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二事事无[得-彳]门者。谓此事彼事。或由法性力所致。或由神通等转变。是故互望於同类异类中。有相即相在等相作相入等。然此总依三相以显。一体事。二德相。三业用。初体事者。谓色心时处身方教义行位等。此通二种。一纯净无漏。谓佛菩提。从无生智。证净法界所起依正。此即德相所依体事也。二通染无染。此即业用所依体事也。二德相者。谓相即相在等。由佛菩提无染依止。莫不皆以真如为体。真如既具过恒沙德。真所起事德量亦然。是故此事德相一同真性。无[得-彳]自在。三业用者。谓佛菩提证得净法界故。成就通明三昧解脱。而能於彼染净体事。示现自在相作相入等。上来略显事事无[得-彳]。若广分别。明行相证成。如下第七显义中说。
  第二问答分别者。如别行三教对辨中说。上来真具分满教了。上来总辨第三大段立教差别门竟。
  第四教所被机中二。初明正为。后辨兼为。前中即是具分教机。於三乘中。唯是实教大乘菩萨故。出现品云。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说。唯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说。释曰。此简持名也。简中二种。一者二乘。二是渐悟。俱非正为。故云唯为趣向大乘菩萨也。持者乘是运载之义。谓无分别智所有修行。及所成位等。一切诸法。不同行布乘教。彼中行但一。多行但多。上位但上。下位但下。理在事外。事在理外。今此不尔。一即多而不坏一。多即一而不失多。上即下而不坏上。下即上而不失下。事即理而非理。理即事而非事。恒是不是。不是而是。理事镕融。互无障[得-彳]。如斯运载乘。谓一不可以一思议。以即多故。乃至理不可以理思议。由即事故。是故名此为不思议。此亦可是简非名尔。又此简彼二乘小故。名为大。非彼下乘所能测故。名不思议。虽有两释。前说为胜也后兼为中三。一引为。二转为。三远为。初是真一分满教机也。於三乘中。权教大乘菩萨。五种姓内。菩萨种姓。及不定性中。一分菩萨。由此根性。未可正为。但应且依权教修习。从此引入实教中故。出现品云。设有菩萨。於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释曰。理实菩萨。经尔所时。修六度等。无有不闻此经不信不解。今假设言。设尔所时。依彼权教。修六度等。而未闻此实教大乘。或闻不信。此尚不名真实菩萨。况闻权教。少时修行。而得名为真实菩萨。问若权教菩萨。毕竟还须入实教者。权教所说。十他佛他。岂虚设耶。答权教所设。因果行相。非实非虚。非虚者为接引故。长养根器故。无实十地佛地故。非是实也。亦如小教说佛菩萨因行果证。彼说非实非不实也。是故实证实果。唯在实教。以此教中说如来藏具分义故。因果行相称法性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至广说故。出现品云。此法名演说如来根本实性。不思议究竟法。又云此经珍宝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乃至广说。
  二转为者。谓即真一分半教机也。於三乘五姓中。随其所应。今依此经。但应转为不可直被故。出现品云。如药树王。唯除三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地狱深坑及水轮中。然亦於彼初无厌舍。如来知慧大药王树。亦复如是。唯除三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二乘堕无为坑。及坏善根非器众生。溺大邪见贪爱之水。然亦於彼。曾无厌舍。释曰。无厌舍言。非毕竟无生长利益菩提涅盘故。然诸二乘以根钝故。不能直入实教之中。要先回至权教大乘。舍二乘名。得菩萨称。然后方入真具分教。有释此经。亦直被小。现相品说彼获益故。第九会列声闻众故者。今按此释乃为谤经。所以者何。出现品说。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书写等故。而现相品说二乘获益。非在此会闻此法故。第九会中。正为简彼非此所被故。列彼众显如聋盲。问此经既不被於二乘。何名具分。答若被二乘。何名具分。思之可见。
  三远为者。谓即迷真异执无闻非法。亦即是前坏於善根。溺见水等。於五姓中。毕竟无有般涅盘法诸有情也。今依此经。但得远为。非可正被故。出现品云。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得-彳]智则得现前。譬如有大经卷。量等大千。书写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乃至云。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在一微尘之内。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得-彳]。