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

  唱独者。应希。
  少也。事出文选。阳春白雪之词唱高而和寡。
  苟非绝言象之表者。
  者人也。自非得意之人。焉契言象之外。
  将以存象。而致乖乎。
  存言象。则乖意趣也。
  意谓。答以缘求智之章。婉转(美而连环)穷尽。极为精巧。
  义尽精诣。文并巧美。
  无所间然矣。但暗者。
  叙问意也。自谦曰暗昧之者。
  难以顿晓。犹有余疑一两。
  一两条疑。向下伸述。
  今輙题之。如别。(别纸)想从容之暇。(闲也)复能粗(略也)为释之。
  △二正致疑问三。初牒疑文。
  论序云。
  刘公指前标宗已下问答之前。为论序云也。
  般若之体非有非无。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前云。其为物也。实而不有等文。
  下章云。(前十八章问答中云)异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
  答体用中文也。
  又云。(第十八章中文)用即寂寂。即用(实也)神弥静。应逾动。
  权也。此上文义。如前已释。刘公见文理相违。故牒此为问端也。
  △二陈疑问二。初通致问。二别致问者。然通别二问。即康法师科。或有云。前是从来疑。后是当论疑。文中云。常所弥昧。故曰从来。书无明文。又似疑者之过越。刘公乃远法师之座宾。岂不能开决所疑。不远於千里而求悟也。盖抑扬论旨。穷诘幽微。以晓於未来。此如先佛会中本高迹下诸大士也。今既先牒本论疑文。次开通别二问。文义连续。理必如此。常所弥昧。亦疑者自谦之通语。就通致问中二。初叙所疑。文二。初总。
  夫圣心冥寂。理极同无。
  此下总问前般若体用。今叙述之文皆顺正理。但后有所疑之辞。今先明体。言圣心者。标权实也。冥寂者。显体也。冥暗也。六合冥然千差都泯。权实归体寂而虚焉。故曰冥寂。理者道理也。同无者。似太虚也。虚空略有二义。一平等而住。二体无生灭。故智体道理穷极亦尔。此即叙前般若之体非有非无等也。
  不疾而疾。不徐而徐。
  此疑用也。疾速也。徐缓也。南华云。不徐不疾。得之於手。应之於心。口不能言也。今叙全体智用。言其体则不徐不疾。语其用乃而徐而疾。有感则应故疾。未感未应故徐。不可测故。
  △二别。
  是以知不废寂。寂不废知。未始不寂。未始不知。
  此叙实智体用废险也。知即用也。寂即体也。上二句明体用不相失。下二句明相即。知时即寂。故未始不寂。寂时即知。故未始不知。此疑前用即寂寂即用文也。
  故其运物成功。化世之道。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
  此叙权智体用也。运物成功者。先明其用。圣人运悲愿以拯物为功业。为成此业故。化世令进获出世之益。此行利他之因。故名曰道。虽处有名之中者。牒上用也。佛具十号。百亿垂形。现同类之名相。演同类之言音。种种差别一一不同。即处有名而能应之。体本寂故。与无名无相同也。此疑前应逾动。
  △二陈能疑。
  斯理之玄。固常所弥昧者矣。
  斯理者。指上所叙体用道理也。玄者深也。理深难晓。固与故同。即所以也。弥甚也。由寂用难同有无不并。此理难晓。所以常有昧心。若观前叙疑之文。岂不知体用深旨。此乃假设疑词。以开未悟也。
  △二别致问中二。初呈疑。
  但今谈者所疑。於高论之旨。欲求圣心之异。
  但语词也。谈者即刘公指谈论之人也。疑论中所说圣心权实体用有无有异。故致下三问。
  △二致问三。初体用必有何无问三。初叙述疑意二。初叙体。
  为谓穷灵极数妙尽冥符耶。
  此初问因前所说体非有无。用寂相即。动静同时。理既幽玄。故今先叙定而问也。此先定体。言为谓者。审定之辞。先即极也。灵知即智数也。妙尽者。智体无知也。冥符者。智体无知。即与无相理冥合也。耶疑词也。疑意云。为当穷极智数妙尽知照之相。冥符虚无之理。故曰体无知耶。
  △二叙用。
  为将心体自然灵怕独感耶。
  次定用也。为将亦审定之辞。心体灵怕并智也。自然者。无所作为也。独感者。常途说。感属生。应属圣。今明圣心唯自感悟。无所应化。曰独感。意谓。为当心体无所作为智用独自感悟。乃曰用无应耶。据此所叙。般若无知为体。无作为用。甚得玄旨。但向下别有疑情耳。
  △二牒问体用。文二。初难体属定慧。
  若穷灵极数妙尽冥符。(牒上智体同无)则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
