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或非道陵夺。鬼神禽畜四生之物。
  非道。即逆道恶道等。鬼。即神之使令者。鬼神各有应得之物。见即欺陵而夺之也。
  或假托卜相。取人财宝。如是(坊本无此二字)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不可说尽。(时本作说不可尽)今日至祷。向十方佛。尊法圣聚。皆悉忏悔。
  卜易课灼龟之类。相。视也。风鉴堪舆之类(四种邪命食。一。方口食。如曲媚豪势。通使四方等。二。维口食。如种种咒术。卜算吉凶等。三。仰口食。如仰观星宿。以自活命等。四。下口食。如种植田园。和合汤药等)。以利求利。二义。一。利上加利。二。以少本望多利。恶求亦二义。一。捶打己身以求人物。二。恃势逼人以求利。如梵网第十七轻垢罪中说。多求。是需索过分也。厌(平声)。饱也。足也(荀子。好华无厌诗。厌厌夜饮。左传。无厌将及我。又不休也。〔土〕广忏盗业竟。下发愿求成功德)。
  愿承是忏悔劫盗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宝。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馔。种种汤药。随其(时本作意)所须。应念即至。
  心若知足。事事恒足也。如意宝。翻前不与取。不道取。枉压良善取。从如意珠中。常落七宝。翻前贫寒困苦等。得上衣服。翻衣不蔽形。得百味等。翻食不充口。甘馔。美饮食也。得字。冠下三节。应念即至。言如佛国。自然化现(如云念衣衣来。想食食至等)。
  一切众生。无偷夺想。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乐惠施。行给济道。舍头目髓脑。如弃涕唾。回向满足檀波罗蜜。
  偷盗起於贫穷。及不知足。然皆无智慧。不修品者为之(无偷。翻前窃没租估。偷渡关津。不与而取。及盗取误用。偷卖良民。穿窬墙壁等文。无夺。翻兴刃强夺。虏掠资财。非盗凌夺文。少欲知足。翻前恶求多求。无厌无足)。不耽。不乐也。不染。不沾染也(翻前欺巧百端。希望毫利。常乐惠施。翻前口与心吝。行给济道。翻前他自饶。舍头等。与前割念报佛恩章呼应)。上忏身根第二盗业竟。下忏第三。身淫欲业。
  (某甲)等。次复忏悔贪爱之罪。经中说言。但为欲故。关在痴狱。没生死河。莫知能出。
  贪。是贪婪。爱(是好乐)。欲之机也。欲界之因有三。一。饮食。二。睡眠。三。淫欲。此三事。希须故名欲。持不淫戒有三等。上持。执心不起。中。下。执身不动。耽愚痴而不省。系牢狱而无逃。恩爱生死。深如河海。莫知能出。双结上两句。痴为欲因。欲因痴作。狱门常关。莫能出也。又痴欲为因。生死为果。河中常没。莫知越也(梵网云。若佛子。自淫。教人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菩萨应净法与人。而反起一切人淫。波罗夷罪)。
  众生为是五欲因缘。从昔以来。流转生死。
  释成莫知能出意也。财。色。名。食。睡。为五欲。今虽止重色。实由财食睡。以助成也(大经云。菩萨知五欲法。无有欢乐。如犬啮枯骨。如持火。逆风而行。如囚趣市。观欲如是。多诸过患)。上总说。下别明。
  一切众生。历劫生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复过於此。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如四海水(文出大经二十三)。
  多生身骨。乳血目泪。如此之多。皆以贪爱为本。致生死之久也。驳足王与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为大国。故云王舍城(出大论。言驳足者。以王足有斑驳故)。城。即灵峰所附之城(城之北门。是调达放醉象处。东北门。是身子逢马胜得初果处。又东北十四五里至鹫峰山。是说法华经。处。复过于此。经作多四海水)。哭。大哀声也。泣。小声有涕。
  是故说言。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
  (大经义云。众生本无贪等。今云何有。若本无后有者。佛菩萨等。今悉应有。如石女本无子相。虽加功力。无量因缘。子不可得。心亦如是。本无贪相。虽近众缘。贪无由生。如钻湿木。火不可得。亦如压沙。油不可得。置贪于心。如安橛于空。终不得住。足知种种因缘。不能令贪系缚于心)。
  所以经言。淫欲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鸽雀(音爵)。鸳鸯等身。若生人中。妻不贞良。得不随意眷属。淫欲既有如此恶果。是故今日至诚。求哀忏悔。
  淫欲四过。一。远离三宝。二。不孝父母。三。恒多邪见。四。虚诳求财(因日子王淫恚。佛为说女人虚诳大人之过)。鸽。是鹁鸽(唐明皇呼为飞奴)。雀。是燕雀(依人小鸟)。鸳鸯。匹鸟(雌雄未尝离。人得其一。一思而死)。等字。等取乌鹊鸠等。妻不二句。是淫报之二。贞。清白守节也。不随意者。不廉不洁。愚蒙难化。事事不遂心也。淫欲下结。忏淫欲报竟。下广举淫之罪相而忏之。