普摄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於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乃至广说。宝性论宗亦同此教。故彼第三云。向说一阐提。常不入涅盘。无涅盘性者。为欲示现谤大乘因故。为欲回转谤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依无量时故作是说。以彼实有清净性故。不得说言彼常毕竟无清净性。上来圣教。除正为外。无有凡愚不至二乘。无有二乘不至权教大乘。无有权教不至实教是故一切三乘五姓。无非此经之所被者。此中总摄现为当为四生六趣外道阐提。一切皆尽。无一众生无佛智故。出现品云。佛子。譬如大海。其水潜流四天下地及八十亿小洲。有穿凿者。无不得水。佛智慧海亦复如是。流入一切众生心中。若有众生。观察境界。修习善法。则得智慧清净明了。而如来智平等无二。乃至广说。此犹且约行性而说。若依法性。非情亦是此经所为。所以者何。情与非情。其性一故。摄相归性。相亦无二。是故但被有情。则为已被非情也。第四门竟。
  第五教体中。兼辨诸宗。通有其三。一萨婆多宗。二经部宗。三大乘宗。就初宗中。自有三说。一大婆沙中。於四法内。唯取音声。以为教体故。彼一百二十六云。问如是佛教。以何为体。为是语业。为是名等。答应作是说。语业为体。问若尔次后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名为何法。
  答谓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答后文为显佛教作用。不欲开示佛教自体。谓次第行列。安布连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有说佛教名等为体。问若尔。此文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云何。答谓佛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路语业表是谓佛教。
  答依展转因故作是说。如世子孙展转生法。谓语起名。名能显义。评家释云。如是说者。语业为体。佛意所说。他所闻故。杂心论说。意亦同此。
  二依顺正理。於四法中。用名句文三法为体故。彼第三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此色行蕴摄。俱舍第一。亦有此颂。正理释云。论曰。有说佛教语为自性。彼说法蕴。皆色蕴摄。语用音声。为自性故。有说佛教名为自性。彼说法蕴。皆行蕴摄。名不相应行为性故。问语教异名教。是语名别体。教何是名。
  答要由有名。乃说为教。是故佛教体即是名。所以者何。诠义如实故名佛教。名能诠义故教是名。由是佛教定名为体。举名为首以摄句文。显宗第三亦同此说。问岂不正理依婆沙等。如何乃违评家正义。
  答众贤论师。无适莫。但理长者即为自义故。顺正理名等为正。发智论说。意亦同此。
  三依俱舍。通取四法。总为教体故。彼第一中有颂。同前正理。而长行但叙两家无偏定断故。彼叙云。诸说佛教语为体者。彼说法蕴。皆色蕴摄。诸说佛教名为体者。彼说法蕴。皆行蕴摄。次后文中。释蕴量云如实义者。世尊宣说八万法蕴。如彼所说八万法蕴。皆此五中二蕴所摄。释曰。准此论文。既无别断。当知意在通取四法。问婆沙俱舍。只是一宗。岂应别立。
  答俱舍婆沙。理实无异。今且据文而有差别。一则不同正理定取名等。二则不同婆沙评家定断。今故别列也。
  第二依经部宗。声为教体故。正理十四。破彼计云。汝不应说名句文身即声为体。无性摄论第一亦云。诸契经句。语为自性。且不应理。然此宗中。自有三说。一云十二处中。声处为性。离声无别名句字故。一云法处相续假声为体。唯是意识所缘境故。一云通假及实。二声为性。由前二说皆有理故。
  第三就大乘宗中。自有四宗。一真俗俱有宗。二真俗双泯宗。三理事无[得-彳]宗。四事事无[得-彳]宗。初谓真谛理实故说为有。俗谛不坏故说非无。於中三。一随相辨体。二唯识辨体。三会性辨体。初中复三。一唯能诠。二通所诠。三通诸法。初能诠中复有三说。一云教体唯是音声。由声是实名等假故。故深密第五云。如来言音。略有三种。一者契经。二者调伏。三者本母。一云教体用名句文。由名句文有别体故。故成唯识第二。破经部云。若名句文不异声者。法词无[得-彳]境应无别。一云声名句文合为教体。由前二说皆有教理为定量故。又深密第四云。不可舍於言说文字而能宣说。是故我依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问教岂非一。如何辨体诸说不同。玄奘三藏。释此义云。以假从实。声为其体。离声无别名句等故。以体从用。名等为性。能诠诸法自性差别。二所依故。生解究竟要由文义二种合为教体。瑜伽八十一云。诸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释曰。此论意。显无教则无义无义则无教。教之与义。不可离异故。合为体。三通诸法者。谓余一切情非情境。所以者何。如来身二业。能为自身他身非身等三相应化故。意唯二化。非情已是心等现故。如佛地论第七卷说。又阿弥陀经云。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宣畅菩提分法。乃至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出微妙音。众生闻者。皆发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释曰。此文即显自身相应或非身相应。彼土无有实畜生故。依此三化。所显之教。皆是通明三昧解脱。以为其体。
