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障学六度四等烦恼。
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四等者。楞伽经。字语身法。四者与我同等。字等者。一切如来佛名字无别。语等者。六十四种梵音无差。身等者。诸佛法身相好是同。法等者。我彼同得菩提分法。四者等无差别。故云四等。
障学四摄法广化之烦恼。
四摄法者。妙玄云。一布施摄法。谓乐财者以财施。乐法者以法施。二爱语摄法。谓以软语随顺安慰一切众生。三利行摄法。谓随起身口意行令各沾利益。四同事摄法。谓和光同事。令其各得沾益。故得广化。
障学大乘心四弘誓愿之烦恼。
大乘四弘誓者。行愿品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誓愿弘深。故为大乘。
障学十明十行之烦恼。
十明者。华严云。一知一切众至业报。二知一切众生寂灭。三知一切惟是实相。四能以无量声坏染着。五能以方便受生。六舍离一切想受。七知一切法非想。八知一切法非无想。九知一切有法本无有生。十济度一切众生○十行者。一欢喜行。谓始入法界不为邪动。二饶益行。谓常化众生使得法利。三无嗔恨。谓常修善法。谦下恭敬。四无屈挠。谓行大精进。令一切至究竟涅盘。五无碍乱。谓不为无明之所失乱。六善现。谓生生常在佛国中生。七无着。谓于我我所一切皆空。八尊重行。谓成就难得善根。九善法行。谓说法授人成佛轨则。十真实行。谓二谛非如亦非非相。
障学十回向十愿之烦恼。
十回向者。别教云。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以无想心。常行六道而入果报。不受而受。二不坏回向。谓观一切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三等一切诸佛回向。谓三世佛法一切时行。四至一切处回向。谓以大愿力。入一切佛土。供一切佛。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谓以常住法。授与前人。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谓行无漏善。善而不二。七等观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谓观善恶无二一相。八真如相回向。谓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无。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谓以般若照三世诸佛。是一合相。十入法界无尽回向。谓觉一切法中道无相○十愿者。行愿品云。一者礼敬诸佛。无限善根愿。二者称赞如来。爱法增上愿。三者广修供养。亲近增上愿。四者忏悔业障。护法神通愿。五者随喜功德。自证正智愿。六者请转法轮。令他解了愿。七者请佛住世。摄受正法愿。八者常随佛学。广利群生愿。九者恒顺众生。荷负众生正法愿。十者普皆回向。如说修行愿。
障学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烦恼。障学五地六地七地诸知见烦恼。障学八地九地十地双照之烦恼。
初地菩萨。见自身真如佛性。名见道位。从二地至七地。是修道位。犹有功用而修其行。从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十一地。等觉位中普贤行方终。十二地。是妙觉佛果。别教云。一欢喜地。达佛境界。二离垢地。身心清净。三发光地。净极明生。四焰慧地。明极觉满。五难胜地。功行超越。六现前地。性净明露。七远行地。随方应化。八不动地。一真如心。忍智自如。九善慧地。发真如用。道力自在。十法云地。慈阴妙云。大智圆明也○又由证圣位故欢喜。身心清净名离垢。智已生明名发光。妙解廓然名焰慧。功行超越名难胜。通达真俗名现前。随方应化名远行。忍智同如名不动。道力自在名善慧。大智圆明名法云。已履佛境。种种功德。从此发生。故名地○双照者。永嘉集云。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又有真俗二谛注云。空智照真为实。假智照俗为权。此真俗二谛。空假二智双照。权实双显。故名双照。地者。蕴积前法。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谓之地。
障学佛果百万阿僧祇诸行之烦恼。
阿此云无。僧祇此云数。合言无数。如释迦历三祇。又九十一劫。方成佛果。若障学诸行。未免烦恼。一切业障。忏悔俱完。又伸发愿。
如是行障无量无边。今日致祷稽恳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忏悔。愿皆消灭。
