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现前七佛中。释尊。是娑婆教主。现在导师。成佛之本。故云本师。化身佛也。照前佛是真应一对。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体用皆无量故。为乐邦教主。今人求生净土。正往彼国也。与本师佛。成苦乐东西对。
南无弥勒佛。
弥勒。此云慈氏。释见前。弥勒下生时。万亿阎浮。皆以黄金为地。地平如掌。秔稻自生。衣食自至。无量快乐。贤愚经云。弥勒三会度人无数。悉我遗法种福众生。然后乃化同缘之徒。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那伽。此云龙。勇徤之谓。美其性也。种。是种族义。姓氏也。上尊。谓种中最上最尊者。王。自在义。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往来无阂故。圣号。收前诸号。谓法报化身具足。现未自在故。
南无龙自在王佛。
随德彰名。余例上佛。可知。
南无宝胜佛。
摩尼宝珠。超胜众宝之上。如来至宝。越乎众圣之尊。一称佛名。尚得灭尘劳及业火益。况顶礼乎。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觉华。是定名。约理说。觉是果智。表本觉。华是妙因。表始觉。始本不二。理智一如。不可思议。故云觉华定。以彼佛常居此定。故号之。自在王义。准前可知。
南无袈裟幢佛。
大净法门经云。袈裟。晋名去秽。大集经云。离染。以德彰名。据袈裟幢世界。是依世界立名也。幢者。表正佛能摧邪显正。建大法幢等(又幢者。喻法无上。故称袈裟幢)。
南无师子吼佛。
师子出窟。百兽潜踪。佛师子出。群魔窜伏。又大师子一吼。小师子勇徤。佛师子吼。诸菩萨等悉勇猛精进(大经云。一切禽兽闻师子吼。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师子子。始满三岁。则能哮吼。如师子王。如来正觉。智慧爪牙。摧破诸魔军故)。又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详如经说。应知佛祖无法与人。只与人指路头耳(古德云。有所得。是野干鸣。无所得。是师子吼。又达多放大醉象。欲令践佛。象既见佛。即时醒悟。佛即伸手摩顶。复为说法。令得无上菩提。畜生见佛。犹坏畜生业果。况人乎)。问礼佛可尔。何必更礼菩萨。答。譬如好人。偏多交善友(昔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每日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夜。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况礼诸大菩萨乎。大经云。诸佛菩萨。是得善法根本处。譬如雪山。是种种微妙上药根本处。亦如雪山有上香药。名曰娑诃。人若见之。得寿无量。无有病苦。四毒难中。若触之者。增长寿命。念念皆得宿命智。佛菩萨亦然。若有见者。即断一切烦恼。四魔不能干触者。命不少夭。念者。得无上菩提。佛菩萨是真大善知识故)。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在佛为普光大智。即妙观察智)。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悔过修来。积功累德。唯智者能。故首标之(或号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又号满殊尸利。此云妙首)。清凉云。文殊有三表法。一表能信之心。二表能起之解。三表能证大智。且文殊居首有三义。一是古佛。二诸佛之师。三行以智为先。无智则骊黄莫辨(古语云。宝石不吸腐草。磁石不引曲针。皆各得其用也。无着问善财云。我欲见文殊。何者即是。财曰。汝发一念心清净即是。着云。我发一念心清净。为甚么不见。财曰。是真见文殊。普超三昧经。佛言。我今得佛。皆文殊恩。本是我师。过去无央数佛。皆其弟子。当来者亦恩力所致。文殊乃佛道中父母也。尔时众念。文殊既在佛前。何不成佛耶。佛言。深入善权。广化众生。故未取证。当知文殊三佛。分三世现。过去号龙种上尊王。见在北方欢喜世界。号欢喜藏摩尼宝积。闻名者。灭四重罪。未来号普现。宝积经文殊云。愿我成佛时。以恒沙佛世界为一佛剎。名为普见。诸菩萨言。文殊所得佛剎。与弥陀佛剎等不。佛言。譬如有人。析一毛为百分。以一分于大海中。取一滴水。喻弥陀佛剎庄严。彼大海水。喻普见佛剎庄严。复过于是。古喆云。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盖业报与道相反。亦应云业报无方所。脱之在人。法离缚解。烛之在智)。
南无普贤菩萨。
梵语邲输跋陀。或三曼跋陀。此云普贤。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菩萨中。真净行愿第一(不外当人尘劳业用)。观经大论。并翻徧吉。望文殊亦有三义。一表所信如来藏。二表所起妙行。三表出缠法界。
南无大势至菩萨。
