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是故弟子(某甲)等(北藏无等字)。今日发露忏悔。不复覆藏。
  结讫洗心发露罪灭福生。作悔文一小结局(佛言覆藏者漏。不覆则无漏。发露悔过是无漏。又若覆罪。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惟智者不覆罪。若不信因果。信业信报。不能谘启智人。不近善友。便是阐提。如迦摩罗疾。世医拱手。亦如死尸。医不能治)。
  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此三种法更相由藉。因烦恼故。所以起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是故弟子(某甲)今日至心忏悔。
  所言。迭前重标。然后依次忏悔。三障。又名三道。若三障净。便成圆觉(即是如来)。更相。互相也。三世迭迁。递互相资而起。烦恼虽分大小随等。实不出根本六中贪嗔痴三。此三。能成三界因果。资始为因。助因为缘。又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因亲缘疎故分释。既有恶因缘。必有善因缘对治(善因缘。有深浅。小乘生灭因缘。是浅。大乘无性因缘。是深。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即无性义。浅因缘对治外道自然)。(计)上总指三障明三世因果。是故下结。
  第一先应忏悔烦恼障。而此烦恼皆从意起。所以者何。意业起故。则身与口随之而动。
  惑业苦三。烦恼居首。故忏亦先之。烦恼总有二十六。贪。嗔。痴。慢。疑。邪见六为根本。随烦恼有二十(小随十。中随二。大随八)。名相具如百法明门。随之而动者。言身口七支。随意家所有烦恼而动。动即是业。业必感报(大经云。如人小时拾取土块。粪秽。瓦石。枯骨。木枝。置于口中。父母见已。恐为其患。左手捉头。右手挑出。菩萨亦尔。见诸众生法身未悟。或行身口意业不善。见已。即以智力拔之。免其流转生死)。
  意业有三。一者悭贪。二者嗔恚。三者痴暗。
  恶心。是过患根本。於顺境起贪。违境起嗔。以护自身将为主宰。住贪嗔中。不知是患名痴。此三由根本无明有。故别明意业举数立名。
  由痴暗故。起诸邪见。造诸不善。是故经言。贪嗔痴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受苦。
  由三毒为业因。致三途苦果(大经云。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故为烦恼系缚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转。解脱生死。得大涅盘)。经言者。华严云。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等(最胜王经。佛告阿难陀。我昔虽具烦恼贪嗔痴等。能於三途五趣中。随缘救济。令得出离耳)。
  若生人中。得贫穷孤露。凶狠顽钝。愚迷无知。诸烦恼报。
  此出三毒之余报也。三途报毕。方来人道。得字贯到报字上。贫则无财。贪财宝之余报。穷则无交。狎恶友之余报。孤则无亲。不孝六亲之余报。露则无覆。藏过。慢三宝之余报。其心最凶。力最狠。性最顽。质又钝。远慈悲智慧士。於感愚迷无知报耳。
  意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某甲)等。今日至心归命诸佛。求哀忏悔(坊本以此节移在后。今依两藏)。
  结意家恶果。兴至心哀悔。求哀。语泪双行也。
  夫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诃责。
  专指意业。佛与三乘及诸祖师。皆斥烦恼为怨贼等。可恶不一。故云种种。诃责句。总标。下别开。
  亦名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
  一。诃烦恼如怨家。次征释。烦恼菩提。原非两物。但逐于物。即菩提是烦恼。若能转物。即烦恼是菩提。故岩头祖师云。却物为上。逐物为下。
  亦名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
  二。诃烦恼如恶贼。劫善法财。所以恒受贫穷之苦。杀法身怨。截智慧命。所以久没愚迷之海。
  亦名此烦恼以为瀑河。能漂众生。入於生死大苦海故。
  三。视烦恼如瀑河。波涛冲逆为瀑河(瀑流之河也。楞严云。譬如瀑流。流急不见。非是无流。喻烦恼心心相续。无少间歇。故古德劝人。要在急水滩头一篙撑住。便是好手。大经云。涅盘者。名为洲渚。何以故。四大瀑河不能漂故。一欲暴。二有暴。三见暴。四无明暴)。漂。飘同(心地观云。凡夫不观自心。故漂生死海。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於彼岸。三世如来。法皆如是。受苦深远。了无边涯。喻如大海)。
