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九恼造一切罪。此因九结造一切罪。
一恼我身。二憎我亲。三赞叹我怨。此三。通过现未。三世各三。故成九恼(出净名经)。结。是结集不散意(以能和合苦故)。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结则与解脱相反也。
或因九缘造一切罪。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
九缘者。明缘。空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缘。颂曰。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除明缘)。鼻舌身三七(除明缘空缘)。后三五三四(后三。最后三识也。即第六意。第七末那。第八阿赖耶。五三四。如次配三识。则意识五缘生。不藉明空根境四缘故。末那惟三缘。不藉余六。秪资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缘故。阿赖耶惟四缘生。比第七识。加根本依缘。根本依。即阿赖耶。染净依。即第七。分别依。第六识也)。十烦恼者。一忿。二恼。三恨。四覆。五謟。六诳。七憍。八害。九嫉。十悭。此十。乃二十随烦恼之半。详现百法明门论。
或因十缠造一切罪。或因十一徧使造一切罪。
十缠者。一嗔心(忿恚缠)。二覆心(隐覆自罪缠)三睡(意识昏迷缠)四眠(五情暗冥缠)五戏(嬉游缠)六掉(三业躁动缠)七无惭(屏处起罪不自羞缠)八无愧(露处起罪不羞他缠)九悭(财法不能惠施缠)十嫉(他荣心生热恼缠。缠缚也。缚于生死而不得脱也)十一徧使者(能使恶道周徧流转故)。一不信。二懈怠。三不惭。四不愧。五多贪。六多嗔。七多痴。八昏沉。九放逸。十悭吝。十一毒害(反是。名十一善心所)。
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
十二入者(入。以互相涉入为义)。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入。属能(能见闻觉知故)。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入。属所(着见闻觉知之处所也)。亦名十二处。十六知见者。智论云。一我者知见(起我我所)。二生者知见(如父有子)。三受者知见(命根成就)。四命者知见(能举事故)。五有情者知见(蕴和合生)。六养育者知见(因缘故长)。七众数者知见(诸法有数)。八人者知见(妄计我是人)。九作者知见(手足能所)。十使作者知见(力能役他)。十一起者知见(作后世业)。十二使起者知见(亦令他作)。十三受者知见(苦乐果现)。十四使受者知见(厌於苦乐)。十五知者知见(五识名知)。十六见者知见(〔日〕观色像)。般若名十六我。
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
根。尘。识。各六为十八界(界。有三义。一分别辨析义。二种族义。三界畔义)。二十五我(即二十五冥谛。出百论)。一冥初(世间本性)生觉。二从觉(中阴)生我心。三从我心(我慢)生五尘(色。声。香。味。触)。五尘生地水火风空五大五大生眼耳鼻舌身(五知根)。手足口。并大遗根。小遗根(五业根)。心平等根。共十一根。兼前总成二十四。加神我主谛。成二十五我。
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
色。受。想。行。识。各具四句。如云阴大我小。我在阴中。我大阴小。阴在我中。离降是我。即阴是我。一阴具四句。五阴成二十。历三世。成六十。加根本断常二见。成六十二。
或因见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然。
见谛。摄欲界三十二使(苦谛下十使。集灭二谛下各七。除身。边。戒三。道谛下八使。除身边二见)。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嗔。集灭下各六。除嗔。身。边。戒。道下七使。除嗔。身。边)。无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嗔。集灭下各六。除嗔。身。边。戒。道下七使。除嗔。身。边)。共八十八使。思惟。摄欲界四使(一贪。二嗔。三痴。四慢。此四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至阿那果。九品方断)。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并是阿罗汉向。修道断)。无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故三界。合有十使。并前见惑。成九十八使(但此三使。是阿罗汉向。至果方尽)。使者。驱使为义。能使行人心神流转三界故。百八烦恼。即九十八使。加无惭愧等十缠。成一百八使也。此百八使。于十二时中。如火炽然。即有微善之薪。皆为灰烬。何不警欤。
开诸漏门。造一切罪。恼乱贤圣。及以四生。徧满三界。弥亘六道。无处可避。