发愿总忏已竟。下承前申愿。
愿藉此忏悔。障於诸行一切烦恼。所生功德。愿在在处处。自在受生。不为结集业行之所回转。以如意通。於一念顷。徧至十方。净诸佛土。摄化众生。於诸禅定甚深境界。及诸知见。通达无碍。心能普周一切诸法。乐说无穷。而不染着。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令此烦恼及无知结习。毕竟永断。不复相续。无漏圣道朗然如日。
身如意通。见前六通内。摄化众生。即说法广化也。以下直至方便自在等。俱是具足神通力○修诸小乘善法。人天小果。是为有漏之因。于圣道尚有渗漏故也。若为了生死而行菩萨道。修无余涅盘妙果。是为无漏圣道。无漏者。于大乘法。更无遗漏之谓○朗然者。开悟无漏之义也○又无漏圣道。正指上文见佛闻法。值贤圣僧。乃至于十地等妙阿僧祇等。悉皆名为无漏圣道。以忏悔故。烦恼既尽。圣道朗然。如杲日丽于中天。无幽不烛者也。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礼佛结愿)。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某等略忏烦恼障竟。今当次第忏悔业障。
上文三障。总分三大段。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今忏烦恼已毕。故云云○此处忏悔业障。
夫业者。能庄饰世趣。在在处处不复思惟。求离世解脱。所以六道果报种种不同。形类各异。当知皆是业力所作。
能庄饰者。但能庄严光饰于六道。所以在在处处○庄者庄严。饰者修饰。此句言凡夫作业繁多。勤勤无怠。似有庄严修饰之象也。世者。如造三毒十恶等之罪业。庄严地狱三涂之世趣也。纵行五戒十善等之善业。生于天上人间。犹为世趣。未能出世而超三界故也○不复思惟者。不修戒定慧。乃至不求无上菩提故云○业力所作。即庄饰世趣之所感也。力造恶业故云○业力者。众生之业力也。与下文业力甚深不同。业力甚深。乃佛之业智力也。
佛十力中。业力甚深。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
佛十力者。谓佛应正等觉。有十种实智见力也。详见后十力无畏处○业力甚深一句。引例凡夫业力之甚深也。六道众生。自家业力不同。诸佛无上菩提。莫非善业。功德智力之所成就。故云甚深。当知凡夫不得圣道。皆是恶业惑力之所障蔽故。亦是甚深可知之也。所以若好若歹。无不于此善恶业力之所惑。众生不知。故起疑惑也。下先举疑惑之由。
何以故尔。现见世间行善之人。触向轗轲。
何以者。征起何以起惑。下释成○坎。险也。坎险。多迍之貌。触向轗轲所为之事。多不如意也。
为恶之者。是事谐偶。谓言天下善恶无分。
肉眼凡夫。不能了知三世事故。所以便言善恶无分云云。
如此计者。皆是不能深达业理。
即下三世善恶因缘果报等。谓之业理。
何以故尔。经中说言。有三种业。何等为三。一者现报。(现生之报)二者生报(来生之报)。三者后报(多生后不定之报。下出意)。现报业者。现在作善作恶。现身受报(现受苦乐等报)。生报业者。此生作善作恶。来生受报(来生受苦乐等)。后报业者。或是过去无量生中作善作恶。於此生中受。或在未来无量生中受。
引经言三种业。有现报有生报有后报。正见过去有业。所以有后报。总归重下文云过去既有如此恶业一句。观上文。当知皆是业力所作一句可见○经言至或在未来无量生中受止。
若今行恶之人。现在见好者。此是过去生报后报善业熟故。所以现在有此乐果。岂关现在作诸恶业而得好报。若今行善之人。现在萦苦者。此是过去生报后报恶业熟故。现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报。岂关现在作善而招恶报。
若今者。详明上文。若如也。若今云云。行恶之人。行善之人。二段正发明经中现报生报后报义意而释之○此段文理甚妙。世人正当此处着眼。此全重在业字看。不必重在报上看。当知有二义。若就前生善业已熟。今受乐果。是过去生报。若或多生已前善业已熟。现得受乐。必非现作恶因而反得善果也。下行善一节例上可知。此释上行善行恶等二种之疑也○现在善根力弱。不能胜过去极重恶业。苦报岂能除灭。故曰不能排遣。
所以然者。现见世间为善之者。人所赞叹。人所尊重。故知未来必招乐果。过去既有如此恶业。所以诸佛菩萨教令亲近善友。共行忏悔。见善知识。於得道中则为全利。是故今日至诚。归依於佛。
此正释前意○过去既有如此恶业一句。正与上文六道果报。种种不同。形类各异。当知皆是业力所作等语照应。所以此处。只重在业。不重在报。报特带言之耳。且此处。原是忏悔业障。后面另有忏悔报障。文理显然可见矣。
某等无始以来至於今日。积恶如恒沙。造罪满大地。舍身与受身。不觉亦不知。
