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注肇论疏
注肇论疏
上涅盘论表
古题云并表。今依近本。此题亦后人立。下奉於上曰上。表外也。伸明本意已在表文。既因秦王作论。论成故表进之也。
△二表文三。初总叹王德。
僧肇言。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闻外书所说也。即道德经文。今文略。彼云矦王得一以为天下政。始皇讳正。故云治天下。
伏惟陛下(指阶陛之下)睿哲钦明。
此四者语出尚书尧舜二典。今以至德叹秦王也。
道与神会。
无为曰道。不测曰神。神解契於道性曰会。此明具王德。
妙契环中。理无不统。
环之中盖言於空也。中不空则非环矣。达空理故能统该群物。此叹知佛理也。
游刃万机。弘道终日。
上句美王业。下句赞外护。
威被苍生。垂文作则。
苍生者。言天之生灵威德覆被。又垂训以礼乐之文作则故。
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二叙述宗由四。初叹至理深玄。
涅盘之道。(标一乘果法)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
大乘了义曰方等。水深曰渊。府者聚也。言一乘为三乘究竟所归。又为了义教所聚之处。
渺漭希夷。绝视听之域。
水无边曰渺漭。老子曰。听之不闻曰希。视之不见曰夷。皆语妙道深玄。
幽致虚玄(句)殆非群情之所测。
殆且也。
△二叙重恩谦感。文二。初叙恩感遇。
肇以人微猥蒙国恩。得闲居学肆。
微劣也。猥鄙也。皆谦词。蒙恩故出俗闲居学肆也。
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
此即在学肆也。载即年也。论主十九师罗什。三十一亡。则知论成不久示寂也。
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然涅盘一义。常以听习。为先。
听习涅盘义。是了义中最胜。故曰为先。
△二谦力寡微。
肇才识暗昧。虽屡蒙诲谕。犹怀疑漠漠。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不幸什公去世。谘参无所。以为永慨。
屡蒙罗什诲谕。疑心尚暗。故曰漠漠。且竭愚不已似如有解。但未历明师印受。故不敢自决。此乃奉主之言。又因罗什去世。师问无所。故慨叹长永。
△三叹秦王明悟。
而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快尽其中方寸。
论语云。德不孤必有邻也。神契者。神解相契也。目。击道存者。出庄子。仲尼曰。若夫仁者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快尽其中方寸者。目之击视。顿领涅盘妙心。
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
振举也。玄风者。涅盘真轨也。玄风将坠故奋迅举振。以开下流。故云末俗。康疏云。什法师亡后。秦王通四科义。一通圣人不住法住般若义。二通圣人放大光明义。三通三世义。四通一切法空义。第四即涅盘义。秦王通云。夫道者以无为为宗。若其无为复何所有耶。今叹此事故云也。
△四序答旨幽深。文二。初正明。
一日遇蒙答安城矦姚嵩书问无为宗极。
安城矦者。封受之爵也。姚嵩即秦王庶叔。书问者姚嵩有书问秦王三义。不问三世义。问一切法空义云。不审明道之无为。为当以何为体等文。秦王答云。吾意以无为为道。道止无为。未详所以宗也等文。论主遇蒙答旨。即决疑心。故遂作此论也。下引秦王答文。
何者。(何谓无为之义)夫众生所以久流转生死者。皆由着欲故也。
欲者。悕望心也。未达万法全真。外求理事。皆欲也。故见实有生死。流转无穷。
若欲止於心。即无复生死。
即事而真。故理外无事可取。事外无理可求。即欲止也。生死即真。故无复生死。
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盘矣。
心即真故曰潜神。境即真故曰玄默。不二之道竖贯三际。横通十方。故德合太虚。即涅盘无为之义。
既曰涅盘。复何容有名於其间哉。
百川入海。各失本名。万法归真。并无异称。故曰涅盘无名。此责安城矦所问。以何为体之异见。上并秦王语。
△二美叹。
斯乃穷微言之美。极象外之谈者也。
下论主美叹也。易云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今美秦王穷极无为微妙之意。故出言象之外也。