  刘公意谓。冥符体上。必有灵照不昧。故欲立寂照定慧之名。而诠召之由。此故情解未亡。即乖法体。故论主向下不许也。
  △二难用当息应。
  若心体自然灵怕独感。(牒上无为之用)则群数之应。固以几乎息矣。
  群数者。随机不一之智为能应。几者将近也。息止也。刘公虽知灵照无心。未达无心普应。故疑寂怕自然。则应化之心。近於止息矣。此乃错谓无心为不应。故论主向下不许。
  △三牒上请答。
  夫心数既玄而孤运其照。
  此牒上叙体。虽心体虚玄。而灵照孤运。故欲召之为寂照。
  神淳(智用自然)化表。(独感不化曰化表)而慧明独存。
  既无心应用慧明自悟。故曰独存。此牒上叙用也。然据刘公已达般若寂照为体。无作为用。深得玄旨。但不合立寂照之名为体。用中以无心为不应。此乃故问以为将来下请答。
  当有深证。可试为辨之。
  请意云。论主一向以无知为体。无应为用。必当深有证见。且为辨析之。
  △二照用空有不同问四。初呈疑。
  疑者。当以抚会应机睹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矣。
  此因前云俯仰顺化应接无穷而无照功。疑云。既抚会应机必有知照。何谓而无照功。故曰不可谓之不有。不有即无知也。
  △二引论。
  而论旨云本无惑取之知。而未释所以不取之理。
  前第一问答中。所说本无惑取之知之义。今刘公牒文为疑。若为本无惑取。故曰无知者。而论主未释不取之理。有何所以。
  △三正难二。初开两关。
  谓。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
  欲定圣心知有知无。方可明应会之所以。
  为当唯照无相耶。
  一向照理。即知无也。
  为当咸睹其变耶。
  变即万变事法。一向达事。故即照有也。
  △二明互违。
  若睹其变则异乎无相。
  照事则事有相。与无相之理有异。
  若唯照无相。则无会可抚。
  照理则理空寂。故无应会抚接众生。故下论主答云。岂复真伪殊。心空有异照耶。
  既无会可抚。而有抚会之功。
  既无心接物。何以前明圣心有抚接应会之功。前所谓俯仰顺化等。则必须有知。不可云无知。
  △四请答。
  意有未悟。幸复诲之。
  悟晓也。未晓应而无知之旨。幸乞训诲开示也。
  △三是当是非悟惑问四。初牒前论。
  论云无当则物无不当。无是则物无不是。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物无不当故。当而无当。
  此文已释。今先牒之。
  △二叙所解。
  夫无当而物无不当。乃所以为至当。
  刘公已知真境无相之相。为至极当对也。
  无是而物无不是。乃所以为真是。
  又知真智无知之知。此为真实是当之智。此上皆领悟也。但不晓拂迹云是而无是当而无当。故有疑也。今先叙所解。然后致疑。
  △三致疑问。文二。初是非问。
  岂有真是而非是。至当而非当。而云当而无当是而无是耶。
  疑云。论主对至当说非当。故云当而无当。又对真是立非是。故云是而无是。耶之一字即疑辞也。
  △二悟惑问。
  若谓至当非常当。真是非常是。此盖悟惑之言本异耳。
  常是常当者。泛常境智也。本者从来义。刘公又疑论中约悟达者。说前至当真是。约迷惑者。说今常是常当。既悟惑有异。乃云是而无是。当而无当。若然者。则一悟一惑从来自异。何必言之。
  △四求示诲。
  固论旨所以不明也。
  固者。承上之词。虽以是非悟惑。疑其所说如此。尚未明决定之义。故曰不明。
  愿复重喻。以祛其惑矣。
  喻明也。祛遣也。愿论主再为明之。遣迷惑之心也。
  △三总结问二。初叙宗乘结问。
  论至日(至庐山日也)即与远法师详省之。
  刘公在白莲社。故与远法师同见此论。详而寻省。
  法师亦好(句去呼)相领得意。
  远师亦好尚此文。兼领得意趣。此上明解同。下明疑异。
  但标位似各有本。
  标位者。标指师承之位也。各有本者。宗各有本。然般若论最为先作。刘公未见前五名一义之宗。故自云。论主师罗什以一音为宗。刘公师远法师以法性为宗。宗本各别。故有所疑也。
  或当(平)不必理尽同矣。
  连为一句读。或当者。恐也。即疑辞意谓师承各别。或恐见理不必尽同。故有所不晓。乃致前问也。
  △二叙同友结问。
  顷兼以班诸有怀(句)屡有击其节者。而恨不得与斯人同时也。
