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第二立二种教门。自有四家。一者齐朝武丘山隐士刘虬立渐顿二教。谓云如来一代所说。无出渐顿。华严经等是其顿教。余名为渐。渐约五时。以显其相。一佛初成道。为提谓等说五戒十善人天教门。二佛成道已十二年中。说三乘差别教门。如为声闻说四谛教等。三佛成道后三十年中。说般若空相教门。四佛成道已四十年后。於八年中。说法华经。明破三皈一教门。五佛临涅盘。一日一夜。说大涅盘。明佛性常住教门。如是约时。次第说故。名之为渐。
  二隋朝诞法师等。亦立渐顿二教。与前稍异。谓若约直往顿悟机。大不由小。所说唯是菩萨乘教。则名为顿。若约渐悟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之教。则名为渐。
  三西秦昙牟谶三藏。立半满二教。谓依涅盘经喻显大小乘教如半满字。隋远法师亦同此立。
  四唐初南印法师。亦立二教。一屈曲教。谓释迦经遂机性说随计破着故。如涅盘经等。二平道教。谓卢舍那经遂法性说故。如华严经。又此二教。略有四异。一主异。谓释迦化身。与舍那十身异故。二处异。谓娑婆界中木树草座。与华藏界中宝树宝座异故。三众异。谓地前菩萨二乘凡夫等杂众。与唯十地菩萨众异故。四说异。谓局处之说。与通方之说异故。广显差别。如彼华严疏。第三立三种教。亦有四家。一后魏光统律师。立渐顿圆三种教。谓初为根未熟者。先说无常。后方说常。先为说空。后说不空。如是渐次故名为渐。二为根已熟者。於一法门。具足演说一切佛法常与无常空不空等。更无由渐。故名为顿。三为於上达分阶佛境者。说於如来无[得-彳]解脱究竟果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故名为圆。其门人遵统。亦同此立。
  二玄奘三藏。依解深密经。立三时法轮教。初为发趣声闻乘者。於波罗奈国施鹿林中。创开生死涅盘因果。此即第一四谛法轮。次为发趣菩萨乘者。鹫峰山等十六会。说诸般若。此即第二无相法轮。后为发趣一切乘者。莲华藏等净秽土中。说深密等。此即第三了义法轮。此如测法师解深密记第一中叙。
  三真谛三藏。依金光明经。立转照持三法轮教。谓佛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日於波罗奈鹿野苑中。为声闻众。转四谛法轮。后於成道第七年中。在舍卫国。去祇园五里。智慧江边。为诸菩萨及二乘众。说般若等经。此时具二。谓转照法轮。又於成道三十年后未涅盘前。在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为真常菩萨。说解节经。此时具有转照持等三种法轮也。
  四唐吉藏法师。立三法轮教。一根本法轮教。即华严经。佛初成道说故。二枝末法轮教。谓佛成道已。五十七日后。於波罗奈林。转四谛法轮故。三摄末皈本法轮教。谓法华经。如来成道四十年后。说会三归一理故。
  第四立四种教门。於中自有五家。一齐朝大衍法师立四宗教。一因缘宗。谓萨婆多。二假名宗。谓经部教。三不真宗。谓般若教。四真宗。谓法界真理佛性等教。
  二陈朝智顗禅师立四教云。一三藏教。此教明因缘生灭四谛理。正教小乘。傍教菩萨。乃至云此之三藏。的嘱小乘故。名三藏教。法华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故。二通教。通同也。三乘同禀故。此教明因缘即空无生四真谛理。是摩诃衍初门。正教菩萨。傍教二乘故。大品云。欲学声闻者。当学般若等云云。三别教。别是不共之名。不共二乘人说故。此教正明因缘假名无实四真谛理。的化菩萨。不涉二乘。声闻在座。如聋如哑。乃至云非如方等大品二乘共闻而教菩萨兼欲简非圆教。名为别。不名不共。四圆教以不偏为义。此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理事具足。不别为最上利根人说故。华严云。显现自在力。为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受菩提记。乃至广说。具如顗师别行四教中辨。
  三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乘教。彼依法华譬喻品说。以临门三车。为权教三乘。四衢等授大车为实教。大乘权实合论故。立为四。故云若不尔者。诸子出宅。各应得车。无宜更索。谓羊鹿是权。可使出门。不得牛车。是实如何齐素。又若四衢等授即是三中牛者。且二子先自无心得大。是不期而会。求牛正当无志。何说非本所望。又若不尔者。经不应言。初以三车引诱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如来亦尔。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又不应言於一佛乘分别说三。又不应言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解云恶世本愿方说三乘。不尔诸佛唯说其一。明知三中之大。非实教大也。具释如彼法华疏中。
