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问曰。决疑集云。但见性悟道。复超生死。何须系念。彼佛求生化方耶。
  答曰。通昧他心圣凡安测知。非正遍授记应难。真修行人当自审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诸仁者当观自己行解。见性悟道。受如来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不得无碍辩才。证法华三时。能如天台智者。不宗说皆通行解兼备。能如忠国师寿禅。不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利利他。岂肯悞人自悞。况大雄赞叹。金口叮咛。希从昔贤。仰禀佛勑。定不谬悞。又当自忖量。临命终时。生死去住。定得自在。不自无始来恶业重障。定不现前。不此一报身定脱轮回。不天上人间。十方世界随意寄托。定无滞碍。不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然。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沈坠。自失善利。将复尤谁。呜呼哀哉。何嗟及矣。古德云。有为虽伪弃之。则功行不成。无为虽真趣之。则圣果难克。剎那悟道。要须长劫炼磨。顿悟一心。必假圆修万行。诚哉是言也。今则末世悠悠之徒。学寡疑多。妄肆臆说。自悞悞人。所谓可怜愍者。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命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弥勒佛  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  南无财功德佛  南无德念佛  南无善名功德佛  南无红焰幢王佛  南无游步功德佛  南无宝华游步佛  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南无斗战胜佛  南无善游步佛  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问曰
  十方皆净土  云何独指西
  答曰
  愿强教主胜  诸经共赞推
  (十疑论第四云。问曰。等是念佛。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何须偏念西方阿弥陀佛。答曰。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之。用佛语故。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云释迦大师一代圣教。处处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观经等。七十六种因缘。殷勤指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未若弥陀佛国处处经论劝令往生。是故偏念也。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阎浮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易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剎佛。身无有二)。
  问曰
  自疑宿业重  十念功德微
  答曰
  千年万株木  一火变成灰
  (十疑论第八。问曰。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答曰。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能逢。何可论十念成就。又汝以无始以来恶业为重。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校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能灭耶。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碜。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碜而不肯出也。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一豆火焚。少时即尽。又如有人一生已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又那先经云。国王问那先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终时念佛。死后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答曰。如持百枚大石置於船上。因船故不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名没者。不置船上。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又何疑也)。
  问曰
  具缚凡夫辈  焉能生彼池
  答曰
  自力经多劫  佛威顷刻时
  (十疑论第五。问曰。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答曰。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故十住婆沙论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在於五浊恶世。於无量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述其五。一者外道相似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曰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修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愿力摄持。决定得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万里。谓他力也。若言具缚凡夫。不得生者。同跛人义也。论又云。劣夫从轮王。一日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轮王力也。今则举自心之信。足登释迦之教船。展方便之轻帆。安精进之正[木*(刀/巴)]。从众圣引迎之路。乘弥陀愿力之风。泛念佛三昧之法流。到极乐净方之彼岸矣)。
  问曰
  天宫乐不少  何须坚劝西
  答曰
  五衰并十劣  不是久长时
