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五摄修方便中二。初牒前起后。后日夜下正显。
  前中谓先为救度发大精进。今观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习。修习即是此求法行。
  后正显中二。先明求法行。后菩萨如是下显重法心成。前中十句。初云日夜等者。常勤求法。无怠慢故。二喜法者。不为妬胜喜他求故。三乐法者。自爱玩而问。非所伏他问故。四依法者。依大乘教。自求取正见。不忘失故。五随法者。依读诵随文。不失次第故。六解法者。依为他说令解故。七顺法者。依静处思义。随顺观顺观察故。八赴法者。依修行定赴究竟故。九住法者。依出世间智住故。十行法者。依诸佛解脱法。随顺彼行故。此中求正法行。当求闻法。此初二句显道勤行故。喜法已下显正修行故。余如论释。后明重法心成中二。先明能求法因。后如其所闻下显所求行因。前中为重法。舍内外所有。略举十事。於中。初二明舍外。后八明舍内。前中初一牒前起后。云由求法殷懃故无所惜。二不见下明世财易得法宝难遭。后八中。初一总句。结前舍外。显后舍内故。云为求佛法能舍内外财。二无有恭敬及隔句云承事。明舍身行所作。三无有憍下明舍高大意故。四无有懃下明舍所应护者。谓众生皆自护身。不欲受苦。今能受苦是舍其护也。五若闻一句下明重法心成。於闻少法。喜受相应。胜财多胜妙财所生喜受故。六若闻一偈下明宁闻少法而舍人中最胜王位乐受故。七若得一偈下明宁闻少法而舍天中最胜王位乐受故。八若有人下明求法能入满三千界火及地狱中火受苦恼。是舍身命故。梵本中。六七两事合为一事。八中文复少异故。彼云若闻一偈。未闻正法。获得释梵转轮王位。多千劫住亦不能及。若有人来作如是言。我有正等觉句净治菩萨行句。汝能投身大火坑者。当为汝说。复作是念。我为一句法故。设有火坑等三千界。尚从梵天而自投下。况彼小坑而不能入。设住一切地狱受苦。犹应求法。何况暂受人间小苦。梵汉有此不同。可知。此上闻偈句是闻教净闻菩萨行是闻义。后明所求行因者。明依寂静处思惟正观故。
  第三大段厌分中三。初牒前起后。二佛子是菩萨下正明厌体。三但随顺下明入禅等意。
  初中谓闻说法意。次思所闻及念修行。以不但口说。亦得净故。梵本云非但口业能得清净。此显他因也。
  二显体中二。先据所住地。后即离下正显。显中二。初明四禅。后超一切下显四空处中先以义料简。后正释文。义中二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
  名中。先通。后别。通者小宗。大婆沙一百四十一云。问此四何缘说为静虑。答静谓寂静。虑谓筹虑。此四地中定慧平等故。称静虑。余随有阙不得此名。此依主释也。亦可从果为名。又婆沙八十云。以何义故名为静虑。有作是说。以能断结故。问诸无色定亦能断结。应名静虑。
  答若定能断不善无记二种结者。名为静虑。诸无色定唯断无记。非不善故。不名静虑。复有说者。以能正观。故名静虑。问若尔欲界三摩地亦能正观。应名静虑。
  答若三摩地具有定名定用。能正观者。名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有定名。而无定用。如泥椽梁有名无用。故非静虑。如是说者。要具二义。方名静虑。谓能断结。及能正观。欲界三摩地虽能正观。不能断结。谓无色定虽能断结。不能正观。故非静虑。复次诸无色定有静无虑。欲界三摩地有虑无静。色定俱有。故名静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依大乘宗。意同正理。初复次释。瑜伽三十三云。於一所缘系念寂静。而审思虑。故名静虑。言别名者。瑜伽云依顺次数说名为初。乃至第四。小宗正理。亦同此说。
  二体性者。小乘宗中大婆沙第八十云。四种静虑各以自地善染无覆无记五蕴为性。又彼一百四十一云。四静虑体有二种。一修得。二生得。修得者。即彼地摄心一境性并助伴。即五蕴为性。生得者。随地所系余五蕴为性。今大乘宗。大同婆沙。有生及定生即善染无记五蕴为性。善用有漏无漏五蕴为性。上来略显二门竟。若广分别。具如别章。
  二释文者。前四禅中。支类多少虽有异同。然皆勒为四义分别。一离障。二对治。三利益。四彼二所依。
