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如是。迭上三六内外。乃至。超略之辞。尘劳门。开八万四千者。约见惑十使。谓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十使互具成一百。历十法界成一千。复约身三口四七支。各有一千。成七千。更约三世。成二万一千。又约贪行多者二万一千。嗔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成八万四千。以八万四千律仪对治之。则成八万四千法门(忏法能令人出苦入乐。故云门。亦是显法之门也)。
  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有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是果报。
  先总标。次列。然者。转上文之辞。复(音福)犹说也。谓八万四千虽似乎多。犹多限量。如云惑有尘沙。岂有量哉。是放而言之也。总而言之。不出三种。此则收总归别且标定耳。大。犹总也。一者下。别列(此三是一忏大旨。生第五怨亲章结文。及后三障文。一部水忏止忏三障。贪嗔痴等。是烦恼障。身口六根等所作罪。是业障。六道四生等。是报障。由三障重累。所以不能出离生死苦海)。大经如来呼三障为大病。诸菩萨於无量劫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疾病医药。常作是愿。永断三障。
  此三种法。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目为三障。
  明三障得名之故。障。碍也蔽也。此三能碍一切圣道。及人道天中胜妙好事(涅盘云。多思虑故名人。杂心云。意寂静故名人。俱舍云。光洁自在神用名天)。圣道。即谛。缘。度等。人天好事。即五戒十善等。盖人天未出三界。故有胜妙好事。若办出世业。便是无事人(大慧云。三世诸佛是无事人。历代祖师是无事人。古哲云。但於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障灭。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
  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下文兴七种心。是灭罪方便。众生垢灭。则尘劳门。自净矣。
  是故弟子(某甲)等。今日运此增上胜心忏悔三障。欲灭三障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障灭除。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障乃可得灭。
  承上文标定七种心也。运。即前启运等义。增上胜心者。心生悔过。是胜心。仰承诸圣四心。及灭罪生福之力。故云增上。忏悔者。经云。欲断起恶。勤忏法门。欲愿清净。念悔法门也。欲灭等三句。问。先当下。答。兴。起也。犹运也。七种心。总标。因罪从心生。忏须心忏。心心忏悔。罪业自灭(此七种心。即诸圣教人所作之方便。阿毗达磨云。有七种忏法。意义相若。心地观云。三界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无形相。亦无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法从妄想生。故佛说三界惟心)。
  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
  征列。菩提居中者。以此心最重担。荷前三后三故(昔佛说一百二十种菩提心。即说一百二十种譬喻中一喻云。如人依附于王。不畏余人。行人亦然。依菩提心大势力王。不畏障盖恶道之难。大经云。佛住尼连禅河边。告阿难言。我欲洗。可取衣及澡豆。佛既入水。一切飞鸟水陆之类。及五百梵志。皆来河边。各相谓言。云何得此金刚身。乃至闻佛说佛性义。即是我故。即发无上菩提心。寻时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飞鸟水陆之属。亦发菩提心)。
  第一惭愧者。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尔所尘沙劫数。
  此羞己久沦生死。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自。即己身。法。谓教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诸恶耶)。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世人讥诃。名世间力。轻恶人而不亲。拒恶业而不作。故曰轻拒等)。我。生死因也(大经四云。譬如二手相拍。声出其中。我亦如是。众生业爱三因缘故。名之为我)。自惟者。自心思惟久远劫前。佛与我同是凡夫。因佛独于空王佛所发菩提心。故能成佛也(最初逢事古释迦等七万五千佛。满第一阿僧祇劫。乃至逢事然灯佛等七万七千佛。满第二阿僧祇劫。乃至逢事胜观佛等。满第三阿僧祗劫。嗣后又经九十一劫修妙相业。直至逢事迦叶佛。方得圆满。其间上生为天帝。下生为转轮圣王。各三十六返。又或间为仙人。为比丘。为小王。为婆罗门。不可称数。度生无量。然据法华寿量品。犹为方便。其实世尊成佛已来。不可思议劫数。故云尔所尘沙)。
