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第四观如来身。
  四如来观行○以此观如来身。直须常如佛学。常如佛心。能作是观者。当知吾身亦同如来。岂独如来为如来身哉。
  无为寂照。
  无有少法。故曰无为。永嘉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是也。寂照者。譬如明镜照物。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辨。皆是实性自尔。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为众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计有心。心便成境。所以有四句百非。妄生许多见解。无为寂照。自然离绝百非。不动心相故也。所以者何。以即心无心故。心恒是理。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故。不动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众生不生。不动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圣。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纯一道清净。更无异法。
  离四句绝百非。
  离四句绝百非者。大明觉慧之中。念念清净。一切邪妄知见不生。此即如来清净法身也。本无四句百非之想。又安有所谓离之绝之耶。特世人视之。见为如来离之绝之耳○四句者。但举一对。或举一字。便成四句。即如有无对作四句者。如云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成四句也。一异二字。或断常二字。俱可成四句○楞严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百非者。法教数云。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四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也。即就上有无对作四句者言之。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此是本四句也。复此四句。每句有四句。有中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又无中四句者。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又亦有亦无中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又非有非无中四句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如上四句。每一句成四句。则成四四十六句。此是末四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则成四十八句。此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则成百句也。余法四句皆仿此。
  众德具足湛然常住。
  众德。即万行感报。百福庄严。具足圆满。故曰具足。湛然常住者。即如来万亿圆满之报身也。湛然即湛寂。常住者。即常住不动之谓也○又湛然常住者。如宗门统要云。佛光如满禅师。因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在世。佛今在何处。师云。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在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帝又问曰。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知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师曰。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虽复方便入於灭度。慈悲救接。未曾暂舍。
  方便入灭而不舍救接。所谓他方此土。分身无数。皆如来化身也。别有示现而人不识耳。非真入灭。故曰未曾暂舍。
  生如是心。可谓灭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至诚。求哀忏悔。
  生如心三句。总收缴上与四种观行。以为灭罪作前方便等语相应。以此四心。总申忏悔。则无罪不灭。无福不生也○上明四种观行忏悔已竟。下复重举烦恼障道因缘。重求忏悔。盖因烦恼深厚。慧眼即盲。障道因缘。从兹而起。烦恼一起。种种善法。悉为障蔽不生。故云起障等云云。文在后面。
