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注肇论疏
注肇论疏
△二引喻指。
三车出火宅。即其事也。
秦译法华有三车喻。长者於火宅中。告诸子言。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而三车无实。故贤首云。界内示三车为教。出为义。而教义无体。故今指云即分别说三之事也。
△二开三为一。
以俱出生死。同称无为。
三乘人俱出三界生死。各得无为自果。法华云。但尽生死。其实未得一切解脱。如诸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而未得车。故清凉大疏。以始教名三乘同教。谓同出生死。同坐解脱床。即此中文意。
所乘不一。故有三名。
乘六波罗蜜十二因缘四谛理不一。故有三乘。如诸子虽同出火宅。而求车有异。
统其会归。一而已矣。
统摄会归也。三乘皆一乘之方便。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故。此显差即无差也。如宅内三车。皆为赐白牛大车之方便。到露地已。等与大车故。贤首云。若先以三乘。令其得益。后乃方便得一乘者。属同教摄。亦名回三入一教。如法华说。又清凉疏。终顿教名一乘同教。谓同归一乘。即今文意。
△三答前所问四。初牒前正答。
而难云。三乘之道。皆因无为而有差别。(牒前也)此以人三。三於无为。
方便教中由人三故。说三乘各证无为有三也。
非无为有三也。
遣疑。非谓所证无为本性有三差别。是知宗本法体。不失常恒一相也。
△二引经证答。文二。初引经。
故放光云。涅盘有差别耶。答曰无差别。
一乘大道理无二故。
但如来结习都尽。声闻结习不尽耳。
结谓结使。有五利五钝。依无明起。即二障现行。习谓习气。即二障种子。或种子之后开习气。俱是微细。但开合有异。声闻但断烦恼结习。未断所知故。结习不尽。唯佛如来金刚道中。二障种子。方毕竟尽。或云。声闻断结不断习。故云不尽人。以声闻断惑最浅。望佛断惑最深。以例中间三乘贤圣。皆由断惑差别。故涉理有浅深。非谓无为理性有三。此则开三会一。皆大乘同教义矣。
△二立喻。
请以近喻。以况远旨。(近取其事。以况深理)如人(喻三乘人)斩(喻断也。刀喻三乘智)木(喻二障惑)去尺无尺。
去一尺木得一尺无。喻如来以二空智。伏断二障双得二空。
去寸无寸。
去一寸木得一寸无。喻声闻伏断烦恼。单得我空。此上喻人有差别。
修短在於尺寸。不在无也。
修长也。约断木有尺寸。故说得无有尺寸差别。且所得尺寸之无。即太虚空。不可言其短长也。故知三乘人。断惑不同。故说证有高下。若以三乘所证之理。即真心之空。则无为本无差别。
△三叙根行答。文二。初正叙有差。
夫以群生万端。
万是大数。端者绪也。此句总言。下别明。
识根不一。
识心明则根利。暗则根纯。於利钝中。熏习有邪正。於正熏中。复有多种。故云不一也。
智鉴有浅深。
由熏习不一故。从闻思而发智鉴。答有深浅。照理亦异。所谓生空及二空故。
德行有厚薄。
德得也。行之所招曰德。鉴生空者。多行自利。鉴二空者。兼四心六度。双行二利。自利者行劣德薄。二利者行大德厚。此皆由利钝熏习所致。故有三乘不同也。
△二释成无差。
所以俱之彼岸。
梵云波罗蜜。此云到彼岸。生死为此。无为为彼。三乘所证。理实无二。故曰俱之。
而升降不同。
观现在苦集空者下乘也。了三世因缘空者中乘也。达我法二空者上乘也。故於空理。有升降也。
彼岸岂异。异自我耳。
真空理性则无异。但由三乘人。见有差别。若会浅深之见。俱到无差理性。即三而一故曰同归。此则不待泯三。而一乘现矣。故演义云。若约三乘理行。即是一理佛因。则会取昔三。为今之一。若约教果。即癈三立一。则会於昔三。归今之一。今明会取。废立自显故也。
△四结会众经。
然则众经殊辨。其致不乖。
前云。何以取中。今中诸经所说三乘。必归一致。此理不乖。斯为正义。
△二推三得一。文二。初一异无三问。文二。初章名。
责异第十
