二显中道妙理绝诸对待不堕数量。故云第一。法鼓经云一亦不为一为。破诸数故。然相宗多明俗谛是有为。则不过有无生灭真谛属无为。则非有无不生灭未了。即俗是真绝待第一。今此论所宗正为会权入实。所以先推俗谛。后显真俗不二。又真故不有俗故。不无第一义谛。双非有无。又俗谛诸法具三句。一有。二无。二亦有无。真谛当第四句非有无真俗相。即则四句同时良以对俗之真。岂越数量。若达不二永绝对待。故云第一。此论所诠不过於此。故标为义宗。
△次推释宗义二。初明即俗之真文三。初反覆推释文三。初牒前。
寻夫。
以上衍论言教为量。研穷诸法因缘道理。故云寻夫。
不有不无者。
正牒衍论也。
△二反推。
岂谓涤除万物。
岂谓者反责之辞。涤除万物者。泯染净名相之境也。
杜塞视听。
杜塞视听者。绝耳目鉴照之心也。
寂寥虚豁。然后为真谛者乎。
寂兮无声寥兮无色牒上泯境也。太虚豁尔无知无用牒上泯心也。岂谓泯绝染净心境诸法。后为不有不无。真谛之义非如此也。
△三顺释。
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
诚实也。论之实意即万物顺通。不有不无因缘之理。物不能逆於理也。此推俗谛不有不无。
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
伪假也。真实也。俗谛因缘故假真谛本性自实了。因缘不有不无。即真性不有无故。不待易俗为真此推。即俗之真真谛不有不无也。
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
虽真空常寂而幻有宛然。
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
虽幻有森然而真空不隐。
虽有而无。所谓非有。
幻有即真空真性湛寂。故同一非有。
虽无而有。所谓非无。
真空不碍有真性常住。故同一非无此上明即俗之真。不有不无之义已显。
△二就俗结显。
如此则(随上所推)非无物也。
不坏缘相故上云亦非无也。
物非真物。
缘生非真故。上云亦非有也。
物非真物。故於何而可物。
但由俗谛非真以观万物物何可有。故前衍论。即诸法不有不无。以显真谛之理也。
△三引经证成。
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
秦译净名云。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之性。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今引以证成也。败者灭也。色性缘生故空非有也。非待色灭见空。故非无也。下自释经意云。
以明夫圣人之於物也。
以用也明证信也之向也。用上经义证知圣人向对万物之智也。向之如何下云。
即万物之自虚。
了缘生本自虚。故亦非有也释上色之性空。
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宰者治也制也。皆取折伏为义割截也断也。皆去除义。他宗所说多用比观伏惑现观断惑。故宰伏断割惑妄方曰证真。今实教。即物显理岂待如此也。既非除物见真。故亦非无也。释上非色败空。
是以寝疾。有不真之谭。
寝疾者净名示疾於毗耶离城独寝一床。问疾品云。众生病非真非实有菩萨病。示非真非实有。良以众生缘空病。岂真实大悲示现。岂真实哉。
超日有即虚之称。
超日明三昧经云。不保命四大虚称者言也。亦有即四大而见虚之言。已上三经同证俗谛非实有无。
然则三藏殊文。统之者一也。
结上引意也。经律论曰三藏。上虽略引二经三文。以明缘性非实有无实。则尽三藏之文凡言缘性皆同此理。盖以不有不无之理。统三藏之文为一故也。
△二明真俗不二。文三。初引经标异。
故放光云。第一真谛无成无得。
此引放光释上中。论所明第一义谛。真俗绝待以为第一。今引放光经以第一真谛对俗。而论者良由说。则不过二谛为门第一真谛非言所及故。前中论虽云第一真谛但就。即俗明真以显第一真谛故。今重引经标欲推不二之深旨。无成者成菩提也。无得者得涅盘也。理智二果真谛不立故。此即真谛不有也。
世俗谛故。便有成有得。
成正觉证真常俗谛之中二果显然。俗谛不无也。
△二释成不二。
夫有得。即是无得之伪号。
有得意兼有成俗谛。言有得真谛谈无得。俗无自体。全真立俗。故有得是真中之假号。如即水之波波假也。
无得。即是有得之真名。
真谛言无得。是即俗之真。真理自实故。无得是即俗之真名。如即波之水水真。
真名故。虽真而非有。伪号故。虽伪而非无。
真定不有俗定不无。
是以言真未尝有言伪未尝无。
述上对俗之真。故前论云诸法不有不无也。
二言未始一。
在言说为门不同。故本不一。
二理未始殊。
真俗不二证之。则木自不殊也。不二之理。即强名第一真谛也。所以即俗之真绝诸对待。故名第一也。
△三引证不二。
故经云(大品般若经)真谛俗谛谓有异耶。答曰无异也。
据门间。异约理。答不异此证上二理未始殊。
此经直辨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
此经之言意可通二。一则指前放光。又可指上大品问异也。
岂以谛二而二於物哉。
物则理也。谛门虽二理不可二也。故经答曰无异也。
△三述成正理四。初述成。
然则(承上之辞)万物(俗谛事法)果有其所以不有。
果决也。推万法缘性果决有不有之义。
有其所以不无。
缘性又亦果。决有不无之理。
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
幻有非实有。
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
性空非实无。
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
性空之无非断绝太虚无也。
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
缘会之有非谓真常有也。
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
夷者平除也。迹谓踪迹有不常有。故不有无不除迹。故不无。
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
说缘性有无。则似异有即不有。故无无即不无故有有无不二之理。不殊不殊之理。即第一义谛故曰不真空。
△二引证。
故童子叹曰。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净名经宝积童子叹佛。善说诸法。由因缘生故性非有无也。此则推缘会显性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