  亦名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於生死狱。不能得出故。
  四。见烦恼如羁锁。羁。绁也。系也。如马之缰。人系之亦自业力致之。人被烦恼系。是无绳自缚。急以智刀断之。非为早也(大经云。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者。善业力多。恶业羸弱。能发露忏悔。除诸罪业。恶业既除。何患生死狱不破。而身心不自在耶)。
  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
  由如怨贼之烦恼。羁锁众生于瀑河大海。故有六道等。六道者。一天道(三界诸天)二人道(能持五戒守五常)三修罗道(鬼畜人天所摄)四地狱道(八寒八热等)五饿鬼道(九种十类等)六畜生道(胎卵湿化等。亦名六趣)。六道果报。总有三种。谓苦。乐。舍。由恶业为因。感三途苦报。由善业为因。感人天乐报(四州六欲)。由不动业为因。感上界差别报(色无色界。又三界中苦乐身。是别业正报。所居胜劣器界。即苦乐依报)。牵连。亦名轮转。谓生已。复死。死已。更生。生死不停(如天上死。人间生等。传传分柝。可知。无常经云。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四生。胎。卵。湿。化也。依壳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润而生曰湿。无而忽有曰化。业有三。一善。二恶。三不动。此三业用能招六道。不绝不息。三界因果。轮回无间故。烦恼过患即惑业苦。应上诸烦恼报(不能忏悔。不遇善友。不闻正法。即是三障。今既幸逢佛菩萨大清净智慧人。又遇清净究竟解脱法。自可翻三障成三德矣)。
  是故今日。运此增上善心。求哀忏悔。
  是故。指烦恼过患三障之故也。运。即行人清净心中志诚力。惭愧力。忏悔力。默密齐转也。善心。即前七种心。翻恶从善故。又藉佛菩萨慈悲心力。令能悔过。是于善心加上一层。故云增上。所谓烦恼。成般若矣。所谓罪过。成法身矣。所谓怨贼瀑河羁锁等大患。转成解脱矣。如斯善利。皆从上求佛菩萨悲哀心力。及行人忏悔力而得也(又善心有二。一即前七种心。二如相宗说。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迟〕行舍及不害。上引圣言及忏悔竟。下列罪业名)。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报。有此心识常怀愚惑繁满胸[袖-由+金]。
  心识等根前意业来。心识是能藏。愚惑(无智不信不求解脱故)是所藏。怀者。包藏也。愚即无明。标诸恶心所之本。繁。多也。既曰常怀。又曰多满。则惟恶无善生。后无边量。恼乱文胸襟。胸次襟怀也。
  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
  贪。嗔。痴。是根本六中之三。藏于藏识。则诸善心所为之消忘。故云毒。又能生长一切罪恶。故曰根。三毒转。便是三聚净戒矣。三毒根。是业因。由因作业。故云造一切罪。下仿此。
  或因三漏造一切罪。
  三漏(出阿毗达磨论)一欲漏(欲界)二有漏(上二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三无明漏(三界无明)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漏落三界。故名漏。
  或因三苦造一切罪。
  三苦(三受为因)一。苦受生苦苦(三界已苦。欲界更苦)。二乐受生坏苦(乐坏时苦。等於三途)。三。不苦不乐受。生行苦(即处中苦。通於无色)。
  或缘(即因字)三倒造一切罪。
  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为三。由三倒故。苦者计乐。乐者计苦。常计无常。无常计常。无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不净。岂非颠倒。(出涅盘经第二)
  或贪三有造一切罪。
  欲有。色有。无色有(即是三界)。三界因果不忘。曰有。
  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如是等罪。总收上三毒至三有罪作结。后仿此。大经云。夫无量者。名曰无边。边不可得。故名无量。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四识住造一切罪(识。南藏无)。
  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是为四。(出阿毗昙杂论)
  或因四流造一切罪。
  一欲流(欲界惑。除见痴)二有流(上二界惑。除见痴)三见流(三界见)四无明流(三界痴)亦名四轭(并下四取。皆出唯识论)。
  或因四取造一切罪。
  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为四(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取)。
