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

  论主所解生为昔物在昔。死为今物在今。故昔不至今曰静而非动也。以生交死及寒暑等。例上可知。
  动而非静。以其不来。
  惑者执动为见昔不来今故。
  静而非动。以其不去。
  论主见静已知昔物住昔而不去。此即前序中解惑耳。
  △二逆顺结责。
  然则所造未尝异。
  造诣也。同见昔物不至今。则所诣之境不异。
  所见未尝同。
  解惑所见静动不同。
  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
  逆理执动。所谓塞滞之人。顺理见静。所谓通解之者。古人多约论主。说逆顺通塞。量无此理。
  苟得其道。复何滞哉。
  苟若也。道物理也。若得物理无动而非静。岂有动之可惑滞也。
  △二遣惑显理五。初嗟迷执。
  伤夫人情之惑久矣。
  人被情执所惑。从来不觉。故可伤之。
  目对真而莫觉。
  真者即昔物不至今也。虽见而执动。故目对而莫觉也。
  △二陈迷情。
  既知往物而不来。
  牒前昔物不至今。往昔也。
  而谓今物而可往。
  即前执动而非静也。往去也。既执昔物不至今为动。必当谓今物亦可迁往矣。此乃情惑也。
  △三显正理。文四。一标。
  往(昔也)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
  去也。惑者虽知昔物不来。而不知今物不去。若知今物在今而不去。亦了昔物在昔而不去。即不迁显矣。则古住古而今住今。今古各不相往来。
  △二推。
  何则。
  征上二句。
  △三释。文二。初释上句。
  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尝无。
  向昔也。求昔物於昔时。昔时定有。故知昔住昔位。
  责向物於今。於今未尝有。
  推责昔物於今时。今时不见昔。
  於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
  明知昔物不至今也。
  於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
  昔时见昔故知不迁去。何以惑之。而谓动而非静耶。此上释成古无来去义。
  △次释下句。
  覆而求今。今亦不往。
  去也。反覆更推今物。即知今物在今而不去。非唯不去。於古昔亦知不向於未来。故非动矣。此上释成今无来云义。但变上文以向曰今。今曰向。来曰去。去曰来。读之可见。如人有老少。少住昔而老住今。人多惑之。当老年衰朽不见[月*(?/口/用)]盛。乃谓少事已迁去。殊不思当少之年肤腠润泽。故知在昔矣。何於今而求之。已自迷倒。况求之不得。乃谓迁去。故知甚惑。达物理者了今古各住。无毫发可易。
  △四结成。
  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可见。
  △四引儒文二。初正引。
  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
  文出庄子外篇田子方章。云孔子谓颜回曰。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欤。郭注云。夫变化不可执而留也。故虽执臂相守。而不能令停。康师疏曰。郭注不当。谓交臂之顷已失前人。非谓交臂执手不能令停。今取康师释交臂。此如两臂相交。秪此少顷之时。已见新失於故。若以论中次文指此。以明新故各住之义。而未知仲尼本意若何。孔子若语不迁。何必哀伤其事。若谓吾汝终身同交臂之顷。尔则郭注所谓变化不能令停。亦甚得旨也。今论中文有小改。但取儒释相符之义。非谓彼彼也。言见新者。即前今物自在今。非故者。即前昔物自在昔。秖少顷时。今昔尚各住一世。况日月年劫耶。
  △二结成。
  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
  牒上仲尼所说。则新故各住。物无来往义已明矣。
  △五责情。
  既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动乎。
  往返者去来也。微朕者小迹也。推诸法性相时分。求去来之迹。无毫末可得。未知惑者有何物而可曰动而非静乎。自破题入序至此。破执动之见已讫。
  △三举事结显。
  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
  自开章已下尽显万物不迁。故今牒而结之。旋岚者亦云毗蓝。华严音义云。正梵语云吠蓝婆。此云散所至。即风名。此风所至无不散坏。又翻云不迟。义翻为迅猛风。偃息也。岳山也。偃息山岳即风之散坏也。康云。偃者仆倒。亦取坏义。举迅猛之风。偃息群岳无所不坏而风。毕竟非山。山毕竟非风。既不相是。亦不相到。故曰常静。故知风山性相各有所住。虽飘鼓迅猛而常静矣。下三句例知。