  四隋朝笈多三藏。亦立四教云。一四谛教。谓四阿含等诸小乘经。二无相教。谓诸部般若。三法相教。谓楞伽经等。四观行教。谓华严经。
  五唐新罗国元晓法师。亦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教缘起经等。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经等。三一乘分教。如梵网经等。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经等。然三乘共学名三乘教。不明法空。名别相教。通说法空。是为通教。不共二乘。名一乘教。於中未显普法。名随分教。复明普法。名圆满教。具显如彼华严疏中。
  第五立五种教门。自有三家。一齐朝护身法师。立三宗教。一因缘宗。二假名宗。三不真宗。此上三教同衍师说。四真宗教。谓涅盘经。说佛性常住等故。五法界宗教。谓华严经。说法界法门故。
  二唐初波颇三藏。亦立五教。一四谛教。谓小乘经。二无相教。谓般若经。三观行教。谓华严经。此上三教。同笈多说。四安乐教。谓涅盘经。说常乐故。五守护教。谓大集经。说守护正法事故。
  三有古德。亦立五教。一小乘教。二初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五大都影响天台。唯加顿教令别尔。然以天台呼小乘为三藏教。其名谬滥故。直目为小乘教。通教但被初根故。改为初教。别教被於熟机故。改名终教。圆教之名仍其旧也。所立顿名。不据根机。入法非渐故。引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於一地。又引楞伽云。初地即八地无所有何次。又云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哩住显不二等。是其顿也。(其相同此)。
  第六立六种教门。唯有一家。谓耆阇法师。云教有六种。一因缘宗教。二假名宗教。此上二教。同衍师说。三不真宗教。谓诸大乘通说诸法如幻化理故。四真宗教。谓说诸法真空理故。五常宗教。谓说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等义故。六圆宗教。谓法界自在缘起无[得-彳]德用圆备故。
  第二辨违顺者。前之所叙一十九家。虽各有凭教理成立。中间非无名义可不。故此略明顺违之相也。
  初一音教中两师俱依本质教说若□唯识教分本影。则非唯一音。影像多故。随闻者识聚集异故。若依无[得-彳]法界。则说听圆融。令互相摄一多无[得-彳]也。
  第二二教门内。初刘虬立渐顿中云。初时但说人天教者。此判若唯对一类机。理则无爽。若用五时刻定全断。便乖提谓密迹等经。彼经皆云。第二七日说三乘故。若十二年中说三差别。则深密应非说三差别。真谛记中。佛成道后三十八年。说解节经故。若十二年后三十年前。说般若空教者。龙树菩萨。释大品经。则不应云诸比丘众闻说般若各脱三衣施佛。不犯缺衣者。由是十二年前未制广戒故。又与真谛引教相违。记中说佛成道七年后。即说般若经故。又云说般若时。未说破三皈一教者。何故大品云。舍利弗问须菩提言。若都不退空复不异。何故得有三乘差别不唯一乘。须菩提言无二无三。若闻不怖。能得菩提。据此已说何言未耶。若三十年后。说破三皈一教者。深乖前引大品所说。若临涅盘时。唯说佛性常位了义者。遗教应非临涅盘说。此上且约随说乖妨。大都此人未识佛法。谓不知如来本质色声。闻同时异。应一切时处。但与诸机作增上缘。非目前后说大小法故。不识佛也。又不知影像教。但结集家。随机见闻故。前后大小之相故。不识法也。由不知判教多失。诸有同者准此应知。
  二诞法师等渐顿教者。教既有凭。义复无失故出现品云。若即说深法。众生恐怖。是故如来渐降法雨。如摩那斯。若顿说大乘法。如大庄严。又法华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是故以方便。分别说三乘等。广说应知。文既至义。教复极成。无过故也。
  三昙牟谶三藏立半满教者。文义令依涅盘所说。既亦教义至极。无所违也。
  四江南印法师等。立平道屈曲二种教者。义宽断狭。多所违犯。何者谓云。释迦说经。皆是遂机随计破着。舍那说经。皆遂法性。自在而说。若尔者。涅盘法华维摩楞伽密严胜鬘佛藏经等。皆释迦说。应不明於如来藏性实相法界等。华严梵网既舍那说。何故华严於四谛普贤行等品。皆云随诸众生所应调伏。作如是说。又问明净行梵行三贤十地离世间入法界等诸品之中。不应皆说对治行法。梵网应唯遂法性说。不随杂类畜生等器方便而说。亦不应说化身佛礼报身佛请问法等。四异中众处两异皆违经说。七处并是娑婆界故。出现品云。十方诸佛赞普贤言。能说此法。今此会中。有佛剎尘数众生。发菩提心故。发心功德品中。亦同此说。准此故知。有地前器。是此师所立。多违教理。甚难依也。