此菩萨具大德用。能除大地众生黑暗者。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经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悲华经云。愿我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界。故今字汝为大势至。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故)。
南无地藏菩萨。
地。譬誓愿之坚厚。藏。譬智德之包含。本经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幽冥教主(又云。若未来世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昔一禅师见佛菩萨像。叹曰。只一泥块。装佛成佛。塑菩萨成菩萨。欲威则威。欲慈则慈。种种变化。应思人惟万物之灵。反不如一泥块乎。任诸佛千言万语。谆谆教诲。奈之何非聋即哑。则人不如一土块多矣。
南无大庄严菩萨。
称自性广大之妙体。发应物无边之妙用。庄严性海圆成法身。全即自性广大之体。故云大庄严。望前以无缘大慈。照后以同体大悲。广化众生。法华经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即此义。大经云。具足智慧及福德二种庄严。详如经说。
南无观自在菩萨。
具佛五眼。见五蕴空。观也。度一切苦厄。自在也。般若真空无五蕴故。菩萨依般若断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永嘉云。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详如心经贯古说)菩萨受记经。德藏菩萨问佛。观音势至于何土成佛。答。弥陀正法灭后。观音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国土号众宝善集庄严。般涅盘后。得大势即于其国成等正觉。号善住功德宝王。永不入灭。更无所补。吁。今者时当叔世。佛法世法。均之衰殄。法河将涸。法灯将灭。法山已颓。法船欲沉。法桥已坏。法殿已崩。法幢已倒。法树欲折。善友欲去。大怖已至。饥荒。疫病。徧地流行。此而不修。不礼三宝。更待何时(文出大经第九。余义恐繁。俱置第三卷。不惮烦。应览之)。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首句结前。次句生后(大经云。菩萨具质直心。不赞人善。不讼彼缺。常不犯过。设有过失。即时忏悔。於师同学。终不覆藏。惭愧自责不敢更作。於轻罪中。生极重想。余仿此)。
夫欲礼忏。必须先敬三宝。
夫者。发语辞。必须。犹决定。不可移易之谓。自己无力灭罪。须仗三宝力。故以先敬示人(佛法僧是三宝。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为佛。玄理幽微。正教诚精。为法。禁戒守真。威仪出俗。为僧。佛世有相从三宝。别相三宝。一体三宝。佛灭后。加住持三宝。四中惟一体三宝。是总相。余三是别相。相从可知。别相三者。法。报。化。应。为佛。教。理智。断。为法。三乘阶次。为僧。一体三宝。即人性具者是。自性常觉为佛。自性寂灭为法。自性寂照同体为僧。住持三者。泥塑木雕。图形装彩为佛。贝多黄卷。方册梵策为法。圆顶方袍精严戒律为僧。复有大小之异。丈六身。佛。四谛十二因缘。法。四果四向。僧。是名小大三。若三身十身佛。二空理等法。三贤十圣僧。是为乘乘三。三皆称宝者。最尊最贵。绝伦绝等。非世间异宝可及。因人惟知宝为贵。故以宝类之。有六种相似。一世间难得相似。无善根众生。旷劫难遇故。二无垢相似。离一切有漏法故。三威德相似。具足六通。不可思议。威德自在故。四庄严相似。离庄严出世间故。五胜妙相似。出世间故。六不可改易相似。是无漏法。世间八风不能动故。由六相似。故以佛法僧三为宝)。
所以然者。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
征释。三宝能使人悟入佛知佛见。离苦得乐。能作众生广大福田。如世善友。令人进於善道故。良。善也。佛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直欲使之得涅盘乐。故云良友福田。具三义。一知三宝有度人之力。起人信敬。是敬田。二能拔尽众生之苦。是悲田。三能报父母恩。是恩田。能令行人种一切福。故总曰福田(田能生五谷百谷。三宝能令人生五分法身。及百福相好故)。
若能归向者。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
