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就初分中三。一结前标后。二何等下正显十门。三菩萨以此下结法功能。初中法明门者。法者众生界等十种。明者四地中证智。门者方便义。论经名入。即此众生界等十法与证智。作入地方便故。谓由观察十法。得入四地故。问若尔何故古人释此十法为门。是所入。非能入。为智明所入故。
  答十法若是所入门经不应言欲入第四地尚修十法明门。乃至云。以此十法得入第四地。十中分二。前五句推能依乃至所依。谓初一观正报假名。二观正报所依染法。三观依报。四观世界所依空无尽境。五总观依正所依心识。谓本识是染净法所依故。复五句明超灭染因。谓前三句明观烦恼使染故成三界。后二句明观广大信解成三界因广大心信解故。烦恼不染故。烦恼不染大心信解故。不舍众生。此二皆超二乘境界故云广大。言信解者。谓於谛宝深忍乐欲。忍即胜解决定印持故。
  第二清净分中三。初总显。次何等下别例。后是为十者总结。初中四。一标得住地。二住地故能以十智成熟众生。三成熟故得内法。四得内法故生如来家。内法者有二种。一就人显法。即佛自体所具之法故。二辨法成人。以法显佛故。论云如来自身所有诸法。以是法故显示如来。谓十种法智教化成熟故。生如来家者。此地寄位出世之首故。同初地云生佛家。二别例中先征。后显。显中十句摄为四。初深心不退者。谓自住处毕竟智。此即大乘法。是菩萨住处。住於大乘。心不退转。名毕竟智。二於三宝等者。同敬三宝毕竟智。谓於三宝得信不坏。故云毕竟。三诸行下二句明证如正智。前句观诸行等者。此生灭观。假者唯是蕴聚本无有人。揽蕴而立。随蕴迁流。故名诸行。后句观诸法等者。此法空观。谓法从缘生自无有生。缘亦如是。言无生者。理实前观亦有无生。后观亦有迁流。为显二别。文又影略。故互举尔。四观世间成境下六句是分别所说智。即后得缘俗智。或摄为二。谓染及净。或为三。谓一染。二染净。三净。或为四。谓初二句依正二报是苦谛以随烦恼生故。次一句中半句生死。论名世间。即是集谛故。云以随烦恼。次半句涅盘是灭谛故。云所有净。后三句是道谛故。云随所净。又初中以烦恼等顺感器世间故。众生世间。由从业等因生故。云同因。次分别生死涅盘者。是集灭二谛。亦是染净双观。虽全体不二。然两法不杂故。云分别。下三句道谛。亦随显涅盘净法故。云随所净。一於佛世界中教化众生成菩萨自业差别故。云随所净故。云观众生国土业。谓於众生所净成已差别之业。二前际是生死染法。后际是涅盘净法故。云烦恼染及净。三於前际染中不见一法可损。以即空故。后际净中不见一法可增。以性自满故。又释观前后际色心已灭未至之境。此即无性。与现在缘生无性之性。平等。后观现缘无生之性。与彼二际已未之性。无不别故。简非灭尽之尽故。云无所有尽。
  第三大段明对治修行增长分中有二。初明护烦恼。是异凡夫行。亦自利行。后菩萨修行如是下明护小乘行。是异二乘行。亦是利他行。
  前中明菩提分法。先略显名体。后正释文。前中先通。后别。
  通名三十七菩提分。菩提梵言此云觉。谓三乘无学尽无生智照境穷了故。分者因义。此三十七能为觉因故。又云道品。道谓果智。品是类义。因为果类故。总名三十七菩提分。带数释也。
  后别名中七。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
  初谓身受心法。身等四法是所观境。慧是能观。与念俱故。邻近名念处。是所观境。即观智所住之处故亦名念住。以五根大等积聚名身。领纳顺违名受。集起名心。轨持称法。
  四正勤者。亦名正断。唯一精进随义立四。谓於已生未生恶不善法令灭不起。於已生未生善法令长令生。於四用中。约断自所除懈怠障故。名四正断。皆精进力。断彼懈怠故。名正勤。勤即断故。持业释也。
  四神足者。妙用难测名神。欲等四定能为彼依名足。瑜伽二十九云。问何因缘故。说名神足。答如有足者能性能还踊跃勇健能得能证世间所有殊胜之法。世殊胜法说名为神。此等四皆能到此故。名为神足。其四者何。谓欲勤心观。於境乐欲名欲。止恶进善名勤。集起名心。又包摄心故名心。於境简择名观。此四皆是神通因故。神之足故。依主释也。或名如意足者。所作从心故名如意。
  五根者。增上义名根故。瑜伽二十九云。信於何增上。答能於生起出世间法。而为上首。及於能起精进念定慧。为其增上。其五教者。谓信精进念定慧。信者。於谛宝境中忍可清净勇悍造修称为精进。念者。於境忆持。定者。专注所缘。慧者。简释得失。信即是根。乃至於慧。皆持业释。