责问也。异者三乘人异。谓疑能证所证。一亦无三。异亦无三。责问三乘因何有异。然前难差。但约人法一体。法一不合人三。今问一异。俱无三乘。此欲令知会权归实之教。不坏三而常一。特为此问。
△二正问三。初法喻定难。
有名曰。俱出火宅。则无患一也。
喻也。无患者。到门外也。
同出生死。则无为一也。
法也。三乘同出界内生死。证真理一也。
而云彼岸无异。异自我耳。(牒前文)彼岸则无为岸也。我则体无为者也。
定前名义。前说彼岸。是所证无为理。前云我。是体究能证之人也。
△二正陈疑难。文二。初开两关。
请问(有名者。请问无名家)我与无为。为一为异。
前说法一人三。未审人法为同一体。为各有体。
△二立二问中二。初难同。
若我即无为。无为亦即我。
人即法。法即人。更无二体。
不得言无为无异。异自我也。
人法既一。如何说法一人三耶。此以妙存中物我冥一难。辨差中法一人三也。
△二难异。
若我异无为。
人法有异体者。
我则非无为。
则三乘人。不以无为为体。
无为自无为。
法自是一无为理。
我自常有为。
三乘人。异无为法。自属有为也。
冥会之致。又滞而不通。
冥契也。会合也。则一切圣贤。皆证真之义。滞而不通。何名物我冥一。曰涅盘耶。此但翻前难也。
△三结三乘无由。
然则我与无为一亦无三。
此中正责异也。人法体一。法定一则人无三矣。
异亦无三。
人与法异。则非圣贤。何有三乘也。
三乘之名。何由而生也。
由因也。未知三乘名字因何而有。
△二人法一异答。文二。初章名。
会异第十一
会谓会融。异则三乘殊异。前问人法一异俱无立三乘之由。今明一中有三。非异中有三也。此则一乘是立三乘之由。谓一无为法。巧顺三机。故今融会三乘。即一而异。故曰会异。如即水之波波异。今会波归水曰会异。前教章。以三即一故不异。即此章明之。
△二正答五。初正答问。
无名曰。夫止此而此。适彼而彼。
此立迷悟二门。止住也。适造也。此即生死。彼谓无为。迷真理则住生死。而曰此岸。悟真理则造无为。而曰彼岸。是知理无高下。人有悟迷。今明真理。随迷悟二缘故。有圣凡二相。下明随缘之义云。
所以同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失之。
真理随悟缘。则同三乘之得者。则三乘得者。皆得於无为。真理随迷缘。则同凡夫之失者。则凡夫失者。迷失於无为。此则迷悟得失在人。人有多端。凡夫失者。尚不离真。况三乘圣贤。岂离真而有异也。
我适无为。我即无为。
我者三乘人也。三乘皆造无为法。则三乘皆即一乘。故曰物我冥一。
无为虽一。何乖不一耶。
法虽是一。证有浅深。故不妨三。故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此同法华中开显三乘即一乘。而不待泯三之意。故云何乖不一。彼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具足悉当成佛等文。
△二举喻答。
譬犹三鸟出网。同适无患之域。
三鸟在网喻凡。出网喻圣。既出网鸟。空空无患碍。
无患虽同。而鸟鸟各异。
三鸟在空。必有远近之异。喻三乘证一理。有浅深不同。
不可以鸟鸟各异。谓无患亦异。
不可以鸟三。而说空有三。喻所证一理无差。
又不可以无患既一。而一於众鸟。
又不可以空一。而一於三鸟。喻能证三乘自异。
然则鸟即无患。无患即鸟。无患岂异。异自鸟耳。
此结喻也。由三鸟冥虚故说同。空有远近。以喻三乘契理一。理有浅深也。
△三法合答。
如是三乘众生。
合上三鸟。
俱越妄想之樊。
樊谓樊笼。合上出网。
同适无为之境。
同得无为之法。合上同到太虚。
无为虽同。而乘乘各异。
法本自一。人根有三。
不可以乘乘各异。谓无为亦异。
不可执权教三乘。而废一实。以理无二故。
又不可以无为既一。而一於三乘也。
又开显一实。不待泯三乘。以根有优劣故。
然则我即无为。无为即我。
三人同证一理。一理随根有三。此则答前物我冥一也。
无为岂异。异自我耳。
法自一。人自三。此答前彼岸岂异异自我耳。前则异中辨同。此则同中辨异。
△四释所以。
所以无患虽同。而升虚有远近。
释喻也。
无为虽一。而幽鉴有浅深。
