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注肇论疏
注肇论疏
导俗。
俗见多保守生事。故静中说动以导接之。
有流动之说。
无常剎那不停。古今代谢。上显教权。下明意实。
虽复千途异唱。会归同致矣。
千者言其多数。途道也。虽因执设教说有多途。若契会所归之理。必须动中见静。静处见动。故曰同致。则知教权而意实也。
△三责执教之情。
而征文者。
征执也。前执文诘难之者。
闻不迁。则谓昔物不至今。
前境同见异中以昔不至今。论主曰静而非动。难者闻之。乃谓是静也。
聆流动者。而谓今物可至昔。
聆闻也。闻上人命逝速之动。乃谓今物可去曰动。此亦不离前文动而非静之情耳。难者既未达不二之旨。故於昔物不至今见静。乃以今物可至昔为动。并为情计。故前责曰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情既未破。尚执动静二教生难。下责执动之见云。
既曰古今。而欲迁之者何也。
既曰古则住古。今则住今。而执惑之者。欲迁今为古者。意之何也。
△四遣无常之见。谓前难者。执无常教理行果诘难。上既显二教理同。故今遣彼偏执也。
是以言往(牒无常教)不必往。(遣执也)古今常存以其不动。
古今各存一世而不动故。岂闻无常便谓定往。或作往昔释之。意欲遣执常教之者。但今正破执动设难之者。故不从也。
称去(亦牒无常教也)不必去。(遣执也)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
前之遣执。令知古今各存。此之遣执。令达今不去古。古不来今。并就无常教中说此常理。与前即动求静。教理相照故。
不来故。不驰骋於古今。
驰骋者去来不息也。
不动故。各性住於一世。
古住古今住今故各一世也。
△五结成不二。
然则。
牒上教权有异意实为同。
群籍殊文。
诸经说常无常。
百家异说。
诸论说去说住。
苟得其会岂殊文之能惑哉。
若契会常无常不二之旨。则殊文岂能为惑也。
△三重宗教意复显不迁。文四。初宗教显意。
是以。
牒上佛教对机有异理意是同。
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
今人执常论主语之。以无常此宗无常立教。
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
人执无常论主语之。以常此宗常立教。
然则去住虽殊。(对机教殊)其致一也。
前句即常中说无常。后句无常中说常。故知全动见静全静见动故同致也。非但后宗如此。前动中求静本意如斯。
△二引证幽深。
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
正理之言说常无常似有相反未达不二之理者疑而不信者。字是牒经。古疏云。此文出普曜经。
斯言有由矣。
斯言者不信之言也。因由理不二而言二。故不达者多不信矣。
△三推释动静。
何者(微上致一之义)人则求古。於今谓其不住。
凡人今时不见古物执古物迁而不住。
吾则求今。於古知其不去。
论主古时不见。今物知今物在今而不去。
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
反释。
今而无古。以知不来。
古住古而不来。
古而无今。以知不去。
今住今而不去此上顺释也。
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於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
事者今时事在今古时事在古。
△四结示不迁。
然则。
牒上动静不二。
四象风驰。
春夏秋冬曰四象。四时迁变驰疾如风。
璇玑电卷。
尚书云。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即玉名。玑衡皆王者。正天文之器。衡则横於上。玑则动於下。并以玉为饰。故曰璇玑玉衡七政。谓日月五星。璇玑下转。王者端视於玉衡寸穴。则知其天文变动。以审政事。今借彼意。唯取璇玑转动。若闪电之疾速故曰电卷。古多谓璇玑是北斗之二名者。恐非其说。
得意毫微。虽速而不转。
毫微者毛端至小也。若於一毛端达性相时分各住本位。则万物皆曰不迁。虽见四象璇玑速。若风电之不停。而位位各住即动而静矣。上因外人不知论主动中说静。故执无常教理行果致难。已明权实同异。会不二之旨。不殊於佛教。今即动显静结成令行人再照前不迁之旨。定为俗谛所宗。或曰若然者。二乘道果孰是非耶。答权则为是实则为非今此论废权立实之教。二乘道果正当所破。谓彼偏滞无常教故。若达动静不二之理。自然空有双照。舍权归实并契中道。故知前引二乘行果为难。理不极成。上明会释教意竟。