  五力者。五名如前。力者不可屈伏故。瑜伽二十九云。问谁不能伏。答此清净信。若天。若魔。若沙门。若婆罗门。若诸世间。无有能引夺者。诸烦恼缠亦不能屈故。此为上首。此为前行。余精进等亦名为力。皆持业释也。
  七觉支者。谓择法精进念喜轻安定。谓观察得失。修善退恶。於境明记。於意适悦。远离沈掉。平等寂静。调畅身心。专住所缘择法。乃至於定。而是觉支皆持业释。
  八圣道者。无漏在心名圣。开通涅盘名道。或名八正道。道离八邪故。谓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筹量义理名正思惟。语离四非名正语。身离三过名正业。无漏身语离五邪命名正命。修善断恶勇悍堪能名精进。明记所缘。摄心不乱。推察谛理。如次。正念定慧。谓正思惟乃至正见。即是道支。皆持业释。
  二体性中略就二门。一约三科。二依五聚。前中三蕴法处法界为性。三蕴。谓正语正业正命。是无表戒色蕴所摄。喜觉支。体即受蕴。余三十七行蕴所摄。三十七法。总以色受三蕴为性。法处法法界少分所摄。以无表色法处法界少分摄故。二依五聚者。一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菩提分法。於此五聚。唯二为性。谓心所及色。即四念处乃至八道支中念定精进见及思惟。此三十四以心所为体。正语业命此三。是色聚中无表为性。大小宗同。诸门广辨。如别行章。
  二释文中。先总标举能修观者。可知。后内身下明所修观者。文有七段。谓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就一一中。皆有名体助伴所缘修习果等。此中不必总具。随要略显。或二三四。应知。
  初念处中二。前广说身念处。后知是下略显余三。就前观中。复有三观。一内身修身。二外身修身。三内外身修身。初内身者。谓自身中五根内处摄故。有情数故。修身观者。以分别影像身与本质身相似。循观於身发毛爪等三十六物污露不净。由审观影像质故。重言身也。勤勇念知者。修观之心专精励故。除世间贪忧者。明观利益故。智度云。行者此时为多生贪忧故偏除之。谓创弃五欲念本所爱是生贪未得道法。是故生忧。所以除也。又贪者。凡夫多起。着境难舍。受生之本。三毒之初。故烦恼中。偏说除贪忧心。一向贪欲者。起障定最重。禅中先离故。五受中偏说除忧。是故若说除贪。余结随遣。若说除忧。诸受随殄。如破竹破初节。二云观外身者。谓外五尘外五处摄非有情数故。名为外。余文如前。三内外身者。谓自身中五根扶根尘是有情数故名内。外处摄故名外。又於他身中所有内色处。约处建立名内。约身建立名外。余亦同前。二受念处中。内受者。因内身所生受缘眼等处。为境界故。外受者。因外身所生受缘色等处。为境界故。此约他身说故。内外受者。缘自身中外处为境生受故。缘他身中内处为境生受故。心法亦尔。於受心法。修习修观。各随所应。可知。广说此义。如杂集第十。何故要有此内外等三种观者。修此观人有三类故。一谓一人前后起贪难即不定。且依着内。先说谓计自身为净。生贪着故。二依他身计净生着。三计自他俱净贪着。二约一人次第修观。先内。次外。后合观。三约三类人修观各异。谓或有多分贪着自身为净。二或有多分贪着他身为净。三或有俱贪为净故。后三念处中内外之言。并准此释。二受念处中。自有通别。谓若观行苦。则通五受。皆是变异行所随故。若观苦苦。唯在五识。若观坏苦。唯在意地。忧稍重故。名之为苦。三心念处中。通於八识。皆无常故。小教六识。四法念处中。五蕴性空。空故无我。名法无我。小宗蕴上假者无生宰故。法之无我名法无我。
  第二四正勤中二。先标能修行者。后未生下正显行相。行相中四。初二勤断是止行。后二勤修是作行。就前止行中。初行内二。先标所断恶法故。云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后欲生下正显勤断行相。谓欲者希望也。生者起也。希望正断彼恶法故。发起精进行也。后一断已生恶法。准前可知。后二勤修中。但正行与正断为善。余文可准。有处云四正断者。勤修二善断懈怠故。
