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答现量亦缘名字自相。不缘名义相系属故。上来且依未自在位。五心次第闻教聚集。若传教者。是自在位。则非此说。所以者何。自在位者。得净耳根。一剎那顷。闻一字时。於余一切。皆就领受。无障碍故。或有闻说先受持教。由纯熟故。不待率尔耳识引发。及寻求等。虽有决定。或染净。或等流等。或有字句增减之者。亦即非如前说相心数量多小。但随所应字句而说。若具显五心。如瑜伽第一及余处章说。
问此既说有本影二教。何故有圣教说佛无色声心意识耶。
答教说有无各别所据。今约五义。会其违相。一遮过显德。二真俗二谛。三传古非作。四悲愿所成。五本质影像。初中为遮过患故说非有。为显实德故说非无。如十卷楞伽第八云。如来不说堕文字法。若人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即妄语。四卷楞伽第三云。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盘。於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是佛说。佛性论第二云。如实义者。如来无有色声粗相功德可得。检兜率偈赞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释曰。此上意。显有过失之色声则佛非有。无过失之色声则佛非无。然此非无。是不有之非无。不无之非无也。故密严第一云。或说菩萨入於诸地。乃至净所依止。入於佛地无漏蕴界。常无变易。涅盘三十七云。凡夫之色。从烦恼生。是故智者。说色无常苦空无我。如来色者。远离烦恼故。说是常恒无变易。乃至云。以是因缘。如来色常。乃至识常。此经现相品说。如来六根。皆无有量。出现品说。如来三业。亦无有量。
二真俗二谛者。真谛离相故说非有。俗谛随机故说非无。金光明云。佛果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我从成佛已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维摩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仁王观空品云。若有修习听说无听无说。如虚空法同法性一切法皆如也。释曰。此上唯就真胜义说。兜率偈赞云。众生妄分别。是佛是世界。了达法性者。无佛无世界。大般若五百六十七云。众生各各谓佛独为说法。而佛本来无说无示。涅盘二十六。明菩萨具足多闻中。亦同此说。释曰。此上双约真俗以显。
三传古非作者。谓佛所说。但是传述古佛之教。非自制造。楞伽云。如来不说法者。缘本位法故。般若论云。须菩提言。如来无所说。此义云何。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故。
四悲愿所成。谓佛所无有尽。三业应众生者。皆是广劫悲愿。为众生感。非自所有。故说佛果无有色声。然即以此为他为自故。亦说有。下文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盘。以本大愿力。显现自在法。出现品云。如来身遍一切处。乃至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五本质影像者。谓佛三业平等普应。无彼差别影像色声故。说非有。然即与彼差别闻见。为增上缘。因质有影故。说非无。上五义。会诸圣教。不相违也。
三会性辨体者。谓此教虽不说真如随缘之义。然说佛正体智证最净法界。而於后得安立教法故。亦说如为体性故。成唯识第十。释真如云。三胜流真如者。谓此真如所流教法。於余教法。极为胜故。七法无别真如者。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释曰。教法既从法界流。是故教法依真建立。上来第一门竟。
第二约真俗双泯宗。出体者。谓真谛离相故说非有。俗谛无性故说为空。次第如前。三门出体。皆悉是空毕竟非有。即以此空。为教体性。如清辨论师掌珍颂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此二比量。依真胜义。不依世俗故。说皆空。广说(云云)。
第三理事无[得-彳]宗。出体中三。一随相。二唯心。三法性。初随相中三。一约能诠。二通所诠。三通诸法。就能诠中亦三。一唯音声为体故。维摩第一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故。二唯名句文为体故。仁王观空品云。是经名味句。百佛千佛百千万佛说名味句故。三合前二说。四法为体故。十地品云。如空中彩画。如空中风相。牟尼智如是。分别甚难见。佛藏经第一卷初亦同此说。十地论云。说者以此二事说。听者以此二事闻。谓音声及善字。释曰。此文举下摄上故但云字。或举所依摄能依故。问前来诸宗皆说声等四法为体。今此亦尔。何以甄别。
