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三光宅云法师四乘教者。一三之名。备陈众典。权实之说尤着法华。能诠则凭於实教。所诠则当乎了义。权实合论。总目为四。依乘立教。理极成也。
四笈多三藏四教。四谛之名大乘亦有。无相之理楞伽不无。楞伽虽有。法相宗岂存乎相也。四谛无相皆是观门。何独华严。唯明观行僧祇寿量住处等品。说何观耶。若谓宗明。则诸经甚众矣。
五晓法师立四教中云。唯明生空。名三乘别教者。此但是小乘教。何用三名。若言是三中小与大别故名别者。有大乘经。为异小乘。唯说法空。彼亦应名三乘别教。又云具显二空。名三乘通教者。一乘亦应名为通教。分满教中具二空故。一三虽殊。空无异故。又不共二乘名一乘者。法华维摩涅盘等经。应非一乘。彼经会中有声闻故。
第五立五种教。三说内。初护身法师五宗教中。初之三教。会释如前。衍师所说。四五两教。但是部别之宗。非通宗之教。
二波颇三藏五中。初二同前笈多所会。余之三教。亦但一部之宗尔。
三古德五教中立顿。既引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等。及楞伽云无所有何次等。又云呵教劝离毁相泯心。乃至云如净名嘿等者。当知此并亡诠显理。何复将此立为能诠。若此是教更诠何理。若言以教离言故与理不别者。终圆二教岂不离言。若许离言总应名顿。何有五教。若谓虽说离言不[得-彳]言说者。终圆二教亦应名顿。以皆离言不[得-彳]言故。又此顿望诞及光统所立之顿。便有两重。以彼渐顿机中皆有劝修离言者故。盖知此所立顿。但是余教所诠法性。非能诠教也。
第六耆阇法师六宗教中。初二同前衍师所会。第三第四只是一义。谓不真如幻约喻显空。真空理性。就法说空。法望於喻。岂二门也。第五恒沙功德。与第六无[得-彳]德用。此之二宗相望稍别。亦无过也。
第三显正义中二。初以理成立。后问答分别。前中古来立教各据不同。或依言音。或约时机。或就别宗。或据乘立。此之多类。具述如前。今依所诠法性。以显能诠差别。谓有全隐全显分隐分显。以立四教故。宝性论第四云。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如生盲人。一者凡夫。二者声闻。三者辟支佛。四初心菩萨。今之所存。依此而立。初迷真异执教。当彼凡夫。二真一分半教。当彼声闻及辟支佛。三真一分满教。当彼初心菩萨。四真具分满教。当彼识如来藏之根器。(准法华。譬喻品内三品大乘。当此第三教法。彼四衢等授一乘。当此第四教。大宝积经无尽慧所问会中。及宝性论第四。皆云初心菩萨教者。当此第三教智度论三十七云共教者。〔互〕当此第三教又云不共者。当此第四教。解深密第二云。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又云世尊於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等。此二时教既俱大乘。有了不了。当知二中。有权有实。性各随宗。诤了不了。大乘权实。终自有凭宝性等云初心教者。约根胜劣。名其初终。非据修行初终时位。不尔凡夫於兹绝分)。
初迷真异执教者。谓世及出世情非情类。莫不皆依真性建立。而诸凡夫。福慧微薄。於正法中。不中不得真实。於虚妄法。横起推求。谬执异因。将为正道。无利勤苦。不免轮回。由先业力。坚执不舍。此等皆由迷真所致。故密严经第二云。诸仁者。意在身中。如风速转。业风吹动。遍在诸根。七识同时。如浪而起。外道所计胜性微尘自在时等。悉是清净阿赖耶识。由先业力乃爱为因。成就世间若干品类。妄计之人执为作者。此识体相。微细难知。未见真实。心迷不了。(此经宗意。以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故。以阿赖耶名。名如来藏也)就此教中有二。先叙西域。后述此方。前中西方外道。色类总有九十五种。其中执有异因。传习文教者。有十一□□□论师计。立二十五谛。谓从自性三德。变成大等二十三法。真我於中但能受用。而非作者。此计自性。为万物因。是常。是涅盘因。二胜论师计。立六句义。谓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於实句中。真我能为作者。互能受用故。此真我。是万物因。是常。是涅盘因。三涂灰外道计。三界中有所一切大地命非命物皆是摩酰首罗天之所生故。此天是实。是常。是周遍。能生万物。是涅盘因。四围陀论师计。围陀此云明也。彼计那罗延天能生四姓。煞生祭祀梵天。得生彼天。是即涅盘故。那罗延是一切物因。是常是涅盘因。五时散外道计。一切万□□时生灭。是故时即是常。是万物因。是涅盘因。六方论师计。方生世人天地。后灭还入於方。是故方即是常。是万物因。是涅盘因。七安荼论师计。世间最初唯有大水。时有大荼安出生。如鸡卵金色。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能作一切有命无命。故此梵天是万物因。是常。是涅盘因。八无因论师。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自然生自然灭。故此自然是万物因。是常。是涅盘因。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物因。从空生风。风生火。火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殁后还归虚空。是故虚空为万物因。是常。是涅盘因。十宿作论师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往日本业因缘。