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注肇论疏
注肇论疏
三乘众生(合三箭三兽)俱济缘起之津。
济渡也。津河也。缘起则十二因缘。以法兼喻也。合上渡河。
同鉴四谛之的。
合上中的。然四谛十二因缘三乘别说。互不相通。如前引法华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等。若约互通。自有二义。一通观义。如经云。上智观苦。得菩萨菩提。中智观苦。得缘觉菩提。下智观苦。得声闻菩提。上上智观苦。得佛菩提。则知二乘同观四谛。通离十二因缘三世因果。但智用利钝不同。二互观义。说合十二因缘中。过现五支因为集谛。现未七支果为苦谛。则声闻观苦集。已了十二因缘。辟支观十二因缘。已了苦集证灭修道。二乘皆然。但不如菩萨大悲行愿。长行六度尔。菩萨五六双修。圆证二空。岂不达三世因果。具道灭耶。此则三乘行门互具。故缘起四谛。通三乘断证。今论本意。正约断证二门。以缘起是三世因果。不出惑业苦三。则三乘通断。故云俱济缘起之津。四谛是谛审世出世因果。如实真理。不过二空。三乘通证。故云同鉴四谛之的。三乘既通名出世证真故。不约别分行相也。
绝伪即真(合上渡无异)同升无为(合上中无异)。
三乘人同离三界生死。同到无为彼岸也。
然其所乘不一者。亦以智力不同故也。
所乘不一者。指三乘智行不同也。声闻乘我空四谛出。缘觉乘我空十二因缘出。菩萨乘二空六度出。何故如此。下云。谓智力有大小不同故也。合上浅深之殊。为力不同也。故知。诸佛本意。普欲令其如我无异。为彼智力未及。教有渐次也。
△二校二乘智量。
夫群有虽众。然其量有涯。
群者不一之谓。万有也。言其万有则通一切有境。若在佛智。必尽无边。
正使智犹身子。辩若满愿。
梵云舍利弗怛罗。此云身子。弟子中智慧第一。梵云富楼那。此云满愿。亦云满慈。弟子中辩才第一。
穷才极虑。莫窥其畔。
穷极二声闻辩才智虑。不能窥度群有之边畔。
况乎虚无之数。重玄之域。其道无涯。欲之顿尽也。
虚无重玄。即一佛乘。真常妙道。横竖无涯。如何欲令二乘尽证。有边事相尚未尽知。况无边法体岂能尽证。则知二乘浅智力劣。故有阶渐也。
△三引外书明渐。
书不云乎。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书是道经。今借文用。为者修义。学者敩也。道者履於性也。修学者。日益於见闻知解。修道者。履於自性也。则日损於知解惑结。吾教有学有修。止在於等觉。
为道者。为於无为者也。为於无为。而日日损。此岂顿得之谓。
修无为者。解惑渐除而无为渐现。此非顿得之言谓。
要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损耳。
此三句。位位皆有。即诸位中。入住出之三心。即加行正行胜进行之三行。如断初地惑。在地前要损。名加行入心。要者欲义也。入初地时又损即正损。名正行住心。至於无损。求进二地。名胜进行出心。则地地皆有此三行三心。至於无所损者。方惑亡解丧。心境一如。故地地皆证一分真如。又要损在三贤。又损在地上。至於无损。在妙觉也。此则约始教断实惑说。若约终教。无断而断。虽惑本自真。而真随惑缘。亦能随断缘。亦不妨断。故楞严云。理虽顿悟。承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若无惑可断义。即归顿矣。
△四引经结智用。
经喻萤日智用可知矣。
净名谓富楼那云。无以日光等彼萤火。萤光喻二乘。曰光喻菩萨。此据三乘对辩。则知智有优劣也。
△二别对菩萨。文二。初一乘诸位问。文二。初章名。
讥动第十四
讥者责也。动谓进修之心。此问再叙前难差中疑。此则通疑证真之人。既心境冥合。何故更有进动。若据始教法相宗。初地已得证真。今约七地难者。就三乘教论。菩萨乘中。至七地时。入纯无相观。得无生忍。深证真平等法。人既即法。亦无心境二相。所谓物我冥一。绝於图度。何故更进后地三位。别有所求。七地尚尔。况前地耶。此以人法同寂。讥责於进动。
△二正问三。初牒经动寂。
有名曰。经称法身已上。入无为境。