自非道参文殊。德侔慈氏。孰能宣扬玄道。为法城堑。
参厕也。侔并也。二皆同义。文殊是不足梵音。具云曼殊室哩。此云妙吉祥。亦云妙首。亦妙德。即法王之子。慈氏者姓也。梵云弥勒。名阿逸多。此云无胜。胜德过人故。即一生补处菩萨。今反美秦主道德。非与此二大士参并。何能宣扬玄道深旨。为佛法之城堑焉。
使夫大教卷而复舒。幽旨沦而更显。
大教即佛教也。幽旨乃无为深旨。此二者去圣已远。今之重兴。故曰复舒更显。
寻玩殷勤。不能暂舍。欣悟交怀。手舞弗暇。岂直当时之胜轨。方乃累劫之津梁矣。
寻文玩义。不舍於心目。一欣一悟。交集於怀臆。故手之舞之不暇也。直但也。当时者。当今之时也。津梁者。津济可以通舟运。梁桥可以接道行。今秦王立无为之胜轨。使而今而后有出尘之正道故。
△三奏闻作意二。初明作意。文二。初赞前义幽深。
然圣旨渊玄。理微言约。可以匠彼先进拯拔高士。惧言题之流。或未尽上意。
先领前文义精当。故曰然也。圣旨渊玄者。秦王义意高深。无为理微。王言简约。匠师也。拯助也。先进利根或有所疑。可以此为师训拯助进趣也。惧言题之流者。言题既简。不晓者惧之。即中下之流。恐未能尽於上意。故今作论以备之。
庶拟孔易十翼之作。岂贪丰文图以弘显幽旨。
庶望也。拟比也。孔易十翼者。孔子作十翼以赞易道。十翼者。上经彖一。下经彖二。上系三。下系四。大象五。小象六。文言七。叙卦八。说卦九。杂卦十。今比拟仲尼所作。岂贪於文图欲显易旨之幽深。今亦不求多文。但显秦王之深旨耳。
辄作无名涅盘论。论有九折十演。
即标下所作之纲领。并如下释。
博采众经。托证成喻。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
广博采摭佛经。依托圣言为证量。成立晓喻。以此赞述秦王无为之义也。
岂曰关诣神心。穷究远当。
非谓关涉造诣秦王神解之心。又非穷究秦王远当之旨。下云。
聊以拟议玄门。班喻学徒耳。
但欲拟度无为玄门。且班布开喻后学之徒耳。
△二助末章高判。文二。初叙判斥之义。
论末章云。
秦王通第四义。末章有此云。
诸家通第一义谛。皆云廓然空寂。无有圣人。
逍遥园诸家。谈一切法空之义。泯绝归空。全同断见。
吾常以为太甚径庭。不近人情。
吾者。秦王自称也。太甚径庭出庄子。李颐音云。径庭激过也。着空过甚。不近人之情解也。下难云。
若无圣人。知无者谁。
知者证也。既无圣人。谁证无理。此斥不达之流。不能即有以契无。
实如明诏。实如明诏。
论主叹也。王言曰诏。诏旨明白故。
夫道恍惚窈冥。其中有精。若无圣人。谁与道游。
老子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今借彼文。恍惚者。似有若无。不可见故。窈冥者。深邃不可测故。无为之道者。在乎杜绝思议之间。有而精微。游者履也。虽平等味同其道合其微。其唯圣人乎。若无圣人。谁证道也。
顷诸学徒莫不踌躇道门。怏怏此旨。怀疑终日莫之能正。幸遭高判。宗徒[巾*画]然。扣关之俦蔚登玄室。
顷向也。踌躇者犹豫不进也。怏怏者疑恨也。此旨者空廓之旨。高判者秦王判斥也。[巾*画]者快也。心之决了曰[巾*画]然。俦倨也。蔚者艹木盛貌。今取盛义。疑心既决。进道者盛也。
真可谓法轮再转於阎浮。道光重映於千载者矣。
此亦叹前。佛灭后圣贤已隐。法轮久不转。道光长掩耀。今由秦王宣扬。故使再转重照也。
△二伸述作之怀。
今演论之作旨。曲辨涅盘无名之体。
秦王判释已明。今乃委曲更辨。曲辨之意者。下云。
寂彼廓然。排方外之谈。
寂灭也。助秦王灭诸家廓然断见。又庄子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则涅盘等义皆方外之教。今明即事即真。故非方外之谈。乃推排之也。作论雅意其在此矣。
条牒如左。谨以仰呈。
条录也。左后也。仰上也。录牒在后。谨而进上也。
△二乞指授。
若少参圣旨。愿敕存记。如其有差。伏承指授。
少参者谦也。似合上意。愿敕记而存之。差则乞从指授耳。
僧肇言(表毕)
注肇论疏卷第四
音切
伫
(除吕切)
痾
(於何切)
瘵
(侧界切)
遘
(古候切)
彖
(羊吏切)
俊
(子竣切)
婉
(於远切)
邕
(於龙切)
猥
(於隗切)
惘
(文两切)
悒
(於急切)
釿
(牛引切)
漭
(莫朗切)
摭
(之石切)
颐
(以之切)
窈
(於鸟切)
怏
(於两切)
[巾*画]
(呼麦切)
蔚
(於胃切)
注肇论疏卷第五
姑苏尧峰兰若沙门 遵式 述
△第二论文二。初题目。
○涅盘无名论第四
