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又上种种惑业。皆承忏悔之智力。折之竭之。乃至於拔之裂之。始得清净。故云愿某等承是云云○折憍慢幢等文。承上忏悔意业等句而来。我慢犹若高幢。忏悔智力。犹如利器。足以折之。爱欲如水。性空真火足以竭之。瞋恚如火。性水真空足以灭之。暗喻痴迷无知。而智灯足以破之。疑惑如树之根。亦以智手足以拔之。网喻见解执缚。慧剑足以裂之。
深识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怨贼。六入空聚。爱诈亲善。
三界极尊。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余无福德者。故菩萨观三界犹如牢狱○深识二字。直贯下五句。当云深识三界如牢狱。深识此身为四大犹如毒蛇。深识色受想行识五阴如怨贼。深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六入犹如空聚。俱是盗贼藏匿其中。深识此等一切欲爱犹如怨家。诈为亲善。若实识知。无能为害也已。
修八圣道。断无明源。正向涅盘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续。十波罗蜜常得现前。
一切皆以邪妄不正为无明之根源。故当修圣道而断之。八圣道。即八正道也。修道者。如畏毒蛇怨贼。涉路避之而去也○涅盘者。具云般利涅盘那。般利言普也。即究竟也。涅即出离。盘那即烦恼。合言普究竟出离烦恼。又云。涅而不生。盘而不灭。又梵语摩诃般涅盘那。此云大寂定。又云。大固牢固。具四德足证三身云云○不休不息者。无有疲厌意。心心相续。无有间断意。常得现前。纯熟优行意○三十七品。见前。三十七助菩提法中○十波罗蜜。梵语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愿力智共为十。华云。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为六波罗蜜。又名六度。后四度愿与力。即禅定开出。方便与智。即般若开出○梵语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如涅盘经云。修戒定慧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以为船筏。依乘此筏。渡烦恼河。到於彼岸。常乐涅盘。正此意也○又此五句。亦同上意忏悔。而加修八正道。无烦恼而不除。无无明而不断。乃至直成无上菩提。莫不皆从忏悔修八正道之所得也。
忏悔发愿已。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常住者。十方三宝。无去无来。不生不灭。本无定相。无住无不住。但有求皆应。无祷不从。常在世间救苦众生。令得解脱。故云常住。亦如释迦世尊。常在娑婆世界化度众生之意耳。
慈悲水忏法卷上
疮如人面。宿憾何多。清泉一掬即消磨。悯己复怜佗。述为忏摩。万古沐恩波。
音释
原叙
邂逅
(上下戒切。音械。下胡茂切。音后)。
嫌
(胡兼切音贤)。
恶
(乌故切去声)。
喂
(奴委切。内上声。饥也。今文宜用饫字是。於据切。於字去声。文义相合。此喂字恐悞)。
啖
(徒览切。谈上声)。
掬
(居六切音匊)。
盎
(於浪切鸯去声)。
晁
(池遥切音潮)。
凛
(力锦切音廪)。
髓
(息委切虽上声)。
苏
(孙租切音苏)。
缘起文
澍
(陟虑切音注)。
孽
(鱼列切年入声)。
薮
(苏偶切音叟)。
开经偈
解
(下戒切。去声。晓也。后凡圈去声者同)。
愍念后文
憍倨
(上坚姚切。音骄。恣也。逸也。下居御切。音句。倨傲不逊)。
媟狎
(上先结切。音屑。狎也。下胡夹切。音洽。亲近玩熟也)。
悛
(且缘切。音诠。止也。改也)。
辟
(必勒切音璧。后凡称辟支者同)。
夫欲文
夫
(逢夫切。音扶。语端辞同)。
长
(止两切。音掌。凡长养后同)。
令行
(上离呈切。音陵。凡使令者。皆平声。下胡孟切。去声。身之所行谓之行)。
离
(力地切。音利。凡欲远离则去声)。
罪相文
相
(息亮切。去声。后凡圈者同)。
着
(直略切。入声。后凡圈入声者同)。
厌离文
眵
(抽知切。音鸱。目汁凝也)。
肾
(时轸切辰上声)。
脏
(才浪切藏去声)。
乐
(鱼教切。去声。欲也。好也。后凡好乐者皆同)。
菩提文
种
(知陇切。音肿。种种犹物物也)。
乐
(历各切音洛)。
若
(如者切音惹)。
别
(必列切首鳖)。
捍
(侯干切音翰)。
劫
(古协切兼入声)。
观罪文
擎拳
(上渠京切。音鲸。持高也。下逵员切。音权)。
瑕玼
(上何加切音遐。下生资切。音慈。玉病)。
先应文
凶狠