此即前引儒童。於然灯佛所。已入涅盘。涅盘此云无为。法身者。法谓法性。身者依也。以法性为依。则证真者之通称。今约七地已上曰法身者。谓纯无相观。常依真理。以法为依。以真为体故。又纯无漏功德法分积聚故。
心不可以智知。
无分别心。非分别智可知。
形不可以象测。
法身非质碍故。形象不测。
体绝阴入。
所得法体。离五阴六入。
心智寂灭。
能证心智。纯无漏观。无功用道。寂灭无相。如顺流舟也。此即前所谓物我冥一也。
而复云进修三位。积德弥广。
即前云於七住初获无生忍。进修三位。更胜进后地。慕广大功德也。
△二以动难寂。
夫进修本於好尚。积德生於涉求。
生好尚心。动涉求念。
好尚则取舍情现。涉求则损益交陈。
取后位。舍前位。弃损无明。增益功德。
既以取舍为心。损益为体。而曰体绝阴入。心智寂灭。
以上动用疑寂灭义。
△三结成相违。
此文乖致殊。而会之一人。无异指南为北。以晓迷夫。
既动寂文义殊乖。而会同七地一人。岂了动寂之异。有似以南为北。岂能指迷者令晓。南北殊方也。
△二位位寂灭答。文二。初章名。
动寂第十五
动是用。寂是体。谓行人修因契果。断惑证理。皆以前般若为能修也。谓以无知之般若。修即真之因。契如实之果。断不异真之惑。证寂灭之理。是则能所断证即寂灭相。动而常寂。故曰动寂。故清凉云。良以非真流之智。无以契真。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此据实教入住已来。直至究竟。始终如此。非谓七地已后方得动寂不二。此论一乘正行。在此章显示。
△二正答四。初显所修之行。文三。初引经总标。
无名曰。经称圣人。
引经通标证真起实行之人。
无为而无所不为。
为者作也。三慧中属修慧。谓若称真。则无惑可断。无理可证。无行可修。无位可得。故曰无为。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见有幻相未除。空尘不说。当以如幻之智。断幻惑。证幻理。修幻行。求幻位。故曰无所不为。直须断至无断。证至无证。方曰究竟。今就因门。从解起行。则无断而断。无证而证。故曰无为而无所不为。寂而常动。动不乖寂也。大意如是。故曰总标。
△二释成大意。
无为故。虽动而常寂。
释上寂义。修即无修。是即动之寂。
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常动。
释上动义。无修而修。是即寂之动。
虽寂而常动。故物莫能一。
无修中起修。能所修相不一。
虽动而常寂。故物莫能二。
修即无修。能所一相。
物莫能二。故逾动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动。
逾过极之。义言不二则能所同寂。此乃即至动而见至寂。言不一则二相宛然。即至寂而见至动。上则即随缘同不变。次乃即不变而不坏随缘。故动寂二名。言之似异。义实同时。
△三结示所以。
所以为即无为(进修即寂灭)。无为即为(寂灭即进修)。动寂虽殊。而莫之可异也(事理二行名殊义一也)。
△二明能修之心五。初引经标义。
道行云心。
能修之心。体是本觉。用即是智。位位各具入住出三心。通根本后得。
亦不有。亦不无。
心体真实。本非有无。亦无能所修相。泯同平等故。华严亦云。无有如外智。亦无智外如。今正约照用。不滞二边空有之病。非唯所修之行为无为不二。能修之心。照与无照。亦乃同时。故云亦也。
△二释经大意。
不有者。不若有心之有。不无者。不若无心之无。
寂照同时。非有无二心。故经曰不有不无。
△三逆顺推释。文二。初问。
何者。
问上不若有无之义。
△二释。文二。初反释责非。
有心则众庶是也。
众庶者不一也。指三界众生心皆有作攀缘。释上有心也。
无心则太虚是也。
释上无心也。
众庶止於妄想。太虚绝於灵照。岂可止於妄想。绝於灵照。标其神道。而语圣心者乎。
进修所谓动。此是以妄想语圣心。又谓入无为是寂。此是以太虚标神道。焉可以邪而求正道。
△二顺释正理。
是以圣心不有。不可谓之无。
闻说不有寂而常照。不可执无。
圣心不无。不可谓之有也。
闻说不无照而常寂。又不可执有。此遣随言执也。
不有故。心想都灭。
想谓取像。能证之心既无取着。故经曰不有也。
不无故。理无不契。
无不契者。尽契真理。能契之心非无故。经曰不无也。
