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注肇论疏
注肇论疏
了真无俗智无取相之有。
妙存即真非无知也。
即事契真智非木石之无。
△三引经证成。
故经云。般若於诸法。(标境智)无取。(非有所以不取)无舍。(非无所以不舍)无知。(非有知也)无不知(非无知也)。
此证成上义。
△四结责。情执。
此攀缘之外。绝心之域。
攀缘即妄想。绝心者。绝妄心。妄心即攀缘。攀缘即着有无。圣智出於外故绝之也。此结上下责。
而欲以有无诘者。不亦远乎。
诘问也。欲求圣心有无而致问者。甚违远也。然情不可及智。故远之弥甚。
△四返诘玄旨答文。二。初推有无二。初标意。
请诘。夫陈有无者。
请求也。诘问也。夫语助也。陈说也。刘公前说般若体用有无之异。今推求诘问。必无此理也者。是牒辞也。
△二推诘。三。初求有不成。
夫智之生也。极於相内。
生起也。妄智因境而起故极於相内。乃曰有知。
法本无相。圣智何知。
圣智照真法。真法本无相。真智何有知。此求有不成。
△二推无不是。
世称无知者。谓等木石太虚无情之流。
无情者。无灵觉也。流者。类也。世人说木石太虚及诸无灵觉之类。为无知。
灵鉴幽烛形於未兆。道无隐机。宁曰无知。
灵鉴者。智用也。幽深也烛。照也。初句明智彻理源也形现也。未兆者。朕迹未生。次句明照穷物始也。道者。不二理也。机即机关运动。喻智用也。不二之道在智则不能潜隐。后句明双照理事也。反显智用。岂同木石之无知。未句结显也。此推无不无也。
△三显非有无。
且无知生於无知。无无知也。
且者。牒上辞也世有无知之名。起於木石无知之体。般若寂而常照故无无知之名。体可陈。
无有知也。
此文影上合先云有知生於有知世有有知之名起於妄想有知之体般若照而本寂。故无有知之名体可陈。
无有知也。谓之非有无无知也。谓之非无。
谓者。评论也。般若既无有无之名可诘。必当以非有非无推诘评议之也。故前云般若之体非有非无等也。
所以虚。不失照。(非无也)照不失虚。(非有也)怕然。永寂。
心静曰怕。怕即寂也。智体本寂。故云永寂。
靡执靡拘。
靡无也。执拘皆心有所着。智用无为岂有拘执。
敦能动之。令有静之使无耶。
不可执用为有。执体为无。而以有无陈之也。
△二显玄旨三。初引经标玄。
故经云。真般若者。(真简虚妄标也)非有。(体用虚寂)非无。(体用)无起。(体用非新生)无灭。(体用非后灭)。
般若中有六不。今非有无即不增减无起灭。即不生灭垢净。岂存。故兼之。又有无起灭各具四句。谓一非有。二非无。三非有无。同时四非有无。俱泯起。灭亦然。所谓四面不可取也。
不可说示於人。
离上四句。将何言说以示於人。唯内证可得。非见闻所知也。
△二推释玄旨。
何则。
既云。非有无等为真般若何以。又云不可说示耶。
言其非有者。(牒经)言其非是有。
出经意也。为明般若非是实有。知照故说非有。
非谓是非有。
遣执不可闻说非有。便谓般若属无。
言其非无者。(牒经)言其非是无。
出经意也。为般若非是顽。瞽之无故说非无。
非谓是非无。
亦遣执不可闻说非无。便谓属有。是知经说非有非无等。但遣执着。毕竟不能言於般若。故知般若不可说也。
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
此又双拂。上言迹恐。有云由般若离二边。故经说非有非无。虽不可以有无说。则非有非无之言。岂非说般若。故今拂之并上二字牒。经中间非字为能拂下二字为所拂。良由二执情亡。般若本无非有非无之名字。此如病尽药除之义。离四句。绝百非曰真般若也。
△三结劝寻玄。
是以须菩提终曰说般若。而云无所说。此绝言之道知何以传。
大品意云。诸天子闻须菩提说般若。诸天子云。夜叉语尚可解。须菩提语不可解。须菩提云。诸天子不解不知我。无所说也。良由真智绝言。言不可及。不知以何为传授。古诗云。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今亦云知何以传。盖言不知也。
庶。参玄君子有以会之耳。
庶望也。参玄君子者。指刘公也。望契会言外之玄旨耳。
△二照用空有同时答二。初略牒前问。
又云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为当唯照无相耶。为当咸睹其变也。
牒上可见。
△二正答所疑二。初直叙疑情答三。初叙问乖真。
谈者似谓无相与变。其旨不一睹变。则异乎无相。照无相。则失於抚会。
谓前所问照用空有不许双行。甚违大乘实理。今不欲直破故云似谓。其旨者。般若义趣也。不一者。空有不许同照故。