  顷者向也。非唯远法师同问。兼诸友人疑意亦然也。班分布也。有怀者怀道同人也。击节者扣击节要也。者即人也。斯人者。彼指论主也。谓得此论日。又分布示诸同人。屡有扣击节要之者。皆有所恨。不得与论主同处一时而决所疑也。
  △二释答文。二。初回书叙答。
  法师释答
  论主释答前问。亦先有书叙答意。此亦后人题之耳。
  不面在昔。伫想用劳。慧明道人至。得去年十二月疏。
  疎也。疎通情意。即前书也。
  并问。披寻返覆。欣若暂对。(如暂面对)凉风届节。顷常如何。
  尔雅云。北风曰凉。秋风多北。
  贫道。
  自谦也。乏道德曰贫道。
  劳疾。
  勤劳未息。患不知道故。
  多不佳耳。(佳胜也)信(书也)南返。不悉。
  不备悉也。返复南方故。
  八月十五日。释僧肇疏答。
  古者书有广略。此上略陈。下广云。
  服像虽殊。
  虽僧俗像异。服饰亦殊。
  妙期不二。
  微妙为期。彼此不二。
  江山虽缅。(远也)理契即邻。(近也)所以望途致想。虚[怡-台+禁](心也虚自心致想)有寄。(如有所托)君既遂嘉遁之志。(遁隐也)标越俗之美。独恬(心静曰恬)事外。欢足方寸。
  尘外之欢。足悦於心。心曰方寸。
  每一言集。(聚也)何尝不远。
  指彼聚集言论。何有不远。
  喻林下之雅咏。高致悠然。
  喻比也。悠然远也。晋有七贤。即刘灵向秀等。俱隐山阳竹林。高远雅咏。刘君比之亦然。
  清散未期。(未期相见)厚自保爱。每因行李数有承问。愿彼山僧(祝颂庐山清众)无恙。(尔雅云。恙忧也安曰无恙)道俗通佳。
  远师领徒七百。於时周续之雷次宗等入莲社。故曰道俗。佳者胜也。
  承远法师之胜常。以为欣慰。(道行异常)虽未清承。(清心承禀)然服膺高轨。企伫之勤为日久矣。(伫望日久)公(远公)以过顺之年。湛气弥厉。(弥多也厉勤也)养徒幽岩。抱一冲谷。
  抱一者。心契一乘。玄门冲深也。
  遐迩(远近也)仰咏。何美如之。每亦翘想一隅。
  方也。想远师所居。
  悬庇霄岸。
  如在云霄之下。承彼庇荫故。
  无由写敬。致慨(叹也)良深。君清对终日。快有悟心之欢也。
  刘君清对远师。故有悟心之欢悦。
  即此大众寻常。
  答前问逍遥园事。
  什法师如宜。(常也)秦王(后秦第二主讳兴)道性自然。
  道法自然。秦王得之。
  天机迈俗。(迈超也)城堑三宝。
  城下河曰堑。此护其城。故可比秦王护三宝也。
  弘道是务。(以弘道为务)由使异典(下云。新经二百余部)胜僧(下文可见)方(始也)远而至。灵鹫之风萃於兹土。
  昔日世尊说上乘於灵鹫山。真风玄范。今并聚於秦国。
  领公远举。
  往也。支法领往西土取经。
  乃千载之津梁。
  桥梁可以渡流溺。比至教可以越尘劳。故曰津梁。
  也於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余部。(古华严等经)请大乘禅师一人。
  即佛度跋陀罗。此云觉贤。善得大乘禅观故。於时慧观慧严等於西域。请一大德东归。彼诸德曰。非佛陀。余人不可遂共来之长安。后庐山远法师迎接人山。翻译禅经。从其禀受。后於扬州谢司空寺。译古华严经。
  三藏法师一人。
  虽解通三藏而传译律乘。即弗若多罗。
  毗婆沙法师二人。
  论师译毗婆沙论。即昙摩掘多与昙摩耶舍。
  什法师於大石寺。出新至诸经。法藏渊旷。日有异闻。
  即法华金刚等经。
  禅师於瓦官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
  三四已上皆数。徒者属也。教习禅心道业。
  夙夜匪懈。
  毛诗次句云。以事一人即策勤不舍朝夕也。
  邕邕(和也)肃肃。(整齐也)致可欣乐。(爱乐也)三藏法师於中寺出律藏。本末精悉。
  弗若多罗也。同罗今译十诵律六十一卷淫盗杀妄四戒为根本。僧伽已下枝末译之。无失曰精悉。
  若睹初制。(如见佛之初制)毗婆沙法师於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毗昙(秦言无比法)胡本。
  胡是梵也。论有二十二卷。或三十卷。道标法师序。
  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奇新。
  弘始十年译。十一年罗什亡。即知。此书是九年中事。预问论中事理。言论奇新也。
  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兹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