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此句是总。下去是别。大经文殊云。如是光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无有因缘。
  从六波罗蜜生。
  六。即施。戒。忍。进。禅。智。波罗蜜。此云彼岸到。修此六法。度悭贪等河。到涅盘彼岸也。到已。不惟法身生。报身亦生也。后仿此。
  从慈悲喜舍生。
  即四无量心也。已上俱名正道。
  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
  三十七助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注现后二卷障学文中。
  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
  结上文。六四正。三十七助法。种种功德。是反前种种恶法句。合上无量功德语(大经二云。世间知字不知义。何等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
  欲得此身者。当发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
  前发心为因。得如来身是果。果身非菩提智等决不能生。故劝当发。智有三种。内法内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者。名一切智(即二乘智)。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差别。分别无谬者。名道种智。(即菩萨智)能知一切道。知一切种。名一切种智(即佛果智)。常乐我净。涅盘四德。常者。即真常之体。不迁不变。万古恒如。非对断言常也。乐者。安隐。寂灭。离二生死。苦乐双融。非对苦言乐也。我者。主宰义。具八自在。得大安乐。即我无我不二之真我。非凡夫外道邪妄等我也。净者。三业清净。三惑永断。如大圆镜。了无纤翳。非对染言净也(大经云。世间知字不知义。何等为义。我无我现前。夫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盘。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远离四倒者。惟此常。乐。我。净。又常等四德。是胜三修。较前第三厌离章。苦。无常。无我。是劣)。(三修。涅盘以胜三斥劣三。断奠声闻。入秘密藏。亦如法华。断奠声闻。咸趣一实)萨婆若多。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大品云。此是声闻辟支佛智。非佛菩萨智。据果字。即一切种智。亦无妨也。报恩经云。菩萨发菩提心。修行。渐得无上菩提。不发。终不能得)。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於身命财。无所吝惜(吝。吝同)。
  首句。上求佛果。次句。下化众生。由内证种智则心净。心净。即佛土净也。至此。则依正无碍六。依中现依。正中现正。正中现依。依中现正。依中现依正。正中现依正。如斯自利。由前利他成就众生而成。於身二句。出大经。引以作结。谓此上求下化。应以施度居先。内之身命不怜惜。外之财宝。不悭吝也。
  第五怨亲平等者。於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相。
  五。心离分别。申明前章妙行耳。怨。是怨雠(能害身命者)。亲。是亲爱(能卫我身心者)。一体同观。不起憎爱。是为平等。(圆觉云。观彼冤家。如己父母。祖师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报恩经云。达多恶心不息。养利指爪甲。下藏毒药搯足。药化为甘露。竟无所为。又排山下石。断佛命根。止伤佛足。佛慈悲心。冤亲平等)如来终不於众生计有恩。计则破於平等。由平等。故无彼我。
  何以故尔。若见怨异於亲。即是分别。以分别故。起诸相着。相着因缘。生诸烦恼。烦恼因缘。造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
  征。何以必须无彼我相耶。若见下。出过。异。二也。分别。拣别是亲非亲也。相着。谓着彼此之相也。由异则不一。故分别。由分别。故着彼我怨亲之相。因缘者。内心分别以因。外境人我怨亲为缘。生憎爱烦恼。又烦恼为因。起诸恶逆业用为缘。所以招致三途苦报之果耳。起念分别。是生死根源(先德云。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惟恐觉迟。觉即是佛。大慧云。佛者觉也。为常觉故。谓之大觉。亦谓之觉王。皆从凡夫中做得出来。彼既丈夫。我宁不尔。若多相着。应念佛。偈云。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於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第六念报佛恩者。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
