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得须陀洹。至阿罗汉。得辟支佛。不退菩萨。
至字。该括二果三果。乃至菩萨。俱名得果。须陀洹。此云预流(初果)。斯陀含。此云一来(二果)。阿那含。此云不来(三果)。阿罗汉。此云无生(四果)。辟支佛。此云独觉。更侵习气。比四果根偏利。不退菩萨。转不退转法轮之上士也。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不生三恶道。二。行不退。不生边地。根具男身。三。念不退。能知宿命。
天来。龙来。鬼来。神来。旋风土鬼。皆至我所。显异惑众。求其恭敬。四事供养。
天。谓三界诸天。龙。虽畜类。毕竟成佛(佛於方等会。授龙王记云。第一悲心怜愍者。当得作佛称其意。彼等观察世间已。当得作佛号无怨。复授迦楼罗王记云。彼佛国土无恶趣。具足身相离八难。彼佛同名普端正。其劫名曰须弥幢)。神。鬼。可知。旋风。即鬼阵风。土鬼。即乡土中之鬼(我字。与前每自字呼应。末三句。结出妄意。不过显异惑众耳)。求其二句。应上希求名誉利养意。四事。即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涅盘经名四爱)。
如是妄语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总结上三节。明妄语业竟。下忏第三绮语业。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绮语业。作种种罪。言辞华靡(上声)。翰墨艳丽。文(去呼)过饰非。巧作歌曲。形容妖冶。模写淫态。使中下之流。动心失性。耽荒酒色。不能自返。
绮语者。巧言善谑淫词艳曲等。华。光彩也。靡。奢侈也。翰。书词也。精彩动人为艳(韩诗。光艳万丈高)。丽。美丽也。文过。装饰其过。自谓无过也(语云。小人之过也必文)。饰非。文饰其非也(史记。商纣。智足以拒〔拣〕言足以饰非)。妖。女态也。冶。装饰也。模写。形容也。谥法。好乐怠政为荒。
惑恣任私雠。忘其公议。使彼忠臣孝子。志士仁人。强(平声)作篇章。文致其恶。后世披览。遂以为然。令其抱恨重(平声)泉。无所明白。如是绮语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因纵私雠。用绮语。忘公论。使。设使也。强作。多作也。文致。以文法致人于罪也。又致至密也。言文案整密(严延年传云。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文对义言。四句分别。有文有义。常人用之。无文有义。智者用之。有文无义。昧者用之。无文无义。迷者用之(大忏第三九种恶报中云。喜作妄语传人恶者。死入地狱。烊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耕之。罪毕得出。生鸲鵅中。人闻其声。无不惊怖。皆言变怪。咒令其死等)。如是下。结。下。第四忏两舌罪。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两舌业。作种种罪。面誉背毁。巧语百端。向彼说此。向此说彼。唯知利己。不顾害他。谗间君臣。诬毁良善。使君臣猜忌。
面是背非。彼此传言构衅者。皆两舌也。上总明两舌。谗间下。别开。君臣相合。因佞舌谗言以间离之。良民本善。或诬言以毁坏之。猜。疑也。忌。憎恶也。
父子不和。夫妻生离。亲戚疎旷。师资恩丧。朋友道绝。
父慈子孝之家。鼓两舌以斗之。故不和。夫妇同心之室。扇彼此异语以离之。内亲外戚。本是稠密。由谗言中起。致亲者疎而戚者远也。疎。阔也。旷。远也。资。养也。师长每事利益於徒。智慧与善业皆从师口长养。故师恩难报(慨古录云。昔智正法师。住终南山圣相寺。二十八年。不涉世缘。凡所着作。弟子智现执纸笔立侍。随出随书。曾不赐坐。一日足跛心闷。不觉仆地。师犹责之曰。昔人翘足七日。汝今才立颠仆。心轻故也。今者因。师一语呵及。则终身不近。悲哉。昔古灵禅师行脚回。值本师浴。令其揩背。灵抚背曰。好〔座〕佛殿。只是无佛。师张目视之。灵曰。佛虽不灵。且能放光。师诵经次。灵作偈曰。世界许大不肯去。钻他故纸亦何为。师曰。汝发言有异。曾见什么人来。灵曰。某甲曾见百丈大师。师普集大众。请弟子登座。灵即升座告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本师豁然大悟。礼拜起云。何期老朽。得闻至教。如此师资。恩岂得丧)。道绝之道。时作义。论语朱注。朋友有通财之义。其义则浅溥。该世出世间。互相指引实相妙道。斯道则弘(自谗间至此。总一节)。
至于交扇二国。渝盟失欢。结怨连兵。伤杀百姓。如是两舌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发露求哀。皆悉忏悔。