  江河竞注而不流。
  水虽奔竞。前波后波各不相到故不流。又毕竟不能易於湿性。故不流动也。
  野马飘鼓而不动。
  庄子云野马也。郭注云游气。以三阳之月日气郁盛。则见游气飘鼓。歙歙然而前后各位。故无所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
  历涉也。天轮左转。日月右旋。时分各住。故历涉天轮。不见有周匝之相。
  复何怪哉。
  怪者异也。即动而静。四皆不迁。何有动相可怪异也。
  △次会释教意者。佛教俗谛有二门。一常门安立义。二无常门推破义。常门破断。无常门破常。此二教同出而异陈。虽教不并立。而执须并除。理须同会前论主即动以说静。使静不异动。则令二教相即显不二理。恐行者不晓斯旨。乃假外宾。引佛无常教义质之。意令动静不二之旨。与佛教常无常不二之理无殊矣。文二。初引教诘难二。初人法双标二。一约教理立难。
  噫。
  伤不平之声。教理相违故。
  圣人。
  圣通也。孔子对哀公曰。圣人者智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也。今此方释宗。皆指佛为圣人。盖就应迹人伦。穷达理事。无所不通。故曰圣人。佛德难思。且就正徧知义释之耳。
  有言曰。人命逝速。速於川流。
  文引。涅盘经云。人命不停过於山水。今小易其语。言命者。不相应行中一法曰命根。即第八赖耶识体。是受生总报主。来为最先。去为最后。此识体上有连持。计属一报色心之功曰命根。乍生乍灭不停。如川水疾流。此则说无常教。诠无常理也。
  △二约行果定难。
  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
  难者恐虽有教理未必可信。故以行果成立教理决定也。声闻者闻声教证道之人也。成道者证偏真性也。圣人说无常教。声闻闻之悟苦集灭道。现在无常破烦恼障。灭我执心。证我空真理。故八辈圣人。通号声闻。
  缘觉觉缘。离(平)以即真。
  梵语辟支迦罗。此云独觉。亦云缘觉独觉人自悟。缘觉者禀教。今取缘觉也。缘是所觉境。即三世十二因缘。觉是能了智。即生空观。由闻无常教故。觉三世万法缘聚暂有。缘离本空。故云即真。虽根利胜於声闻。破执障证我空偏真理不别。
  △二牒前正难。
  苟万动而非化。(牒前也)岂寻化以阶道。
  非化者不迁也。阶道者次第证道故。且万物不迁。无常教理则虚设。岂有二乘寻此变化教理。次第得圣道耶。二乘既得道。方知无常教理非虚。将恐论主所说不迁教理。未可取信。
  △二就理释通二。初叹无常教理幽深。
  覆寻圣言。
  三思曰覆。寻圣言即前无常教也。
  微隐难测。
  叹俗谛不二理难测也。微谓微妙事法。不可以常无常定相思议。隐谓隐密不二之义。潜密在於教下。故难可以言教测度。
  若动而静。似去而留。
  据上说教诠事。则似云动去在物理。则动而常静。去而常留。乃圣人不二之本旨。上句明立教。下句明诠事。故有重句也。
  可以神会。难以事求。
  神解必可契会。事相固难推求。
  △二明常无常幽深教理文三。初明教异意同二。一就本教显异同三。初明执殊教异二。初明异。
  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
  闲防也。人心起常见。圣教说诸法无常以防御之。非谓定无常。
  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谓往耳。
  释解也。人执无常迁往。圣教说万物常住因果决定以解之。令舍所执。非谓定常。
  △二责异。
  岂曰去而可遣。住而可留耶。
  可定也。去住二教为破断常二执。二执若除。教不定立。故知教虽异而意同归也。
  △二证成教异意同。
  故成具云。
  成具光明定意经也。
  菩萨。
  梵语。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三义释之。如金刚疏。
  处计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
  证上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
  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无去来处。
  证上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谓往。此上证教异。下显意同。
  斯皆导达群方。
  群者不一也。方法也。经论法门不一。皆为导达执情故。
  两言。
  常门说住。无常门说去。
  一会。
  常无常理一以会之。何也。且万法虽生灭不停。而生灭各位。虽不失本位。而起灭何常。既动静不殊。则理本自一。盖俗谛不二之旨。纵随机各陈。理无殊致。即圣人之深旨微隐难测也。
  岂曰文殊而乖其致哉。
  不可以常无常教异。而谓不二之理有殊。故知物不迁之谈。足以尽圣人俗谛教意也。
  △三述成不二。
