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远法师云。对治有四种。一坏对治。谓方便道观下有漏无常等故。二断对治。谓无碍道正断下过。三持对治。谓解脱为首。及后一切无间解脱。时彼无为。不令失坏四远分对治。谓解脱为首。及后一切无碍解脱。远令前障毕竟不起。今此空定据第四治。故说此离。本疏云。今更释於二禅中虽无色声触想。得借初禅三识之心。见闻觉触。是故乃至第四禅中犹有此想。今得空定故。说灭之。若尔香味二想。何故亦说。释有二义。一亦有借故。二以与声触同是不可见有对声故。同辨如第四禅灭忧苦等唯之。二即辨於所离鄣体。显能所行。谓三句超色境等境界想者。空定离彼色等境想。故名超也。云何超。以不分别故。云何不分别。以见无我故。此明实治也。问此中既有修行对治为有支不。
  答依本业经。四无色定。各有五支。谓想护止观一心。今依杂集等。诸无色定奢摩化一味相故。无支分建立也。四入无边虚空者。是修行利益。谓三色想绝廓尔无边也。五住虚空无边处者。是彼二所依定。二中初超一切虚空无边处者。是所离障。二见外之念粗分别过患。是修对治。谓外缘虚空心念粗患故。能见此失。而除彼想故。三入无边识者。是修行利益。谓舍外住内故。五住识无边处者。是定体性无中。初超识等者。是离障。二见其粗事分别过想。是修对治。谓犹见住识为粗患故。三入无少所有者。是修利益。谓前舍外住内。犹为粗念。此即内外俱离。都无所有方利益。四住无等是定体可知。四中初超一切等。是离障。二见彼住无所有想粗念过故。能治彼想。是对治。三勘晋本云。知非有想非无想安隐者。是修利益。此本脱也。谓粗想尽故名非有。细想未尽名非无。约圣智说非。谓世定觉此非无四定体。可知。三明入禅等意中。云但随等者。谓入此八定。非是自行所乐为。俱为随顺所化生故。上来八定。略释厌行了。
  第四大段厌果分中三。初明四无量名行方便果。二佛子此菩萨得下明五神通。是行功用果。三此菩萨於诸下总结自在。
  初中二。先略显义。后正释文。
  前中四无量义。略显二门。初释名。谓缘无量境。起无量行。故名无量。四是数即带数也。二体性者。杂集十四云。四种莫不皆以定慧为体。又慈能与乐。无瞋为性。悲能拔苦。不害为性。喜庆他乐。不嫉为性。令他舍惑。则善舍为性。诸门分别。广如别章。
  二释文中二。初显悲无量行。后住悲下略指余三。前中又有十三句分三。初一句总。次十一句正。后一句结。初云此菩萨等者。谓慈心随顺众生起故。次别中分三。初八明缘众生慈。论中念念即缘念也。次一明缘法慈。后二明无缘慈。就初缘众生中。八句分四。初四与乐。次二治障。次一清净。后一摄果。就初与乐四中。一广者。与欲界人天一切乐故。与欲乐宽。故名广也。二大者。大是高大义。与初二禅。同喜乐故。此中乐者喜得俱起故名同也。三无量者。与三禅已上不同喜乐故。此中离苦及喜故。名不同也。乐极故。名无量也。四不二者。以前三乐等与众生故。次二治障中。一无怨者。治不爱障。谓於怨不加损害故。二无对者。治与爱障。谓於亲与乐故。若有偏情。则有怨对故。次一无障者。谓离五盖。具慈定清净。谓慈依禅起。於色界受正果慈行余势。后摄果中无恼者。於欲界受其习果。无苦恼事。安隐喜乐。如修慈经说。又如经云。修慈定者。卧安觉安。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眠无恶梦。死生梵天。在所得利。缘众生慈竟。次一句。云遍至一切处者。缘法慈也。涅盘云。缘利生法。名为法缘。地持云。缘法众生俱是五阴因缘法名为法缘。今此地论具二义。先知凡圣众生法。及知众生心所起分别法。即用化之。后二句云尽法界虚空界者。明无缘慈。此有二种。一前句自体无缘观法无我。世间中最。故云尽。此明体无缘也。二后句遍至无尽观。此明分齐无缘也。后一句云遍一切世间住者。住字两用。一属前慈无量结句。一属后三行。结前句者。住亦行义。谓遍一切世间行。结成无量之义第二明行功用五通果中二。先料简。后释文。前中二。先释名。后辨体。
  前中先通。后别。通者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得-彳]名通。五是数。即带数释也。别名者。一神境智通。谓运用不测名神。内身外色为通。所缘名境。决定推求名智。神境即愿。通者神之境境之愿。依主释也。若以智体即通。持业受称。或名神足通者。以欲勤心慧为神通之足。通依定。定依欲等故。或以神为足。能往能还。神即足故。神足即通故。皆持业释。二天眼者。光明名天。见色称眼。通依眼根。照瞩无[得-彳]。名天眼之通。依主释也。三天耳通者。天义同前。闻声名耳。慧依耳根。能无滞碍名通。亦依主也。四他心通者。他心是所缘。通是能缘。亦依主释。五宿住随念通者。谢往之事名宿。事属谢往名住。宿住之事是所缘。通是能缘。亦依主释。