此下广举业相而求忏悔。与上七种方便之心。反观照应。细玩可知○梵语殑伽。此云天堂来。又云恒河。从高处流下故。广一由旬。长不知其数。沙细如面。如佛说法有多数者。即以恒河为喻云耳○舍身受身者。谓生生死死。舍此一身。又受一身也。身世间隔。不啻醉梦。即此所舍所受之身。且不自觉其来因。又安知过去所作恶业。故曰不觉亦不知。前文云过去既有如此恶业。是一句总话。下文正一一说出人身中过去诸恶业。如作五逆造阐提等皆是也。
或作五逆深厚浊缠无间罪业。或造一阐提断善根业。轻诬佛语谤方等业。破灭三宝毁正法业。
深厚浊缠。极重莫解之意。阐提者。一向修证。因疑惑而生恶相恶法。除去善心。故名阐提○梵语一阐提。此云信不具。拨无因果之人。所以谤佛谤法也。
不信罪福起十恶业。迷真反正痴惑之业。不孝二亲反戾之业。轻慢师长无礼敬业。朋友不信无义之业。或作四重八重障圣道业。
不信直至下文。俱是断善根之罪业也○十恶者。身三口四意三恶业是也。迷真反正。谓之迷真心。反正道也○四重者。杀盗淫妄。波罗夷根本罪有四也。波罗夷。此云极重罪。比丘有四波罗夷。比丘尼有八罗夷。前四重与比丘同。第五男身触。六于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话共行。身相依相期。七覆他重罪。八随所举大僧供给衣食○波罗夷。又云弃。若犯此四重八重者。永弃佛边地外。犹如大海。不受死尸。故云弃。是之谓波罗夷。
毁犯五戒破八斋业。五篇七聚多缺犯业。
五戒有在家出家二种○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犯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破此五禁。谓之毁犯○八斋者。每月有八斋日○五篇七聚者。戒律之篇目也。僧祇云。五篇者。一夷二残三提四尼五言。为五篇。夷者。四波罗夷重罪。比丘四条。比丘尼八条。残者。十三僧残。比丘十三条。比丘尼十七条。提者。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比丘百二十条。比丘尼一百八条。尼者。四提舍尼。比丘四条。比丘尼八条。吉者。突吉罗。即一百众学。比丘一百条。比丘尼一百条。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七聚者。一弃。二众残。三丑恶。四堕。五可呵。六恶作。七恶说。破此等戒。则为多缺犯业。
优婆塞戒轻重垢业。或菩萨戒不能清净如说行业。前后方便污梵行业。
优婆塞。此云近事男。谓在俗亲近三宝。尽寿持五戒者也。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又报恩经云。优婆塞有五戒。一不得贩卖畜生。二不得贩卖弓箭刀杖。三不得沽酒。四不得压油。天竺麻有蛊故。五不得大色染业。外国染皮伤虫○四分云。前四波罗夷法。十三僧伽婆尸妙法。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九十波逸提法。四波罗提提舍尼法。一百众学法。七灭诤法。比丘所受。此皆属比丘戒。若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出梵网经○前后方便。即大小便利。或不依律规所行故也○梵行净行也。污秽清净之行。安得无业。
月无六斋懈怠之业。年三长斋不常修业。
每月六斋日。初八二十三日。天王使者巡案善恶。十四二十九日。天王太子巡。十五三十日。天王亲巡○年三斋月。正五九月是也。天以大宝镜。照四大部洲。正五九此三月。正照南赡部洲故。宜持斋修福。
三千威仪不如法业。八万律仪微细罪业。不修身戒心慧之业。
纂要云。三千者。四重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一百众学。七灭诤。共成二百五十戒。各有行住坐卧四威仪。合为一千。循三世为三千○八万律仪。首楞云。四威仪中。各有二百五十戒。成一千。对三聚戒各一千。成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贪嗔痴等分。为八万四千。细行亦即此。但言其八万者。举大数耳。
春秋八王造众罪业。行十六种恶律仪业。於诸众生无愍伤业。不矜不念无怜愍业。不拔不济无救护业。心怀嫉妒无度彼业。於怨亲境不平等业。
八王日。提谓云。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八日。天地鬼神阴阳交代。故言八王。四天王案行。以比诸天民隶。有福增寿。有罪减算。若冒冥无知。不预作善。收付地狱。如来拔苦。劝修斋戒。令其得乐○十六种恶律仪业者。一屠儿。二魁侩。三养猪羊。四捕鱼。五猎师。六网鸟。七捕蛇。八养鸡狗。九咒龙。十作贼。十一捕贼。十二狱吏。十三淫女家。十四沽酒家。十五洗染家。十六压油家○嘉善而矜不能。即爱老怜贫之事也。乃至拔济救护等事。一总不为者。此皆不善业力之深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