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问曰
厌苦生极乐 岂是有慈悲
答曰
欲得治他病 先须还自医
(十疑论第一云。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秖应愿生三界。於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天台智者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於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自强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贪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於今日。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岂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也)。
问曰
临终佛现处 邪正如何知
答曰
天魔不敢现 是佛更休疑
(白莲集云。问曰。善境现时。其事不定。或邪或正。临终现时。如何辨明。苟若不识。如何去取。答曰。念佛往生之人。得诸佛护念。故魔不敢现。现者定是佛境故。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其人当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涂之厄。临命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比丘往人前。魔终不能毁坏斯等正觉之心。所以者何。其佛世尊兴立大悲。誓度一切无量众生。亦复护持十方世界一切众生)。
问曰
无量人将化 弥陀岂遍知
答曰
如月处虚空 处处蒙光辉
(龙舒文云。问曰。修行精进者。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迎。且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焉。能皆知期。而往迎乎。答曰。佛身如月。影现众水。水清而现。故无前后去来。故古人云。大愿圣人从净土来。来实无来。深心凡夫。往净土去。去实无去。彼不来此。此不往彼。而凡圣会遇。两得交际。弥陀光明如大圆月。徧现十方。水清而静。则月现金体。月非趣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矣)。
问曰
西方十万亿 路远恐难归
答曰
梦魂游万里 何况仗佛威
(十疑论第九云。问曰。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剎。凡丈劣弱。云何可到。答曰。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剎。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生净土。所以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生彼。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异也。生净亦亦尔。动念即生。不须疑也。又弥陀钞。间曰。观经云。西方不远。且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剎。今云不远者何也。答曰。有二义。一往生不远。观经云。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彼国。二相迎不远。经云。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又远近相对信念。即近不信。即远也)。
问曰
若负杀生债 冤业岂能离
答曰
往生成佛后 同度更无疑
(龙舒文云。问曰。人平生为恶。杀害众生。苦虚人民。临死念佛。亦得往生。其所杀所害之众生。怀冤枉之心。何时而可解乎。答曰。生净土得道之后。皆能度脱一切怨亲。岂不胜怨怨相报彼此无出期者乎)。
问曰
临终十念往 何假预修持
答曰
人生有寿夭 十横恐难知
(慈恩通赞云。问曰。临终作善。便得往生。何假预前修诸胜业。答曰。人生寿夭。难测短长。或即病困昏迷。或即非时奄逝。既阙生前之善。难逃后世之殃。预作善缘。恐防斯咎。群疑论云。十种命终。不得念佛。一则善友未必相遇。二则或疾苦缠身。不遑念佛。三或偏风失语。不得称名。四或狂乱失心。注想难克。五或俄逢水火。不暇志诚。六或輙遇豺狼。无其善友。七或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或饱食过多。昏迷致命。九或军作。斗战。奄尔轮回。十或忽堕高岩。伤中身命。如此不得待临终十念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弥勒 南无世净光佛 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日月光佛 南无日月珠光佛 南无慧幡胜王佛 南无师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无妙音胜佛 南无常光幢 南无观世灯佛 南无慧威灯王佛 南无法胜王佛 南无须弥光佛 南无须曼那华光佛 南无优昙钵罗华殊胜佛 南无大慧力王佛 南无阿閦毗欢喜光佛 南无无量音声王佛 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南无大通光佛 南无才光佛 南无金海光佛 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 南无宝海佛 南无宝英佛 南无宝成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宝幢幡佛 南无宝光明佛 南无阿閦佛 南无大光明佛 南无无量音佛 南无大名称佛 南无得天安隐佛 南无正音声佛 南无无限净佛 南无月音佛 南无无限名称佛 南无月光佛 南无无垢光佛 南无净光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问曰
莲苞住胎日 苦乐定难知
答曰
如在夜摩天 妙乐不思议
(白莲集云。问曰未审花中受苦受乐耶。答曰。花中住处。如忉利天夜摩天所受快乐故。宝积经第十八云。譬如三十三天夜摩天等。八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宫殿之内。游戏欢乐。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於宫殿)。
问曰
智者心是佛 愚人爱往西
答曰
根缘有利钝 演教各随机