然则。即真之义惑有滞也。
有无并照理事双融。故曰即真。乃实教之义。趣问者未晓玄旨。惑而有滞也。
△二示其正义四。初引经立义。
经云。(大品习应品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约境明智用双行立。上即真之义。然色空有无多就情拣理事。性相多约智论。今据刘公所问不许互照滞於断常故初句简实色次简断空。后二句一念双简。得智用者则事不异理。理不异事。理事互融。空有并照。虽心经亦有此四句。秦世未有。故引大品为定也。
△二悟惑对释二。初叙迷情。二示正义。今初。
若如来旨。(如汝来问之旨。下同)观色空时。(照色空时)应一心见色一心见空。
空色殊照。故各一心。
若一心见色。则唯色非空。若一心见空。则唯空非色。
即上云睹变则异乎无相。照无相则失於抚会。
然则空色两陈。莫定其本也。
此实也。陈说也。真空幻色本自不二。今既各说故失不二之本也。
△二示正义。
是以经云。非色者。
牒上经中。即色明空义。
诚以非色於色。
经说真空即幻色故。
不非色於非色。
上非色是真空。下非色是断空。不说真空是离色灭色故。
若非色(空也)於非色。(离色灭色)太虚则非色。
释上非理也。空若离色。唯太虚离色耳。
非色何所明。
出过也。断灭之空。无知无用非修非证。何必辨明。
若以非色(真也)於色。(幻也)即非色不异色。非色不异色。色即为非色。
色空不二。为经正义显矣。
△三结显所以。
故知。变即无相。无相即变。群情不同故。教迹有异耳。
群情者。执心不一也。为执色为实者说不异空。执空为断者说不异色。故立教设迹有异也。
考之玄籍。本之圣意。岂复真伪殊心。空有异照耶。
考本者推校也。玄籍者大品也。伪者虚也。俗谛幻有曰伪。谓推考大品文意。岂谓心有真俗之殊。境有空有之异。此亦破前所执也。
△四会通前义。
是以。照无相不失抚会之功。睹变动不乖无相之旨。造有不异无(照色不异观空)造无不异有。(观空不异照色)未尝不有。未尝不无。
尝曾也。理事双照。空有同观。故不照则已。照则未尝有异。
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此是放光经。前牒为问端。故今重引证。兼示之也。
△三结责所问。
以此而推。寂用何妨。
以用也。用经正义推寻。故知般若寂用同时。何妨碍也。
如之何谓睹变之知。异无相之照乎。
责也。
△二就解推破答三。初叙错解。
恐谈者脱谓空有两心。静躁殊用。
恐者。不定之辞。脱错也。躁动也。刘公所见未必如然。或恐有此错脱。而谓圣心空有各照。动静用殊。由此错解。故下牒彼所云。
故言睹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耳。
△二劝探玄。
若能舍己心於封内。寻玄机於事外。
然般若等智。岂独在於圣心凡心。既全真而起惑。但当即惑以求真。故今劝舍内封。般若故非外得。封执也。内执有无。劝之令舍。玄机妙智。出有无之事外。劝之令寻。寻言而得意者。可以忘言。忘言得意。意无所得。则谁曰不证耶。
齐万有於一虚。晓至虚之非无者。
此劝得已而用也。齐平也。一虚者至理也。玄机发照则触事皆理。理不离事。故至虚之理非无也。者即牒指在人。能如是者。下云。
当言。至人终日应会。与物推移。乘运抚化。未始为有也。
此又劝其说化传通。当此之时可作此言也。上三句即前俯仰顺化等。末句即而无照功。
△三责所执。
圣心若此。何有可取。而曰未释不取之理。
刘君前曰。本无惑取之知。而未释所以不取理。故今责之。圣心本自无取故言不取。不取之理何更待释。
△三双非是当悟惑答四。初牒前领问。
又云。无是乃所以为真是。无当乃所以为至当。亦可如来言耳。
初牒前。次领问。如其来问亦可如此。然刘公已知真智无知而知。真境无相即相。但未晓知即无知相即无相。故前立至当非当真是非是而问。故今先领其所悟。次破其所执。故云亦可耳。
△二纵夺而答。文二。初纵其所悟。
若能无心(若内无执异之心。方为能善也)於为是。(立真是)而是於无是。
以真是对立於非是也。虽知真智无知而知。立此以为真是。待之故有非是矣。真非之见惑在执心。若无执心。方乃善了。下当义同此。
无心於为当。(立至当)而当於无当。
以至当对立於非当。虽达真境无相而相。若至当非当。执心不亡。则不可也。
者。
牒上也。能绝是非之执者。
则终日是不乖於无是。终日当不乖於无当。
既达无知而知。则了终日知而无知。又达无相而相。则知终日相而无相也。此则但除其执。前义自显矣。
