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
  十八不共者。一身。二口。三意(三皆无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舍心。七欲。八念。九精进。十智慧。十一解脱。十二解脱知见(上六种皆无减)。十三身业。十四口业。十五意业(上三业。皆随智慧行)。十六。以智慧知过去。十七。知见在。十八。知未来(上三皆无碍)。惟佛独具。不与二乘及菩萨共故。
  无量功德。一切圆满。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
  功德言无量。以无能尽述也。下结前生后(礼佛。即礼三宝。以法是佛说。僧是佛弟子。故归命礼佛。即礼三宝。且佛是主。义该法僧。运想须兼到)。
  南无毗卢遮那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弥勒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龙自在王佛  南无宝胜佛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南无袈裟幢佛  南无师子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大庄严菩萨  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结前起后(众生有烦恼病。仗佛菩萨作大医王。能施甘露药故。大经云。大慈愍众生。故令我归依。善拔众毒箭。故称大医王。又云。世尊甘露药。以施诸众生。众生既服已。不死亦不生)。
  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往字。生后两先字)。
  承上文释之。谓改往日已作之过。修来世之良因。灭前所陈三毒等恶。兴前所愿三慧等善也。恶有二种。谓真恶。假恶。真。即三业实造之罪。假恶。是世人嫉妬他善。造言生谤之恶。令人无处措辨(谚云。众口铄金。是也。问。假恶既造于人口。与我何罪。答。无因致谤。由宿业障所感。人不见察。因谤成信。信谤即信我恶。故虽假亦恶)。
  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谁能句。与前贵贱罪自无量呼应)。
  效圣贤修道业者。称学人(识心达本源者。亦如三果四向)。暂时不在。即同死人。故云失念。罗汉。证无学果者。结习。即过去烦恼结之种子。虽证无学。出三界外。但断现行。种子犹在。动身发语。无不是业。出缠上士尚尔。况在缠下愚乎。
  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
  改悔。则复于无过。覆藏。则又增自欺(大经开二愚法。一。作罪。二。覆藏。知己有过。不惟不改。反文饰之。语云。小人之过也必文)。所以其罪日增。如水之滋润乎蔓草也(此立定二种。下双承双释)。
  所以积习长夜(南藏长夜积习)。晓悟无期。若能惭愧发露忏悔者。岂惟止是灭罪。亦复增长无量功德。竖立如来涅盘妙果。
  先逆承愚者之所以。即覆藏使蔓之故也。长夜。譬无明(生死中。无智慧明故)。由滋蔓故。所以积集恶习种子。惑重难悟。如长夜之难晓。致三途剧苦。莫知所终。故云无期。若能下。次承智者便悔来。惭愧。与愚者相反。发露。与覆藏互违。无量劫来。惑业有习气种子。如大树之有根。必先发开其泥露出其根。枯槁立待。若不惟不去其土。而反覆之以泥。滋之以水。必然蔓莚矣。功德多极曰无量。圆满之极。则竖立如来妙果(此灭罪长德。近承灭恶兴善。远应离苦得乐义。竖立句。立四种观行第三段文)。
  若欲行此法者。先当外肃形仪。瞻奉尊像。内起敬意。缘於想法。恳切至祷。生二种心(恳。坊本作慊。非)。
  此双承上智者及惭愧二节。示忏悔之方。且标二心也。身形仪表。肃然不敢妄动。是身业致敬也。眼则仰望。住持三宝。若有来仪。则能礼所礼历状。假观之端也。内心。则生恭敬。攀缘圣境。依前想法。不惟空观就。中观亦圆也。尚须诚恳急切。至极祈祷发二种心(华严云。一者礼敬诸佛。法华维摩等。皆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何等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常保。一朝散坏。不知此身何时可复。若复不值诸佛贤圣。忽逢恶友。造众罪业复应堕落深坑险趣。
