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第二中亦十法五对。一所信因果。二差别因果。三平等因果亦是出现因果。四成行因果。五证入因果。此门配经。如第二卷疏科文中说。
第三中亦十法五对。谓即会前理实之因果。而还归於理实。所以者何。五对因果。莫不皆以无[得-彳]法性而为自性。是故不[得-彳]即相即性也。
第四双融次前二门无[得-彳]存泯者。谓即於一无[得-彳]法界。而性相混融。自在成就。亦有十义。一由离相故。因果不异理实。即因果非因果也。二由离性故。理实不异因果。即理实非理实也。三由离相不坏相故。理实即因果。以非因果为因果也。四由离性不泯性故。因果即理实。以非理实为理实也。五由离相不异离性故。因果理实二俱泯绝。逈超言念。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果因理实。二俱现前。炽然言念。七由上存泯不相异故。常以绝见闻而见闻故。此即无见闻之见闻也。常以离言念而言念故。此无言念之言念也。八由理实性融不可分故。即理实之果。统摄理实无不尽。即因随所依而在果中。是故佛中有菩萨也。九即理实之因。摄义亦尔。是故菩萨中有佛也。十因果二位。各随所应。收摄无边差别诸法。相即相在。微细帝网等。此十义中。初七是理事无[得-彳]宗。后三是事事无[得-彳]宗。
后尺通称中。义类繁广。略显十法五对。一人法相对。谓举人为宗。显法为趣。如佛华严之大方广故。或反上。谓大方广之佛华严故。二理事相对。谓举事为宗。会理为趣。或举理为宗。融事为趣。如举具分真性故。三境智相对。谓举境为宗。成观为趣。或举智为宗。摄境为趣。如心性是一等。四行位相对。谓举位为宗。成行为趣。或举行为宗。显位为趣。如圆行成圆位。五因果相对。谓举因为宗。成果为趣。或举宗为宗。修因为趣。然此宗之与趣。及因果缘起。理实法界等。互望融镕。相即相在。皆无障[得-彳]。谓因之果。果之因。或因即果。果即因。或因果即缘起。或理实即法界。或因果缘起之理实法界。或因果缘起即理实法界。或宗即趣。宗之趣。或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之宗趣。或即宗趣。皆准思之。上来四宗相望。宽狭有三。谓初一唯宽后一唯狭。中间别及随部二部。互宽狭。望前后故。此经於三通宗。是为无为非一异宗摄。於三别宗。是事事无[得-彳]宗收。於三随部宗中。是因果缘起理实法界宗。於三一随义宗内。即诸法相即相在相摄相入等宗。於色大小。无增减。於时长短。无延促。余一切义准应知。第六宗趣门竟。
第七显义分齐者。於中有别有通。别谓随会随品随文句字等。一一皆有义分齐故。通谓一部大宗义之分齐。今此所辨。唯通非别。谓即事事无[得-彳]法界宗中。义之分齐尔。於中二。初辨相。后问答。前中三。一体事。二德相三业用。初体事者。即是德用所依。此通二种。一纯净无漏是德相所依体事。二通漏无漏。是业用所依体事。今通前二体事。略举十法。余可思准。谓色心时处身方教义行位初色者。谓外器世间能造所造。下至微尘。上至广剎。及中一切所有事物。二心者。谓佛菩萨及诸众生。所有染净心及心法。三时者。谓迦罗时。三摩耶时。大劫小劫。九世十世。下至一剎那等。四处者。谓尽十方世界依色所显大小方量。上至广剎。下至一尘毛端等处。五身者。谓佛身。菩萨身。二乘人身。乃至一切众生身。下至一毛孔。上至全身。六方者。谓东方南方。乃至上方下方。上至尽十方虚空界分。下至一毛端量处。七教。谓能诠名句字声。及通一切。下至一名一句一字一声一光香等。上至种种无量差别名句字等。八义者。谓教之所诠一切法门。下至一义。上至一切。九行者。谓诸菩萨所有修行。无边行海。下至一行。上至无尽。十位者。谓三贤十地等。上至佛位。下至十住初心等。
第二德相者。第八回向说真如一百门德。皆名真如相。又起信论云。真如相大者。具足无量性功德故。此德即是相名德相也。今此将显如所起果。故以如德而名其果。就此门中二。先通辨德相因。后别显德相果。前中谓佛菩萨从初发意。修诸行时。一一皆与法性相应。常观诸法。若同类。若异类。若同体。若异体。若杂染。若清净。相虽差别。其性是一。所谓无性。以无性故。性相无[得-彳]此相彼相。既同一性。相随性而融通。是故此事彼事。成即在等。无障[得-彳]也。又由大愿回向善根同如相故。证净法界所感依正。还同真性。具足一切无边无[得-彳]德相。(普贤行品云何况最胜智三世诸佛法。从於法界生。充满如来地)真如性既具过恒沙德。真所起事。德量亦然。是故此事及德。同无为性。非相所迁非分限取。唯普眼见。非余境界。今略举真如十种德相。以显此中体事德相。第八回向云。譬如真如与一切法。