  二唯识辨中二。一本质教体。二影像教体。言本质者。诸佛自宣说。若文若义。皆是如来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之所显现。离识无别文义可得故。佛地论第一云。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此显如来净识为教体也。
  二约显影像教体。谓闻者识上。所变文义。皆不离识故。佛地论云。佛说法时。闻者识心。虽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名我闻。又云。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自心变现。名为我闻。又无性摄论第一云。贯穿缝缀故名为经。此中即是随堕八时。闻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教体。释曰八时者。旧人四说。一云如来说法。於八转声中。随用一声。逗机说故。一云佛说华严八会时故。一云依声明论。昼夜各有四时。如来随於此时。应机说故。一云依十地论。如来说法。离八非时。依八正时故。故彼论第十一云。如王怀忧。恼。病。恚。着诸欲。险处。无侍卫。才佞。无忠臣。於此八难时。智臣不应语。心王亦如是。非时不应说。释曰。寻上诸说。虽各有据。然勘梵本。并不相应。谓梵称一瑟咤。此云欲乐。梵言遏瑟咤。此谓之八。而摄论梵本。则是一瑟咤。非遏瑟咤也。由其两音相滥。致使时译者谬传。既翻欲乐为八。大复虚如时字。故劳诸德。扰动智海。玉卮虽宝。无当奈何。是故正译。应云随堕欲乐。闻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释曰。此文意。显闻而欲乐成聚集故。言直非直说者。五释不同。一云诠法自性。名为直诠法差别。名非直说。一云长行名直说。偈颂非直说。一云十二分教中。契经名直说。余十一分。名非直说。一云直尔说法。名为直说。以譬喻说。名非直说。一云如实说者。名为直说。方便说者。名非直说。言聚集显现者。今且依未自在位。闻四字句。五心次第。以辨聚集。谓如佛说诸行无常四字之时。此中即有四声。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诠义。於闻者识。聚集显现。然此义中。西方四释。一云如说诸字。有率尔寻求二心。然未定知诸字所属。无决定故。次说行字。由先熏习。连带解生。有三心起。谓率尔。寻求。决定知诸字所属一切行故。闻诸行字。虽知自性。然未知义。为令知义。复说无字。但有二心。谓率尔。寻求。未有决定。以未定知无字所属。后说常字。由前字力展转熏习。连后字生。具起五心。谓率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心等。於最后时。四字周圆。方能解义。总十二心。初二。次三。次二。后五也。十四相谓。四声。四字。四名。一句。一义。名聚集也。一云说诸字时。率尔耳识。同时意识。但缘其声。是现量故。寻求心中。唯寻耳识所缘境故。亦但缘声。不缘字名。此之三心所变声上。虽有字名。如生等相而不缘之。至决定心。缘声字名。有三相现。说行字时。率尔耳识。同时意识。及寻求心。亦但缘声。至决定心。缘声字名。有三相现。说无字时。率尔耳识。同时意识。及寻求心。亦但缘声。至决定心。缘声字名。有九相现。说常字时。率尔耳识。同时意识。及寻求心。亦但缘声。至决定心。缘声字名。经十六心。有十四相。谓四声。四字。四名。并句。及义。名为聚集。若不散乱。起染净心。及等流心。若散乱时。生心不定。一云率尔耳识。同时意识。但缘於声。是现量故。寻求心中。缘声字名。非现量故。由此然小经十二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现。名为聚集。若不散乱。决定心生。若散乱时。生心不定。一云卒尔耳识。但缘於声。同时意识。缘声字名。若不尔者。寻求意识。寻何等名。此中曲有两释。一云四率尔耳识。各缘其声。四同时意识。缘声字名。是其现量。四寻求心。方得圆满。经十二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现。名为聚集。一云同时意识。容非现量。得缘过去。缘於八心。四率尔耳识。四同时意识。有三六九十四相现。名为聚集。问同时意识。既是现量。何得缘字名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