  征释。一。念此身无常。形则假借四大。命则识息暖三。电光石火。能几何时。光阴不惜。散坏(是死字)四大分张。此形永弃矣。复(音伏)还也。一旦失却。何时还得。(古云。人身一失袈裟下。万劫千生不复追。是也)下言不遇清净良友。涤除罪愆。反逢恶伴。造三途因。又当久沉三界矣。三界难出。如深坑。三途八难受苦无捄。如险难处。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不为(训求)佛法。绍继圣种。净身口意。善法自居。
  二。自察幸得人身。不信三宝。纵遇佛法。甘心不求。不愿舍家剃度。虽或剃染。不肯兴隆三宝。绍法王位。继菩萨志。培圣种子。遇而不遇。真可惜也。净身下。出圣种义。三业净。则三慧明而心垢荡。善法居。则恶伴远而诸圣近。居者。四威仪中常在其中也。
  而今我等私自作恶。而复覆藏。言他不知。谓彼不见隐慝在心。慠然无愧。此实天下愚惑之甚。
  既不求佛法净三业。植圣种。反恣意作恶。为地狱种子。惑之甚也。慝恶之隐于心者。慠然憍[怡-台+居]凌人也。作恶不悔是无愧也。私自作。於人所不知见处而故为。政不知佛菩萨五眼三智。何所不烛。故悟老痛责云。实是天下第一等愚惑之人。故云甚耳。(隐慝应上私恶)自不肯向清净大众前悔涤也。
  即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净天眼。见於我等所作罪恶。
  既瞒不得诸圣天眼。则心所隐慝。身所私作。谓他不知见者实惑也(般若经云。天眼。能见十方沙界众生。成就身语意业恶行。诽毁贤圣邪见因缘。身坏命终。当堕恶趣。楞严云。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又复幽显灵祇注记罪福纤毫无差。
  言不止佛菩萨已也。更有幽冥中鬼使地祇。显灵中聪明正直神等。条记欵数。注疏明白秋毫不爽者在。上明业因无差竟。下明果报不谬。
  夫论作罪之人。命终之后。牛头狱卒录其精神。在阎罗王所。辩核是非。当尔之时。一切怨对。皆来证据。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煮蒸炙。或先剥夺於我一切财宝。离我眷属。我於今日。始得汝便(两先字。去呼。应前徃字)。
  夫者。承上恶因不差。以起趋果相当也。录者。依昔记而执之也。阎罗。正云阎魔罗。此云静息。以能静息造恶人之不善业故(或翻为遮。遮令不造恶故。或云琰魔。此云双王。鬼官总司也。有二义。一。自受果报。此王苦乐并受。故云双王。二。兄妹为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兄妹并称狱主。故云双王。古云。兄与妹而双王。苦与乐而同受是也。此南洲下过百踰缮那。有琰魔王国。纵广亦尔。然有二类。一大菩萨化作。二。实有情。鬼趣所摄。由治罚鬼。兼地狱主。故生地狱。非地狱趣如人治罚诸畜生等)。核。考之使实也。各以言辩论明是非等证据者。证成据实也。屠戮。是杀字。炮。燔炙也。乾煏曰炮。水烧曰煮。上乾下水曰蒸。用油而炒曰炙。剥夺。剥削。劫夺人财也(是盗字)。离(平声)分开也。因剥夺。故惊散。父南子北。兄东弟西。故云离我眷属(始。去声。望前两先字看。言方始为之也。礼记月令。桃始华。蝉始鸣。若本初之始则上呼)。始得便者。谓向业果未熟。似乎未便。今正临案对据。诚难逃脱。故云得便。
  於时现前证据。何得敢讳。唯应甘心分受宿殃。
  讳。犹隐藏也。其往为人时。许其私作恶。心隐慝。似可欺己欺人。至此。始知昔者欺人之罪。皆自欺也。甘心分受者。以情真罪当分所应受其苦。故甘心默默无辩也。宿殃往罪也。应前两先字。
  如经所明。地狱之中。不枉治人。若其平素所作众罪心自忘失者。临命终时。造恶之处。一切诸相皆现在前。各言汝昔在於我边作如是罪。今何得讳。是时作罪之人。无藏隐处。於是阎罗王切齿诃责。将付地狱。历无量劫求出莫由(临命终。时本作是其生。无量。时本作劫穷。非)。
  此引经证成分受甘心之义(楞严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一切二句。应前一切怨对皆现在前语)。各言下。出执对之辞(昔字。收前先字。今何得讳。与前今何敢讳呼应)。无藏隐处者。业镜台前。不容你。如前再覆藏。再隐慝也。至是妙辩默默。巧计蒙蒙。慠心始挫矣。非真惑而何。於是下。申明前文在阎王所核定是非。所以切齿痛恨而诃责之也(付地狱。与前分受宿殃照应)。诃责者。如云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无有惭愧。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等。将付者。竟以罪人付无间狱也。请君自思。果有隐业。及时忏悔。毋待临期。
  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虽父子至亲。一旦对至。无代受者(虽父下一十三字。时本无)。