答名言虽同。理趣胡越。所以者何。初有实体故。二唯是声有体假故。三就大中。一称实故。二俱不立故。三即理事故。后第四宗中四法融故。二通所诠者。十住品云。文随於义。义随文故。三通诸法者。谓非但如前依能所诠取耳意识境以为体。亦复通於六识之境。以为教体。由悉能为开悟利益所知境故。维摩香积品云。众生香菩萨谓维摩诘。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得藏三昧。释曰。但示此香。即为说法故。彼文次前云。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故。又菩萨行品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菩萨。或佛化人。或菩提树。或以衣服卧具。或以饮食园林台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以佛身。或以虚空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或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而作佛事。阿难。诸佛进止威仪。无非佛事。乃至广说八万四千诸尘劳门。而作佛事。十卷楞伽第四云。佛告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语说法故。有佛国土。直视不瞬。口无言说。名为说法。有佛国土。宜尔示相。名为说法。有佛国土。但动眉相。名为说法。有佛国土。唯动眼相。名为说法。有佛国土。笑名说法。有佛国土。欠呿名说法。有佛国土。咳名说法。有佛国土。念名说法。有佛国土。动身名说法。释曰。准上二经。种种境界。开悟众生。皆名说法。是故教体。随其所应。非但四法乃所诠也。
二唯心辨体者。谓前所说能诠等三。莫不皆是真心所现。离此真心。更无有法故。起信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如是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此二门不相离故。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但依妄念。而有差别。释曰。各摄世出世间。故无漏散。不离真心也。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问此中即依真心辨体。有本影不。
答有无无[得-彳]。本疏释此四句分别。一唯本无影。谓令唯能说。以听者不离说者真心故。二唯影无本。谓令唯能听。以说者不离听者真心故。三亦本亦影。谓令说令听。俱时现前。以真心不坏说听故。四非本非影。谓令说令听俱非现前。以真心无二非说听故。
三法性辨体者。谓前相心二教。即令法性所成真心。即法性之别号。是故离真如外。更无有法。仁王二谛品云。大王法轮者。法本如。应诵如。乃至云论议如。此名味句音声果文字记句一切如。上来随相等三。总会为一。理事无[得-彳]教体也。
第四事事无[得-彳]宗。出体者。此中声名句文能诠所诠等。莫不一一皆具无尽无[得-彳]法界。谓具正智所生法性所起色心时处身方行位等体事相等德相相入业用。所以然者。此中无有一法而不具足一切法故。广释体事等三义如下第七显义门说。问此宗亦有本影义不。
答有无无等[得-彳]成一四句。所以者何。佛中有众生。众生中有佛故。故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等正觉。乃至普见入般涅盘。皆同一性。所谓无性。广说云云。又佛性论第二云。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定无出如如境者。普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众生。为如来藏。(此明众生在佛中也)又出现品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中。一切众生心中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此明佛在众生中也)言四句者。一果门摄法界尽故。则因无异果之因。而唯本无影。二因门摄法界尽故。则果无异因之果。而唯影无本。三法界缘起因果无碍互相在故。则亦本亦影。四法界缘起因果相摄。双相辨尽。俱非二心。则非本非影。是故。由前第三句故。佛心中众生听众生心中佛说法。众生心中佛为佛心中众生说法。由前第四句故。佛心众生无听。众生心中佛无说。问何故前立教中。明体事业用通於染净。今此教体唯局净耶。
答前辨业用所依体事。故通染净。今显诸相及净业用所依体事故不通染也。问此中地身非情等说法与前一分满教通诸法说有差别。
答彼据三种化说已如前辨。今此所有菩萨说。剎说。众生说业。即是佛说。所以者何。三种世间无非佛故。是故教体该摄法界所有诸法也。(上来教体门竟)。
