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注肇论疏
注肇论疏
猥弊也。谦云弊迹。嘉运者。善时见闻。异典胜僧故。盛化即遇秦王明化故。
自恨不睹释迦祗桓之集。
但恨不在祇园亲预佛会。
余复何恨。(余无所恨)而慨(叹)不得与清胜君子同斯法集耳。
不得与刘公同会逍遥法集。又有此恨也。
生上人顷(向也)在此同止数年。(生公在秦三年)至於言话之际。常相称咏。(叹也)中途还南。
中途指前路也。已归庐阜。故曰还南。
君得与相见。未更近问。惘悒何言。
惘悒者。心之悬想无已何以言也。
威道人至。
昙威亦庐山人。至长安也。
得君念佛三昧咏。并得远法师三昧咏及序。
三昧此云正受。此通事理。正念於佛故云念佛三昧。远法师序咏此事。刘君继和威道人。示论主故今美之。
此作兴寄既高。
毛诗序云。诗有六义。曰风。曰贼。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念佛之咏乃寄兴之义。美其高作也。
辞致清婉。(美也。立文清美)能文之士。率称其美。
率伏也。作者皆率伏称美。
可谓游涉圣门。叩玄关之唱也。
咏念佛之旨故。游涉圣门叩击玄关也。
君与法师当数有文集。因来何少。(求见广集)什法师以午年。(弘始八年。属丙午)出维摩经。(译出也)贫道时预听次。参承之暇。輙复条记诚言。以为注解。
什师随译而讲。肇师随听而注。即今现行四注之一也。条记者。逐文记录也。诚言者。讲者谛实之辞也。
辞虽不文。然义承有本。
承讲者。所说为本据。
今因信持一本往南。(南附呈刘公)君闲详。试可取看。
得闲详。审且试取看。
来问婉切。
正叙。前问婉美切当也。
难为郢人。
庄子云。郢人以污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釿成风听而斫之尽污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今比刘公切问如彼匠石。论主自谓难为对受故如郢人。
贫道思不关微。兼拙於笔语。
并谦语也。心不涉玄语多短拙。
且至趣无言。言必乖趣。
理本绝言问答皆失。
云云不已。竟何所辨。
今问答不已。则乖旨失趣。何所辨耶。下云相期於文外耳。
聊以狂言示酬来旨耳。
无言强言曰狂言。所为酬来旨也。
△二正答所问三。初总答疑意二。初略牒所问。
疏云。
古多以书曰疏疏疎也。疎通情意。今指彼书云。
称圣心冥寂。理极同无。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斯理之玄。故常所弥昧者。
称者。指彼所说也。者字是牒。
△二劝令证悟。
以此为怀。自可忘言内得取定方寸。
为前刘公述所疑。皆合正理。但能疑之心。自称弥昧故。今更不别答。但劝令舍执除疑。苟不滞言理当自显。既以至论在怀理圆言偏言生理丧故当内照而亡言得旨。取定在心不在言也。下责之云。
复何足以人情之所异。而求圣心之异乎。
前云。欲求圣心之异。世人断常情执。则有异圣心。岂有异也。
△二别答三问三。初体用不二真常答。文四。初正明体用答二。先牒问。
疏曰。谈者谓。
牒彼疏曰。指彼谈论之者所谓也。
穷灵极数妙尽冥符则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若心体自然灵怕独感。则群数之应故以几乎息矣。
△二正答。文二。初双非显不二。
意谓。
论主自意所谓也。
妙尽冥符不可以定慧为名。
穷极智体以至於无知。妙尽冥符之义甚显。寂照定慧。但此体具非即是体。以体绝思议故云不可也。此则许刘公已知体性灵寂。但不合立定慧寂照之强名故知解不亡。岂能证入。
灵怕独感。不可称群数以息。
已知智用灵怕自感。此为应本有缘。则应何尝止息故云不可。此如明镜无心随照现像之义。今许刘公。已达无心之心。但不合以无心为不应故今双非之也。
两言虽殊妙用常一。
一体一用曰两言。体不碍用故无知而知。用不碍体故应而无应。既全体全用故曰妙用常一也。或体有知无知两言用有应无应。两言总之。则有无两言在般若常一也。
迹我而乖。在圣不殊也。
迹言也。言是心之迹执我之言。则体用有无见异在圣人得之体。未尝殊用用未尝异体。所以虚不失照照不失虚也。
△二推释明体用二。初推。
何者。
何故体不可名定慧用不可称息应。
△二释中二。初释体。
夫圣人(举人显智)玄心默照。理极同无。