  初禅中。初云离欲等者。一离障也。谓离五欲故名离欲。断十恶故名为离恶。除五盖故名离不善法。如毗昙中说。若依成实。断贪欲心名离欲。以离欲故亦舍杀等。名离恶不善法。智度云离五欲故名离欲。除五盖故名离恶不善。又诸欲发恶行。随极恶处名欲恶。违生善品故。或总谓欲界诸不善俱舍离故。杂集第八云。能断欲界欲恚害等。二有觉有观者。是修对治。论云譬如振铃。粗声喻觉。细声喻观。新译经论。名为寻伺。皆是恶慧为性。然粗细异。寻求伺察欲界过患能除灭故。瑜伽十一云。以不净治欲。以慈治恚。以悲治害故。修三行。治三患。入初定也。三离生喜乐者。是利益故。杂集第八云。由寻伺支。治可治已。离生喜乐。谓离彼所治生喜乐故。悦心名喜。悦身名乐。四住初禅者。是彼二所依。谓定心是能对治及利益所依止故。何不说与所离为依者。彼是所断非是支故。杂集第一云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依止定力寻等转故。心与境合如一体故。名心一境性。
  二禅中初云灭觉观者。是所离障。谓觉粗动发生三识扰乱。二禅如静水波动。则无所见故。二内净等者。是能对治。显扬十九云。内等净。以舍念正知三法为性。即是彼三禅中支也。瑜伽六十三亦同此说。一心无觉观者。舍利弗毗昙云。欲界地中心行六处。六识身取六尘故。初禅地中心行四处。以四识身取四境故。初禅已上。无鼻舌识故。二禅已上心行一处。唯意识身缘法尘故。又相续不断。亦名心一等。三定生喜乐者。是修行利益支。前初禅中。创背离欲恶。庆离生喜。此第二禅中。法从内生庆得生喜乐。喜乐同前。四住二禅者。是二所依止定。
  第三禅中离喜者。是离障。谓二禅喜。以分别想生动故多过。三禅转寂。故须除遣。如贫得宝则生喜。若失则深忧莫。若忧喜俱绝。方为快乐。二住舍有念正知者。是能对治支。谓舍是行舍。舍彼喜过。有念者。念前喜过守心一境故。正知者。分别喜过。明见其失。又此三深细寂静。下地喜踊跃浮动。动静相违故。是所治。显扬云住舍者。於已生喜。不忍可故。平等正直无动安住。念盲。於喜不行中。不忘明记故。正知者。或时失念喜行。於此正知。而住三身。受乐者。是利益支。谓喜在意地。乐在五识故。云身受。又乐受有二种。一下品适悦在心。亦上品适遍身心。就所遍处。从末为名故。云身受。言诸圣所说能舍者。显乐深胜。唯诸圣能说为过。堪能舍离。非凡所能。四有念乐受住三禅者。是彼二所依止定。谓常念自地。乐受利益。住此禅也。
  第四禅中。初断乐先除苦忧喜灭者。是所离障。谓三禅胜乐虽是乐利益。与第四禅。极相妨害。如重病人。观妙音乐。为障四禅。故须除遣。若尔应俱除乐。何须更置先除苦言。释曰。理实苦根二禅已离。此中更标者。为显此位。五受中唯有舍受。是不动故。喻伽十一云。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乐根。又云问何故苦根初静虑中说未断耶。
  答彼品粗重犹未断故。问何缘生苦。初静虑者苦根未断。而不现行。
  答由其助伴相对。忧根所摄诸苦。彼已断故。若初静虑已断苦根。是则行者入初静虑。及第二时受所作位差别应无所由。二俱有喜及乐故。释曰。以初二定俱有喜乐。若齐离苦。则二受不殊故。初不断苦之粗重。然无现行故。有乐支。又小宗此但是轻安非受故。又初禅喜劣。犹为苦根粗重所随故。不名灭苦。二禅喜胜灭苦粗重名灭苦根。二不苦不乐者。是利益支。余禅中皆先明治。今此先明利益者。以我前断苦断乐。对之则明不苦不乐。彰益义便故。理实在后。问此只遣乐。何不但言不乐。而云不苦不乐。
  答为明舍受不同苦乐故。问前离障。云喜忧灭。何不亦言不忧不喜。
  答有二义。一非此正灭。亦非苦乐相对故。不类苦。二若摄五受为三受。忧喜摄入苦乐中故。以苦乐宽故。是故舍受对彼。但名不苦不乐。三舍念清净者。是对治支。前三禅中。为乐所覆故。舍念不净。今此离彼下地乐受故。云清净也。舍念与乐受相违故。成对治。四住第四禅者。是彼二所依止定也。
  后明四空中二。先以义料简。后正释文。前中略以二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
