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怠惰缓纵。不勤烦恼○疑虑躁动觉观烦恼。
四。不勤。怠者不敬。惰者不勤。缓则不急。纵则不慎。心怀慠慢。度乖精进○五觉观(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心中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照了名观)。疑。不决义。疑者心多思虑。身口必然躁动。在定亦多觉观(智度论云。入初禅定。名有觉有观。初禅二禅中间。名无觉有观。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名无觉无观)。此根前疑中乱心。大乖禅度。
触境迷惑。无知解烦恼○随世八风。生彼我烦恼。
六。愚迷。触着境界。不能了心故(大经云。譬如苍蝇为唾所粘。不能自出。永嘉云。触途成滞。或说时似悟。对境即迷。楞严云。如说药人。真药现前。汝不能识)。此无知解。根前邪见横计。与慧度相反○七。不平等心。八风者(四顺四逆)。一利(得可意事)二衰(失可意事)三毁(背后诽拨)四誉(背后赞美)五称(当面称扬)六讥(当面诽拨)七苦(逼恼身心)八乐(适悦身心)。随逐世人八种口风。互生彼此种种迷惑也。
谄曲面誉。不直心烦恼○犷强难触。不调和烦恼。
八。佞口曲心。谄是卑屈承奉语。从不直心流出。故云曲。誉(平声)扬人善而过实也。面誉。犹面谀。当面奉承。则违质直无谄行○九卒暴心。犷。粗恶也。若恶犬之犷犷不可附近。强。是刚暴横逆也。难触。言不可轻犯。犯必酿祸(流通本作强犷)。
易忿难悦。多含恨烦恼○嫉妬击刺。狠戾烦恼。
十。嗔恨心。小人易怒而易悦。君子难怒而难悦。出世高流。应以无住降心。并忍力化之○十一。狠戾心。由嫉能妬贤故。口中常出东敲西击语。刺(音七)。暗伤人也(孟子刺人而杀之。此从古也。若读次。是讥刺也。亦通)。狼戾。凶狠乖戾不听从于人也。
凶险暴害。惨毒烦恼○乖背圣谛。执相烦恼。
十二。酖毒心(嗔之等分)。心凶危险。刚暴害人。惨心毒人。(如达多之推山压佛等惨毒。如恶友之害善友太子等。暴害可知)十三。执着心(悭贪等分)。乖。是互反意背(音佩)。是违悖意。圣谛。即中道第一义谛。及二乘所修四谛(璎珞经云。三谛亦圣谛摄)。圣谛圆融。执相难入。故云乖背。故般若经。教人离诸相修一切善法。乃至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等。
於苦集灭道。生颠倒烦恼。
十四。颠倒心。苦。集。灭。道。四谛也(苦。即三苦八苦。集即二十六种烦恼等。灭。是寂灭。二乘所证有余涅盘。如化城者。道。即三十七品助道法)。此四法。真实无谬。故皆云谛。又苦集。世间因果。倒执之而不弃。道灭。是出世间因果。反舍之而不修。岂非颠倒。此乖声闻业。
随从生死十二因缘。轮转烦恼。
十五。生死轮转心。生死是果。无明。是因。行支为缘而生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又以爱。取。有。三支为因。致未来生死果。此二乘所修。顺观生死十二轮转门。今重烦恼。故但明顺观生起。不言逆观还灭。从。顺也。但随顺生死。不随顺涅盘。故须忏。此乖缘觉业。
乃至无始无明住地。恒沙烦恼。
十六。无明心。乃至。是超略语。无明住地。障人成佛者。恒沙烦恼是尘沙惑。能障菩萨行者。
起四住地。构於三界苦果烦恼。无量无边。恼乱贤圣六道四生。
十七。见思二惑。四住。因无明生。故云起(摄论云。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加上无明。即五住地)。构。结也。四住。结成三界苦因苦果耳。烦恼。即上四住。生死结惑。三界苦因也。生死八苦等。三界苦果也。由烦恼无量。故恼乱无边。若得忏尽无明。一切烦恼亦随之而化也。贤圣等者。能翻无明成大智慧。即四生六道。是诸佛菩萨。若不能忏。虽本贤圣。一任随无明流。亦不免四六之患。况博地凡夫乎。
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结讫总别双陈罪咎仗三宝力以除之。已上。广举三世罪业忏悔竟。下文次第发愿。转成功德智慧。
愿(某甲)等。承是忏悔意业所起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爱欲水。
已上种种惑业。皆承忏悔之力销之。内有十句。法喻兼举。憍倨傲慢。喻如高幢。惟忍力足以折伏。爱欲润生。如四海水。惟智日足以竭尽。
灭嗔恚火。破愚痴暗。拔断疑根。裂诸见网。