是故若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灭众苦尽灭。即得涅盘。是故宿作为一切因。广破此计。如涅盘经第四十说。十一路伽耶论师计。色心等法。皆是极微所作。是故极微为万物因。是常。是涅盘因。此上诸计。若广分别。具如瑜伽第六显杨第九第十婆沙第十一第十二金七十论等。叙西域竟。第二述此方者。除伪书之外。说天地万物本所从生。莫出於易老庄也。此三家。大意略同。而文稍异。初依孔丘。述易为万物之始。生於万物故。易系云。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二依李聃计。自然为万物因。则万物无非自然故。道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计道即自然。或道次於自然)三庄周计。道为万物因。则道无不在故。庄子内篇太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释曰。此上三家所计。物生自虚万无而响像学人摸塔释教。即谓如藏随缘是彼无生万有。若此者岂唯不识如来之藏。抑亦未辨虚无之宗。何则如宁有生生万物耶。如宁先无有后方生有耶。如宁有所在而无不在耶。(有无在〔有〕非即离故)如宁展转生诸法耶。(空即蕰故)如宁可传有可得耶。(离名言故。无所得故。若谓无传传无得得者。爱之与见。何不尔耶)道岂同如体相用耶。相即相在耶。主伴隐显耶。纯杂微细耶。重重无尽耶。同时具足耶。既於如藏。未能巨细。许别建立染净同如随缘。深可悲愍。与夫执砾为宝谓蠹知文。其何爽矣(一切外道。不说因缘无〔性有〕空空有有不即〔不〕不离。摸搭之人。持由迷此。若〔谛〕心不可为说。虑其窃真饰伪故也)。
第二真一分半教者。谓於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唯说生空所显之理。虽一切有部及多闻部说三无为。分别论者立四无为。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等部说九无为。化地部说真如等九。而择灭等。皆是凝然。生空所显。仍有数量。以其根劣。未堪闻说二空所显无分限真故。智度三十一云。小乘弟子钝根故。为说众生空。起信论云。法我见者。依二乘根钝。如来但为说人无我。涅盘第五云。以诸声闻无有力。是故如来为说半字九部经典。而不为说毗伽罗论方等大乘。释曰。当此教机虽不同前别执异道。然由未闻真具分义故。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所依故。阿含云。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乃至云以此三毒为因缘故。起於三业。三业因缘起於三界。是故有一切法。又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乃至云是谓为生死诸法之根本。此据染根本说。具如中观第四引。又二十部中分别说部。立一切凡夫圣众生皆以空为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出。(如佛性论第一卷说)经部师计。以现在色心等为染净因。然有三说。一根本经部计。六识及色不相应并心法。受熏持种。二末经部计。识类受熏持种。三复有末计。双熏事类。具如顺正理第八卷说。上座部计。色心前后各各自类。前为后因。因果义成。如成唯识第三中说。又计微细意识为染净因。捡犊子部计。补特伽罗为染净因。故宗轮云。犊子部说。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说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转移故。萨婆多计。杂染清净依未来藏得建立捡。又说随眠为杂染依故。俱舍十九云。随眠诸有本。此差别有六。谓贪瞋亦慢无明见及疑。广说如彼。经量部计。异生位中。亦有圣法执有胜义补特伽罗。如宗轮说。释曰。此教虽有多部异计。莫不皆迷真具分义故。别建立染净之因。问此教若於真如随缘不变义中。唯说生空所显之理。名真一分半者。智度论说。当云何通。三十二云。问声闻法中。何故不说如是法性实际。而摩诃衍法中处处说耶。答声闻法中。有说处。但少尔。如杂阿含中说。有一比丘问佛。十二因缘为是佛作。为是余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缘。亦非余人作。有故是事有等。答虽有此说。由四义故。但为真一分半。一者诸大乘经多分说。彼二乘智劣。佛不为说法空理故。二者彼小教中多分不说法无我故。三者智度所引但是少分说彼无故。四者彼虽说名而不释义。隐密相故。如摄大乘。亦引彼说阿赖耶名欣喜爱乐。岂即由此都名满分。故今所立依多分说。第二教竟。