  而我等相与耽染六尘。轮转生死。永无出期。此实天下可惭可愧。可羞可耻。
  而字。寓羞耻不乎意。相与。恶友纠缠也。耽染。耽洄染着也。染尘故。八万四千尘劳门开也。生而复死。死已又生。如轮旋转。故云轮转。生死者。三缘和合剎那有生。乃至本有未尽已来。皆名为生。此无而忽有。缘会而生也。若色心两不相持。剎那有死。从本有一尽之时。即名为死。是有而忽无。缘散为死也。生死无出期日者。皆由耽恋六尘。较之释尊久佛。实足羞杀天下人矣(须知六尘是中谛境。能生种智。坏在耽着。我即六根。耽即六识。并尘成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大经云。如被火人。为惭愧故以衣覆身。以是善心。生忉利天。复为梵王。转轮圣王。不至恶趣。常受安乐。况以如来为端而兴起道心乎)。再四言可。急切之至也。如是思惟。必须竭诚忏悔。改往修来。勇猛精进。一生取办菩提。与佛无异。则羞耻可休。忏悔力满。下之六章大意。仿是可知。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
  二怖畏三途。恐。是内忧。怖。是外惧。既是句。蹑前同为凡夫语。身口意业。即能耽六尘者。前章我字。是总举。此身口意是别开。相应。犹相当也。即永无出期意。六根揽六尘。若单取者。单受报。交相着者。受交报。无纤毫之谬(义出楞严)。
  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
  因贪痴为因。十恶业为缘。尽形寿已。即受果报。可恐怖处。即三途也(既有怖畏。应觅归依处二。一自性涅盘。二无上涅盘)。地狱是火途(从热得名)。畜生是血途(互相吞啖得名)。饿鬼是刀途(刀杖驱逼得名。古语云。三途一报五千劫。出得头来是几时)。此三途闻之实足骇听。故曰可惊。思之实堪寒心。故曰可恐。想之诚应发畏。故曰可怖。见之决当消魂。故曰可惧(大经云。如人唯有一子。行住坐卧。心常念之。有过。善言诱喻。不加其恶。菩萨亦然。见诸众生若堕三途。或人天中。心不放舍。亦不生嗔)。
  第三厌离者。相与常观生死之中。唯有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虚假。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
  (此厌离秽身也。大经云。厌离之本。是正知见。正见之本是三昧。三昧有本是安隐。安隐有本是远离。远离有本。所谓喜心。喜心有本。所谓不悔。不悔有本。所谓持戒。持戒。有本。所谓法雨。应知修行。闻法为本)相与等者。教先以观察智。照知生死。虚幻不实。唯有等者。如来一代时教。不出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即四念处。一观心无常。二观受是苦。三观法无我。四观身不净。此四。正与常乐我净四德相反。又心无常者有二。一念念灭。一切有为法。二谓相续法坏。此四亦是十六行观中。观苦四相也。仁王经有四无常偈。昔斑足太子。欲登王位。受外道教。应取千王头以祭家神。自登位得九百九十九王头。因少一王。即北行万里。遇一王。名善明。白斑足言。愿听一日饭沙门。礼三宝。斑足许之。时普明即依过去七佛法。请百法师。敷百高座。一日二时讲般若波罗蜜八万偈。第一法师为王说四偈○初无常理偈。劫火终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扬。天龙福尽。於中凋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二说苦理偈。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患。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苦。国有何赖○三说空理偈。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俱空。国土亦如○四说无我偈。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明保养。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邪)上文总标。下别释。先释无常(如来等四句。出大经。文殊对纯陀语)。前二句。释无常。风击水成泡。岂能久立(观万法如浮沤不实。净名云。是身如泡不得久立)。念念无常。忽有忽无。故云速起灭也。二往来二句。释苦空。上喻明。下法。
  生。老。病。死。八苦交煎。无时暂息。
  法合上轮转譬。八苦者。生老病死是四。加求不得。爱别离。冤憎会。五阴炽盛成八。如是八种皆言苦者。生如活剥牛皮。死如生龟脱壳。余可知。
  众等相与但观自身。从头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