玄心者。心智虚玄。照无照相故曰默照。此则玄心犹属智。默照即理也。智即理故极同。虚无此即前所谓穷灵。极数妙尽冥符也。清凉云。照体无目即是证如。理智虽有二名而无二体。此正明一心理智也。
既曰为同。同无不极。
无不极者。盖言於至极也。许刘公既推智即於理。此乃达之於至极不夺云。
何有同无之极。而有定慧之名。
定慧者。华严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定者心一境性也。即心冥境之一性曰定。了境之性一曰慧。此皆心境照用也。今既始觉合本内证自心。岂容更立心境可定可慧之解心耶。故责云何有也。若有解心即同分别。
定慧之名非同(句)外之称也。
定慧名义即所解之境。必有能解之心。故非同无之妙契。乃知。是妙尽冥符外之名称耳。下先释非同云。
若称生同内。有称非同。
若有定慧之称须具心境能所。故非理智同无也。故观云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次释外之称云。
若称生同外。称非我也。
若知。定慧之称。是内证外之名字。即知非我智体所有也。故上云不可以定慧为名。
△二释用。
又。
释上所推何。故用不可言息应。
圣心虚微妙绝常境。
能应之心。本无思虑故。虚寂玄微也。即前所谓心体自然。常境者。常情有无境也。妄心因境而起随境。有无圣智灵明永悟。故妙绝常境即灵怕独感。此明虚无为体。长存以为应本也。
感无不应。会无不通。
感属生。应属圣。会即合也。易云。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圣人无心而长应。应之于有感。众生根感则圣应。无不会合。故能应之心无所不通也。
冥机潜运。其用不勤。
枢机乃运动之处以喻於智。今由冥寂潜密。即无用之用。故用无勤劳也。前所谓神弥静。应逾动。下责所问云。
群数之应。亦何为而息耶。
亦何为者。本自不为也。今何说息耶。故云不可称群数。以息然。刘公所问已达心体。虚无用常无作。但欲体上立定慧之名。用中疑其不应。今但除其疑。不除其解。疑情果遣。体用不二之理自明。则寂而常用。用而常寂。何所惑也。
△二拣异断常答四。初对妄显真。
且夫心之有也。
前问意。所谓体必有知。用必有应。盖以断常之心欲求圣智之异故。今拣破。且夫者。泛叙之辞。心之有者心有知用也。
以其有有。有不自有。
有有者。有境故心有知用也。则知用之有不自常有。既由境有则心有。境无则心亦无。此体。此用。不离断常也。
故圣心不有有。
圣人之心。体用真常。不因有境而暂有也。
不有有故。有无有。
有无有者。有体。有用。全同虚无之有也。
有无有故。则无无。
既真心体用虚无长有故。无断见之永无。
无无故(牒上也)圣心不有。不无。
不同常见之有。亦不同断见之无。
不有不无其神乃虚。
神者。不测也。智之体用不可以有无。测者乃同虚寂故也。此明般若一心体用不同。断常之情惑也。
△二推释真妄二。初总推。
何者。
何故妄心不离有无。真心不有不无也。
△二别释中。二。初释妄心。
夫有也无也。心(真也)之影响也。
有无者妄心也。影响者喻不实也。影有光影及照物成影。今取后义。响有声响及谷中答响。今亦取后义。因物有影。因呵有响。以喻全真心起妄心。由境有故心有境无故心无。有无妄心乃即真之影响也。
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缘也。
言象有无乃妄心攀缘之所。此明刘公以妄心取言象。有无为般若也。略例云言生於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於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又云。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所以达心境有无者。当即妄以会真也。
△二释真心二。初明即妄之真。
有无既废则。心(相也)无影响。
有无妄心由即真。故废而自尽即真。心本无影响之虚妄如。即波了水波相自尽。
影响既沦。则言象莫测。
沦没也。泯绝之义。影响妄情既泯。则言教义象。亦绝故云莫测。
言象莫测。则道绝群方。
道谓教道也。群方者。不一之法门。所谓寂照定慧体用有无等。本为遣情故立义解。今情亡解。泯教道。法门并绝故曰道绝群方。即观云不可亦不可也。