而共相应不相舍离。不离诸法。恒守本性。无有改变。无所不在一切法中。性常平等。性常随顺。与一切法。同其体性。常住无尽。普摄诸法。一切法中毕竟无尽。释曰。此十德相。凡有其一。必具余九。具余九。具百。具十。具过恒沙。如八德水。何以故。同体性故。无分限故。法界体事既全如起。是故一一具余一切。今且依总别分相。略辨十门。余应思准。谓一由法界体事。一一皆有同法性中。与一切法而共相应。不相舍离德故。一一随应。同时具足一切体德。二由此彼事。各有同法性中不离诸法德故。相望有相即德。三由此彼事。各有同法性中无所不在德。相望有相在德。四由诸体事。各有同法性中。性常随顺德。及恒守本性。无改变德故。一一随应有隐显德。五由此彼事。各有同法性中与一切法共相应德故。相望有主伴德。六由诸体事。各有同法性中与一切法同体性德故。一一即是一切诸法德。七由诸体事。各有同法性中常住无尽德故。一一自具无尽法德。八由诸体事。各有同法性中。普摄诸法德。及一切法中性常平等德故。一一随应。有纯杂德。九由诸事一一。皆有同法性中。普摄於法德故。一一随应。具微细德。十由诸体事。一一各有同法性中。无所不在德。及一切法中。毕竟无尽德故。互望重重。有如因陀罗网德也。
二别显德相果者。准前略显十种德相。余类应知。
初同时具足相应德者。谓后九门。所有体事。同类异类。及中一多大小长短位上下等。同时具足在於一法。是故此门。为后九门之总。后九是此一门之别。然以总别不相离故。凡举一法必具所余一切门者。是此门摄。若举一法。但具当自一门法者。是余门摄。(华藏颂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妙严品初显佛法界身德云。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旧经性起品云。三世一切劫。佛剎及诸法。诸根心心法。一切虚妄法。於一佛身上。此法皆悉现。是故说菩提。无量无有边)。
二相即德者。谓诸体事。同类异类。及中一多大小长短位上下等相望。此中同异体事相望。但各两句。谓此即彼。彼即此等。其中同类体上一多等相望。或有六句。谓此一即彼一。多即多。一即多。多即一一即多一。多即一多。乃至余大小长短位上下等。互望皆尔。异类体上互望相即。当知亦尔。思准可知。(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於义义随文。如是一切展转成。释曰。既云展转。即是异体也。四十七云。诸佛知一切佛语即一佛语。知三世一切劫即一剎那。初发心品云。以发心故。即与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乃至云。真实智慧等者。此显位上下相即也。七十八云。弥勒告众云。言余诸菩萨。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行愿。乃能亲近诸佛菩萨。此长者子。於一生内。则能净佛剎。乃至云。则能具足普贤诸行。释曰。此显行位及时相即也)。
三相在德者。谓诸体事。同类异类。及中一多大小长短位上下等相望。是故非但一多相容。此中体事。同类自相望。但各两句。谓彼在此。此在彼。若异类及中一多等相望。各有六句。初六句者。且如身土相望。依中有依。正中有正。依中有正。正中有依依中有依正。正中有正依。余体事准思。后六句者。谓一中有一。多中有多。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一。多中有一多。余大小等准之。(普贤三昧品初说。佛身中有国土及诸佛菩萨等者。是正中有依正也初发心品云。一微尘中无量剎无量诸佛及佛子诸剎各别无杂乱等者。是依中有依正也。现相品云。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等。七十九云。善财入楼阁。见种种境界。乃至云。又见其中。有无量百千诸妙楼阁。一一严饰皆悉如前。广博严丽。同於虚空。不相障[得-彳]。亦不杂乱。於一处中。见一切处。一切处中悉如是见。释曰。此百千阁分量皆等。不碍内外。互相容在而不相杂)。
四隐显德者。谓诸体事同类异类。及中一多大小长短位上下等。一一随应。有隐有显。如见此者不见彼。见彼者不见此。虽不互见。而各收尽。虽各收尽。而不相杂。如见既尔。闻等随应知亦然。如一人身六亲所望。虽各不同。然各全得亦不杂乱。(夜摩偈赞云。十方一切处。皆谓佛在此。或见在人间。或见在天宫。十定品第七定云。或见佛身其量七肘。或见八肘九肘十肘。乃至或见佛身量等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如来本身无增无减。譬如月轮。阎浮提人见其形小。而亦不减。月中住者见其形大。而亦不增。释曰。如佛身隐显既尔。当知言音依果所有及一切法门教义行位等亦然。诸大菩萨。成就如是法界体事德相者。并准可知)。