  某等无始以来。至於今日。长养烦恼。日深日厚。日滋日茂。覆盖慧眼。令无所见。断除众善。不得相续。
  业力覆蔽。纵善法在前。而心境俱违。自然断除众善。一切善法俱障。如下文所云皆是耳。
  起障不得见佛不闻正法不值圣僧烦恼。起障不见过去未来一切善恶业行出离烦恼。障受人天尊贵之烦恼。
  人天尊贵。以异三涂微贱之比。人天之天。欲界诸天也。
  障生色无色界禅定福乐之烦恼。
  色为色界天。无色为无色界天。色界禅见下四禅定内。无色界禅。具见后八解脱九空定中○禅定福乐。禅法要解云。得初禅相云何。答曰。离生喜乐。先以正念呵止五欲。深入一心。有觉有观。离不善法。得未到地。身心快乐。证初禅相。转复增胜。身心轻安。嗔处不嗔。喜处不喜。世间八法。所不能动。至于衣服饮食等。心不贪着。但以诸善功德为贵。得初禅已。进求二禅○二禅厌患觉观。何以故。如欲界五欲五盖。令心散乱。初禅觉观。[女*(巢-果+(离-蹂))]乱定心。亦复如是。即用无漏初禅呵责觉观。内得清净定生喜乐。入于二禅。问云何是二禅相。答曰。以无觉观动故。内心清净。如水澄清。无有风波。星月诸像。悉皆照见。定生喜乐妙胜。初禅喜乐。从离欲生。此中喜乐从初禅定生○得二禅大喜。然心变着喜生诸结使。以是喜故为烦恼本。况喜为粗乐。今欲舍粗而求细乐。故言离喜。更入深定以求妙乐。问云何是第三禅乐。答世间最乐。无有过者。粗者为喜根。细者为乐根。譬如极热得清冷水。持洗手面。是名为喜。入清凉地。举身沐浴。是名受乐。既得三禅之乐。一心守护。常恐退失。则为是恼。是故乐复为患。当求离乐。譬如人求富贵之乐。求时既苦。得之无厌。则复为苦。得已守护。亦复为苦。行者患乐亦复如是。盖初禅乐。以觉观[女*(巢-果+(离-蹂))]乱故舍。二禅大喜动故舍。三禅知乐无常难守故舍。以是故当舍此乐。进求四禅安隐地○前依禅定乐舍于欲乐。今依何等而舍禅乐。且舍禅乐。得何利益。答曰。依涅盘乐。能舍禅乐而得三利。所谓罗汉辟支佛佛道。以三乘道。随意而入清净涅盘。问云何是第四禅相。答曰。断乐断苦。无喜无忧。故念清净。初禅觉观未定。二禅喜大发动。三禅乐心多乱。并皆念不真清净。虽有定心。出入息故。令心难摄。四禅纯清净故。无出入息故。心则易摄。是为真禅。譬如善御良马。随意所至。欲行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随意皆得。欲得六通。求之亦易。前三禅粗相清净心。第四禅细相清净心。
  障不得自在神通飞腾隐显徧至十方诸佛净土听法之烦恼。
  或隐或显。迅速无碍。山崖墙壁。直过如空。凌虚往来。犹如飞鸟。地中出没。如出没水。可以徧至十方。即此神境通也。
  障学安那般那数息不净因缘观等诸烦恼。
  安那云出息。般那云入息。习坐禅者。有止观法门。天台小止观云数息观。对治游思之病。先数入息。后数出息。从一至十。终而复始。不令散乱。亦有数入不宜数出。数出不必数入。双数反恐有病故耳○不净观者。对治贪欲。谓观身不净也。如上卷三十六等所明○尽此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共四十一清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四种妙行。此即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也。
  障学暖顶忍第一法七方便等诸烦恼。
  所诸暖顶忍第一法者。谓以佛觉用为己因地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燃其水。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义○七方便者。小乘七贤。一五停心位。二别相念位。三总相念位。四暖位。五顶位。六忍位。七世第一义位也○五停心者。数息停散心。不净停贪心。慈悲停瞋心。因缘停痴心。念佛停障心。谓之圆五品。停五心○别教云。忍位有五。一伏忍证十信。二柔顺忍证十行十向。三信忍证十住。四无生忍证十地。五寂灭法忍证妙觉。
  障学慈悲喜舍闻思修等诸烦恼。
  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发菩提心论云。闻思修为三慧。一闻慧。如所闻法。心常爱乐。无有厌足。二思慧。思念观察。一切有为法如实相。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念念生灭。不久败坏。即生厌离。趋佛智慧。三修慧。谓离欲不善法。渐次修入。
  障学空平等中道解三观义诸烦恼。
  空者一念无相。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平等者。无法不备。亦名为假。中道者。不一不异。亦名为中。空与平等中道。是为三观。习观者。要解此三观义。此出中轮。
  障学助道品念处正勤根力如意足诸烦恼。
