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准经仍分三分。初序分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
  双标能度所度。及能说所说。水忏道场。可知。总望别言。如梁忏分四十章。章名各异。是别。今标总数。不开细相曰总。
  佛言。众生垢重。何人无罪。何者无愆。凡夫愚行。无明暗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立性无知。恣心自恃。
  言者。振圆音而警众。扬妙义以符机。益物导迷也。又悟自心者名佛。迷己性者名众生。由悟迷。分生佛耳。垢。尘秽也。喻众生心中烦恼。由身心不净。三毒流秽。染污妙明。如尘污衣。似坌覆镜。故喻如垢。从垢字开出惑业苦三。愆即是业。罪招苦报。惑即无明。凡夫有三。按大威德咒经云。於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有二种。一婴儿凡夫。无智慧故。二愚暗凡夫。顽钝不可教故。或云毛道凡夫。心行不定。如轻毛随风转故。愚。即无明。因心不明。不自知过。行。即近恶自恃等(大经三十七云。无明。是一切诸漏根本。众生无明因缘。於阴界入。忆想作想。名为众生。是名想倒。心倒。见倒。大慧云。众生日用。现行无明。顺无明。则生欢喜。逆无明。则生烦恼。佛菩萨则不然。借无明以为佛事。为众生。以无明为窟宅。然非别物。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故)恶友。恶知识也(大经二十二云。恶象等。唯能坏身。恶知识。身心俱坏。恶象等。唯坏一身。恶友坏无量善身善心。恶象等。唯能坏不净臭身。恶友能坏净身净心。恶象等。能坏肉身。恶友坏法身。为恶象等杀。不至三途。恶友杀。必堕三途。恶象等但为身怨。恶友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恶友)。亲近有二义。一互相兢造。二宿无信种善根。烦恼等者。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为根本。并二十随烦恼等。因烦多故。能恼乱净心。古云一丝毫放过。即罪同丘山。况万端起灭。但[示*(囟-乂+古)]在旦夕(问。无明烦恼。定是何物。答。全体佛性。大经云。未得无上菩提时。一切善恶无记。尽名佛性)。由无明故。立性无知。近恶友故。恣心自恃。豪强。技艺。种族等。作顽钝无耻之人也。
  不信十方诸佛。不信尊法圣僧。
  问。三宝有拔济之恩。人反不信何故。答。不信。是疑字。由无明覆觉。故疑佛。烦恼动乱。故疑法。炙乎恶友。故疑僧。故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也(心地观六云。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又不信三宝。即是不信心。大经云。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以不信三宝是出世福田故。又信有二种。一信正。二信邪。言有因果。有三宝。是信正。反是。名信邪。虽信三宝。不信三宝同一性相。虽信因果。不信得者。亦名信不具足。信复有二。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生。不从思生。亦名信不具足。又信有二种。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亦名信不具足。详如经说)。法言尊者。般若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法。皆从此经出。则法为诸佛之师及母也。孰尊于此哉。
  不孝父母六亲眷属。
  孝。是孝顺。爱敬从命义(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祖师云。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生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故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道德以之为体。教法由是而生。梵网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盖父母者。有生我育我之恩。回乾就湿。乳哺养育。咽苦吐甘。慈训长成。怜念之心。未尝暂舍。故须孝顺。现存者。竭力供养。发以道心。过去者。戒善潜资。咸令离苦。杂藏宝经云。雪山中鹦鹉。采花果供盲父母。父母者。今净梵摩耶夫人是。鹦鹉。我身是也)。六亲有三。一。父。母。兄。弟。姊。妹。为根本。二。父六亲。伯。叔。兄。弟。子。孙。三。母六亲。舅。姨。兄。弟。儿。孙。眷属者。亲眷朋属。各有眷爱之情。统属之谊故。
  盛年放逸。以自憍[怡-台+居]。