  六。证觉报恩。举佛旷劫檀度二。先施内财。舍。施也。(冠下文)先要知恩然后报恩。知恩。自发菩提心。报恩。教一切众生发心。髓。骨中脂也。脑。头中脂也(昔大光明王舍头与婆罗门。语云。我以慈心愍汝。不逆汝意以头施汝。令我来世得智慧头。胜上身菩萨及宝髻天子。舍顶上宝天冠。并剥头皮与人。爱作菩萨及月光王等舍眼。安隐菩萨等舍肉及髓。法自在菩萨等。舍身支节。一切大小。坚精进菩萨。舍手足指。不可尽菩萨等。舍手足甲。乃至智胜菩萨及迦尸王等。破胸出心。施于众生。常精进菩萨及坚意王等。舍手。至无怨菩萨。及胜去天子等。刵耳劓鼻施人。如是等不可枚举。观者应信受)。
  国城妻子。象马七珍。
  二。明外财施人(大经善见王太子。思惟正法得辟支佛。父王即舍国位。如弃涕唾。出家修道。得大势至菩萨及胜功德月天子等。舍四天下大地。及一切庄严与人。况一国一城乎。不退菩萨及庄严王等。舍妻子等与贫乏人)。至爱莫过己身。尚施与人。况妻子乎。国城尚舍。况七珍乎。七珍尚舍。况象马乎。其细微不必言矣。
  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出大经二卷中)
  为。以也(如迦毗王等。舍身与贫穷苦恼众生。作给使侍者等。大悲菩萨及善眼天子等。入于地狱。救苦众生。所以修此行者。断我法。显真中也。如来为众生故。修此诸行耳)。
  此恩此德。实难酬报(古语云。人但见父母生身。不知承佛恩力。多劫作忘恩背义人)。是故经言。若以顶戴。两肩荷负。於恒沙劫亦不能报。
  承。上难报之故。引法华经证。荷。任在肩。负。任在背。谓便使立地成佛。一肩担荷。作佛长子。亦不能报万分之一(先德云。便就今日成佛去。乐邦教主已嫌迟。其是之谓乎)。
  我等欲报如是恩者。当於此世勇猛精进。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觉。
  此示酬报之法也。如是。迭指已上恩言。恩望义说。如佛与父皆曰恩。君与师皆曰义。恩有二。一。等度之恩。二。令人成佛之恩。直欲一生答尽。故云当於此世。必抖擞尘劳。不许烦恼乱心。一心向往。故云精进(离诸懈怠。屏除放逸)。果敢直前。故云勇猛。不避懒偷安。故云捍劳。不求安乐。故云忍苦(求妙王菩萨及速行大王等。受一切苦恼。萨陀波仑菩萨及金坚王等。为求法故。卖身刳肉。破骨出髓。精进菩萨为求法故。入大火坑等。皆不惜身命样子也。佛常出南洲。以三事胜故。一能断淫。二释念力。三能精进。三事尚胜诸天。况北洲乎。若三宝将颓。当忘身忘命。忍苦建立之。大乘妙法。有欲遏绝而不行者。当精进勇猛。捍劳而弘通之。若此苦行。不为自求。正为广化群生。共至宝所。庶几酬佛恩万分之一也)。舍字。一章大旨。象马七珍等。是资生施。舍头目。乃至精进忍苦等。是无畏施。弘大乘化生成佛。是法施(阿含经云。如来出世。必为五事。一。为转法轮利生。二。为度多生父母。报其恩故。三为无信人。立信地故。四。未发菩萨意者。令发意故。五。授当佛记故。为此五事。故出世也)。
  第七观罪性空者。罪无自性(南藏加无有实相句。今从北)从因缘生。颠倒而有。
  七观罪性本空。如热水即寒氷。业累即解脱故(大经云。诸法本无有性。如人有笔。纸墨。和合成字。而纸中本无有字。以本无故。假缘而成。若本有者。何须众缘。亦如青黄合成绿色。当知青黄本无绿性。若本有者。何须合成。亦如众生因食得命。食中实无有命。若本有命。未食之时。食应有命。故心地观云。复具四德。住阿兰若。持戒清净。庄严自身。一。观察自无本性。伏断二执。证无我故。二。他身亦无本性。於怨亲所。离憎爱故。三。身心快乐。心心所法。无分别故。四。得平等智。生死涅盘。无差别故)。从因下。出无性之故。妄识为内因。幻境为外缘。故有心见想三颠倒。由三倒故造多罪业。此颠倒句。明生有之故。
  既从因缘而生。则可从因缘而灭。从因缘而生者。狎近恶友造作无端。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
  首二句。承上生有。以生灭字显罪性空。罪既从缘。生本无生。因缘别离。灭实非灭。生灭双空。生与有亦空。故云无性。后四句。承上生灭。出灭生之相。前二句。造罪之由。后二句。灭罪之相。由自心贪等为创因。外狎恶友为助缘。无端造作也(无端有三。一不正义。因内多邪见。外逼邪友。造诸不端之罪。二。无端不作。言罪之多。甚者八万四千尘劳门悉开。三无端。由无故从无端处。以巧邪恶知见。寻求罪衅耳)。洗心。则心垢自除。是净因。向诸圣忏悔。仗三宝力灭罪。为助缘。因缘二字具三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用此三观为洗心之妙药。承诸圣慈悲之水。以祛自心重垢耳。