嗔(根本六中之一)。恚。即前十缠十使。及十一徧使等皆具。(恚。是嗔之等分。故兼举)嗔心能毁一切善法。如火能燎一切物。用慈悲水以灭之。愚痴能蔽三智。如黑暗能障三光。须用慧光以破之。疑亦根本六中之一。疑则群惑俱起。如树有根。则茎枝与叶皆萌。须用信力拔而断之。诸见。即八十八使。及六十二见等。邪见缚人于生死海而不能出。如网之捉鱼于鏊。付死地而莫逃。应以金刚剑。般若锋。裂而出之。
深识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怨贼。六入空聚。
今有识得破。忍不过者。到底识不深透耳。但知到见到。便能深体力行。是谓深识(深识字。贯下五句)。菩萨法眼。观三界如牢狱。无非受苦处。岂可贪住。又当深识此身是幻。不过地水风火假合。暂住皮囊。如四大毒蛇。二上二下。同处一箧。故次要深识人身。不过色等五阴共成。犹如怨家恶贼。皆足以劫法财杀慧命故(大经云。五阴。是生烦恼之根本。是故急须令断五见。及六十二。是生死相续因。故菩萨防之不近。但守护菩提心。如护赤子。亦如瞎者护此一目。行人护于导者。又云比丘观五蕴。无我我所。得阿罗果)。又深识六入。犹如空聚。谓眼等六入。犹如空间聚落。既无卫护官城。又无同居良善。惟是大盗小贼。久踞其中(心地观云。菩萨应观四法。能护禁戒。妙行增修。趣求佛智。一。观察五阴生灭。二观十二处。如空聚落。三。观十八界。性同法界。四。於俗谛无舍无着。言空聚落者。以无主宰故。不舍俗谛。为度生故)。
爱诈亲善。修八圣道。断无明源。正向涅盘。不休不息。
首句。总结。言此爱欲。诚如怨家。欲来害我。诈为亲善。急先识破。不能为害(大经云。深观爱结。如怨诈亲。今文云善。喻如世间相善之友也。须修八正道以治之。经有二种魔。一。强魔。百怪俱怖。二。软魔。爱诈亲善)。八圣道者。圣。正也。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定。七。正念。八。正命(详见二卷障学文)。处世。如堕蛇蝎坑。怨贼室。须寻出路也○断无明源者。无明是生死万苦之本。如大海为万派之源。故当首断。(无明名所知。能障二乘。不成佛道。二乘尚障。况博地凡夫乎。应知了心者。是根本智。了性者。是后得智。二智不显。实繇无明。无明不断。佛法难成)正向等者。谓修此八正道。不惟可以作断无明之先锋。抑亦可以直向涅盘城也。梵语摩诃般涅盘那。此云大灭度。如次配知三德秘藏。且具四德。不休息。是无休歇意(文具四心。修八正。不颠倒心。断无明。向涅盘。第一心。不休息。是常心。下文助道十度。广大心)。
三十七品。心心相续。十波罗蜜。常得现前。
三十七。是助道品。三四。二五。单七。只八。是也。三四者。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长)。三。四如意足(欲。念。进。慧)二五者。一。五根(信。进。念。定。慧)。二。五力(即信等五力)。单七者。谓七觉支(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只八者。即八正道。详见中卷障学文)。十波罗蜜。是十度。华严云。一施。二戒。三忍。四进。五定。(根本定。守本名)六慧(一切智。守本名)。七方便。八愿。九力(并上愿从禅定开出)。十智(并上方便。从般若开出)。后四度。助前六者。故寻常止云六度耳(涅盘经云。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以为船筏。依乘此筏。渡烦恼河。到於彼岸常乐涅盘。正此意也)。心心常得。两句互有。文拘义通者。
忏悔已。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首句。结前。次劝以至诚心。深信三宝而作礼也(三宝义见前。但法宝者。至理可尊。曰法宝。契之于心为法。形之于言曰教。法有自相共相。教有遮诠表诠)。常住者。不生灭曰常。无去来曰住。无住无不住。有求皆应。无祷不从。常在世间。捄苦众生。令得解脱。如释迦世尊。常在娑婆。化度众生耳。
慈悲水忏法卷上
慈悲水忏法卷中随闻录
寓古娄青螺庵沙门 书中智证 录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今当归命一切诸佛。
南无毗卢遮那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弥勒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龙自在王佛 南无宝胜佛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南无袈裟幢佛 南无师子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大庄严菩萨 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准前可知)。