  第三四神足中。先举能修行者。后修行下正显行相。行相中二。先别辨初一。后修行精进下通显余三。前中云欲定者。欲是此中定助伴能起此定果。从缘以立称。此即行体故。杂集第十云。神足助伴者。谓欲勤心观及彼相应心心法等。欲定者谓。猛利乐欲猛利恭敬。方得此定。勤定者。谓常精进。无时暂间。方证此定。心定者。谓由前生数修定力。令彼种子功能增长。由令心任运於定随转变。速能证定。观定者。谓由闻他教法。内自简择。证得定也。断行者。显行业用。谓由定行能断结故。又涅盘名断。此行是断之行故。成就神足者。就前欲定。明其所修习依止厌等者。杂集云。随其次第。显四谛境。修习神足。所以者何。若缘苦体。为恼苦时。於苦境界。必求厌故。名依止厌。若缘爱相苦集。为苦集时。於此境界。必求离故。名依止离。若缘苦灭。为苦灭时。灭时於此境界。必求作证故。名依止寂灭。回向於舍者。谓由此趣苦灭行势力。弃舍苦故。是故若缘此境时。於此境界。必求修习故。名回向於舍。有处云。四如意足者。所作妙用皆从心故。如欲定既尔。余三亦然。
  第四五根中二。初标能修行者。后修行下正显行相。行相中二。先别辨信根一行。后精进下余四同显。前中信及根义。后同显中说依止等。四句义如前说。后同显中此五修习者。信谓於诸谛理起忍可行。进谓於诸谛。忍已为觉悟故。起精进行念者。於诸谛发勤修已起不忘行。定者於谛系念已起心一境性行。慧者於诸谛。心得定已起简择行。果者由此能速发生谛现观故。名根者。此增上力不久能生见道故。又能修治暖顶法故。引发忍及世第一法故。即於此身。入顺决择分位故。依止厌等四句同前。
  第五五力中。判文释义。并同根说。而差别者。此能损灭不信等障。胜过前故。虽与五根缘境相似。然义有别。谓不可屈伏故。依止厌等。亦同前说。
  第六七觉分中。先举能修观者。后修行下正显行相。行相中二。先别辨念觉分一行。后修行择法下通说余六。前中念者。后修习中与余六同辨。依止厌等。准前可知。修习念者。是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诸善法皆不忘失。择法者。是自体支。是觉自相故。精进者。是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处故。喜者。是利益支。由此势力。身调适故。猗定舍者。是不染污支。由此不染污故。依此不染污故。体是不染污故。由轻安不染污。能除粗重过故。依止於定。得转依故。舍是不染污体。永除贪忧。不染污位为自性故。修习四句厌等。准前。果谓见道所断烦恼永断。由七觉支是见道自体故。
  第七八圣道支中二。先标能修行者。后修行正见下正显行相。行相中二。先别明正见一行。后修行正思惟下通显余七。前中正见者。后与余七同释。依止厌等明修习。如前说。后同释中。正见者。是分别支。如先所证真实简释故。正思惟者是诲示他支。如其所证。方便安立。发语言故。正语业命者。是令他信支。如其次第。令他於证理者决定信。有见戒正命清净性故。所以者何。由正语故。随自所证。善能问答。论议决择。由此了知。有见清净。由正业故。身业进止正行具足。由此了知。有戒清净。由正命故。如法乞求佛所听许衣钵资具。由此了知。有命清净。正精进者。是烦恼障支。由此永断一切结故。正念者。是净随烦恼障支。由此不忘失正止举相等。永不容受沈掉等随烦恼故。正定者。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由此引发神通等无量胜功德故。助伴及修习。如前七觉中说。果谓分别诲示。欲令信烦恼及随烦恼义胜功德等障净故。此中所缘境。即此后明四谛实性。由见道后所缘境界。即先所见诸谛实性为体故。上来明护烦恼行了。
  二明护小乘行十句中。初一句是总。余句是别。前中谓菩萨修此道品。唯为不舍利益众生。非如二乘为自益而行。别中九句。论摄为四。一始。二益。三希。四行。前三护心。后一护行。前中初一句。始者为起行所依故。以本愿为始。二次二句。益者以慈悲益物怜愍心故。三次一句。希者为众生故。希求佛果故。云思念一切智智故。后行中有五句。一成就庄严等者。修净土行故。二成就如来等者。修起佛法行故。三求於上上等者。修彼地方便无厌足行故。四随顺等者。修入不退转地行故。五思惟等者。修教化众生行故。
  第四大段对治修行增长果分中。论判有六种果。一烦恼染生远离果。二此菩萨若见业下明业染生远离果。三佛子此菩萨随所下明於胜功德中生增上欲心果。四此菩萨知恩下明说法等中说报恩心果。五此菩萨如是下明方便行中发勤精进果。六是菩萨心界下明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六中初二是离障果后四是成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