理无不契。故万德斯弘。
弘大也。万德者。称性之德不一。故起信云。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心能证理。则称理之德。一一广大无涯。故曰斯弘。
心想都灭。故功成非我。
须菩提云。我不作是念等。况大乘菩萨能所一相。心想都亡。岂有我心。成就功行。故曰非我。
△四结成所以。
所以应化无方。未尝有为。
达俗不妨证真。动而常寂。
寂然不动。未尝不为。
证真而常达俗。寂而常动。
△五引经证义。
经曰。心无所行。(平)无所不行。信矣。
行者断惑证理。修因契果。皆名曰行。行能行之心。动寂同时。斯可信矣。
△三引前结示三。初正引二。初引前经。
儒童曰。
世尊因地为菩萨。名曰儒童。前难者但见文违。未见意顺。故今亦就儒童所说。引不二之义。令彼信悟故。
昔我於无数劫。以国财身命。施人无数。
七地二僧祇劫满。故说昔。曾以国位财宝舍身分或尽命。以此内外财行施。不可知其数量。
以妄想心施。非为施也。
妄想不一。所谓求佛果。进上位。要行满。欲因圆。但有能所修相。皆曰妄想。并非称实之行也。
今以无生心。五华施佛。始名施耳。
智虚无生。为能修心。五华施佛。体即无生。为所修行。能所同真而不坏。以华施佛。始名称实之施。岂动寂有异也。言五华施佛者。经说佛因中昔名摩衲婆。此云儒童。买五茎优钵罗华。即青莲华。施然灯佛。此时心诣无生。三轮同寂。故然灯与记释迦牟尼。金刚亦云。以实无有法得菩提故。然灯受我记也。
△二引别经。
又空行(去呼)菩萨入空解脱门。
入者证也。解脱门有三。一空。二无相。三无愿。今举初摄后。故言解脱。谓离系缚。根本智为能入三解脱为门户。由此故能於一切法证真如性。故曰入空解脱门。此则以智契理耳。
方言。今是行时。非为证时。
方者始也。菩萨但行三解脱行。不求证三解脱相。此则正行。行时不见行相也。非独儒童空行。菩萨亦尔。
△二结成。
然则心弥虚行弥广。终日行不乖於无行者心也。
结上也。弥极也。既以至虚之心造行。则行亦寂灭。尚无二相。岂有行耶。
△三广示。
是以贤劫称无舍之檀。
贤劫经也。梵云檀那。此云施。即六度之一也。三轮同寂。虽无舍而施行弥勤。故曰之檀。
成具美不为之为。
成具经也。此通一切并皆无作而作。
禅典唱无缘之慈。
禅经也。能缘所缘。理同一味。故无二相。而大慈拔济不息。即四无量之一也。
思益演不知之知。
思益经也。能修之智。无知而知。此即根后二智。此四句经。古人多配六度。唯初后义现。二三两句文引难对。今但随文释之。此皆即真之行。行行全真。菩萨造修必当如是。故起信发心。先信真如及三宝故。
△四责非玄悟。文二。初责其所执。
圣旨虚玄。殊文同辨。
圣教旨趣。虚寂玄微。唯智可了。非情所测。动寂之文有殊。不二之义同辨。
岂可以有为便有为。无为便无为哉。
责前闻动执有为。闻寂执无为。
菩萨住尽不尽平等法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即其事也。
此引净名经。香积诸来菩萨向佛求法。当还本土。佛告曰。有尽不尽。平等法门。汝等当学何。谓尽。谓有为法。何谓不尽。谓无为法。则菩萨当住平等。不住二边。不尽有为即有而无。不住无为即无而有。即菩萨动寂不二之行。故云即其事也。
△二斥其非喻。
而以南北为喻。殊非领会之唱。
南北之方定异。寂动二行常一。将定异而喻常一。岂能领解也。已上显等行毕。
△后二就人法示等证。文二。初明人法同异。文二。初先后穷源问。文二。初章名。
穷源第十六
穷谓推穷。源谓本源。前章已知一乘正行动寂同时。今则行成必证未晓。证法之人。人法谁先谁后。先者为源。二俱有过。故推穷之。
△二正问二。初先人。后法过。
有名曰。非众生。无以御三乘。
御者进也。先有人方可进。御三乘因。行理合云御一乘。今约从凡入渐。渐必归实。据昔曰三乘也。又问者多约权难实故也。
非三乘。无以成涅盘。
非三乘行人。无以成就一无为法。
然必先有众生。后有涅盘。
此则人在先法在后。以人为源也。下出过去。
是则涅盘有始。有始必有终。
有为有始终。无为无三世。岂容有始终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