上明两舌动一国一家之[示*(囟-乂+古)]。此出两舌动两国之乱。伤戕百姓。其[示*(囟-乂+古)]何如。扇。吹扬也。动也。助也。两国交欢。以两舌风。吹动其嗔火。发扬斗语。故有渝盟等事。或彼此先有不平。因两舌以发动之。助成之。(如苏秦张仪之类)渝。变也。因两舌而变前盟约也(桓元盟曰。渝盟无享国)。如是下总结。披诚忏悔竟。下愿成口四善业。
愿(某甲)等。承是忏悔。口四恶业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八音声。得四辩才。常说和合利益之语。
文分四。一。如实语(翻妄言)。佛有八音(出显扬论)。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悞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四辩者。应答如流曰辩(有四种。一义辩。知诸法义。了了通达。二法辩。诸法名字分别无滞。三词辩。辩说无阂。令各得解。四乐说。十二部经。随根性为说)。巧应物机曰才。二。和合语。(翻前两舌)昔造口业。由无智慧辩才。今说和合。及利益彼此语耳。
其声清雅。一切乐闻。善解众生。方俗言语。
三。柔软语二。初。宫商清雅。闻者爱乐。二。和适语。闻者适悦亲近。四方风俗。华夷土音。乃至九天禽语。九地兽言。皆善解之。亦能道彼杂言以博济焉。
若有所说。应时应根。令彼听者。即得解悟。超凡入圣。开发慧眼。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四。正直语(能翻绮语)。华齿菩萨。以齿布施。不退菩萨。及善面王等。以舌布施。大士尚以齿舌布施。宁惜唇吻不随时随根。令得开悟乎(大疏。说者听者。有二种四句。一。唯说无听。离佛心外。无别众生故。二。惟听无说。离众生心外。无别有佛故。三。说听双存。以心佛不阂众生现故。四说听双寂。生佛相即。互夺互亡故。又一。众生全体佛心中。果门摄法无遗。二。佛全在众生心中。因门摄法无遗。三。生佛互纵。因果交彻。四。生佛互夺。二位齐融。忏悔二句。双结两文。以起归敬三宝。礼合三拜。如三皈式。三称三礼。今不尔者。未达语义故)。
前已忏悔。身三口四业竟。今当次第忏悔。六根所作罪障。
忏身口恶业竟。将完余障。次第举六根忏悔。先结前。今当下。起后。文分六。初眼根。
(某甲)等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眼为色惑。爱染玄黄。红绿朱紫。珍玩宝饰。或取男女长短黑白之相。姿熊妖艳。起非法想。
眼所对色二。一无情色。二有情境。珍玩宝饰。是尊重色也。恣熊句。形容女色。非法想。邪心也(心地观云。见色等五尘。心即染着。是人不知烦恼根本。如狂犬被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大经云。系心无常不净。见色不着。如虚空。於可爱色不贪。不爱色不嗔。菩萨亦然)此是忏法。故教人除眼等。所对法。若论本分。对亦不恶。古人云。真心无住。真照独存。真性绝攀缘。真见不由境。真智无碍。真慧无边。上合诸佛本源。下契群生心地。所以道。处处真。处处真。尘尘尽是本来人。
或耳贪好声。宫商弦管。妓乐歌唱。或取男女音声。语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
耳所闻声二。一。无情声。二有情声。宫。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商(金行之音)五音中。之最清者。(其气遒劲。雕落万物)妓乐。女乐也。啼。泣也。
或鼻藉名香。沉。檀。龙麝。郁金。苏合。起非法想。
鼻所嗅香二。无情香。有情香。具法华经。六根功德章。沉香。檀香。龙涎香(出大石国。其龙多蟠于洋中之大石。卧而吐涎。众鱼聚而[口*替]之。人设网取焉。能发众香。故用之)。麝。如小麋。人逐。则自升高岩。举爪踢出脐香。就系。两足保其脐以自珍重。郁金。芳草也(十二叶。为百草之英。生秦国。二三月始华。状如红兰。四五月采)。苏合。紫赤色。似紫真檀(极芬芳。重。如石烧之。灰白者佳)。
或舌贪好味。鲜美甘肥。众生血肉。资养四大。更增苦本。起非法想○或身乐华绮。锦绣缯縠(音斛)。一切细滑七珍丽服。起非法想。
舌贪滋味二。一。他身血肉。二。自身四大(一。地大。坚凝质碍。二水大。润下滋爱。三。火大。炎上生嗔。四。风大。鼓钥躁动)。杀他身分。养己四大。来生益多怨害。故曰更增苦本(楞严云。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等)○身贪细滑。绮。缯也(师古曰。细绫也)。锦。织文也。以五色线织之。绣。五彩刺文也。縠。绉纱也。七珍丽服。七宝庄严美丽之服也。
或意多乱想。触向乖法。由此六根所造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祷(南藏作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意贪法尘。乱想。则不能入定。乖法。则不能入妙。由此下总结。忏六根罪竟。下发愿求成六种功德。