诸漏门。八万四千尘劳门也。贤圣有二。一小乘。四果为圣。四向为贤。大乘。三贤。十圣。总未至无余涅盘城。皆作漏门中出入之客。三界。是造罪受苦的处所。四生六道。是造罪受苦的有情。徧。是周义。亘。是尽义。弥。是满义。良由惑业袭习报应纶轮。故六道徧满三界。报应纶轮。惑业袭习。所以昼夜炽然开诸漏门。只进不出。三界火宅。昼夜炽然。故说无处可避也(问。何故云无可避处。答。乘有漏因。感有漏果。依有漏果。又造有漏因。因果相资。连贯不绝。故说弥亘徧满。更无隙地避之也。下示逃避之方)。
今日至祷。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至祷。至诚恳祷也。十方者。四正。四隅。并上下方成十。俱有佛剎及三宝故。惭愧。是出火宅之心。发露。是出漏门之口。具此心口。则诸漏塞。火宅出也(发露如倒树然。先发开四围之土。露出根芽树自倒矣。上承三宝力。以惭愧利锹。发去覆藏心。吐露自心咎。则罪林倾而业根拔矣。上文广举罪相忏涤竟。下文发愿。不论有罪无罪。皆应忏悔。有罪忏。则罪灭。无罪祷。令福生。加以至诚。不惟福增。并智慧功德自然成就。下次第发愿。圆满功德。但忏罪。不发愿。如净琉璃瓶。不贮狮子乳也。下仿此)。
愿(某甲)等。承是忏悔三毒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三毒重提前总相中第一法。一切烦恼。该摄漏苦倒有诸三。烦恼所生下。明罪灭福生。不止现在未来。多生皆然。下例此。三慧者。一闻(耳门)二思(心门)三修。(中道观门)闻而不听。无受润因。听而不思。无深旨趣。思而不修。终无证理。所以当明。三达者。达明也。一天眼智明。二宿命智明。三漏尽智明。此三当朗(义见中卷)。三苦(名义现前)。三愿者。一愿一切众生。得证知法。二愿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法。三愿舍身命。护持正法。此愿当满(应知无漏善法。不止于此。但略举耳。何则。无漏无尽故。前恶法可忏除。有漏有穷故)。
愿承是忏悔四识(时本加住字非)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广四等心。立四信业。灭四恶趣。得四无畏。
四等(即四无量心)一慈能与乐。二悲能拔苦。三喜庆彼乐。四舍冤亲等。此四心。当广。广则无量。无量必等。等则无偏向也。四信业者。一信佛(乐常赞佛)二信法。利益(乐欲听法。常念修行)。三信僧(能行二利。乐供养众)。四信戒(乐离五欲)。此四信要立。立则不为魔外摇动也。四恶趣。一地狱(八寒八热等)二畜生(水陆空行等)三饿鬼(三类九种等。一重类饶火节焰。不闻浆水之名。二中类。伺求荡涤脓血粪秽。三轻类。时薄一饱。九种。即三财九品鬼。一。无财三品。一。炬口鬼。火炬炎炎。常从口出。二。针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针孔。三。臭口鬼。口中腐臭。自恶受殃。二。少财三品。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二。臭毛鬼。其毛既利。而复臭气。三。大瘿鬼。咽垂大瘿。自抉啖脓。三。多财三品。一。得弃鬼。常得祭祀所弃食故。二。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三。势力鬼。夜叉罗剎。富类人天)四修罗。(鬼。畜。人。天。所摄)此四趣最恶当灭。四无畏(出智论)。一。总持一切智无畏。二。知根漏尽无畏。三。决疑说障道无畏。四。答报说苦尽道无畏。於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决定无失。故无恐惧相。此四誓愿得之。
愿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所生功德。度五道。竖五根。净五眼。成五分(德字下。例前应补生生世世四字)。
五盖(见前)。等。即等取五住。至五心文。五道。即天。人。地狱。饿鬼。畜生。汩生死苦。皆当度之。五根者。一。信根。(消除疑网)二。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义。见二卷中)。此五根应等竖。竖。建立也。五眼者。金刚经注云。内外空寂名肉眼。见自真性。自在平等名天眼。见自性般若之智名慧眼。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空一切相。名法眼。见前无烦恼可断。中无自性可守。后无佛位可求。三际清净。名佛眼(智度论云。菩萨初发心时。以肉眼见苦众生。心生慈愍。学诸禅定。修得五通。以天眼徧见六道受种种身。益加哀怜。故求慧眼以救济之。得见众生心相种种不同。云何令彼得是实法。故求法眼引导。令〔人〕法中。后求佛眼。得一切智。成就佛法。涅盘颂云。天眼通非碍。肉眼阂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如此五眼。急当净之。五分者。释签云。一分无作戒(防非止恶)为戒身。二分无漏净禅(息虑静缘)为定身。三分无漏智慧(破惑证真)为慧身。四分三种解脱(正习俱断)为解脱身。五无生(了了觉照)为解脱知见身。此五身须成(前三。从因显德。后二。就果彰能。又第四。是尽智。第五。无生智)。