  助道品者。即上卷三十七助菩提法中○四正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四如意足是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谓染缘有故。二观受是苦。谓执取增缚。三观心无常。谓念念迁灭。四观法无我。谓无有定相○四正勤者。已生恶时勤令断。未生恶时勤令不生。未生善时勤令生。已生善时勤令增长○五根者。一信根。能入法海信于业报。消除疑网。二念根。住持不忘。三精进根。念兹在兹。四定根。湛寂虚通。修心不乱。五慧根。明辩实谛。以慧照了○五力者。一信力。一念万年。魔不能坏。二念力。纯清绝点。烦恼不能坏。三进力。尘劫无怠。天人不能坏。四定力。须弥坚固。无有能动。五慧力。摧邪显正。知世间出世间法。无一法能坏○四如意足者。即四神足也。一定根如意足。谓深固幽远。此得也。二定觉如意足。谓寂而常照。此念也。三定力如意足。谓魔不能动。此进也。四正定如意足。谓入佛三昧。此慧也。
  障学八正道示相之烦恼。
  八正道者。无尽意经云。一正见道。谓不起断常见。二正思惟道。谓思不起于贪等。而思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三正语道。凡所演说。除口邪命故。四正业道。顺理而修清净业故。五正命道。以无漏智。除三业五种邪命。无诸奸谄故。六正精进道。勤修涅盘。善入正谛。七正念道。进向涅盘。系心不忘故。八正定道。决定不乱故○八正道。即八圣道。总是依法而修为有法可得义。故曰示相。
  障学七觉支不示相烦恼。
  七觉支者。无尽意经云。支者分也。一念觉分。谓观一切法。自性皆空故。二择法觉分。谓能分别了义不了义故。三进觉分。谓勤修不退故。四喜觉分。谓所修法喜故。五除觉分。谓除诸烦恼故。六定觉分。谓如所入定。觉了诸法故。七舍觉分。谓不为世法所牵。无着无碍故。七觉支。即七菩提分。总是观一切法空为无法可得义。故曰不示相。
  障学八解脱九空定烦恼。
  八解脱者。大集云。一内有色观外色解脱。背弃色爱心。此谓初禅。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背弃色爱心。此谓二禅。三净胜解心作证具足住。背弃不净心。此为三禅。四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处定具足住。弃下地法。此为四禅。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处定具足住。非弃下地法。亦为四禅。六超一切处识无边处。入无所有处定具足住。非弃下地法。此为四空。七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定具足住。非弃下地法。亦为四空。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想受定具足住。背弃一切有缘心。此为过三界解脱者。离缚之义也○九空定者。初门云。一次第定初禅喜乐。二次第定二禅妙喜生。三次第定三禅妙乐。四次第定四禅浮尽。五次第空处定。空能普入。六次第识处定。识能明了。七次第无所有处定。无有即有。八次第非非想定。无想即想。九次第灭受想定。心灭无灭。
  障学於十智三三昧烦恼。
  十智者。华严云。一三世智。二佛法智。三法界无智智。四法界无边智。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六普一切世界智。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八知一切众生智。九知一切法智。十知无边诸佛智○三三昧者。有觉有观为空三昧。无觉无观为无相三昧。无觉有观为无作三昧。三昧者。此云正受。不受诸受。乃为正受。又云正觉即具自在神通之意也。又圆觉注云。言佛入于神通三昧之谓也。
  障学三明六通四无碍烦恼。
  三明者。一天眼智明。谓声闻。辟支。菩萨。三乘诸佛。于天胜妙。得彼天眼。二宿命智明。佛于三世境界。无有不知。不同二乘。三漏尽智明。证见道时。远离四漏。谓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不同二乘所证。又大经云。一菩萨般若明。二诸佛天眼明。三无明毕竟空○六通者。般若云。一神境通。能起种种神变。震动十方。变一为多。变多为一。或隐或显。迅速无碍。山崖墙壁。直过如空。凌虚往来。犹如飞鸟。地中出没。如出没水。身出烟焰。如燎高原。体注众流。如消雪岭。日月神德。威势难当。以手[打-丁+(改-己)]摩。光明隐蔽。转身自在。此即身如意通。二天耳通。过人天耳。能如实闻。十方各殑伽沙界。情非情类。种种音声。三他心通。能知十沙界诸有情类。一切心心所法。谓贪嗔痴等心。或着或离。乃至聚散。小心大心。寂静否心。解脱否心。皆如实知。四宿命通。能知十方有情。一心十心百千心。若一日二日至百千年劫。如是时处。如是姓名。死此生彼。若自若他。若广若略等事。五天眼通。能见十方情非情种种色像。或粗或妙。死时生时。善趣恶趣。复知彼随善业恶业。受生胜劣等报。六漏尽通。能知十方有情。若自若他。漏尽不尽。此通断诸障习。方得圆满。菩萨得漏尽通。得不退转。不堕声闻独觉之地○四无碍者。四无碍智。一义无碍智。知诸法义了了通达。二法无碍智。诸法名字。分别无滞。三词无碍智。辩说无碍。令各得解。四者乐说无碍智。十二部经。随其根性为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