  (某甲)等。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偷人妻妾。夺他妇女。侵陵贞洁。污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浊心邪视。言语嘲调。
  梵行。净戒行也。逼。是躯义。迫。是逼迫。心怀淫秽曰浊心。邪眼偷观曰邪视。潮调。戏谑之谓(大经菩萨自言净戒。虽不与女人和合。见女人时。或共嘲调言语戏笑。或壁障外。闻女人镮钏等声。心生爱着。乃至随逐等。皆不得名净戒具足)。
  或复耻他门户污(去声)贤善名。或於男子五种人所。起不净行。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五种。是生剧。妒。变。半(大经佛叙阿难具足八种不可思议中。第四云。随我入出二十余年。于诸王剎利。豪贵大姓。见诸女人及天龙女。不生欲心。何况耻他门户等)。忏悔竟。下发愿成德。
  愿承是忏悔淫欲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净皎洁。相好光明。
  胞。胎衣也。母孕三月曰胎(诗。小弁笺。独不处母之胞胎乎)。若生西方。及十方净土。常得莲华化生。不同五浊恶世胞胎受生也。无污秽。故清净。翻前浊心。无障。故皎洁。相好光明。释现赞佛偈中。
  六情开朗。聪利明达。了悟恩爱。犹如桎梏。观彼六尘。如幻如化。於五欲境决定厌离。乃至梦中不起邪想。内外因缘。永不能动。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具足六神通。故六情开。不为六尘惑。故六情朗。愿六识成妙观察智。常行六妙行故。耳聪。鼻舌身利。眼明。意达。即三慧明。三达朗矣(开朗字。翻前关狱没河文)。在手曰桎。在足曰梏(观尘如幻等者。如五百太子。一时集坐莲华池边。各见形容水底影现。顿悟诸法如幻如化。如梦所见。水中形体。无有真实。出家修道。皆得道果。前云五欲因缘。至此离矣。不邪想。翻前邪视)。
  前已忏悔身三业竟。今当次第忏悔口四恶业。
  先结前身三。今当下。起后口四。恶口。妄言。绮语。两舌也(报恩经云。夫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应知一切众祸。皆从口出)。持口戒有三等。上。非法不言。中。下。不犯。口四业。若向三宝边造。其罪更重(报恩云。父母者。三界内最胜福田。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如昔维那。因病僧索酥油。那便骂言。汝何不啖屎尿。因此九十亿劫堕作汪水中虫。余如梵网经说)。
  经中说言。口业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鸺鹠鸲鵅鸟形。闻其声者。无不憎恶。
  鸺鹠。是食母怪鸟。所谓枭也。江东呼为鸲鵅。一鸣即两。恶声多淫。故闻者皆恶。
  若生人中。口气常臭。有所言说。人不信受。眷属不和。常好斗诤。口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今日至诚归依三宝。皆悉忏悔。
  口赞佛法。常出青莲华香。今恶口污人。故口气常臭。恶口。不信因果。令人动念。故招报。后虽生人中。人亦不信其言。不惟远朋。近友至亲亦不和。常好句。释不和义。此先明口业之恶果。下次第忏悔四。初忏恶口。先总标。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恶口业。於四生六道造种种罪。出言粗犷。发语暴横。
  恶口者。怨言。毒骂咒咀。不可闻之语也。犬不可近曰犷。喻丑恶粗强语(汉叙传犷犷亡秦。灭我圣文。颜师古〔白〕粗恶貌)。次别二。初人世。
  不问尊卑。亲疎贵贱。稍不如意。便怀嗔怒。骂詈毁辱。猥(音委)亵(音雪)秽恶。无所不至。使彼衔恨。终身不忘。连祸结雠。无有穷已。
  承上两句来。道俗一体。若不问尊卑等。恣口犷语无礼也。亲疎。是人咸有。不问亲疎。是无仁也。贵贱。高卑定分。不问贵贱。无义也。略不如意。便怀嗔怒。不智也。因心怀怒。口骂詈人。则口无信言。可知。由一口过。五常皆丧。岂可不慎哉。猥。杂也。亵。轻嬻也。秽。污也。难尽形容。故云无所不至。由此致人之怒也。凡口含物曰衔(众生衔恨。自害其身。如骡怀〔好〕自害其躯。亦如芭蕉。生实则枯)。连[示*(囟-乂+古)]结雠。义该横竖。横则结怨于四方。竖则连[示*(囟-乂+古)]于旷劫。故无穷已。
  又或怨黩(音毒)天地。诃责鬼神。贬斥圣贤。诬污良善。如是恶口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二。阴间。黩。垢也。如嗔天骂地。咒雨诃风等。贬。谪也。斥。呵也。构恶捏丑。污人清名。故云诬污。如是下。双结。恶口招多头报(报恩经。均提比丘。由过去毁骂圣贤。堕在白狗。闻身子说法。寻能改悔发愿。得遇善友。罪毕。得生人中。遇佛得漏尽。是故当念善友及佛恩。又鹿母夫人为幼女时。以一恶言辱母云。喻如畜生。以是恶口因缘。五百世生鹿腹中。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止烧一世。恶口炽火。烧无数世。火烧世财。恶口烧圣七财故)。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妄语业。作种种罪。意中希求名誉利养。匿情变诈。昧心厚颜。