△大文第三因果结益者。圣人立教必有所益。既即动以显静。已知俗谛理实。如是今举因果者。令悟由因住古果。亦住今故佛教说因成果定万劫难逃。岂谓万法无常。能逃因果不迁之益其在兹焉。文二。初就果推因。文六。初正明。
是以如来。
就佛举果也。然如来有二身。全智归理曰真身。全理起智曰应身法。相宗说佛有二身谓。法报化报。中有自报他报。今他报合化为应身。自报合法为真身。真身寂灭。本非因致。纵假了因所显定非生因所生俗谛门中未明此义今正就应身如来以果推因也。应果身相地前地上所见多种广如诸教所辨。又此特就如来果上。推因不迁者。以显此论宗在一乘无二无三故。
功。
业也。明应果往因。曰功始自十信初心中间四十一位。所修十波罗蜜万行之因。俱名功业也。
流万世。
水动曰流。言万世者万举多数世者时分也。梵云劫波。此云时分。起信论。明信心。尚经十千劫。况入住已来历三。阿僧祇。其中所修功业。今言万世者。盖指远因迁流。至果已经多劫故也。
而常存。
果上知昔因在昔故曰常存。
道。
说文曰所行之谓道又道路也。皆取可履践义行人。以智诣理所作皆真曰修道。此则以修正行曰道。道即因也。
通百劫而弥固。
弥久也。昔日行道流通至果。虽经多劫定知在昔。故曰弥固。
△二引喻。
成山假就於始篑。
论语云。譬如为山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假者籍也。篑者土笼即取土之具。既籍始篑之土迭之成山。即篑土住。初而不灭以喻。昔日功业常存也。
修途托至於初步。
道经曰千里之行始於初步。今云修途者长路也。托依也。欲行千里之途。始托於初步至千里已。则知初步在初而不灭以喻。昔日道行弥固矣。此以成山修途喻果显篑土。初步明因存既果籍因招。则果成因在定矣。
△三结成。
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
果决定也。以喻况之果然决知如来。昔日功业在昔不朽则因不迁矣。
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
不化者不朽灭也。
不化故不迁。
不迁者不来今之果时也。
不迁故。则湛然明矣。
水澄曰湛今显因位不动。故曰湛然明矣者。义已现也。
△四引证。
故经云。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
三灾者水火风也。弥纶者充徧也。劫坏时火至初禅。水至二禅。风至三禅。三禅已下无不坏散。唯行人道行功业。湛然不动。
信其言也。
佛语可信故。
△五征释。
何者。
征也。果上不见因。何以知其不化不迁耶。下释。
果不俱因。
俱同也。果在今而因在昔故不同时。
因因而果。
上因即因由下因。是因行虽昔因今果而果籍因成故。
因因而果因不昔灭。
既籍因成果。果时定知因不可灭故。故上曰虽在昔而不化也。
果不俱因因不来今。
因果既不同时定知因。住昔而不来今之果时故。上曰不化故不迁也。
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
以果求因已知因中功业道行不灭去不迁来。则在昔之理明矣。
△六结责。
复何惑於去留。踟躇於动静之间者哉。
去留者即动静也。踟躇者进退不前之言物理在乎动静不二之间。何以疑惑而不进趣耶。故今责之。
△二举事结显此结通二。一结当。文二。结一论。
然则。
承上所推因果今昔之事动静不二故。
乾坤倒覆。无谓不静。
易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上覆而地下载今言倒覆者。设若天载而地覆。则乾坤尊卑不失阴阳本位。故无不静。
洪流滔天。无谓其动。
洪流者大水也。滔天者弥漫也。尚书云滔滔洪水方割。以诸波各住自位。故无所动。
苟能契神於即物。斯不远而可知矣。
若能心契神解即物会理。则不二之理不远中根之人。可於此而知存亡矣。
△第二不真空论显。即真者前明俗谛。今辨即真显真谛。故有此论来。然终实之教。谈真必先立俗言俗必藉於真说。则空有两陈理。则真俗一贯二谛三谛。或合或开。教有多门理无殊致。前是即真之俗。今明即俗之真。真俗不二显第一义谛。为般若所照所证之境。故此一论望前。则真俗互融为对。望后则境智能所为对。故次来也。又凡人秪知万物缘生。生而复灭。而不了生非真生灭。非定灭生灭由缘。缘从真起良由从缘万物无一法。而非真空不知此者。强执有无为破此执故立此论於前五名中此真谛门以性空推缘会故。即事显法性真理已至於本无。故知二论同时真俗不二。即第一义谛。故曰一义也。但境智犹存未及涅盘圆寂之一义释。此分二。初题目。