  (慈恩通赞云。问曰。慈氏天宫快乐不少。胜侣颇多。何须坚劝往生西方。答曰。若论兜率。即胜人间。乃并西方。全成微劣。胜劣既异。彼此各殊。劝生西方。舍劣求胜也。胜劣有异者。净土十胜。天宫十劣。净土十胜者。一化主所居胜。二所化命长胜。三国非界系胜。四净方无欲胜。五女子不居胜。六修行不退胜。七净方非秽胜。八国土庄严胜。九念佛摄情胜。十十念往生胜。天宫十劣者。一所居国土劣。二所化寿促劣。三界系摄属劣。四彼天有欲劣。五男女杂居劣。六修行有退劣。七秽方非净劣。八国土庄严劣。九善念摄情劣。十修行劳苦劣。又虽寿四千岁。己命欲终时。有五衰相现。一则头上华萎。一则腋下污出。三则起坐不定。四则气力衰微。诸天勉。其眷属。五则多诸掉举。有斯十劣五衰。所以劝生彼国。又问曰。诸天妙乐。寿劫长远。足得修行。人中积善。亦自超越。乃至於修罗龙鬼三涂恶趣。正可拔苦。利生何必。专务求生极乐耶。答曰。欲界诸天耽着妙乐。醉於放酒。视东忘西。贪迷放逸者多。发心修善者少。福尽即堕。如箭射空。色界诸天虽独行无交。而未尽形累。无色界天亦不出轮回。经中判为难地。传大士云。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又楞严经说。十种仙类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於人境。报尽还来。散入诸趣。唯有净土一门侣圣贤。於剎那超三界。而常乐故。云国非界系胜也(出寂照集))。
  问曰
  兜率祈生好  内院更无回
  答曰
  谁如师子觉  外院尚耽迷
  (十疑论第七云。问曰。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何须求生西方。答曰。求生兜率。理若相似。若约比校。大有优劣。先论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受。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弥陀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二者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河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修兜率。一名无着。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约云。先生兜率。见弥勒者。即来相报。师子觉先亡。数年无报。次世亲亡。三年乃来报云。天宫日长。我生兜率。礼弥勒佛。听其说法。即来相报。已三年也。问师子觉如何。云生兜率外院。恋着天乐。即不曾见佛。且以菩萨而修兜率。犹有恋着。不见佛者。此轮回根本。是知兜率难修有坠。非比西方易修无坠也。又白莲集先师赞毁疑第四云。问曰。慈恩法师千佛一数。制上生经疏赞。内院云。生天宫有七易。生净土有十难。圣师所说必不悞人。未审如何和会。答曰。尔只知慈恩上生疏。不知慈恩通赞疏。彼通赞疏云。净土有十胜。天宫有十劣。却劝人求生净土。圣师制述岂自相违。盖为演教随机各示方便。此与世尊亲说弥陀等经劝生西方。又说上生经。劝生内院。意旨何异耶。众生机缘不同。佛土摄受亦异。譬如有人生缘在南。具舟欲往吴越。治装问程。智者应酬所问。岂可却赞陆地之便。称秦蜀之利哉。如此则只增惑乱。不应利益。通方达士随愿知归。浅见狐疑。强生矛楯。所谓醍醐上昧。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药。普劝后人。勿以管见窥天蠡心测海。疑谤佛土。自结苦因。深诫之哉。深诫之哉。又即司空大师念佛三昧仪云。兴宗皇帝御书问曰。西方极乐世界。今世凡夫合求生不。余忝对曰。夫人居浮世。如客寄旅亭。设得尽百年。亦如经一瞬。根被六尘外坌。识遭三火内焚。况无实乐可贪。纵有虚华何恋。是故西贤东哲继武联踪。考考厌处於尘寰。念念忻趣於佛境。或上祈慈氏。愿往天宫。西祷弥陀。求生净土。皆超凡之捷径。俱入圣之要门。若就彼境以论。则一处见异。报化双彰。或约自心面辨。则二义说殊。易难两具。非此兜率定化定易。非彼净土定报定难。谓兜率经中说有他方来会诸大菩萨住天冠中故。若欲求生化兜率天。〔则〕有七易。若欲求生报兜率天。则具多难。以兜率天通报通化故。求生者有易有难。西方净土亦有二种。一化净土。经许凡夫二乘生故。二报净土。论说女人二乘无故。若欲求生报佛净土。准上生经疏。则有十难。若欲求生化佛净土。准诸经说。还有十易。一弥陀愿重得生易。(经诸经)二极乐不逆得生易。(无量寿经)三十方诸佛摄受易。(称赞净土经)四东方一佛助成易。(药师本愿经)五二大圣者来迎易。(无量寿经)六八大菩萨引去易。(亦药师经)七奉行十愿得生易。(华严经行愿品)八书写一经得生易。(决定光明经)九散善回向得生易。(大宝积经)十少时念佛得生易。(十六观经)以极乐上通报通化故。求生者有易有难。今我皇帝陛下。生在人中。获居王位。将今世果。验前世因。必已曾发大菩提心。必已曾修大菩萨行。虽境强情逸。时时应有於亏违。而信逼志坚。念念常思其善利。早年已曾分受菩萨戒。今岁再曾全受近住戒。兼常念八菩萨。亦恒持大悲心。又於诸处广作善利。建寺即经。斋僧作福。若直求生报佛净土。是则实难。若秖求生西方化土愿见化身无量寿佛。理甚相应。不为越分。以经疏说。若受佛戒。经於一日乃至七日。供佛筵僧。起塔建寺。书经造像念八菩萨。持大悲心。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切皆得。如愿徃生。生已即得见无量寿佛及八菩萨。於无上道。更不退转。更不复堕三恶道中。其间苦恼一切并无。富贵庄严不可胜说。唯愿专信勤持。无得怀疑。拟进拟退。(自余凡庶例此知之))。
  问曰
  弥勒龙华会  逢期亦出离
  答曰
  五十六万载  终是下生迟
  (念佛镜。问曰。当来弥勒下生之时。三会说法。度诸众生。得阿罗汉果。何以不愿求生。云何求生弥陀净土。答曰。弥勒未下生来。不可待得。何以得知。上生经中所说。释迦牟尼佛入涅盘后。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然始下生。又下生经云。海水减至三千由旬。弥勒乃出。准法王本记。释迦涅盘已来。始有二千余年。全未拟来。不可候待。众生命短。恐沈苦海。多劫受殃。不值弥勒。今阿弥陀佛现在说法。住极乐世界。广度众生。归依西方。早证道果矣)。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弥勒佛  南无普光佛  南无普明佛  南无普净佛  南无多摩罗跋栴檀香佛  南无栴檀光佛  南无摩尼幢佛  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南无摩尼幢灯光佛  南无慧炬照佛  南无海德光明佛  南无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  南无大悲光佛  南无慈力王佛  南无慈藏佛  南无栴檀窟庄严胜佛  南无贤善首佛  南无善意佛  南无广庄严王佛  南无金刚华佛  南无宝盖照空自在王佛  南无空虚宝华光佛  南无琉璃庄严王佛  南无普现色身光佛  南无不动智光佛  南无降伏诸魔王佛  南无才光明佛  南无智慧胜佛  南无弥勒仙光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