泥曰泥洹涅盘。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盘音正也。疏曰。涅盘者是中国梵音。西有五天竺。唯中国音正。如此方夏音正楚音讹故。泥曰泥洹皆梵音之讹也。秦曰无为。亦云灭度。然万法虽众。不过心境。心境乃生住异灭有为之事也。事本无体。起必全真。真体湛然平等一相。是故即有为。而无生无住无异无灭。心如境如。故曰无为。生死本无起灭。烦恼本无缚脱。故曰灭度。此则前三论但境智未亡。今境智不二。故知四论说则前浅后深。理则同时一致。良由境则虚而无相。智则寂而无知。境智一如。即今无为灭度之义。然涅盘有四种。一自性清净涅盘。谓理性本净不待修也。二有余依涅盘。谓烦恼永寂微苦所依未灭故。三无余依涅盘。谓烦恼既尽余依亦灭故。四无住处涅盘。谓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约修显故。唯识云。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此约定性。唯我世尊可言具四。然今一乘之教论此四者。中二约应化。前后约真实。但由应必全真。真不离应。事皆揽理。理外无事故。真应不二。通具四也。但真外执应。即为今之所破。若即应即真。并今无为灭度之义。又於四中。后三约修。初不待修。若修即无修。证即无证。则三乘因果。并得一乘无为之果。下之破立准此可知。言无名者。万法归本。各失自相。平等一味。不容异名。非唯即相无相。亦乃即名无名。故云以无所得故。得阿耨菩提。况涅盘也。又前则真俗同一。次则寂照同一。今则心境同一。不见二相。岂容异名也。论如前释。第四者。次前三也。涅盘无名之论。依主释。於前五名中。缘会诸法本无理智之异。缘会即本无。故曰一义。
△二本文中二。初标章。
九折十演者
折者屈也。即下九章有名之难辞。演者水长流也。取连续不断之义。即下十章无名之主义。虽以有名屈折。而无名之旨常通。故曰九折十演。者之一字。牒前标后故。
△二正论一十九章。分三。初一章开宗定义。文二。初章名。
开宗第一
开启涅盘无名真常之义。为下十八篇所宗。亦犹仲尼谈孝。先有开宗明义之章。
△二本文中二。初陈宗序意。文二。初陈宗二。初引经总标。
无名曰。
主者之宗尚。故标其所称也。
经称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者。
此二涅盘。诸经皆说。余残也。烦恼虽尽。而身智未亡曰有余。至於灰身灭智曰无余。若定性二乘。从有入无。具此二种。回心二乘。及一切菩萨。不入无余。异二乘故。佛应化身。示现具二者。即牒经也。
△二依经释义三。初翻名释涅盘。
秦言无为。亦名灭度。
秦朝翻上涅盘。有此二译。下自释云。
无为者。取乎虚无寂莫。妙绝於有为。
虚无寂寞者。真理无声色也。妙绝者。即有而无也。有为者。三世四相心境诸法也。夫全真之事。虽事相宛然。而即事之真。真常虚寂故。过现未来生住异灭一切有为。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色无声。显示此义故。翻曰无为也。故楞伽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又楞严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大患者生死也。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四流者。欲有见无明也。华严亦说此四。既常漂溺有情故曰流。生死是妄果。四流是妄因。若知生死本真四流常寂。故能灭大患度四流。不历僧祇。而登妙觉者矣。前是通翻。谓一切有为皆即无为。此约别翻生死烦恼即灭度也。至於凡圣染净依正等。一一皆可以即平等也。则涅盘义无处不显。故大唐奘师。翻为圆寂。谓德无不备。障无不尽也。
△二就理释无名。
斯盖是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
斯者指涅盘也。镜像者。镜中现像似有实无。幽宅者。圣贤所住深理也。一切有为生死及四流。皆同镜像之不实。推之不实。则同归一性。性本平等。故绝差别之称。乃曰涅盘无名。如百川归海。各失本名。
△三约应显假名。
而曰有余无余者。良是出处(上呼)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
良信也。处居也。从真起化。居处人天。故出现曰。有余息化曰无余。信此不虚。皆即真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