○不真空论第二
不真者非实也。缘生故物性非实有缘起。故物性非实无以此。而推性非有无。故曰不真也。言空者寂也。由事相不真。以显性本虚寂故。此则不字是能破智真字是所破执。乃即俗双破有无也。空字是所显中道第一义谛也。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不实有也。亦名为假名不定无也。亦名中道义空寂也。又不了缘生者执有执无。或起异见迷於至理。今以不真双破二执令。即事契理理本自寂。故曰不真空。又前物不迁立俗。即缘法不定无。今明即真显诸法不实有。二论同时。显中道理。理本寂灭真俗双亡故曰空。又物不迁论双照有无位各住。故不真二字双遮有无缘不定。故空之一字两亦双非契中道故。不真之空能显所显故。不真空之论能诠所诠故。皆依主释。
△二论。文中二。初叙立意有三。初明理深难悟分四。初标宗显妙。
夫至虚。
至极也虚寂也。理本虚寂乃真极之虚故曰至虚。即中道第一义谛理也。且虚之一言。泛通太虚及待实之虚。今真理绝待离断灭故曰至虚。又至者到也。推穷物理。极到於寂灭故曰至虚故。诸教指此为真际曰实际曰本源等。皆以到於极故也。
无生。
不从前际生。不向后际灭。中间亦无住故。净名云。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是寂灭义。又不从有生不从无生不。即有无生不离有无生。离四句绝百非。理本如此故曰无生。
者。
牒上所宗之理也。
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
盖是者指拄之辞也。般若此翻智慧也。鉴照也趣向也。至虚无生是般若照鉴趣向之处。般若为能鉴能趣至虚无生。为所鉴所趣。般若能鉴。鉴而无鉴故曰玄。鉴理为所趣。趣而无趣故曰妙趣。此标不真空论与后论理智为对也。
有物之宗极者也。
万有为能宗至虚无生为所宗宗之至极。故由真理随缘有万物。故此标即俗之真。真不离俗。显此论与前论理事为对也。此上理智事三智为能照。即事契理为所照。一论大意不过於此。
△二约智叹深二。初逆叙智能。
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於有无之间哉。
自非何能者皆倒语也。圣明特达者即般若。是圣人之灵明有挺特通达之照用故。神者不测也。契不测之妙理。即於万物有无之间自非般若。何有此能此显至虚唯智所证非情所。及即事契理须假於智。
△二顺明智用。文二。初明智体照用。
是以。
承上理由智悟故。
至人。
证极曰至果满位极示迹人伦唯佛称之。今寄果人说智故标至人。但能即事契真。皆得至人之智用。不可高推在圣自负己灵。
通神心於无穷。穷所不能滞。
通者无拥也。神心者三解中即灵照心也。穷者推照也。照而无照故曰无穷。下论云。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且至人不测灵照之心。通达在於无照。当照而不滞於照。故曰穷所不能滞。此上明智体下显照用。
极耳目於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
极耳在於听声极目在於视色。而声色无一可以制碍於耳目者何也。下释云。
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
累者系缚也。万物本虚故灵智照了无一物。可以累缚於智用故。声色不能制碍也。此乃即体之用照。即事之理。故曰不真空也。
△二释照用之能。
是以圣人。
牒上圣智即事契理也。
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
乘真心者运无照之真智。契无生之真理。理智相符故曰理顺理外无事。故智无惑滞不通之处。此释上通神心於无穷义。
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
审者谛察也。一气者语出道书以虚无之道曰一气。今借语指至虚中道为一气也。观化者照万物从缘而忽有也。适者造诣也圣智了至虚而观事。则所遇之事皆顺於理也。释上极耳目於视听。即万物之自虚也。
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
覆释理智义混杂淳者。皆和同义致立也。理智相顺故智虚无照理虚无生。故能混杂同虚立不二淳和之理。此释成上理智对显体同故也。
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