  二。妄语业。全无影响。捏妄造言也。希。欲也(大经云。出家人三欲。一恶欲。欲为一切大众上首。说法信受。大得供养等。二欲令四众。知我得初住。至四无阂智。为利养故。三欲欲。比丘欲生梵天。乃至剎利家。得自在故)。匿情。藏实也。隐其实情。矫设虚诳也。变诈。转变虚诈也。昧心。瞒昧天理。欺心人也。厚颜。颜甲坚厚。面无惭色者。此匿情二句。一章大旨。下释文五。一总释。
  指有言空。指空言有。
  大经云。如人遥见篱间牛角。便言见牛。见云。便言见雨。见身口业。便言见心。虽不实见牛雨与心。俱非虚妄。若全无影响。而妄造说。罪不可胜言。戒诸戒诸。二。约一身六根助成释。
  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
  首二句。出梵网经。菩萨戒十重中。第四妄语。是眼根助成妄语也。耳未尝闻声。鼻未尝闻香。皆妄曰闻。闻者。谬云不闻。此耳鼻二根。助成妄语也。
  知言不知。不知言知○作言不作。不作言作。
  舌能知味。意能知法。此舌意二根助妄。身根能作善作恶等。此身根助妄语也。
  欺誷贤圣。诳惑世人。
  结。如上六根助妄。上以欺誷圣贤。下以诳惑凡愚(楞严经云。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诸佛。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至於父子君臣。亲戚朋旧。有所谈说。未尝诚实。致使他之误加听(平声)信。亡家败国。咸此由之(由之。南藏作之由)。
  三。明能害家国。至亲莫如父子。因妄语故。从中间隔。惑动信从。各相加害。致亡家之[示*(囟-乂+古)]。至义莫如君臣。因肆奸扇惑。玄相加害。致败国之灾。其余同姓之亲。异姓之戚。齐心之朋。旧交之友。无不以妄语鼓动。酿成冤[示*(囟-乂+古)]也(有所二句。正妄语。有所谈说。语也。未尝诚实。妄也)。误。谬也(荀子误于乱说是也)。听信。谓听信其言以为实也。妄语如簧。而人不察。倾心信之。至使大而邦国(天子诸侯境宽为国)。中而身家(卿大夫以下境狭为家)。小而往来朋旧。无不因妄语为端而废之。造妄语。本为希求名利。小不过利一身。大不过肥一家。能使天下误从。遂成大患。其罪当何如哉。
  或假妖幻。每自称赞。谓得四禅。四无色定。安那。般那。十六行观。
  四。妄云得世间果。妖幻者。假借外道妖邪虚幻之术。以惑人也(每自称赞。直贯到皆至我所。谓得二字。直贯到不退菩萨)。得四禅。言得四禅天定也(色界共十八天。初禅至三禅。各三天。四禅九天。宗镜云。一。作异计。忻上厌下而修。是外道禅。二。信正因果。亦以忻厌而修。是凡夫禅。三。了生空理。证偏真道而修。是小乘禅。四。达人法二空而修。是大乘禅)。四无色定。谓得四空天之禅定也(一。空无边处定。二。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四。无色界空天。故云四无色定。安那般那。解见前)。十六行观者(论曰。初根处。名为暖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如是所修。能烧烦恼薪。圣道火前相。如钻火位。初暖相生。能具观察四圣谛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能趣四实理。故名行。或时从理得名。即十六谛。一。观苦谛下四行相者。一。无常。五阴因缘。新新生灭故。二。苦。观五阴。无常所逼故。三。空。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四。无我。五受中我我所。不可得故。二。观集谛下四行相者。一集。烦恼有漏。能招苦果。二。因。观六因生苦果。名因行。三。缘。观四缘生苦果。名缘行。四。生。还受后有五阴身故。三。观灭谛下四行相者。一。尽。观涅盘种种苦尽。二灭。观涅盘烦恼火灭。三。妙。涅盘。于一切法中第一故。四。离。以涅盘是离世间生死法故。四。观道谛下四行相者。一。道。即三十七品。能至涅盘。二。正。三十七品。非颠倒法。三。迹。三十七品。是一切圣人去处。四。乘。以道品能运行人。至三解脱故。总上观四圣谛。修四行相。四四。成十六行观。行者。修此暖已。次起顶法。犹如山顶。人不久住。若无诸难。必过此山至於彼山。若遇诸难。即便退还。若无诸难。必到于忍。既入忍位。於四谛境极堪忍故。次起世第一法。世中超胜故。如是观四谛境。总修十六行观。渐近见谛善根。无即缘欲界圣谛境。而生无漏法忍。此忍。名为法智)。下。第五妄云得出世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