第六宗趣者。宗谓尊崇。趣即意指。谓此一部经内所诠义中。最所珍贵高尚之义。谓之宗也。宗意所向谓之趣也。此宗即趣。或宗之趣。通其二释。因此部宗二门分别。初通论三教。后别明当部。前中三教各有四宗。谓一通宗。二别宗。三随部宗。四随义宗。又有会宗品宗。恐繁不述。
初真一分半教中。通宗者。谓二十部对法。及四阿含。虽多所立。莫不同诠生空之理。是故通名生空法有宗也。二别宗者。谓即前之二十对法。各立宗别。如宗轮论中说。不可具引。略显三宗。
一三世俱有宗。此一切有部。计谓过未名色体是实有同现在故。
二法无去来宗。此大众部计。谓去来色体用俱无。唯有现法及无为故。
三现通假实宗。此说假部计。谓去来二世法定非有。唯有现法。於中在界处是假。在蕴是实。经部同此。
三随部宗者。谓即於前二十对法。一一宗内。有多部论。宗有不同。如萨婆多中。婆沙正理俱舍等。当当部部宗各别故。又如四阿含中。各有多部经。诠宗各别。又如正法念杂宝藏等。并准应知。四随义宗者。谓即前诸经论中。凡所立义。一一皆有宗旨。广说应知。
第二真一分满教中。初通宗者。谓或有大乘经说真俗俱有。或有说言真俗俱空。虽此有异。莫不皆辨生法二空。是故通名生法俱空宗也。二别宗者。谓即於前通宗之内。开成两宗。然有两说。一云一三性皆空宗。如三无性论等。
二三性空有宗。如深密等。此二学从互言显密。一云即真俗俱空有等是前宗也。谓胜义真实故不无。世俗因果不失故是有。此则真俗俱有。如深密瑜伽等。二若二胜义相尽为空。世俗缘生如幻非有。如前所述清辨比量。此则真俗俱空。如大般若等。
三随部宗者。深密以境行果无等为宗。十轮以佛轮等十轮为宗。阿弥陀经以称净土为宗。大般若十八空为宗。
四随义宗者。谓前深密十轮大般若中。随所说义。有所成立。即以为宗。问大般若等。亦说色空相即之义。此则正当理事无[得-彳]。何故列在一分满教。
答此色义。两宗释异。一分满云。依所执性故说为空。具分满云。依他无性故说为空。设依后释。而般若中。复有说处是不了义故。大般若五百九十二中说。三乘五姓毕竟差别。唯说色空。依所执说。是故且配属前教摄。若所说色空。依缘生死性。则具分满摄。
第三真具分满教中。初通宗者。谓此宗中虽说理事无[得-彳]真。莫不皆显有为无为非一非异。是故通名为无为非一异宗也。二别宗者。谓於前通宗之内。分成两宗。一理事无[得-彳]宗。此即楞伽密严维摩法华涅盘胜鬘仁王等经。
二事事无[得-彳]宗。谓即此经及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等。问华严等。亦说理事无[得-彳]。何独事事无[得-彳]宗摄。仁王维摩涅盘经等。亦说事事无[得-彳]之相。何不事事无[得-彳]宗收。
答兼正异故。又仁王等。唯依业用说故。此经具德相等故。
三随部宗者。初理事无[得-彳]宗中。如楞伽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内证圣智所行境界为趣。或以一百八句为宗。一心为趣。密严以现法乐住内证智境为宗。维摩以抑挫二乘显菩提解脱为宗。法华以会三归一为宗。胜鬘以空智如藏及摄受正法为宗。涅盘以佛性常住为宗。仁王以三种般若为宗。后事事无[得-彳]宗中。不思议境界经以如来不思议境界三昧为宗。
后别明当部宗者。古来异释。总有七家。前六古说。后一现传。前中一笈多三藏云。此经以三十二圣观行为宗。二敏法师云。以因果为宗。印法师亦同此说。三远法师云。以华严三昧为宗。由此经意。令观因果成三昧故。四衍法师云。以无障[得-彳]法界为宗。五裕法师云。以甚深法界心境为宗。法界门中。义分心境。诸佛证之。以成净土。法界即是一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故。此经初品内颂云。无尽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又经最后品内明入法界。故知唯以法界为宗。六光统律师云。以因果理实为宗。
二现传者。即是本疏所立也。於中二。初简持。后释义。前中谓前六家宗内。初三但显所成因果。次二唯明所依理实。后一虽该前二。然以名意不具。令义不明故。现所传。具言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宗趣。
后释义中二。先释别名。后解通称。谓因果缘起理实法界唯嘱此经故。名为别。宗趣之目。通余一切。前中四。一因果缘起。与理实法界。分相别显。二融理实法界。以成因果缘起。三会因果缘起。以归理实法界。四双融次前二门无[得-彳]存泯。初中有十法五对。一无等境。此有二种。一在缠。为所信境。二出障。为所证境。二无等心。此亦二种。一大菩提心为主故。二喜舍等心为伴故。三无等行。此亦二种。一差别行。历位显故。二融摄行。一即一切故。四无等位。如前行说。五无等果。此亦二种。一依果。谓华藏世界海故。二正果。谓十身故。此上五对。初一是理实法界。次三缘起因。后一缘起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