(某甲)等。相与即今身心寂静。无谄无障(时本作曲)。正是生善灭恶之时。复应各起四种观行。以为灭罪。作前方便(南藏无作前二字)。
承上忏悔发愿而起观行。作灭罪之方。故总标也。承前折憍等。三业无过。故得身心寂静(大经云。身寂静者。终不作杀盗淫。心寂静者。亦不造贪嗔痴。又身寂静。终不亲近四众。及所有事业。心寂静。终不集三毒。有四句料简。一。身静心不静。如身坐禅远四众。心不离贪等。二。心静身不静。如内断三毒。外近四众等。三。身心俱静。如诸佛菩萨。及如法行人。四。身心俱不静。如不信心凡夫外道等)。生善灭恶。承前悔罪发愿文以生后。复应下。总标。言趂此身心俱静之时。又当各加观行而进修焉。
何等为四。一者观於因缘。二者观於果报。三者观我自身。四者观如来身(首句征。一者下列)。
第一观因缘者。知我此罪。藉以无明。不善思惟。无正观力。不识其过。
一。因缘观行。初迭。知我下。释明。起始为因。助作为缘。如内充三毒。外近恶友等。知。觉了也。由正观力□(万法本不□□□□□□□□□生。依正色心。□□□□□□□□□□□□□□□□。难於成□□□佛因缘)□□□□□□□□□□□□□□心。思惟。即贪心。今观诸法从因缘生。觉所观境皆空。能观之心自寂。昔无正观力。被恶境转。故不识其过。不识。便是无明。故无正观之力用也。
远离善友。诸佛菩萨。随逐魔道。行邪险径。
双承上两节来。由不识其过。心多颠倒。如善知识。当亲近者。倒远离之。魔道应远离者。反随逐之。吁。不善思惟如此。随逐。随顺追逐而不舍也。魔道者。梵语魔罗。此云夺命。能劫夺智慧命故。又名杀者。是恶中之恶。即谤毁三宝。邪见横逆者。依附此等必堕三途。故云险径。
如鱼吞钩。不知其患。
此下连举三喻明三毒。初明贪毒。鱼但知香饵之肥口。不知钩头有丧身之患。鱼能吞物。譬人贪着可欲境(古云。随他香饵浮波面。独守深潭得自由。宁有丧身之祸耶)。不知二字。极重。应上不识字面。冠下两喻(大经云。见诸法真实。便有总别之相。如见色作色相等。所以起贪耳)。
如蚕作茧。自缠自缚。
二以蚕譬痴毒。蚕。吐丝虫也。茧。蚕衣也。蚕因痴迷。不知□□□□□□□□□□□□□缠其头。自缚其体□□□□□□□□□□□□□□自尽其邪知见力。触境迷惑。自是惛懵。既皆曰自。显非他力使之然也(大经云。众生不见十二因缘。是故流转。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众生亦然。不见佛性。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鞠。四祖道信。见三祖灿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
如蛾赴火。自烧自烂。
三。蛾譬嗔毒。飞蛾喜赤光。见火即投。不知自烧燋烂之[示*(囟-乂+古)]。喻人嗔心。见违境即发。不知嗔火能坏法身。戕智慧命。
以是因缘。不能自出。
结因缘观行。三毒造业。久沦生死。自不能出。不藉三宝力。及自观力。何以得超。
第二观于果报者。所有诸恶不善之业。三世轮转。苦果无穷。
二。果报观行。所有诸恶。如有贪等恶心所。自造恶业。必招苦果。惑业苦三。如恶叉聚。又生死不停曰转(即十二因缘等。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师子尊者与二祖俱偿宿障。皓月问长沙岑。永嘉云。了即业障本来空。如何是本来空。沙曰。业障是。问。如何是业障。答。本来空是。月无语。沙以偈示曰。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得通偿债义。一性更无殊)。
沉溺无边巨夜大海。为诸烦恼罗剎所食。未来生死。冥然无涯。
承上文来。谓苦果无穷。不能自出。犹如扁舟溺于大海。又当长夜。复被罗剎啖。巨夜。即长夜。喻无明不善。大海。喻受苦无穷。烦恼。罗剎。法喻双举。烦恼汩没慧性。如罗剎食人(未来生死。应上三世二句。冥然巨夜。无涯大海。皆前后呼应处)。
设使报得转轮圣王。王四天下。飞行自在。七宝具足。命终之后。不免恶趣。
转轮圣王。人中第一。轮以金为之。曰转者。一日四天。随念飞行。以体围圆。状若车轮。王。治也。显无为而治。自然转移。非若银轮现治。铜轮施政。铁轮扬武而后治也。七宝者。晋本华严云。金轮宝。名胜自在。象宝。名青山。绀马宝。名勇疾风。神珠宝。名光藏云。主藏臣宝。名大财。玉女宝。名净妙德。主兵臣宝。名离垢眼。谓之七种王宝。得此七宝。作转轮王。飞行自在。王四天下。可谓福之至也(又有四德。一大富。二端正姝好。三安隐无病。四长寿)。如此福德。尚堕苦报。未知出期。况无福而不勤忏悔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