  或因四执造一切罪。
  一生执不生。二不灭执灭。三断执不断。四不常执常。执。犹取也。并下四缘。出圆觉疏。
  或因四缘造一切罪。
  一因缘。诸法和合。二次第缘。心心数法。三所缘缘。法无所依。四增上缘。法无所得。
  或因四大造一切罪。
  四大。即妄身。地。水。火。风。假合而成者(内四大也。其外四大。可知)。
  或因四缚造一切罪。
  贪缚。嗔缚。戒取缚。见取缚。此四不出三界。不得解脱。故俱名缚。亦名四结。出唯识论。
  或因四贪造一切罪。
  情。色。食。淫。为四贪(徧考经论。惟涅盘有四爱。即爱着饮食等四事供养也。圭峰禅师。爱贪四句料简。是贪非爱。如人爱忙。非是贪忙。是爱非贪。如人爱看相打相杀。谁肯贪求。亦贪亦爱。即名利财色等。非贪非爱。谓乖情之境)。
  或因四生造一切罪。
  胎。卵。湿。化。为四生。出瑜伽论。下结(义现前)。
  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五住地烦恼造一切罪。
  五住地者。一见一切住地(三界见。分别惑)二欲爱住地(欲界九品思)三色爱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思)四无色爱住地(有四地。各九品思)五无明住地(所知障)。
  或因五盖造一切罪。
  盖以覆真实为义。止观云。贪欲(追昔五欲。忘失正念)嗔恚(想他恼我。忿怒相续)睡眠(心神昏昧。乌暗沉黑)掉举(作无益事。心中忧悔)疑(非障理疑。乃障定疑)为五盖。
  或因五悭造一切罪。
  住处悭(有房舍。不欲人居)。家悭(惜门徒家。不欲他人相识。他施如失己物。亦名护他物悭)。称赞悭(不扬人美。恐胜己故)财悭。法悭。出成实论。
  或因五见造一切罪。
  一身见(执我我所)二边见(随身计断常。堕二边故)三见取(执前诸见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谓常乐我净)四戒取(非因计因)五邪见(拨无因果)。
  或因五心造一切罪。
  一率尔。二寻求。三决定。四染净。五等流。是为五心。
  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情字南藏无)。
  一眼根(喜怒视相)二耳根(听审相续)三鼻根(爱香憎臭)四舌根(尝甘苦等味)五身根(贪滑嫌涩)六意根(审察思量。此六。俱识情之根。故名六情根)。
  或因六识造一切罪。
  眼识(玄黄不真)耳识(苦乐音异)鼻识(观气旋光)舌识(辨说邪正)身识(随机现仪)意识(缘虑旋空)能转六识成六神通矣。
  或因六想造一切罪。
  析玄云。眼等六识。各有相应想(谓眼识相应想。乃至意识相应想也)。
  或因六受造一切罪。
  六根皆能领纳六境曰受(空品云。眼受色。乃至意受法是矣)。
  或因六行造一切罪。
  眼等六根。各有所司。则各有所行也(法句经云。昔有人河边学道二十年。但念六尘。心无宁息。佛徃度之。化作沙门。树下共宿。其夜月明。龟从河出。野干欲啖。龟缩头尾。四足藏甲。狗不得便而去。龟还入水。道人见此。语沙门曰。龟有护命之铠。野干不得便。沙门对曰。世人不若此龟。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复说偈曰。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须知无为。能杀其贼)。
  或因六爱造一切罪。
  毗昙云。眼等六根。各有所触而生爱(眼触生爱。乃至意触生爱)。
  或因六疑造一切罪。
  净名疏云。贪。嗔。痴。慢。疑。觉。六者俱有疑(亦名俱生惑。大经问。悭贪嫉妬因何生。答。因无明生。无明复因何生。答因放逸生。放逸又因何生。答。因颠倒生。颠倒又因何生。答。因疑心生。疑故则生颠倒。见佛闻法。疑网即除。疑除故倒除。倒除则悭等并除矣)。
  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发露皆悉忏悔(时本无惭愧字)。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
  七漏者。一见(是漏自性)二诸根(是漏相应)三忘(是漏所依)四恶(是漏所引)五亲近(是漏所发)六爱(是漏所杂)七念(是漏所知障)。七使者。首楞云。欲使。恚使。爱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也。外道独具八倒(一我见。二众生。三寿命。四士夫。五常。六断。七有。八无)。凡夫。小乘共计八倒(凡夫四者。一无常计常。二无乐计乐。三无我计我。四不净计净。二乘四者。一常计无常。二乐计无乐。三我计无我。四净计不净。出涅盘经)。
  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八垢者。念烦恼。不念烦恼。念不念烦恼。我烦恼。我所烦恼。自性烦恼。差别烦恼。摄受烦恼(亦名八妄想)。烦恼自性污染。故名垢(出涅盘)。八苦者。生。老。病。死。冤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