(上许容切。音胸。下下恳切。[病-丙+(一/艮)]上声)。
钝
(徒困切音遁)。
瀑
(步木切音仆。飞泉悬水也)。
系
(胡计切音系)。
互
(居邓切庚去声)。
竖
(忍与切。如上声。直立也)。
改往文
蔓
(莫半切去声)。
涅
(鱼列切。音孽。读虐非者)。
值
(直意切。音治。遇也。今读直者非)。
坑
(丘庚切音坑)。
慝
(惕得切。同忒恶也)。
慠
(鱼刀切音敖)。
祗
(渠宜切音岐)。
纤
(思廉切。音暹。细微也)。
核
(胡得切。音曷。考实也)。
分
(房闷切。音问。后凡去声者同)。
枉
(妪徃切。汪上声)。
素
(苏故切音诉)。
蔽
(必敝切音闭)。
耽
(赖含切)。
烦恼文
愦
(古外切。音脍。心乱也)。
懵
(母总切。蒙上声。心乱也)。
僻
(匹亦切。与辟同。偏僻邪僻乖僻)。
触
(昌六切。充入声。今读楚者非)。
誉
(羊居切。音余。凡美其人之善曰誉。平声)。
犷
(古猛切音矿)。
易
(以智切。音异。不难也。平易也)。
戾
(力济切音例)。
折
(食列切音舌)。
续
(昨木切。音俗。继连也)。
注音释
启运文注
轨
(古委切。音癸。法则也)。
译
(夷益切。音亦。传夷夏之言)。
兜率
(上当侯切斗平声。下朔栗切。音蟀)。
慈悲注
乐
(历。各切音洛)。
愆
(去乾切。音愆。过也)。
坌
(步闷切盆去声)。
卮
(音支)。
从
(古从字。字汇俱用)。
劣
(力辍切音埒)。
数
(生六切。音朔。后数数同)。
斗
(丁后切斗去声)。
辇
(力展切连上声)。
施
(式至切。音试。后凡施与者皆去声)。
备
(皮意切。音避。今读蒲昧切。音陪者不同)。
嘿
(与默同)。
秔
(古衡切音耕)。
窟
(苦骨切坤入声。孔穴也)。
窜
(取乱切音爨)。
邲
(薄密切音弼)。
归依注
诠
(且缘切。音川)。
塑
(苏故切音素)。
荚
(古协切音劫)。
渠
(求於切音劬)。
惭愧注
闲
(居晏切。音谏)。
厌离注
骷髅
(上空胡切。音枯。下卢侯切。音楼)。
螃蠏
(上蒲光切。音旁。下呼买切。音骇)。
跎
(唐何切音驼)。
呻
(升人切。音身。吟咏之声)。
疗
(力吊切音料)。
不净观注
鼻
(皮意切。音避。读入声者非)。
纤翳
(上思廉切。音暹。下於计切。音意。细微也)。
怨亲注
拣
(郎殿切音练)。
揣
(楚委切吹上声)。
观罪注
截
(昨吉切前入声)。
易
(以智切音异)。
扞
(侯干切音翰)。
擎拳注
倏
(式竹切音叔)。
缴
(吉了切间皎)。
更相注
递
(大计切。音第。传递也)。
四住注
昙
(徒含切音潭)。
六根注
涩
(色入切森入声)。
九结注
中
(之仲切音众)。
六受等注
舐
(上纸切时上声)。
啮
(五考切音咬)。
觉华佛注
嗣
(详恣切音寺)。
讫
(激质切音吉)。
覆藏注
文
(无闷切。音问。去声。饰也)。
艹
(仓老切操上声)。
外肃注
齐
(庄皆切。音斋。齐之为言。斋也。斋不齐以致齐也)。
天眼注
瞩
(之六切。音竹。视之甚也)。
差
(初加切。音嗏。错也)。
不关注
首
(舒救切收去声)。
诃责注
乐不
(上历各切。音洛。下俯九切。音否)。
赘
(之瑞切追去声)。
殄
(徒典切田上声)。
羼
(初限切音彦)。
筏
(房滑切。音罚。同筏)。
水忏科注卷中
龙住释 成简西宗 集注
赞文
四八端严微妙相 僧祇三大劫修来 面如满月目如莲 天上人间咸恭敬
慈悲水忏法卷中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今当归命一切诸佛。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白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徧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盘乐。
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此下承上文而起观行。以作灭罪之方。然而礼忏。虽在一日一时。入道功程。必当随力渐次而能成就。
某等即今身心寂静。无谄无障。正是生善灭恶之时。复应各起四种观行。以为灭罪方便。
即今等者。指初卷后折憍竭爱等。以至礼佛已毕之时。斯时至诚虔恳。即今道场之内。身口意三业。了无过失。故得身心寂静。无谄诳。无私曲。趂此心静之时。复加观行而进之。观行如下观察思惟等。文中自明。
何等为四。一者观於因缘。二者观於果报。三者观我自身。四者观如来身。
上总标。下别释。
第一观因缘者。知我此罪。藉以无明不善思惟。无正观力。不识其过。远离善友诸佛菩萨。随逐魔道。行邪险径。如鱼吞钩不知其患。如蚕作茧自缠自缚。如蛾赴火自烧自烂。以是因缘不能自出。