道绝群方。故能穷灵极数。
教道绝故唯证相应。故能穷极智数以至於虚玄也。
穷灵极数乃曰妙尽。
妙尽者。智即无知也。
妙尽之道。本乎无寄。
智无知故同真理之寂灭。理智不二回绝无可寄也。此则无分别智合无差别理。故清凉云。照体无自即是证如前。所谓妙尽冥符理当如此。岂於此存寂照。定慧之虚名也。
△二显即体二用。谓问者。体用各陈故有无疑异。今由即妄显真真能境智。故次明即体之用。文二。初正明体用。
夫无寄在乎冥寂。冥寂故虚以谓之。
述体也。冥寂者。智即理故冥同。寂灭谓之虚。玄是言体也。
妙尽存乎极数极数故。数以应之。
明用也。妙尽之义。由穷极智数至於无知故曰存乎极数虽极数体寂而灵知不味。常照於理事。故曰数以应之。有本。上句末多妙尽。此句中少极数。近人以古本校之加削。今详上下相蹑於理颇当。故今从之也。
数以应之故。动与事会。
动用也。即体照用。常与事理会合。
虚以谓之故。道超名外。
言体则常谈於虚寂。理超名相故。
道超名外因谓之无。
知即无知。应即无应。既显智体故。曰般若无知无虑。
动与事会。因谓之有。
无知即知。无应即应。言用故。曰智有知神有应。
△二结用归体。
因谓之有者。应夫真有。
语用则真有知应。
强谓之然耳。彼何然哉。
体本具用故。立知应之强名。用本自寂。何有知应可得之相。
△三引经证成。
故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
上句实智即体而用。下句权智即体而用。故圣人照理达事之用。未尝离体。
△四结显不二。
此无言无相寂灭之道。
此指智体也。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究竟寂灭之道。唯证可到。
岂曰有而为有。无而为无。动而乖静。静而废用也。
为是也。岂闻说有无动静而以断常之情测度也。又。有无。约实。动静。约权。权实。皆即体之用故无有无动静之异也。
△三责问非真答四。初泛叙迷真二。初叙迷情。
而今谈者。
者即是人虽泛叙。今时谈论。意在责於问者。
多即言以定旨。
多谓多分。未必全如此也。即言定旨如以所标指为明月也。
寻大方。而征隅。怀前识。以标玄。
大方语。出道经。云大方无隅。征者。推也。隅即角也。欲寻大方必晓无隅而推觅隅。角者。岂晓大方也怀心也。前识者。亦道经云。前识者。道之华则前识非玄道。标者指也。认前识为玄道。岂谓达道也。此则借外书以斥学者执言教。而迷至理滞於有无。刘公所云欲求圣心之异是也。
存所存。之必当。
去呼是也。存执也。心为能存。道理为所存。心存异解。乃谓必是正理故。执有无疑於圣智也。
△二明执教。
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闻圣无知谓等太虚。有无之境边见所存。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
边见者。有无二边执见也。见为能存。二边为所存。闻说圣心有则执有如於妄想。闻说圣心无则执无同於太虚。即以边见而滞有无。岂於有无不二之间。得般若之玄道。
△二推释玄旨二。初推。
何者。
何以谓之处。中莫二之道。
△二释三。初标真境。
万物虽殊。(相也)然性本常一。
性也。此则不坏假名而谈实相。故曰处中妙道。
△二示迷悟。
不可而物。然非不物。
上句不可执相为真。下句不可坏相见理。言非不物者。非无物也。
可物於物。则名相异陈。
执有则迷。一性平等故名相异陈。
不物於物。则物而即真。
不滞相而见性故。即物而契真。此曰处中莫二也。
△三明智照。
是以圣人不物於物。不非物於物。
不非物者。不坏物相也。不滞物相为实。不坏物相求真。
不物於物。物非有也。不非物於物。物非无也。
缘相非实有。缘起非实无。
非有所以不取。非无所以不舍。
不取物相。相虚幻故。不舍物相。相显然故。
不舍故。妙存即真。
不舍物相。即相而观无相。曰妙存故。即事即真也。此显即随缘而观不变所以不舍。
不取故。名相靡因。
万物虽众非名。即相靡无也。因由也。万物皆真性揽缘而起。外无别因故。曰靡因。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此明即不变而达随缘所以不取。
名相靡因。非有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