五主伴德者。谓诸体事。同类异类。及中一多大小位上下等相望。此中据两法已去互隐显相望不同。前门但一法上即有隐显。(诸会中说。普贤等类辅翼之众。皆是果海菩萨。更相主助。同遍法界。主主不并。伴伴不俱。主伴伴主同时成就。又修多罗光明总持三昧。乃至菩萨无边行海。皆有主伴。如第二中说)。
六同体成即德。谓诸体事同类异类。及中一多大小长短位上下等。一一即是一切诸法。此中不同前相即门。前据此彼。相望相即。此约即体。是一即是一切诸法。此中不同造色地。即是一切法如体事能造色地。即是水等。亦即所造香味触等。亦即异类心心法乃至一切。悉亦如是。余一切法一一亦然。并应类准。(妙严第一云。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充遍十方。第二云。十方虚空可知量。佛毛孔量不可得。又说依即正。谓摩尼幢放光说法菩提树亦尔。并出菩萨众师子座亦然。又见毛孔中说法。乃至眼即耳等。不同权宗。诸根互用。夜摩偈赞云。佛坐夜摩宫。普遍十方界。此事甚奇特。世间所希有。七十六说。摩耶夫人。如常之身。能容十佛剎微尘数菩萨。并各乘宫殿。及八万龙王。皆在胎中。而不迫窄。七十八云。弥勒菩萨谓善财言。汝但遍观楼阁。则能了知学菩萨修行菩萨道。释曰。此色法即是教义也。八十云。善财从初发心。乃至得见普贤已前。中间所入一切诸佛剎海。今於普贤一毛孔内。一念所入诸佛剎土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缘尽〔来〕来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剎海次第乃至边际。释曰。此显一毛孔量不增即如是广大也)。
七具足无尽德者。谓诸体事。同类异类。及中一多大小长短位上下等。一一自体。皆无穷尽。如水中文。此不同。后如帝网德。此但当体。即具无尽。彼依互在。重重无尽。又亦不同微细德相。彼据一中多法齐现。此约一一即无尽穷(妙严品云。佛身普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又云。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十住品颂云。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祇劫无穷尽。而今文义各不同。菩萨以此初发心。六十五说。具足优婆夷。於一小器中出一切资具饮食等。毕竟无尽。然不减少。释曰。此皆体德自在。非约解脱等业用)。
八纯杂德者。谓诸体事。同类异类。及中一多大小长短位上下等相望。各具普别。然普与别。非即非离。融无障碍。非即故。诸体诸德。繁兴万品。非离故。一体一德。即为究竟。(妙严品说。诸异生众及余同生。各各唯得一解脱门是纯门也。普贤菩萨。得不思议诸解脱门。是杂门也。六十五云。慈行童女。见三十六恒河沙佛。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慈行入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者。此纯杂无碍也。又善财童子。所求诸善知识。各言我唯知此法门。又皆云。多劫唯修。此纯门也。彼诸善知识。皆推进云。诸大菩萨种种知见。种种修行。〔种〕证得者。此杂门也。自言唯一。他推有多。自他虽异。然属一身。此亦纯杂无碍也。又善财。普获诸善知识解行德证。亦杂门尔。上下文中。更有此类准知)。
九微细德者。谓诸体事。同类异类。及中一多大小长短位上下等。一一之中。即具诸法。此不同前相在之义。彼约解别体别德相望相在。此但当法即具一切。炳然齐着。(此门亦可名普门德故。七十一云。寂静音海谓善财言。此菩萨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门者。即是普门。於一事。普见一切诸神变故。第九回向中说。微细智。微细境。各七十二门。不可繁引。六十二中。善财於德云比丘所。闻胜进行法广说念佛门中云。住微细念佛门。於一毛端处。有不可说如来。出现悉至其所。而承事故。又离世间品说。菩萨有十种甚微细至相。依之总名微细。相容安立。今分德用。彼文属用。如后业用门。具引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