第三真一分满教者。谓於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具说不变生法二空所显真性。当此教机。虽不同前执法有体。而二空所显还是凝然故。成唯识第九云。真如者。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如。於一切位。常如具住。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释曰。由此真如。但是不变无随缘故。故依生灭八识。建立生死根本及涅盘因故。无性摄论第一。引阿毗达磨大乘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无性释云。此引阿笈摩。证阿赖耶。名所知依。无始时者。初际无故。界者。因也即种子也。是谁因种。谓一切法。此唯杂染。非是清净故。后当言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所摄。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住持义。是所依义。非因性义。所依能依。性各异故。若不尔者。界声已了无假依言。护法论师释前颂文。与无性异故。成唯识第三云。颂中初半显第八识为因缘用。后半颂显为流转还灭作依持用。界是因义。即种子识。无始时来。展转相续。亲生诸法故。名为因。依是缘义。即执持识。无始时来。与一切法等。为依止故。名为缘。谓能执持诸法种子故。与现行法为所依故。释曰。此教既说依生灭识成世出世。是故四智心品为相所迁。说佛三身具常无常。以有为智证无为理。义说不异。而实非一。真俗二谛迢然别故。依他起性。似有不无。非即无性真空圆成释经空义。但约所执同时四相灭。表后无非断非常。果生因灭。根本后得。缘境断惑。决定不同义说双观。而实别照。既说有为不即无为故。亦不说流即无流。佛果说有有为无流。众生识中建立本有无流种子。理行二性根本既异。是故五性毕竟差别。说众生界有佛化境各殊。如是义类广有众多。皆由真性唯凝然故。准释可知。
第四真具分满教中有二门。一理事无碍门二事事无[得-彳]门。初中圣教说。真如随缘。作一切法。不失自体。诸法即真。不[得-彳]生灭。所以者何。由无自性理。诸法得成。由诸法成。方显无性理。为显此义。诸圣教中。总有三说。一依理成事。二会事归理。三理事互成。且说初者。如宝性论第四云。无始时来。性作诸法依止。依此有诸道及证涅盘果。坚慧论师释云。性者。谓如来藏性。如圣者胜鬘经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盘。起信论意亦同此说。密严第三云。世间诸众生。染净等诸法。皆依於藏识。为因而得生。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此经问明品中。显一心生种种果。意亦同也。二会事归理者。法华方便品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仁王观空品云。若有修习听说无听无说。如虚空法同法性听同一切法皆如也。维摩菩萨品。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又观众生品云。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此经十忍品云。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而与法性。无有相违。涅盘第八云。若言无明因缘诸行。凡夫闻已。生二法想。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乃至云。若言一切法无我。如来秘藏亦无有我。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第八回向云。譬如真如。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无相为相。涅盘四十云。无相者。谓一切法。无自相。无他相。无自他相。乃至云。如是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相。名为法界。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三理事互成者。此经第四回向中云。於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於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相。第七回向云。法性不违相。法相不违性。法生不违性。法性不违生。离世间品云。於有为无为。不生二想。佛所摄持。密严第三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维摩弟子品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乃至广说。大品三十九云。诸法平等所谓无相。须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为是有为。为是无为。佛言。非有为法。非无为法。何以故。离有为法。无为法不可得。离无为法。有为法不可得。须菩提。是有为无为二法。不合不散。释曰。由上教理。显有为无为非一非异故。不同前教。说生灭智证无生灭理。不说如外智证智外如。缘境断惑。不二而二。说能所断。二而不二。说为内证。照惑本无。即是智体。照体无自。即是证如。若依此释。无能所断证方为真断。证始本无二之智。应用无边说无尽智。非唯二四等。如是智体。非相能迁。非为无为。三界唯心。依第一义。非唯生灭识。理行二性。不二而二故。凡有心悉有佛性。但有流心。会自本性。成无漏智。非无漏外有别有漏心能得无漏法。无此失故。不别立有为无漏无因缘种。是故乘破三殊。姓无五异。依他无性即是圆成。更无二执。三性一观不待别修。同时四相。灭非后无。因果即空即有非断非常。如是义类。广有众多。不可繁文。应准思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