  二辨体者。依百法中。以别境慧为性。若依三科。以行蕴法处法界少分为体。若依二智。俱以后得智为性。缘俗境故。何无漏尽通者。表初二三地寄同世间故。略显如是。若广分别。如别行章。
  二释文中五通即为五段。
  初神足通中。有十一句分三。显得三种自在。谓初总句。此菩萨乃至大地等是世间自在。能动世界大地故。后别中。初二句是身自在。上句云一身等。是合散自在。下句云或境等。是隐显自在。后八句是身作业自在。一石壁下是傍行无碍。二於虚空下上行自在。三入他等是上行。若依论经云。入出於地。是上下行也。四履水下是涉水不没。五身出下是炽然。六复两下身能住水。七日月下身能摩扪。八其身下明自在乃至梵世间器世间随意转变自在。
  二天耳通中三。初标得通者。次天耳下显通体。后悉闻下辨通业。初标可知。二体中云清净者。显了分明故。过人耳者。能闻人不闻处故。后业中。若天上人间远近小大音声悉能闻故。
  三他心通中三。初总标人通业。次所谓下别显通业。后菩萨如是下总结。总云以化心智等者。於他本质影像二种心。知何心耶。所以者何。若知本质惟唯识理。若知影像。何名化心。由此两义故。二十唯识颂云。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自心智。不知如佛境。即依此义。护法安慧。立宗各异。取执不同。谓护法云。佛他心智。知他心极似本质。菩萨不极似。故云不知如佛境。安慧云。佛智知彼本质。菩萨影像缘。故云不知如佛境。次别显中有二十六心。古人云。有十三心。以每心皆有有无一对故。合之为十三。今谓虽是相对。乃是相反。三对行相天求故。依差别。为二十六。论摄为八。谓初贪等六心名随烦恼。以随缘现起故。於现起心。有间断名离故。离亦名烦恼。后皆准此。远法师云。离非烦恼相对故来也。又名随烦恼者。虽标贪等。意取小惑随贪等起者故。二次二心名使。以是性成烦恼。随人名使故。今谓即是十使大烦恼也。三次四名生。约所生处相以名故。人中心小。故名小心。欲天以广於人。故名广。色天心大於欲天心。故名大。无色天中。初二空定心缘无边空境无边识境故。能缘心亦无边量。故名无量。此二心是八解脱中二解脱定心也。复二解脱定心由舍前无边心境。但观无所有及微细想。缘无相境。非缘边量境界分齐。故不名无量也。四次四心名字三昧。一创习定未深名略。二久习能熟渐明得名非略。三不专住习定名散心。四专住习定名不散也。五次二心名得三昧。谓得心一境性故。名定心。不得心一境性故名非定心。六次二心名得解脱者。有缚无缚。谓已脱二障者心。未脱二障者心。七次二心名妄行正行。名於名闻中现起希望。顺不顺故。谓顺希望名闻是妄行也。不顺希望是正行。论经中云求心不求心是也。今此经略无此二心。或即此云杂染心非杂染心是也。八未得四心名余凡夫增上慢者。粗细习行故。谓有上无上广非广等。此虽隔杂染心。排次应尔。粗细习者。外凡慢粗。内凡慢细。细慢是彼粗家之余。名为粗细。对粗辨细。不收彼粗。此细是彼粗家残气。故曰习行。上云如实知称境不谬故。
  四宿命通中三。初总举。次所谓下别显。后如是过去下总结。总中显能念知之智。别中解所知之境。境中二。先明念知自身本生数。后成劫下念知自身本事。本事中有十一种。初一劫成坏数。乃至第十一知言音并易知。
  五天眼通中二。先总。后见诸下别显。总中云天眼者。显能见智通故。清净者。审见故。过人眼者。远见故。后别中四。一见生死时。二好色等见别报色相。三善趣等见总报。四随业下广明造善恶业及所受果。如第二地中所说。可知。
  第三此菩萨於诸下总结自在。於中二。先明悲自在。谓修定虽纯熟出入自在。然不随此因而受禅生。后但随下明智愿自在。谓虽不随定因而受禅生。然为满菩提分故。亦以愿力而生其中。前中云诸禅等者。论云。禅者四禅。解脱者四无色定。今略无此句。由四无色定是八解脱数中故名解脱。三昧者四无量。三摩钵底者五神通。谓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等至即是定位身心安和平等。由前加行伏沈掉力。令身心至此平等位。即从此定位起五神通。以果名因故。谓等至为五通也。
  自下第二明位果。於中三果即为三段。初调柔果。二菩萨住此下摄报果。三若以菩萨下愿智果。