观因缘。者之一字。迭上标下而释之也。藉。托也。因缘者。要自知起罪之因。习罪之缘。皆由无明。遂至不能自出○无正观力。即所谓无正知见力也。天台止观云。正观者。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能正之心。自然不起。无正观之力。所以不识其过。自然有许多缠缚贪着。要知十恶五逆。乃至无穷之罪业。皆由不识其过而生。不识即不知。不知即不明。不明即无明。无明即不善也。以是因缘。失於正智。故云无正观力○梵语魔罗。此云夺命。乃至夺智慧命。故又名杀者。又梵语波卑夜。亦名波旬。此云恶。释迦出世。魔王之名。亦翻杀者。又恶中之恶。常欲断人慧命故。即今毁宗诱法邪见等流。亦同此类也。依随此等。即当堕三恶道。故云险径云云○鱼但知有香饵。不知有丧身之患。重看不知二字。蚕求坚固。蛾贪色见而自害。无非自取。重看自字。三者皆贪着因缚。作是观者。当永断无明以求正知见○若以法合鱼。合我人及一切众生。钩合无明不善。并五欲等之钩饵也。蚕及飞蛾皆合我等之言。茧合爱缠之患。火合贪欲之殃。若能如是观察。即名正智。即名善思惟。修忏行人。吃紧於斯。慎毋忽之。而不自知也。
第二观於果报者。所有诸恶不善之业。三世轮转。苦果无穷。沉溺无边巨夜大海。为诸烦恼罗剎所食。未来生死。冥然无涯。设使报得转轮圣王。王四天下。飞行自在。七宝具足。命终之后。不免恶趣。四空果报。三界极尊。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余无福德者。而复懈怠。不勤忏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渊。求出应难。
二果报观行○果报者。既有恶业。必招恶果。不修出世。纵有福如圣王。如四空天。福尽还应堕落。所以必勤忏悔。作是观者。定修出世。不求福报○三世无穷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故云耳○沉溺大海。谓受苦无量。如在黑暗大海。亦喻言也○以罗剎为喻。非真罗剎也。诸烦恼似之。为烦恼之罗剎耳。非真为罗剎所食也。为烦恼汩没之尽耳○王四天下。王者治也。晋本华严云。金轮宝名。胜自在。象宝名青山绀。马宝名勇疾风神。珠宝名光藏云。主藏臣宝名大财玉。女宝名净妙德。主兵臣宝名离垢眼。谓之七种王宝。得此七宝作转轮王。飞行自在。王四天下者也。如此福德尚堕苦报。未知何日出离。况无福而不求忏悔乎○四空者。即无色界四空天也。一空无边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非想处天。证四空果报。为三界之极尊。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共二十八天也。
第三观我自身。虽有正因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丛林之所覆蔽。无了因力。不能得显。我今应当发起胜心。破裂无明颠倒重障。断灭生死虚伪苦因。显发如来大明觉慧。建立无上涅盘妙果。
三自身观行○自身虽凡夫。实可以超凡而入圣。惟在发起胜心耳。作是观者。当知我身即如来身○自身亦有三身。慧身。妙法身。应一切身也○黑暗丛林。就是烦恼发挥。充满处覆蔽本性。犹如黑暗丛林。非烦恼之外。更有黑暗丛林也○大乘法界论云。众生法身。既与功德相应。何故无有如来德用。应知此如莲华未开。诸恶见叶共包裹故。亦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着故。亦如虚空被愚痴云之所蔽故○有三种因。玄妙云。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法身种。谓之正因。一切世智。三乘解心。即般若种。谓之了因。一切低头举手。即解脱种。谓之缘因○亦可以说师教外熏等缘。谓之缘因。有缘因故。始得了因可知○胜心即今虔恳至诚。乃至止观之心。可为胜心也○因无明。遂有许多颠倒重障。故须破裂○觉慧。是无上之因也。因即果。果即因。因果双忘。不可思议。故云无上妙果○涅盘有三。一性净。为外道妄计涅盘。一方便净。为二乘取证涅盘。皆非无上。一圆净。如来究竟涅盘。是谓无上涅盘。是出世第一义故为妙果○又涅盘有四。一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即真如理也。二有余涅盘。二乘烦恼虽断。余习未除。故云有余。三无余涅盘。谓烦恼既尽。余习亦减。故云无余。四无住涅盘。谓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云无住。此指无依无住。即是出世第一义谛。故云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