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四空果报。三界极尊。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余无福德者。而复懈怠。不勤忏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渊。求出应难。
上举人中之极。此举天中之极。谓无论轮王。即四空天命终。亦不免苦报。虽居三界极尊之位。其福既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其余人道。不及轮王。无福德者。既乏福德。又多罪垢。反懈怠。不精勤求忏耶。诚如抱石(云云)。四空天。是无色界。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非想处天。证四空果报。为三界极尊。沦生死苦如沉渊。空身沉渊。已是难出。况抱石而不舍。欲求自出。亦甚难也。显生死垢躯。现是难脱。更造重罪而不忏。又不藉圣力。欲求自拔。必甚难也(还。义应读旋。速也。应。时本作良。非。沉渊。与上沉溺至大海句呼应)。
第三观我自身。虽有正因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丛林之所覆蔽。无了因力。不能得显。
三。自身观行。文具三佛性义。一正因(是住自性佛性)二缘因(是引出性佛性)。三了因(是至得果佛性。妙玄云。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法身种。谓之正因。一切举手低头。即解脱种。谓之缘因。一切世智。三乘解脱心。即般若种。谓之了因。大经云。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无上菩提。如石出金)。今文正因者。正由此慧除痴。得法身故。自身有三。慧身。妙法身。应一切身(大乘法界论云。众生法身。既与功德相应。何故无有如来德用。应知此如莲华未开。诸恶见叶共包裹故。亦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着故。又如虚空。被愚痴云之所蔽故)。烦恼能障本有灵觉之性。如黑暗丛林能覆日月之光。了义者。法身。是本真之理。不生不灭者。但烦恼覆之则隐。智慧烛之则显。又了有二义。一了断义。般若能了烦恼空故。二显了义。能显法身故(大经云。了因者。犹如灯明。照了于物。缘因。即施戒等五。与般若为资缘故。资彼正因力。断惑成菩提也)。
我今应当发起胜心。破裂无明颠倒重障。断灭生死虚伪苦因。显发如来大明觉慧。
此时不发胜心。更待何时。故云今应当等。胜心。即前七种心。及四行中前二。胜心一发。则黑暗之蔽自开。一起。则灵觉妙性自显。无明。如铁围城。藉胜心能破。如网罟。仗胜心能裂。又无明有四十二品。为本性之障非一层。故云重。是生死苦果之因也。伪。是假意。前云虚假。虚则非实。假则非真。言本灵上无真实生死因之无明。及生死果之苦报也(修忏要旨云。灭障如翻大地。草木皆枯。显德如照澄汪。森罗尽现)。如来者。法身也。觉慧。是无上菩提之因心。即当人不动不变之心体。即觉字本不可得。不过借以破众生之迷耳。觉慧显照。如日月大明。始悟生本是佛。如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
建立无上涅盘妙果。
涅盘有四。一。自性清净涅盘(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即真如理也)。二。有余涅盘(二乘虽断烦恼。未除余习。故是有余)。三。无住涅盘(谓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四。无余涅盘(谓烦恼既尽。余习亦灭故)。今指无余无住。即是出世第一义谛。故云无上。既是出世第一。故为妙果(大经云。一切善业。是涅盘因。因有二。一近因。即三解脱门。二远因。即无量世所修善法。又云听法因缘。得近大涅盘。以开法眼故。如世三人。一。无目。二。一目。三。二目。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者。虽暂闻法。其心不住。二目者。专心听受。如闻而行。故听法因缘。亦得近。能生大明觉慧故。华严经云。智入三世而无来徃。即大觉涅盘。此是智不能入。愚不能昏境界。问。世出世间俱有涅盘义不。答。大经云。如人饥饿。得少饭食。如病得差。如人怖畏。得归依处。如贫人获七宝物。得已。皆得安乐。如是安乐。即世间涅盘。乃至如来常乐我净。即大涅盘。今人不得涅盘何故。答。大经云。无量众生应入涅盘。以所乏故。妨乱其心故不得。又多喜教化。其心匆务。不能得定。故不得现。问。佛于十五夜涅盘何故。答。有十一事。一。能破暗。表能坏无明大暗故。二。令众生见道非道。表演说正道邪道。三。令众生见道邪正。表开示生死邪险。涅盘平正。四。除郁蒸。得清净乐。表令人断三毒热。五。能破萤火高心。表坏外道光明。六。灭一切贼盗之想。表破烦恼结贼。七。除众生畏恶兽心。表除畏五盖心。八。能开敷优钵罗华。表开敷众生种善根心。九。合莲华。表覆众生五欲心。十。发行人进路之心。表发起众生进修趋向大涅盘行。十一。令众生乐受五欲。多获快乐。表令众生乐修解脱。故当望夜耳)。