  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
  言常称去。是两言为对二执。常即不住。去即不迁。是动静理一也。
  不迁故(牒上下句)虽往而常静。
  即动以见静也。如於生死中见生不到死。生死各住。例诸法亦然。
  不住故(牒上上句)虽静而常往。
  即静以见动。虽死生各住。而生死不停。此下二句。但翻覆文异。语意是同。
  虽静而常往故。
  牒上即静而动。
  往而弗迁。
  以显动而常静。
  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
  但反上准之。前是以静为首。静即动。动即静。今是以动为首。动即静。静即动。以显两言一会矣。
  △二寄外教显异同。文二。初举此方儒道。说动以显静。
  然则。
  牒上动静不二宗也。
  庄生之所以藏山。
  庄子内篇太宗师章云。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郭注云。无力之力。莫大於变化。今取彼意。山有郁茂。欲其不凋。若藏之於陂泽者。变化暗易。岂能令停固。昧者不知耳。
  仲尼之所以临川。
  论语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今亦借意。仲尼以人事速变。劝进学立德。此二圣人。大同佛教说无常破常。而其教意必使舍一取一。岂令即当而达无常耶。
  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
  排推也。可定也。庄孔二教皆感叹迁往之事。难以停留。乃一向见动。论主所见者。岂谓推排今物定有迁往耶。即动中见静。已显上往而弗迁之意也。
  △二举西土邻人说常以显无常。文四。一标正意。
  是以观圣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见得也。
  以前动静不二之理。而观察佛圣人设教之心。必当如是者。则不可以人情所见。而得其意。
  △二推常执。
  何者。
  推上人情所见。下释。
  人则谓少壮同体。
  少则幼年。三十曰壮年。同体者。凡人谓少壮同是一身。
  百龄一质。
  龄年也。百年处世亦一躯质。
  徒知年往。不觉形随。
  徒虚也。虚知有少有壮年年迁往。而不觉形随年变衰盛体殊。由不觉故。而执同体一质。此是滞常之情。
  △三引彼文。
  是以梵志出家。
  梵者具云梵摩。此云清洁寂静。即净也。西土事天婆罗门。此称为净志。亦云净行。出家者即彼事天修迁之法。十五入山。以艹果为衣食。至三十归家纳妻生子。令种族继世。至五十再入山永不归。故曰出家。
  白首而归。
  有一梵志。三十不归。人皆曰死。白首之年而归。
  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
  邻近也。五家曰邻。邻居识者曰昔人。梵志三十不归。谓死矣。今尚存。此乃邻人执常也。
  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
  犹尚也。上句牒邻人指吾尚为昔人。下句语之曰少年。昔人已谢。我今年老。故非昔人。此乃梵志滞无常也。
  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
  愕惊也。邻人坚执。闻说非昔人也。故惊愕不信其言。故曰非其言也。此上所引。虽梵志执无常。邻人执常。唯寄邻人常见以显无常。故下结云。
  △四显无常。
  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
  此借庄子文结斥也。邻人虽执昔人尚存。而不知庄子所谓无常有力者负之而走。新新不住。念念不停。盖邻人昧者不觉此无常之理。然则邻人执常唯见昔。梵志执无常唯见今。若以今昔各住。常即无常。合此二见方为正理。今但寄邻人执常。结显无常。即前云静而弗留矣。
  其斯之谓欤。
  其是也。斯此也。谓则言也。庄子云昧者不知。今邻人不知常中有无常。正是此言也。欤语助耳。
  △二显教权意实前。虽明教异意同。恐未知其同异之旨。故今示之。令达权实也。文五。初双标教意。
  是以如来。
  是应身如来。说俗谛常无常教故。
  因群情。
  群者不一。即断常二执故。
  之所滞。
  滞有无二境。此上所治之病。以为起教之因。
  则方言以辨惑。
  圣人立常无常方便之言。辨柝其惑情。即能治之药。
  乘莫二之真心。
  照常无常理不二者曰真心。乘运此心而设教故。
  吐不一之殊教。
  吐说也。对二执说二教也。
  乖(教异)而不可异(理一)者。(牒上同异)其唯圣言乎。
  唯独佛教有此言异而意同。
  △二双明权实。
  故谭真。
  动中说静曰谈真。
  有不迁之称。
  破执无常者。拨丧因果之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