愿以忏悔眼根功德。愿令此眼。彻见十方诸佛菩萨清净法身。不以二相。
初眼根。大经云。见有二种。一。眼见。二。闻见(诸佛眼见佛性。如掌中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若见如来所有身业。是眼见。若观如来所有口业。是闻见。若见色貌。一切众生无与等者。是眼为治闻音声。微妙最胜。不同众生所有音声。是闻见。详如经说)。不二相者。无眼色二相也(净名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见诸法不以二相。释曰。不为色作精粗二相)。
愿以忏悔耳根功德。愿令此耳。常闻十方诸佛贤圣所说正法。如教奉行。
二。耳根。正法。即经教也。清凉云。闻经有十益。一见闻。二发心。三修造。四顿得。五灭障。六摄位。七起行。八称性。九转利。十速证。
愿以忏悔鼻根功德。愿令此鼻。常闻香积入法位香。舍离生死。不净臭秽。
三。鼻根功德(维摩经。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香气。比十方诸佛人天之香。最为第一。香积佛。无文字说法。但令菩萨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故愿闻香积。入法位香。又如来菩萨。身诸毛孔皆香)。
愿以忏悔舌根功德。愿令此舌。常餐法喜禅悦之食。不贪众生血肉之味。
四。舌根功德。五食中。法喜禅悦二食为上(增一云。出世五食。禅悦食。愿食。念食。解脱食。法喜食。维摩云。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食)。不贪众生血肉。则秽味除而甘露就也。
愿以忏悔身根功德。愿令此身。披如来衣。着忍辱铠。卧无畏床。坐法空座。
五。身根功德。修如来寂灭法。有佩服义。故如衣。忍辱。是坚固义。故如铠。铠。金甲也。处众无畏。是安乐义。故如床(法华经法师品云。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大经云。大菩萨施床时。愿令一切众生。得天中天所卧之床。得大智慧。坐四禅处。卧于菩萨所卧之床。得安隐床。离生死床。成大涅盘。师子卧床。无上床。忍辱床。无畏床。清净床。善法床。右胁卧床)。四空禅。是静定义。故如座(心地观云。上根菩萨。常於露地长坐不卧。中根菩萨。於枝叶中常坐不卧。下根菩萨。于石室中常坐不卧。如是三根出家菩萨。坐三种座。余如经说)。
愿以忏悔意根功德。愿令此意。成就十力。洞达五明。深观二谛。空平等理。
六。意根功德。意根暗了。如幽室见。十力(详现前十力无畏文中)。愿意根成就。五明者。大论云。一。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技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穴)。四。因明。(考定邪正。研核真伪)五。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此五明。愿意根洞彻了达(五地菩萨。觉内五明。若外五明者。前四是同。第五名符印明)。二谛者。一。世俗谛(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如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治恶。显地狱之苦。皆俗谛也)。二。第一义谛(彰本寂之理。一性混然。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指万有即真如。会三乘归实际。皆依真谛也)。此二谛及空平等理。俱愿深观。(大经云。二谛实一。方便说二。如人醉未吐。见日月转。谓有转日。及不转日。醒人但见不转。不见於转。转二为粗。不转为妙)空平等理者(小乘析观。乃是作意。先破人执。次破法执。然后会入空平等理。大乘体观。人法无殊。空非前后。故曰平等。然。由平等空。方证平等理也。若人法双空。谓之俱空。俱空亦空。即平等空)。空观化道带空入假。道观双流。双流。即平等也(涅盘云。若诸菩萨。修慈悲舍。得一子地者。修舍心时。复得何地。答。修舍心时。得住空平等地。如须菩提。住空平等地。不见有六亲知识。及怨憎中人。乃至阴界入。众生寿命。譬如虚空。无六亲等故。一切诸法亦然。其心平等。如彼虚空。何故。善修诸法空故。从此一空。便有十一空等。菩萨得十一空。即住空平等地。华严疏云。万行亡照而齐修。顿渐无阂而双入者也)。
从方便慧。入法流水。念念增明。显发如来大无生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