第四观如来身。无为寂照。离四句。绝百非。
首句。迭。观者。教人察己身。即同如来也。次句。略释。离四下。广释。无为。寂灭真体也(释如义)。寂照。寂体妙用也(释来义)。如镜照物。本自无心。心体虽寂。寂而恒照。非有心用。众生不了自心本寂。妄计有心。故起四句百非。若大明觉慧中。念念寂灭。即如来清净法身。何劳离绝(问。如何是无为作用。答。为即无为。非无为于无为也。如地大能持万物。终不生念。我力能持。火亦不念我能烧物。水亦不念我能润渍。风亦不念我能动长。空亦不念我能容受。涅盘亦不念。我令众生得度。义出大经)。离四二句。释如字。但举一对。或拈一字便成四。如有无是对。立四句者。如云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有亦无。是相违谤。非有非无。是戏论谤。一异。断常亦尔(就有等四句。每句各四句。有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无四句者。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四句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如上四句各四。四四则成十六。是末四句也。约三世各有十六句。成四十八句。此诸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并上根本四句。成百。余四句仿此)。百非者。法数云。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皆不得真。故云非(噫。四句可离。正句不可离也。严头云。大统纲宗。么须识句。甚么是句。百不思时。唤作正句。亦云居须。亦云得住。亦云历历。亦云惺惺。亦云恁么时。将恁要等破。一切是非。如一团火相似。触着便烧。有甚向傍处。古哲云。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有无尚尔。况四句乎。百非乎。所以当离而绝之)。
众德具足。湛然常住。
广释来义。众德即万行。感百福庄严。行无不具。相无不圆。故云具足(圆满报身)。湛然。言如水之澄湛。万彩[涌-用+(圉-土)]映也。常住。即不动义(法身也。宗门统要云。佛光如满禅师因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师云。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在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帝又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说法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知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师曰。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问。如来法身既常。众生如何不见。答。大经云。其性常住。是不变异。无智慧眼。不能得见。如彼肉眼。不见暗中树影)。
虽复方便入於灭度。慈悲捄接。未曾暂舍。
复(读福)。白也。言也(语云南雍三复白圭)。方便。双通出入。入於灭度。即生死而证涅盘。出而捄接。即涅盘而度群品。(故云净法界身。本无出入。大悲愿力。示现受生。是无住涅盘也)无志出世。沦于苦中。则捄之。有志力微者。则接之。实须臾未尝弃也。
生如是心。可谓灭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志诚。求哀忏悔。
总收上四行。灭罪。是总结忏悔。除障。是生下诸文。
(某甲)等无始以(已同)来。至于今日。长养烦恼。日深日厚。日滋日茂。覆盖慧眼。令无所见。断除众善。不得相续。
因烦恼长养。故众善断除。不得相续。释断字。心有烦恼。如地有众草。烦恼长。则生死海日深。无明地日厚。土得水而日滋。树得地而日茂。滋。浸也润也。茂。盛也。由烦恼林茂。故覆盖。智慧眼。终不自见(下文障字。由滋茂覆盖生去。起字。从长养字生去。计二十四节)。
起障不得见佛。不闻正法。不值(音治)圣僧烦恼。
一。由断众善。於三宝无缘。慧眼恒盲。福田浅薄也。
起障不见过去未来一切善恶业行。出离烦恼。
二。因覆慧目。不见过现善恶业行。即不知未来当受好丑果报。故烦恼无由离。生死海无由出。无明地胡由脱耶(上二节。明人间障。下明障生天事。皆根前观果报中来)。
障受人天尊贵之烦恼。
三。人中尊贵。如转轮圣王。天中尊贵。如欲界帝释。色天梵王。无色非非想处天等。言尊贵者。拣异三途微贱。贵贱。当转转明之。
障生色无色界禅定福乐之烦恼。