  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
  引净名经。显罪性本空。良以心为罪福之本。心空故。罪性亦空也(未曾有经。妙吉祥菩萨。见人造杀业。因转问佛。佛言。汝从何心而起业相。若现在心。现在心不住。过未可知。由心无所住。不在内外中间。心无色相。非青黄赤白。心无边际。无限量。无取舍。非善恶。无动转。非生灭。若虚空无障碍。非染净。离一切相故。因悟罪性本空。亦不生怖畏之想。心地观兰若品。我法二执及罪相。於三世中不可得。自身他身无有二。一切诸法亦如是)。故知二句。结成罪性本空。
  生如是等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擎拳合掌。披陈至到。惭愧改革。舒历(历。时本作沥。非)心肝。洗荡肠胃。
  先结前。缘想下。示忏悔法。在三业虔诚。缘想。是意业(表佛有他心通)。擎拳等。身业(表佛有天眼通)。发言忏悔。是口业。(表佛有天耳通)又缘想。则一心三观圆成。一体三身齐现。一心三智普照。披露至祷是垢皆陈也。改。是更恶为善义。革。是革去宿恶义。舒是发露义(即不覆藏)。历。从前罪过。一一自陈也。荡。是涤去的意思(舒历二句广前洗心句。宗镜云。洗濯身心。清净无余。毫无邪念。乃为真忏。罪相自空。若不洗心求忏。自欺欺人。安能灭罪)。
  如此忏悔。亦何罪而不灭。亦何福而不生。
  承能忏作结。罪灭。自离生死苦。福生。得趋涅盘乐。
  若复不尔。悠悠缓纵。情虑躁动。徒自劳形。於事何益。
  复。又也。责辞。不尔。言不能三业精诚。洗心而忏也。悠悠。怠惰貌。缓则不能急急于心。纵则仍落恣恃窼臼。躁动。则不澄静。安能涤烦恼垢乎。既不能如法忏。则空自劳身。灭罪事胡益。
  且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同灰壤。
  此以无常迅速励之也。转(去声)。变也。灯烛本明。息之则变明成暗。光不还来。如人不过一口气而已。气绝神逝。便同冷灰旧壤。岂复随识妄动哉。无常有三义。一才生即死。二比上三界。时分极促。三念念迁谢。即生即灭故。一息。法喻双明。约喻。灭烛。光不还明。约法。气绝。即同灰壤(正法念经云。有於胎藏中死。有生已命终。有能行能走。皆归于死。方等经问。云何命终时。得见于诸佛。闻说清净法。不受於苦恼。答。他有所求令满足。信解深法舍严具。三宝福田勤供养。临命终时见诸佛)。
  三途苦报。即身膺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杳杳冥冥。恩赦无期。独婴此苦。无代受者。
  膺。当也。亲也。阳网疎漏。贿嘱可脱。阴罟细密。多赂难逃。故云不可以钱等。三途渺漠。受苦年长。故云杳冥等。恩。悲心拔苦也。赦。宽宥也。婴。受也。自作自受。影响相符。父子至亲。岂能相代(大经云。如人为王嗔。能以软语贡上财宝。便可得脱。死王不尔。虽以软语钱财珍宝贡之。亦不得脱。况三途极苦乎)。
  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祷忏悔。经中谓言。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
  先策发自恃之流。如云我生无罪。何须忏悔。次引经证成(大经云。举足动步。不依律行。安得无罪。譬如二手相拍。声出其中。又云。见修善者。名见天人。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不特今生有罪。过去之罪尤多。故下云云)。
  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
  语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其恶业追行者意乎。如影随形。言不相离也(日深句。生二卷中日深日厚偈文)。
  故知包藏瑕疵。佛不许可。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使长沦苦海。实由隐覆。
  故字承上不忏罪恶日深来。包藏。包含覆藏也。瑕疵。譬隐显二过。瑕。玉之内病也。譬隐过。天眼所见。疵。黑类也。譬显过。肉眼共见。法华云。护惜瑕疵(是小智)维摩云。不着佛求。不着法求。惟在反观诸身而求。故云说悔等。先罪。已作之罪也。长沦句。根日深义来。隐覆。即隐匿覆藏。近根包藏义。远承不忏义。沦。没溺也(大经云。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虽有过去一切善业。悉为是罪之所垢污。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楞严云。十方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