△二夺其所执。文二。初正明。
但恐有是於无是。有当於无当。所以为患耳。
有是者有真是也。无是者无知也。当义准此。但恐刘公於无知立有真是。於无相立有至当。则执心不除。惑患生也。
△二征释。
何者(征也。有何患耶)若真是可是。至当可当。
可是当者。实有真智真境也。下出过云。
则名相以形。美恶(污音)是生。生生奔竞。孰与止之。
形现也。美好也。至当真是名相现则美好心生。非是非当名相现则厌恶心生。欣厌不亡则轮回奔竞。孰能止绝。此则正在无明深坑。般若智照岂在是非可得耶。又美恶心念纷纭奔竞。何能止息。故非般若寂照如是。
△三显示正义。
是以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
内心曰怀。洞者亦空也。心体寂灭。空之又空。故曰空洞也。分别名识。缘虑名知。心体本绝故皆曰无此显智体寂灭境智同如。
然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可名之内。而宅绝言之乡。
此二句各明即用之体。居动用处可名。皆见心境历然。即心无心即境无境。故止无为宅绝言也。此显前是而无是当而无当之义。又上句明心境相即无相。下句显名即无名。无名无相则湛寂。有相有名则繁兴。故上云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
寂寥虚旷。莫可以形名得。若斯而已矣。
若了全用之体。体绝心境形名。所解如此者。则可如其来问也。
△四结责非问。
乃曰真是可是。至当可当。未喻雅旨也。
喻晓也。此上结责。
恐是当之生物谓之然。彼自不然。何足以然耳。
此非其所问也。恐者不定之辞。生起也。物者俗谛万物也。然者如此也。彼者真心绝相也。心境是当起是非形对。恐於俗谛万物可说如此。彼真心本绝能所异相。何足强以是非之情而求也。
△第三结劝探玄。然前结问。盖因执言滞迹。师承有殊。虽拟圣心必成局执。故今结前所答。泯迹拂言而令直造玄微。即心即智者矣。文三。初言迹迷悟。文二。初明迷则生执。
夫言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
言迹者。教义也。即前所陈标位有本。宗旨不同。立教为言。设义为迹。且圣人立教诠义。为所不达者以指标月也。情见既多。兴言亦异。若各兴教义者则见解多途。故曰异途之所由生也。
△二显了则造玄。
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
言迹不能诠辨於至理。盖心言罔及。故曰不思议也。
△二举善达之人。
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
善达言而听言者。方能求言在於无言。
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
善达义而观义者。始能寻义在於无迹。言迹既亡。岂分宗异也。
△三结显玄微。
至理虚玄。拟心已差。(非解所到)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非言所及)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於文外耳。
庶望也。通心君子者。望刘公内照。同契言迹之外为所期也。
△三涅盘无名论。明理智不二显证一。前论境则真俗互融。智则根。后体一。今由境智不二。一如无二如。唯此一法。本自无为真常寂灭。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斯为证之至极。为显示此义故次来也。约教理则前浅后深。一道竖穷至此。在行果则同时修证。起必全真。但心境不二而二为修。二而不二为证。故前论则能所未亡。此论则泯绝无寄。大凡实教从因至果。一道用心始终如此。故初住发心许有分真成佛之义。故知即因即果即行即证矣。华严云。初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彼约事顿。此约理顿。故知不俟三祇方为果满。又此论来虽则理由前论。发起亦在秦王。秦王既先唱此宗。论主乃迎述幽旨。由此论来乃有二意。一成立主宗故。二圆满教理故。由斯二意故先有表文。次方立论。依此分文。初表文。二论文。初中又二。初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