此显福田中饶益事也。归。是归投。向。是趋向。归则不逆。向则不背。若人能归向。仗三宝力。拔其罪根。如舜耕田。先耘其草也。罪灭则福自生。如草去则苗自长也。众生有自性一体三宝。故能归向余三宝。三宝有大威猛力。大福德力。大智慧力。大慈悲力。故能使行人离苦得乐耳。由灭无量罪。则惑业苦三障乃至八万四千尘劳门俱转。转极。则五住尽而二死离。由长无量福。则初自三德。终至河沙性德。众福俱长。长之极。证得大解脱涅盘乐。苗长。由田之力。乐得。由三宝力。解脱。即大自在也(生死。智人观之。元非恶事。但在盲人。决须离之。故先喆云。生是死之生。死是生之死。两路坦〔状乎。〕无彼复无此。既无生死。又无彼此。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天普盖。似地普擎。一念相应。一时清净。此是离生死苦的样子)。
是故弟子(某甲)等。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既入道场。须闻法要。先发起圆常正信。归依一体三宝。行大乘忏法。立四弘誓愿。是故。乃离苦得乐之故也。义见前(华严玄谈云。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大经佛告迦叶。一切众生怖畏生死。故求三归。以三归故。则知佛性决定涅盘。乃至佛名为觉。又佛亦名世尊。以世法言音不同。世人自不能解。佛悉知之。故云世尊)。礼忏行人。必以三归为入道之因。归依者。自归其中。依此利生也。先归佛。不堕地狱。凡遇三宝。须各礼一拜。今人见佛不礼。如民见王上。不敬。不礼佛。不惟不超狱。且於狱有分在。以忘本故。例慢君可知(观佛三昧经云。旷野鬼神。每食小儿。有长者子。曾归三宝。被鬼执捉。称南无佛。佛往救儿。降伏鬼神。授不杀戒)。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二归依法。法者。正也。经。律。论。乃至祖师语录。高僧文集。无论入藏不入藏。悉是正义。超邪见故。故归依法。不堕饿鬼。又谛。缘。度法。能令。行人证三乘。成正觉故(佛坐树下。捉一枝叶问弟子曰。此枝叶多。树上叶多。答。树上叶多。佛言。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说法。如掌中叶。应知佛所知法。即众生本有自性法。所说法。即世尊慈悲心中随缘化导而说者)。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僧○(序分竟。下犹经之正宗分也)。
三归依僧。僧。即和合众也。菩萨。声闻。缘觉。及西方东土。历代祖师。当今弘法者皆是。归依僧脱旁生苦(大经二十八云。若值三宝。当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华。香。伎乐。旛。盖。七宝供养)。
弟子今日所以忏悔者。正言无始以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自无量(自坊本作相)。
无始者。直从过去无量劫来所起罪业。欲搜其端。本无有始。下明此身是罪业根本(大经十九云。贵者富之根。富有二种。一象马种种畜生。二金银种种珍宝。象马虽多。不敌一珠。众生亦尔。一恶富。二善富。多作诸恶。不如一善。佛言。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如少金刚。能坏须弥。亦如少火。能烧一切。如少毒药。能害众生。小善亦尔。能破大恶)。贱者。往因愚痴。不自悔恤。故作众罪。贵者。谅必有知。故作误为。亦复不免(雪峰祖师云。为报满城朱紫道。阎王不怕佩金鱼)。罪自无量。总标。下文总开。
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
或者。不定之辞。或身口意三共作。或身等别作。身等三为体。从体起种种业用。善业用。必招福。恶业用。必致苦。故应忏也。身有杀。盗。淫。口有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有贪。嗔。痴。总言三业。别名十恶。反是。即名十善。善恶皆由身口意造故(大慧祖师云。身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净。是名佛灭度。问。如何是护此三业。答。不毁三宝。是护身。永净四事。是护口。息心清净。是护意。经云。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从。犹因也。眼。耳。鼻。舌。身。意。是造善恶业之根。起。犹生也。凡夫不能生福。但能生罪过。故应忏耳。此六即三业。加眼耳鼻三。六根不染六尘。则为妙行。故初果不入六尘。发大心菩萨不住六尘行施。
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於染着。
不藉外境。但由往因恶种子生。故云内心自。问。邪何云自。心地观云。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岂不曰自。邪思。邪见也(大经说因语中云。一切恶行。因虽无量。若说邪见。则已摄尽。如无上菩提因虽无量。若说信心。则亦摄尽。又云若人乐杀。乐行邪见。此人即地狱人。若不乐杀。乃至邪见。是人即是天人)。藉。赖也。内心。望上。六根。即是六识。外境。即是六尘。染着。贪染耽着也。由内心邪思。故内外交生罪业纷起(楞伽经云。以心生故。种种法生。以法生故。种种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