  三释无我不净。与。共也。勉一切行人。观察己身。三十六物。总标。下文别列。先观己身若何。佛言。三事和合。得受此身。一父。二母。三中阴。既从三缘生。岂洁净常久之物乎。既从缘生。岂实有我乎(然三教皆云无我。而义不同。孔子以谦光义说无我。佛观五蕴皆空说无我。老子以长而不宰说无我。问。除人身。亦有不藉三缘者乎。答。大经云。孔雀。闻雷震声便得有身。青雀。饮雄雀泪有身。命命鸟。见雄者舞便得身。应云智者闻般若法。得生法身)。又三十六物分三(谓外次中)。先列外十二。
  发。毛。爪。齿。眵。泪。涕。唾。垢。污。二便。
  眵(音痴)目汁凝也。涕(经作洟字)鼻中液也。二便。屎尿也。发等皆不净无我之物。故圣贤皆施与人(如太子出家。因车匿请还宫。遂截其发。如释于闪婆。为众所摈。欲向异域。请佛遗物以为供养。佛授以发。遂住异域。便得佛果)爪。手足甲也(不可尽菩萨。及求善法天子等。皆舍手足甲。华齿菩萨。及六牙象王等。舍齿布施)。下次十二。
  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
  人身筋有九万。脉有八万(清净藏菩萨。金色天子。金色鹿王等。舍身。皮肤。法作菩萨。月思天子等。舍血无悔。安隐菩萨。及一切施王等。舍肉及髓等)。三中十二。
  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白痰癊。生。熟二藏。
  脾。是土藏。肾。是水藏。肺。是金藏。肝。是木藏。血不行。则痰聚胸中。水病也。癊。心病也。善德菩萨。及自远离诸恶王等。舍大肠。小肠。肝。脾。肺。肾。
  如是九孔常流。
  承上文以结之。双出苦集不净义也。眼。耳。鼻。口。孔有七。加水道。壳道成九。其不净可知。常流。应前无时暂息意。下引涅盘经证。
  是故经言。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此身。
  身者积聚义。谓积聚众苦(经云如是身城。诸佛弃舍。凡夫味着。是身种子精血。究竟不净。诸佛所诃。是身不如魔罗耶山。生于旃檀。九孔常流。种种可恶。诸虫共处。亦不能生优钵罗华。分陀利等。心地观云。观自身本性不净。如人厌炭色。设诸方便。以水洗之。经无量时。黑色仍旧。乃至炭尽。终无所益。我身亦尔。有漏不净。洗尽海水。亦复无益。老子云。吾有大患。为我有身。无身何患。肇公云。约天地为高下。约日月为东西。约身为彼此。约心为是非。总是有为法耳)。何字。本经作谁。责辞也。智慧与烦恼相反。故於此身。不生好乐(涅盘经。梵志问身与烦恼孰先。答。身及烦恼。俱无先后。然亦要因烦恼而得有身。终不因身而有烦恼。又云。菩萨自观身如病如疮。如痈如怨。如箭入体。是大火聚。是一切善恶根本。虽复不净。犹故视养。为善法故。为於涅盘。不为生死。乃至为法轮王。不为转轮王。若不〔获〕身。命则不全。不得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故。如渡者获筏。陆人获马。田夫获粪。寒人获火。癫者获毒药耳)。
  生死既有如此种种恶法。甚可患厌。
  结(问如何得脱离生死。答。德山云。汝但无事於心。无心於事。自然虚而灵。空而妙。何患生死关不彻乎。须知生死中有不生死者在。昔商那和修问鞠多曰。汝生几耶。答。我年十七。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答师。发已白。为发白。心白耶。答。我但发白。非心白也。鞠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
  第四发菩提心者。
  因惭恐厌离等。故发菩提心。当舍不净幻身。乐求清净法身也(大经迦叶赞佛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夫菩提心。以智悲愿三为体。有五位。一。发心菩提(十信)。二。伏心菩提(三贤)。三。明心菩提(前七地)。四。出到菩提(后三地)。五无上菩提(佛果)。者字。迭前标文言。
  经言。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
  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经通教理。教能契理。理能契机。故名契经。取涅盘经当乐句。立发心章张本。乐。愿也。求也。欲求佛真法身。应发菩提心。及广大行愿。以无量智慧。修无量法门。始得生故(大经云。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心地观文殊问佛。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佛言。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於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空寂室。端身正念。结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彻。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自然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详如经说)。下明法身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