释法也。理虽一味。二乘但以生空智鉴。曰证生空真如。菩萨以二空智鉴。曰证二空真如。则人有利钝。鉴有浅深。而所证理等无高下。
△五结成答意。
无为即乘也。乘即无为也。
结人法不异也。
此非我异无为。以未尽无为故有三耳。
结一乘不待泯三。非谓人三异於法一。但於一法未能究尽。故有三乘。
△就一明三。文二。初法同人异问中二。初章名。
诘渐第十二
诘难也。渐阶次也。因闻上法同而人异。故今诘难。既同证一法。何以人有三种之渐次耶。
△二正问三。初明断证同。文二。初泛陈迷悟。
有名曰。万累滋彰。本於妄想。
迷也。惑障不一故云万。皆能缠缚有情曰累。滋多也。彰显也。妄想者无明也。由迷至理。妄念忽动。万惑俱兴也。
妄想既祛。则万累都息。
悟也。三乘同证无为。破妄出缠。只合等无高下。此以三乘俱破惑出离。同证一理。疑三乘人未尽无为之渐也。
△二正叙所同三。初智同。
二乘得尽智。
即生空智。我生已尽故。
菩萨得无生智。
即二空智。推检我法。四俱无生。谓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故。生之与法无生故空。又清凉五地疏云。尽无生智者。无生是灭。因亡曰尽。即尽智也。后果不起。名为无生。即无生智。此尽无生。是其灭体。无学之智。如是而知。意在取灭为灭谛道。据斯所释。则二乘但以因亡取灭曰尽智。菩萨兼果丧为灭。曰无生智。乃道谛中智有上下。取灭有浅深。故分二名也。
△二断同。
是时妄想都尽(本除)结缚永除。
末丧也。是时者。三乘到无学之时也。言妄想都尽者。惑除也。三乘无学。俱无发业润生。故曰结缚永除。
△三证同。
结缚既除。则心无为。
三乘既无十使系缚。则障尽智圆。同契无为真理二乘以我空证。菩萨以二空证也。然三界系缚。正在烦恼障。能发业润生故。所知障即无此能。但以菩萨入假利生。恐障法空理。故须双伏双断。今就三乘出离证真。俱约烦恼障论。故云结缚永除。则心无为也。
心既无为。理无余翳。
三乘心契无为。於理更无余障。
△二引证同义。
经曰。是诸圣智不相违背。不出不在。其实俱空。
此引证智同也。虽所了生空与二空不同。而能了智不相违背。大悲菩萨了三界故不出。一切二乘离三界故不在。其实俱证空理故同也。
又曰。无为大道平等不二。
此引证所证理同故也。
既曰无二。则不容异二。
再定理智同一之义。既曰所证理无二。则知能证心不可说异也。
△三正诘渐次。
不体则已。体应穷微。而曰体而未尽。是所未悟也。
体者解也。三乘起智断证既同。同证空理。本合归一。不解则止而不论。解则必臻微妙。何以前云未尽无为故有三耳。未晓此旨也。此一章为乍闻实教谈一理无差之人。未晓权中差别之旨。便欲坏三立一。而不知实教接权。但就三会一。非独即三而一。亦不妨即一而三。不知此者。未为得旨耳。
△二就法显人答。文二。初章名。
明渐第十三
明辨也。辨别同归一乘之人。从权入实。本有三乘之渐次。既知全一成三。故明三乘之渐次也。
△二正答三。初领前法一。
无名曰。无为无二。则已然矣。
人虽於理有偏圆。理本无二。是故究竟真实。同归一乘无二之法。理当如是矣。
△二责前人同。
结是重(平)惑。而可谓顿尽亦所未喻。
此约方便教中三乘显然。以机不等故。结者二障。分别俱生即用也。惑是无明即体也。无明体上重重之结。故云重惑。二乘但伏断烦恼。菩萨伏断二障。三乘五位。位位渐除。而前曰妄想都尽。结缚永除故。亦未晓此旨。是知即实而权。则三乘显然。即权而实。理同一味。但谓一理无差。便泯三乘修证渐次者。未为知悟也。
△三正答渐次四。初法喻正答。文二。初引喻。
经曰三箭中(去)的。
的谓红心。三箭同中一的。喻三乘同证一理。
三兽渡河。
象马兔三兽同渡一河。喻三乘同断三界结惑。
中渡无异。而有浅深之殊。
同中一的。同渡一河则无异。喻同断结惑。同证真理。而三箭到的有浅深。三兽入河。有深浅各别。喻三乘断惑有深浅。证真有渐次。
者为力不同故也。
为者由也。由为三箭三兽力有大小故。入水中的有浅深之三。非为河的有异也。
△二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