  第三三种教门内。四说之中。初光统立渐顿圆者。若渐根生熟俱渐。顿根生熟但顿。渐顿可分。既云未熟名渐。已熟名顿。此则於一渐根生熟为异。无顿义也。或应彼一有渐顿二根。生必至熟。熟必从生故。或应一切皆是渐根。无有不从生至熟故。又圆机既是分阶佛境。则地前无有堪闻此经。此经此释。便有自教相违。出现品云。今此会中。有佛剎尘数众生。发阿耨菩提心故。又发心功德品。及离世间品。皆云我等诸佛悉共同心。护持此经。令现在未来诸菩萨众未曾闻者皆当得闻故。释曰。此未曾得闻之辈。应是地上。既尔必唯被上达分阶佛境者耶。
  二玄奘三藏三时法轮。祇可唯是渐教。唯论三性。一法唯为一机。不可以为定量剖判一切佛法。测法师。解深密记宗趣中。叙清辨护法两家判教云。问诸部般若宗明无相。此经了义浅深何别。清辨解云。深密等经。明有所得。浅而非深。诸部般若显无所得。为最甚深。护法判云。二时所说无相之理。理无浅深。而说深密为了义者。约三性义。决判诸经。有无道理。显了说故。名为了义。非无相中有浅深故名为了义。又成唯识记第八卷中会释云。清辨菩萨。说解深密为不了者。有所得故。诸部般若名为了义。无所得故。而彼经中。说深密等。为了义者。以对机根。说三性义。易可了知。劝令受觉。於一时间。说为了义。非约尽理名为了教。释曰。准此所叙。故知深密不能定断一切佛法。若不尔者。则众生界中无顿机故。又使佛无圆音应故。又不能断佛性常住法界解脱具分真性如来藏等无量法门。约时克教难极成也。若谓三时约义浅深不据时节者。深密不应说初昔今故。彼第二云。世尊初於一时。在波罗痆斯国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乃至云。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以隐密相。转正法轮。乃至云。世尊於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以显了相。转正法轮。又前叙异说中。引深密记。辨三法轮。时处前后。历然差别。如何拒讳也。三真谛三藏。三时法轮。克定年月。断教浅深。会同前说。
  四吉藏法师。三法轮中。若初时唯是根本法轮。无技末者。何故此经入法界品云。譬如饿鬼至恒河边而不见水。设有见者。见其枯竭。此喻声闻在根本教法界会中。虽不见闻佛菩萨境。然能见闻自分境界。又此所立亦违密迹提谓等经。彼经皆云第二七日。说三乘故。若四十年后。总是会末皈本教者。佛临涅盘。不应更说遗教诫经。又此所判为渐为顿。若为渐根。则不应说先大后小。若为顿根。则不应有以后会前渐次之相。又按无量义经。佛一切时。说大说小。机一切时。有大有小。各别自闻。各别获益。是故约时克教。皆不可也。
  第四立四种教门内五说之中。初衍法师四教。第一名因缘者。此名宽滥。何教之内。不说因缘。经部标为假名宗者。仁王大品皆立三假。岂唯经部。又不真之与假名。难表差别也。
  二智顗禅师四教。初名三藏教者。按立此名。本依智度。谓对迦陀延尼子弟子。而言三藏中如是如是说。非谓一切也。故彼论一部文中。通名小宗。或云声闻法。或云二乘法。或云小乘法。或云三藏法。当知小乘之名。随自宗语。三藏之称随他宗言。非共名也。而顗禅之徒。不晓此意。务存诡异。误制教名。自成四失。一滥涉大乘失。谓若小有三藏。则名三藏教。大既有三藏。何不名三藏。二大无三藏失。谓小乘有三藏。独名为三藏。大不名三藏。大应无三藏。三特违至教失。谓法华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既以小乘。为能别之言。明知三藏不唯属小。诸大乘经皆无偏目。小乘为三藏者。阇王下卷。及入大乘论。皆破小乘。不许立三藏也。四有不定失。谓智度十一。龙树自云。如提达呵多等。亦以三藏声闻法摩诃衍法教人。而身入地狱。是事云何等。又经量部。唯立经律二藏。经诠慧处。是对法故。大众部师。说有四藏。三藏之外更立杂藏。通诠三学故。犊子部师。亦立四藏。於三藏外。立咒藏故。成实论宗。立有五藏。於三藏外。更立杂藏及菩萨藏。准上诸部。立藏多少。数既不定。何得都名小乘为三藏教。故今与作不定过云。为如一切有部立三藏故。小乘定名为三藏耶。为如经量部等不立三藏。小乘不定名三藏耶(有喻云云)又若此教傍教菩萨。则应一切菩萨皆因小起。总无顿机。无简言故。二以三乘同禀名为通教。此明因缘即空无生四真谛理者。小宗之中。亦说声闻辟支菩萨。同禀小教。亦应名通教耶。又佛说般若时。二乘在会。为闻生空。为闻二空。若唯生空。则与菩萨异。何名同禀。若言闻之虽异。以同会故名同禀者。则诸教皆尔。何直般若。一音异应岂不然乎。亦不可说闻二空教获二乘果。行果杂乱故。又别圆两教。岂亦不说因缘。即空无生。四直谛理。三别教。以不共二乘人的化菩萨。二乘在座。如聋如哑。此教明因缘假名者。圆教应共二乘人说。非的化菩萨。又别圆二教。所相因缘。应不即空。应执一切为实有也。四圆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理事具足。不别为上利根人说者。华严为是别教。为是圆耶。若别非圆。则应说因缘假名。不说不可思议因缘。二谛中道所说。理事应别不具。不为上利根人说。若圆非别。二乘在会。应不如聋。若亦圆亦别。有前相违。或无四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