  初调柔果中四。一调柔行体。二此菩萨忍辱下明忍行位。三此菩萨於四摄下别地行相。四佛子是名下结说相。初中三。先法。次喻。后合。法中云此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者。论云於清净中。不见增烦恼。妄中不见灭烦恼。因缘集生故者。此故字有二义。一由缘集故无增减故。云不生灭也。二由缘集故有增减故。云有生灭也。此一缘集之因成其二义。是故常起因缘对治离染成行。而恒不见有生灭相也。见缚先灭。乃至云皆转微薄者。此四缚。谓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见。名欲缚。色无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见。名有缚。三界无明名无明缚。三界诸见名见缚。由此四种系缚众生。故名为缚。又能漂流众生。亦名为流。又能令众生为苦所厄。亦名为厄也。三界分别惑见道断故。云见缚先灭也。断一切修道欲色无色界所有烦恼及因同无明习业。皆渐微薄远离故。云皆缚微薄。此是贪等烦恼障现起行并种故。云及瞋因。与当地所知障种同此位灭故。云同无明习业皆微薄。未全尽故但云薄也。不复集断三毒者。以断细不断粗故。二忍行德中有十三心。一忍辱者。为他加恶甘受故。二柔和者。能护他心不发嗔故。作恶怀疑者。谓有人曾损恼菩萨。由此猜疑菩萨怀恨。然菩萨将护故。彼与其同事爱语诱接故。云现同伴等。此释谐顺心悦美心。身被加恶不报名不嗔。口辱不报名不动。忍时不忧名不浊。无高下者。久修不慢下。就善言。於己不高於化不下故。不望报心者。不希望他恭敬故。报恩心者。有恩及己常欲报故。不谄心者。非不实心作利益行及偏心等作利益故。不诳心无险诐心者。微细隐覆垢心皆悉远离故。别地行相及结可知。
  摄报果愿智果如初地说。
  自下第三大段重颂分中一十八颂分五。初一颂颂起厌行分。二有十二颂颂厌行分。於中初二颂颂护烦恼行。次三颂颂护小乘行。后七颂颂方便摄行。三有一颂颂厌分及行果。四有三颂颂位果。五末后一颂颂结说。第三地了。
  第四地中二。先料简。后释文。
  前中二门。一辨名。二来意。
  前中。成唯识第九云。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名焰慧地。摄论云由诸菩提分法。焚烧一切障故。无性释。由此地中有焰慧故。名为焰地。世亲释云。能烧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烬。名焰慧地。庄严论云。以菩提分慧为焰自性。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此地菩萨能焰慧。烧二障薪。名焰慧地。金光明云。能烧烦恼。以智慧大增长光明。修修行道品依处故。名为焰。解深密云。由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故。瑜伽七十八显扬第□。大同此说。大智度云。施戒多闻威德炽盛。故名焰地。
  二来意者有三义。一准解深密经。前地明定。从此地已下明依定所发慧。故来也。
  二依十地论。前三地寄同世间。此地寄出世。故来也。
  三亦准解深密经。前地虽得世间定及总持。而未能得菩提分法舍定爱法爱故来也。略辨如此。诸门分别。广如别章。
  后释文中三。一以偈赞请分。二正明地相分。三以偈重颂分。
  初中六偈分五。初一偈明菩萨闻法欢喜供养。二次半偈明说法感应。三次半偈天女喜赞。四次三偈天主庆前请后。五最后一偈脱月请后。
  二正明地相中二。先依论显依前地净定总持令此地如实智净故说焰地。后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下明位果校量胜。前中论科此地差别有四分。一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谓是入地方便故云因。二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则能下明清净分。谓是初入地出障行故清净。三佛子菩萨住此第四下明对治修行增长分。谓是正住地道品等行能有所除故。对治进修上上故。云修行增长。四佛子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下明对治修行增长果分。谓是地满即彼清净对治修行增长之果。又初一是地因。后一是地果。中二是地相。又初一加行道。次一无间道。次二解脱道。后一胜进道。何故解脱名对治耶。以断障显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