  根恣心自恃来。壮盛之年。恃血气之勇。故多放逸。(大经三四云。放逸懈怠。不修进故。说五种退。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憍。恣也。[怡-台+居]。慢也。由恃血气之勇。故旁若无人。眼空四海。当思形不久住。福智羸劣。不贪安乐。不造众恶可耳。下承憍慢字开列众罪。
  贪一切财宝。贪一切歌乐。贪一切女色。
  一。普及义。切。尽际义。总该统摄之谓。贪财宝则于世味厚。而求法之心薄。贪歌乐。则于淫声重。而法音之心轻。贪女色。则于秽躯近。而清净法身远。如次与般若。解脱。法身三德反矣(又贪世财。与三宝远。失无量利益。贪歌咏及竹丝等音乐。则微妙法音沉。锺鼓之声绝。昔者乾闼婆王奏乐。江河涌沸。迦叶起舞。佛言。众生颠倒。见法流动。迦叶头陀第一尚尔。况下凡乎。又肇公赴秦宫请。媵人私逼之。肇不可。媵人赞为沙门谑己。王召。将杀之。肇曰。姑缓七日。当就死。王许。肇着论讫。遂赴刃。有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之句。为法求延。非邀誉于末劫。为度生计耳。肇公不近女色尚尔。况真以身根研磨不休乎。愿贪者味之)。
  心生贪恋。意起烦恼。亲近非圣。媟狎恶友。不知忏悔。
  首二句。明内因。次二句。明外缘。据相宗集起名心。属赖耶识。筹量名意。即末那。了别为识。即前六。今心生意起。大抵重前六。动身发语。乃至起惑造业。皆前六识为最故。恋。谓耽着。圣。正也。媟。狎也。狎。亲近也。字法之变耳。知忏悔。便可转烦恼而成智慧矣(心地观云。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与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於宝所。大经二七云黑铁入火则赤。出冷还黑。而此黑色非内非外。因缘故有。佛性亦尔。众生烦恼火灭则得闻见)。
  或杀害一切众生。或饮酒昏迷。无智慧心。今日披诚一一忏悔(坊本众生下增偷盗淫妄句。藏本无者。因前贪财色语摄故)。
  晋。裴楷。呼酒为狂药。四分律云。饮酒犯三十六失。(不孝父母。轻慢长友。不敬三宝。不信经法。诽谤沙门。讦露人罪。恒说妄语。诬人恶事。传言两舌。恶口伤人。生病之根。斗诤之本。恶名流布。人所憎嫌。排斥圣贤。怨黩天地。废忘事业。破散家财。恒无惭愧。不知羞耻。无故捶打奴仆。横杀众生。奸淫佗妻。偷人财物。疎远善人。狎近恶友。常怀恚怒。日夜忧愁。牵东引西。持南着北。倒沟卧路。堕车坠马。逢河落水。持灯失火。暑月爇亡。寒天冻死等是也)由饮酒。故昏迷。因昏迷。故无智慧。智是心之照用。慧是心之性体。转识成智。则惑断证真。纵识无智。则罪过弥天。(大经三十一云。有智慧时无烦恼有烦恼。时无智慧。譬如明时无暗。暗时无明。此烦恼根。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又云阿难具足八能。能持十二部经。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质直。三身无病苦。四常勤精进。五具足念心。六心无憍慢。七成就定意。八具足从闻生智)由无智为本。妄犯五戒。一杀害众生。二贪财。三贪色。四内生烦恼。外狎恶友。岂无妄语。五饮酒。文义昭然(报恩经问。五戒几实罪。几遮罪。答。四是实。饮酒是遮。饮与前四同类。结为五戒。以饮酒是放逸之本。如迦叶佛时。有优婆塞。以酒故。邪淫他妇。盗杀他鸡。饮酒乱心。一时能犯四戒)。披诚。披露竭诚之心也○(已上犹经之证信。此下犹经之发起序也)。
  过去诸罪。现作众恶。今日志诚。悉皆忏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由一一忏谢。故过现罪恶悉忏。由忏悔力。诸罪皆灭。净智自显(大经十九云。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澄清。如烟云除。月则清朗。作恶能悔。亦复如是。前过则湔刷之。后过则无重造)。改往修来。故云未作等(大经喻如焦炭。不还为木。坏瓶。更无瓶用)。此文出大金光明经(未作二句一忏要旨。若恃忏逐日造罪。是忏反开罪于人。非度人法。如水灌漏卮。终无乎复故)。
  弟子(某甲)等。今日志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既已归命。则视佛为师为父。故称弟子。某甲。称己名也。余仿此。等有二义。一。礼时运想。能礼所礼。性皆空寂。故等。二。偕众共礼。礼在各身。称在异口。想在众念。悉皆齐等。外则身礼佛相。威仪可观。口称佛名。和音可听。内则心想佛义。圣相宛然。志心者。精专定向之心也。归。归同。身心投佛。遵法而行也。十方者。东西等四正方。东南西南等四维方。上方。下方。共成十。十方虚空必有河沙世界。界中必有度生之佛故(问。上必求十方圣贤。下必普度众生者何。答。古云。如千钧之弩。不独为鼷鼠发机。三界之尊。岂偏令一人离苦。问。何故虚空二字。恒入佛法。答。虚空是佛法正宗。出生死确论。如七祖婆须密。付八祖偈云。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既无是法又无非法。谓之无上佛果菩提。亦名真如佛性)。诸佛。指现在诸佛。即下所列者。