四。禅定福乐。初禅离生喜乐(深入一心。有觉有观。离不善法。得未到地。身心快乐。证初禅相)。二禅。定生喜乐(初禅喜乐。从离欲生。此中喜乐。从禅定生)。三禅。离喜妙乐(喜是粗乐。今舍粗求妙。故离喜)。四禅。舍念清净地(初禅觉观恼乱。二禅大喜动。三禅知乐无常难守。是故当舍。进求四禅安隐之地。四禅纯净。无出入息。故心易摄。是为真禅。如善御马者。随意所至。欲行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随意皆得。欲得六通亦易。前三禅。是粗相清净心。第四禅。是细相清净心。大经云。如世间上妙清净园林。死尸至中。则为不净。众共舍之。不生爱着。色界亦尔。虽复净妙。以有身故。诸佛菩萨。悉共舍之。忏世间障竟。下忏出世间障)。
障不得自在神通。飞腾隐显。徧至十方诸佛净土。听法之烦恼。
五。自在神通(如大目犍连所得者)。或隐或显。迅疾无碍。山壁直过。行空如鹏。地中出没。如浮沉水。可以徧至十方者。神境通也。净土有粗细二相。变化土。有二乘。为粗。他受用土。纯菩萨。为细。听法者。法苑分三种。上品神听。中品心听。下品耳听(妙慧菩萨问佛。云何能证得。自在胜神通。徧往无量剎。礼敬于诸佛。答。见人修着说宜法。不生谤毁加留难。如来塔庙施灯明。修习诸禅游佛剎)。
障学安那。般那。数息。不净。因缘。观等诸烦恼。
六。安那。此云遣来。入息也。般那。此云遣云。出息也。是三世佛入道初门(止观云。数息观。对治游思病。先数入息。后数出息。从一至十。终而复始。不令散乱)。数息观。治散乱。不净观。治贪欲(谓观身不净。如上卷三十六物等)。因缘观。治愚痴等。是等取慈悲念佛二观(慈悲观治多嗔。念佛观治着我。此名五停心。亦谓之圆五品)。
障学暖。顶。忍。第一法。七方便等诸烦恼。
七。信。住。行。向各十。共四十一清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暖。顶。忍。世第一地也(楞严云。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华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七方便。即小乘七贤位也。一。五停心位(即前数息等五观)。二。别相念位。三。总相念位。加上暖等四位。是为七。等者。等小乘中余位。
障学慈。悲。喜。舍。闻。思修等诸(南藏有)烦恼。
八。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释见首卷)。发菩提心论云。闻等是三慧。一。闻慧。如所闻法。心常爱乐。无有厌足。二。思慧。思念观察一切有为法。如实相(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念念生灭。不久败坏。即生厌离。趋佛智慧)。三。修慧。谓离欲不善法。渐次修入。
障学空。平等。中道解。三观义烦恼(义字下。南藏有诸字)。
九。空者。一念无相(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平等者。无法不备。(亦名为假)中道者。双融空假。遮照同时(是中观义)。其义当解。
障学助道品。念处。正勤。根。力。如意足诸烦恼。
十。助道品(即三十七助菩提法)。一。四念处。一。观身不净。染缘有故(有漏色蕴具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乘过去业识种子。揽现在父母精血合成故。二。住处不净。於母胎中。居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常受熏秽故。三。自体不净。三十六物共成故。余如上卷说。四。自相不净。九孔常流不净故。五。究竟不净。一旦命终。[月*夆]胀烂坏。臭恶狼籍。不堪见故)。二。观受是苦(受。是心所。徧行五之一。分三种。谓苦。乐。舍。义见前)。三观心无常(心。即缘虑心。前灭后生。相续不绝。如水流注。经云。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四。观法无我。(法。即五蕴。一一推求。皆无有我。此四法。对治凡夫四倒)四正勤者。已生恶勤令断(如除毒蛇)。未生恶勤令不生(如预防洪水)。已生善勤令增长(如溉甘果)。未生善勤令生(如钻木出火)。五根者。一信根(信谛理能生一切无漏根。力。禅定。解脱。三昧等)二进根(信诸法故。倍策精进)三念根(但念正助之道不令邪妄得入)四定根(摄心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五慧根(念处之慧。为定所摄。以观自照。不从他知)。五力。一信力(信谛不为邪外诸疑所动)二进力(观谛心无间杂。本成道果。未证不休)三念力(持谛破边邪想。不令烦恼破坏)四定力(能破欲界一切诸散。能於诸禅无碍)五慧力(能破一切邪外等慧。一切见爱等执)。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希向慕乐)二念如意足(一心正住)三进如意足(精进无间)四慧如意足(心不驰散。亦名四神足。法界次第云。智定力等。所愿皆得。名如意足。此属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