愿承是忏悔六受等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满足六度业。不为六尘惑。常行六妙行。
六神通者。如意。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是也。如意通。任运自在有三种。一能到(身飞行。如鸟无阂。移远令近。不往而到。此没彼出。一念能至)二转变(能以大作小。小作大。一多亦然)三圣如性(此如意通惟佛有之)。天眼通(彻视大千)有二种。一。修得。二。报得。天耳通。洞听十方一切声。他心通者。悉知种类。及他人喜嗔怖畏。宿命通。知过去等三世事。漏尽通。四漏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四漏俱尽。如斯六种。俱须具足(余如中卷释)。六度业者。善戒云。一布施(得富报)二持戒(得具足善道报)三忍辱(得力。及端正有相好报)四精进(得寿。及神通报)五禅定(得安乐。及生天报)六智慧(得辩才。及破烦恼报)。此六度善业须满足。六尘惑者。一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二声(如涂毒鼓。闻之必死)三香(如敝龙气。嗅之则病)四味(如沸蜜汤。又如涂蜜刀。舐之则伤)五触(如卧师子。近之则啮)六法(如万象纷纭)。此六。皆不可被其惑也。六妙行者。色界初禅云。厌下界。苦粗障行。忻上界。净妙出行。
又愿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净华。浴八解水。具九断智。成十地行。
文有四一。翻七漏而成七净华。一戒净(身口意始终净。即正语。正业。正命)二心净(三乘制烦恼。断结漏尽。即正精进。正念。正定)三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即正见。正思惟)四度疑净(见染疑断。即见道。初果位)五分别道净(是道宜行。非道宜舍)六行断知见净(所行所断。通达分明。上二皆修道。二三果位)七涅盘净(得无生法忍。即无学道。四果)。七净。约所修因。故曰华曰坐。下八解。约八法流。故曰水曰浴。八解水(详见中卷)。此八解水。濯前八垢等(十诵律云。如来巡视僧坊。见僧抱疾。粪秽污体。扶浴令净。仍为说法。病即痊可。即得圣道。此是佛浴。此〔入。〕解水。是法浴)。九断智者。一。乾慧地。五停心。总别相念处。二。性地。暖顶忍世第一(已上伏见思)。三。初果(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尽。见真谛)四二果(断欲界六品思惑)五三果(断欲界残思尽)六四果(断三界见思尽)七支佛(断见思尽更侵习气)八菩萨(断三界正使尽。修六度行)九佛位(顿断三界见思残习。坐木菩提树下。生草为座。成劣应身)。能断此九者为具智(翻破九结等)。成十地行。华严云。登十地。断十障。证十真如(初。欢喜地。断异生障。证徧行真如。二。离垢地。断邪解障。证最胜真如。三。发光地。断暗钝障。证圣流真如。四。焰慧地。断细惑现行障。证无受真如。五。难胜地。断下乘涅盘障。证无分别真如。六。现前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染净真如。七远行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智所依真如。八。不动地。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九。善慧地。断不欲利他障。证所依真如。十。法云地。断法未目在障。证法无分别真如。是为十地)。十行成。翻破十缠等障矣。
愿以忏悔十一徧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
十一空(出涅盘经)。一。内空(六根无体)。二。外空(六尘无相)。三内外空(六识无有)四有为空(生灭相无)五无为空(无相亦无)六无始空(体本元虚)七性空(法本常无)八无所有空(俱无亦无)九第一义空(功用投现)十空空(病去药除)十一大空(小乘法无)。此十一空。必愿能解常用。心既解空。故得栖心自在。若菩萨得此十一空。即住空平等地。翻前十一徧使而成者。
能转十二行法轮。
法华经及鹿苑。皆法轮三转。一。示相转。二。劝修转。三。作证转。每转有四。谓苦。集。灭。道。三四成十二(第一示相转云。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劝修转云。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作证转云。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证。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以苦等四法。三唱令知。故云三转)。轮。喻也。如世车轮。有摧碾义。运。转义。以是四法。运入众生心。摧灭烦恼。疲证涅盘。故云十二行法轮。此轮惟极圣能转。余未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