(寂照集云。问曰。六祖坛经云。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真佛。西方愿东。东方愿西。悟人在处一种。志公云。智者知心是佛。愚人爱往西方。若果是真正法门。何故二大士排遣。答曰。佛说法有隐显。教有权实。人根有利钝。祖师有抑扬。譬如受疾不同。处方还异。今有病热发黄。方大狂乱。有善医者。必以寒药治之。岂可却赞乳石桂附有除寒起废之功耶。有偏见人。闻寒药有治热之功。遂云乳石桂附永不可用。岂不谬哉。祖师单传心印。志公方赞大乘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法双亡。不立文字。当时人尚未信受。岂可又教人念佛求生也。圆机达士固自无疑。求法初心定生犹豫。但得意忘言。融通了解。自无矛楯也)。
问曰
无想是泥洹 有想即为痴
答曰
谁留十六观 佛语敢生疑
(白莲集云。问曰。般舟经云。是我心作佛。是我心见佛。心有想为痴。无想是泥洹。今起想想佛。岂不为痴耶。答曰。机差教别。圣意难思。遮表多门。文旨非一。或就理遮。情随有想。而皆非或简境对治。约行须明违顺。顺即善净之想。违即恶染之想。若净想想善。则善境现。若染想想恶。则恶境现。故方等贤护经云。恶欲想女。梦见於女。善欲想佛。梦见於佛。令谓二想同名。则善恶天隔。不可闻想。一槩厌之。若苟厌之。则违佛谤法。违佛则非为佛子谤法则入十方泥犁。可不慎乎。况此观行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一切凡夫成圣。元胎安得轻易而不遵哉)。
问曰
女人论中说 不许生莲池
答曰
莲池才到者 转女化男儿
(白莲集云。问曰。论士女人及根缺不生。此云何通。答曰。此界女人求者得生。生彼国时。转为男子)。
问曰
亦有修行者 不乐见阿弥
答曰
宿无缘种故 障重有何疑
(白莲集云。问曰。亦有人不乐生极乐者何也。答曰。宿无缘种故。执见分别故。不乐也)。
问曰
设如不信敬 毁谤有何非
答曰
阻他求生者 多劫堕泥犁
(大乘忏悔仪第三卷云。问曰。设尔不信。有何过失。答曰。称扬诸佛功德经云。其有不信。赞叹称扬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而毁谤者。是人命终。具足五劫。堕阿鼻狱。具受众苦。又作饿鬼百千万劫。乃至畜生百千万劫。常为刀等之所害也。(出得字号)又大弥陀经云。其有人民。男子女人闻阿弥陀佛声不信。有者不信经语。不信有比丘僧。心生狐疑。都无所信者。皆故从恶道中。来生愚痴。不解宿命。殃恶未尽。尚未当度脱。故心中狐疑。不信向耳。又甘露疏云。征验传说。大历年中。衡州有一夫。曰张瑗。以谤毁故。病而身烂。每至日晚。见金刚力士身长三丈许。着大坑中。受极苦恼。经於数旬。作牛吼声。舌堕而卒。瑗有兄弟数人。为喜其谤。总皆身烂舌堕。相次而终。此类甚多。不能具述。经传所说深可怖畏)。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弥勒佛 南无日光佛 南无无量宝佛 南无莲华最尊佛 南无身尊佛 南无金光佛 南无梵自在王佛 南无金光明佛 南无金海佛 南无龙自在王佛 南无一切花香自在王佛 南无树王佛 南无勇猛执持牢仗弃舍战斗佛 南无内丰珠光佛 南无无量香光佛 南无师子响佛 南无大强精进勇力佛 南无过去坚住佛 南无鼓音王佛 南无日月英佛 南无超出众华佛 南无世灯明佛 南无休多易宁佛 南无宝轮佛 南无常灭度佛 南无净觉佛 南无无量宝华明佛 南无须弥步佛 南无宝莲华佛 南无一切众宝普集佛 南无法轮众宝普集丰盈佛 南无树王丰长佛 南无围绕特尊德净佛 南无无垢光佛 南无日光佛 敬礼过去无数劫诸佛大师海德如来 敬礼无量无边尽虚空界无生法身菩萨 无漏色身菩萨 发心菩萨 无边身菩萨 敬礼兴正法马鸣菩萨 敬礼与像法龙树菩萨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上问答。已经开示。疑障消除。心意泰然。已信之后。更不再疑。从今已去。至於往生。愿弟子(某甲)等。承是忏悔。所生功德。速生净土。同成佛果。受无尽乐。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二
骇
(使楷切)。
励
(音例)。
跛
(布火切)。
[木*(刀/巴)]
(徒可切)。
瞬
(音舜)。
处三
(上音杵下居止也。准此)。
奄
(音掩)。
遑
(音皇)。
豺
(音柴)。
伤中
(下去)。
楯
(食尹切)。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三
○引教比证第三
(夫引教比证者。集佛祖语要。采诸子文章。削去繁芜。撮其精粹。一言捷径便出轮回。六字法门直超生死。依凭圣教。方免沈沦耳)。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前已决疑生信。释然氷泮。今复引教比证。拂遣余惑。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积恶如恒沙。造罪满大地。舍身与受身。不觉亦不知。如是种种罪垢。因缘无量无边。今日发露。愿乞除灭。水忏略云。先当兴五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五。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怨亲平等。五者观罪性空。第一惭愧者。自思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佛以来。已经尔所尘沙劫数。我等相与耽染六尘。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此实世间可惭可愧。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当堕地狱畜生饿鬼三涂恶道。受无量苦。如是实为可恐可怖。第三厌离者。相与常观。生死之中。犹如车轮。生老病死八苦交前。无时暂息。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何有智者。当乐此身生死。既有种种恶法。甚可厌离。第四怨亲平等者。於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想。何以尔者。若见怨异於亲。即是分别。以分别故。起诸憎爱。因违顺缘。造诸恶业。恶业成熟。故得苦果。他以怨来。己须亲应。於含毒者。报之以恩。应作是观。我昔恼君。君今怒我。我之宿罪。纵使杀身。亦合甘心。而况怒耶。假饶前世无罪。今輙怨憎。横见欺陵。应当思忖。彼有智者。欲令成就忍波罗蜜。是我思师。云何遭遇。但应仰报。岂敢怀违。若无智者。乃是悲田。如母闻子返骂之时。母转欢心。但更抚摩。曾无愠色。愍其痴小。唯与深恩。今亦如斯。彼盖烦恼内攻迷体。密使性未狂。歇力不自由。以此悲心。但垂拔救。岂合念咎。思以为雠。若起违心。与痴何异。人欲强者。推以为强。人欲高者。推以为高。岂有违顺憎爱於其间哉。怨亲平等矣。第五观罪性空者。无有体相。从因缘生。颠倒而有。既从因缘而生。则从因缘而灭。从因缘而生者。狎近恶友。造作不善。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本从空生。六根本净。四大元空。物我皆亡。将何为苦。欲除妄本。须见灵源。故了性空。是真灭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