  诸大菩萨。
  具云菩提萨埵。大论翻云佛道成众生。自行。修诸佛道。化他。成就众生。亦云觉有情。以自觉觉他彰名。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二乘之独觉。对迷属悟。望果属因。以智上求。运悲下化故。菩萨虽多。今止列六。亦得名众。诸大二字。直冠八部上。俱菩萨示现。故有大乘忏悔法。
  辟支。罗汉。四果。四向。
  辟支。此云独觉。出无佛世。观缘悟道。如秋观黄叶落。春睹百华开等。罗汉。具云阿罗汉。有三义。所谓无生。应供。杀贼(即第四果)。断三界八十八使将尽。名初果向。尽。证初果果。进断欲界五品思。证二果向。六品思尽。证二果果。又进断第八品残思。证三果向。九品思尽。证三果果。更进断后七十一品思。证四果向。断尽思惑。证四果果。若论断惑证真。先向后果。位次尊卑。则先果后向。达磨论云。向者。趋向。果者。证果。此名小乘。故有小乘忏悔法(华严云。上品十善。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大悲愍。不舍众生。希求诸佛大智。修一切诸度。广大行愿。故成菩萨。辟支。从上品十善清净。不从他教。大悲方便未具。惟自觉悟。了甚深因缘法。成独觉乘。罗汉四果。从上品十善。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解了。名声闻乘。有说上上品十善。乃至修四无量心者。即得成佛。无量法门。不出十善故)。
  梵王。帝释。天龙八部。
  梵者。离欲义。梵王。色界天主。大梵天王是也。帝释。欲界天主。释提桓因是也。天龙。八部中首二。禅考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即天乐人)。五阿修罗(不饮酒。常与帝释斗)。六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七紧那罗(似人头有角)。八摩睺罗伽(即大蟒神。人首蛇身而腹行者也○舍利问经云。八部鬼神。何因既生恶道。又常闻正法。佛言。以二种业。一由恶业。生恶道。二以善业。受快乐。又问善恶之异。可得闻乎。佛言。可。一。天神者。先以车辇。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圣。犹怀悭嫉故。二。虚空龙神。修德行施。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三。夜叉神。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在天上。空中。地下。四乾闼婆者。好施有嗔。献伎乐故。五阿修罗神。志强喜舍。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作诸邪福故。六迦楼罗神。先修大舍。高心凌物故。七紧那罗神。昔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八摩睺罗伽神。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如是。皆由依附邪师。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颂云。由作二因善不善。乃为八部人非人)。
  一切圣众。愿垂证鉴。
  承上作结。愿以肯心求圣垂慈。证明忏悔之志心也。鉴。犹视也。下列圣贤二位。
  ○礼佛偈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毗卢遮那影现中。我身影现毗卢前。头面接足归命礼(凡遇佛菩萨。只就名号更之。如遇释迦。则云释迦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释迦前等。余例知○释曰。首句。空假二观。次句。中观。第三句。喻明。后三句。总显中道○能礼。言能志心以身命归投而顶礼也。所礼。即相好光明庄严之圣贤也。圣凡互对。所能历然。感应昭着。内成假观。外为俗谛。此二性本空寂。不劳析体。内为空观。外成真谛也。帝珠。借帝释天殿上千如意珠所结之纲珠。此珠体圆而光盛。彼此互烛。众珠之光射一珠中。譬众等志心感于佛。一珠之光映众珠。譬佛心应群品。圆光互照。感应相生。能所不二。圣凡一体。岂非中道谛观。感应道交。不思议也明矣)。
  南无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此云徧一切处。谓毗卢性海。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徧一切处。乃法身佛。即我人之本觉妙性也。又云徧寂。谓周徧寂静。即法身。又翻光明徧照。报身也。即慈悲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