  释名中二。先通。后别。通者小宗婆沙一百四十一云。问何故此四说名无色。答此四地中超过一切有色法故。违害一切有色法故。色法於彼。无容生故。说名无色。此无他受称。言别者。婆沙八十中有四复次释故。彼云初空定者。但由加行名空无边处定。谓初业者。先无思惟墙上树上岸上舍等上诸空之相。取此相已。假想胜解。观察照了无边空相。以先思惟无边空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初无色定故。说此名空无边处。复次法尔初远离地名空无边处。复次法尔初解脱色故。地名空无边处。从此定出。必起相似空想现前。曾闻苾刍出此定已。便举两手。扪摸虚空。有见问言。汝何所觅。苾刍答曰。我觅自身。彼言汝身即在床上。如何余处更觅自身。故从此出起虚空想。此想即是定之等流。是故名为空无边处。具说如彼。俱舍意同初释。正理及显宗同婆沙初三。复次第二识无边处者。大婆沙云。但由加行。名识无边处定。谓初业者。先应思惟清净眼等六种识相。取此相已。假想胜解。观察照了无边识相。以先思惟无边识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第二无色。故说此名识无边处。复次依等流故。说此定名识无边处。谓瑜伽师从此定出必起相似识想现前。谓於识想欢悦而住。是故名为识无边处。广说如彼。俱舍意同初释。正理显宗同婆沙。第三无所有处者。大婆沙云。问此何故名无所有处。答此中无我无我所故。问一切地中。无我我所。何独此名无所有处。答无有余地能令我执及我所执羸劣穿薄势力减少如此地者。故此独名无所有处。复次此地无有真实常恒不变易法损伏常见胜诸余地故。此独名无所有处。复次此地无有所趣所归屋舍室宅能为救护。摧伏憍慢懈怠放逸。胜诸余地故。此独名无所有处。顺正理云。若由胜解。舍一切所有。加行所成。名无所有处。谓无边行相粗勤为令厌舍。起此加行。是故此处名最胜舍。以於此中不复乐作无边行相。心於所余。舍诸所有。寂然住故。显宗同此。第四非想非非想处者。大婆沙云。问此何故名非想非非想处。答此地中无明了起相。亦无无想相。故名非想非非想处。无明了想相者。非如七地有想定故。亦无无想相者。非如无想及灭定故。由此地独寂静羸劣不明了不决定故。名非想非非想处。俱舍正理及显宗等意并同此。顺正理云。此四无色。皆言处者。以是诸有生长处故。谓此四处为有生长种种业烦恼故。为明妄计彼是涅盘故。佛说为生长有处。依大乘宗。瑜伽三十三云。复次以於虚空起胜解故。所有青黄赤白等相应显色相由不显现故。及厌离欲故。皆能超越除遣如是有色有计种种想已。起无边相虚空胜解。由已超过近分加行。究竟作意。入上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当知此中依於近分。乃至未入上根本定。唯缘虚空。若已得入上根本定。亦缘虚空。亦缘自地所有诸蕴。又近分中亦缘下地所有诸蕴。若有欲入识无边处。先舍虚空无边处相。即於彼识次起无边入行相胜解。尔时超过近分根本空无边识处。由彼超过识无边处所有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复次从无所有。求上进时。由於无所有相起粗想故。便能弃舍无所有处起想先入无所有处定时。超过一切有所有想。今复超过无所有想。是故说言非有想。识或有所有想。或无所有想非无想。谓非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皆悉灭尽唯有微细想缘。无相境转。即於此处起胜解时。超过一切近分根本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若广说如显扬第三。
  第二出体者。依小宗。顺正理七十七云。四无色体总相亦善时摄心一境性以为自性。然助伴中。此除色蕴无色蕴无色无有随转色故。是故四蕴以为自性。依婆沙八十四说。有其二种。谓定及生。定谓无色定。生者有说无色界生。若生彼处。无覆无记受想行识。此言说彼四蕴异熟。以为自性。婆沙一百四十一。大意同此。依大乘宗。尽相出体。同萨婆多。而显别者。亦有色蕴定境果色通无色故。上来二门略显名体。若广分别。具如别章。
  第二释文中四空五义。然此经略无对治行。论主准义安之。初空处中。初云超一切乃至种种想者。是所离障。成实论云。远离香味触想。灭有对者。灭色香味触之想。以色等对碍故。不念别异想者。灭缘声想。以声藉众缘击发生故。故名别异。此依大乘。不同前说。谓色虽多种。统摄为六。谓五尘及法处。要略唯三。一可见有对。眼识所行故。二不可见有对。余四识所行故。三不可见无对。意识所行。无表色等故。此中超一切者。离眼识所行可见色想故。何不但言超色。而云超想邪。释曰。以在色地修起此定。未舍色形故。何故但言灭想。不言余心法耶。释曰。理实通余。以想取相强故。二灭有对想者。离余四识所行不可见有对四境色故。三不念种种想者。离意识所缘法处色想故。论云。意识分别一切法故。虽通诸法。此中简取缘色边意识。想灭缘余意识。此中不遣。问香味之想。初禅已离。色声触想二禅已除。今何故言空定灭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