  申明分受宿殃义。此事。指旷劫难出之苦事。由自作其因。故不远。至亲莫若父子。极苦无如地狱。一朝怨对现。各自趋楚。饶君有至慈之父。无肯代子须臾。极孝之儿。孰能替父少顷(有二义。一。事在两难。父子各自有业。各自趣苦。何暇代受。二无间最苦。苦境消魂。孰能敢触。故无代者)。世间有家无二犯之宽。典止五刑之法。或可代耳。
  我等相与得此人身。体无众疾。各自努力。与性命竞。大怖至时。悔无所及。是故至心求哀忏悔。
  此劝人勤悔无怠也。体无众疾者。诸病不生。康泰时也。努力(方言)勉力也。与性命竞者。劝人[拚-ㄙ+ㄊ]性命与光阴竞。言有一寸光阴。努力一寸。不少怠也。大怖至时。即前证据。诃责。付狱等事。是故下。结。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积聚无明。障蔽心目。随烦恼性。造三世罪。
  此下二章。举无始无明。忏三世之过恶也。无始有二义。一。过去世。无有始故。二。诸惑瞥尔而生故(古语云。自从无始迷心海。旷劫漂沉生死波)。积聚者。不能发露故。无明者。无智慧妙明之用。故不了境唯心。心随境转。故造诸恶。所以慧心法眼。被其障蔽(心目二字。楞严一经之要旨)。性。是种性。但随烦恼种。故造三世罪也(此总标。下十一节别列)。
  或耽染爱着。起贪欲烦恼○或瞋恚忿怒。怀害烦恼。
  一。贪心所。耽。浑身没在其中也。染。染指希望意。爱则念念不舍。着则时刻不离。故起贪海欲睿烦恼。(大经云。五欲难满。如火获薪。如海吞流。如驼食蜜。如牛食苗。终无厌足)二。嗔心所嗔者。无慈心。恚。忿。怒。即嗔之等分。此等在怀。自然害人(十诵律。一僧根钝。佛以偈教曰。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僧随诵之。遂得圣道)。
  或心愦惛懵。不了烦恼○或我慢自高。轻慠烦恼。
  三。痴心所。愦。心乱也(是散心)。懵。心不明也(是昏心)。名凡夫者。以昏散故。昏散。是生死根本。无量劫中。非昏即散。所以佛祖说明静止观以治之(如天台智者说摩诃止观小止观等。佛说定慧。如楞严圆觉等)。四。慢心所。自心贡高轻藐一切。凌人慠物耳。慠。不敬也(如十诵律中。有一老人无依。欲投佛出家。舍利弗等神力观之。见无善根。不许。老人悲泣出门。遇佛外来。把其臂曰。佛当与汝作归依处。度其出家。遂登圣道。可见无论胜劣人来。皆当恭敬。不可忽慢。此间或字。冠下八节文首)。
  疑惑正道。犹豫烦恼○谤无因果。邪见烦恼。
  五。疑心所。疑惑则不信(能障信三宝等善法)。犹豫则不决。心无决断为魔所缚。外道恶友是其伴侣。所以正道远而苦海沦也(已上是五钝使。下去五利使。亦名五见)。六。邪见。不信善恶因果。所以作恶不惭。行善不勤。口拨无因果。是邪见也(如云天堂是妄造。地狱非真说等)。
  不识缘假。着我烦恼○迷於三世。执断常烦恼。
  七。身见。不知四缘假合(不了四大本空)。因执身见。自生烦恼。着者。坚执义(即前第一贪心中。耽染爱着义)。八。边见。内迷中道。外迷三世。妄起坚着。各执一边。故曰边见。断常。即有无。一异之别名。
  朋狎恶法。起见取烦恼○僻禀邪师。造戒取烦恼。
  九。见取同志同类曰朋。亲爱附近曰狎。其所朋狎惟恶法。故妄执身边戒取等见。自以为胜为能。及执一切有漏等法。妄谓乐净。即是涅盘故○十。戒取。僻。邪也(邪僻之心)。禀。受也。因内心自僻。外受邪熏。戒取者。非因计因。如执持牛狗等戒为生天因。乃至拔发熏鼻卧棘等皆是(僻南作辟)。
  乃至一切等四执。横计烦恼(流通本无等字)。
  十一。总收诸计。乃至一切等者。上文止从总中别开十使。此十使。是八万四千尘劳门根本。云一切等。尽该之矣。四执者。一。生执不生。二。不灭执灭。三断执不断。四。不常执常。从无中妄执。故云横计。
  今日至诚。悉皆忏悔(时本作皆悉)。
  结。至。谓尽心之极。忏而不诚。如鲁禘既灌而往。虽忏何益。诚。尚能动物。况佛菩萨至圣乎。下文准此。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守惜坚着。起悭吝烦恼。
  此章共十七节。前六节。承前章前六心所。明乖於六度也。一。悭心所。由贪为主。心既悭吝。自不能施。故乖檀度。
  不摄六情。奢诞烦恼○心行弊恶。不忍烦恼。
  二。奢诞。摄。收也。六情。喜。怒。哀。乐。爱。恶也(怒与恶。是嗔之等分)。此六种情识。纵之不收。故成奢侈虚诞不实之惑。既不能检点意业。纵身口妄为。违於戒度○三。不忍。弊恶粗犷刚暴之类。六度之中。忍度最要。能修六度(古云。一忍能令百祸消。如释尊五百世作忍辱仙之类)。今人不明事理如如。故不能忍。岂非痴之等分。乖於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