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答不从过去已灭故。不从未来未生故。不从现在道不俱故。然从诸烦恼粗重而得断。为断如是如是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对治。若此品粗重灭。平等平等犹如世间明生暗灭。由此烦恼离系。令未来烦恼住不生法中。是名为断。集论第四亦同此说。问照惑无性。惑即灭。照智无性。智应三。
  答照无性理。顺智违惑。故不同也。然此断惑诸宗不同。依萨婆多。无间道时。惑得犹在。若无现得。使无所断。由此无间。断现在得。依经部宗。无间道时。所断惑种应生不生。说之为断。依大乘宗。自有两说。一云二真见道现在前时。彼二障种心不成就。如明与暗定不俱生。如称两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此如成唯识第九卷说。一说即此经等非初中后之初中后断。广如前辨。问大乘二说何者究竟。
  答成唯识说。为引摄小根。权立断义。名同实教断故。说道惑不俱义。同小宗断故。说秤低昂喻。半同实教。半同小宗。方成引摄。若全同异。则引摄不成故。名大乘权教。又小宗说。断能所相敌。权大显后有俱成失。权教自立。如秤低昂。还即不离俱成之过。谓秤衡两头终是一体。无能所治。不相违害。道惑不尔。一向相违。体非是一。若合同一体。则有明暗相乖。离别异躯。互不相及。何以尔者。依一向有能所治体。欲离俱成失。不可得故。其俱成而无失。唯法性宗尔广如前说。具显断或。如别行章。
  三次一句云非言等者。是观行相。谓此无分别观智非世间言说所及。又不同声闻依声悟道。
  四次一句云出过等者。是转依相。谓此地智依止真如常住法身。以是究竟转依教。或初地已上。转六七识。得妙观察平等性故。此智证如依如而成。能依所依俱是常故。出於三世迁动相故。为简地前未转依故。论释云依止常身故。非如无常意识智依止无常因缘法。谓未转依时。智依生灭识故。智亦生灭。今依常身。智亦常故。胜鬘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故。此经上文十藏品云。此菩萨於诸佛一向坚信。乃至云。知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乃至广说。
  五末后一句云其相等者。是解脱相。谓二乘果智。虽离我惑。犹有法执故。彼解脱犹有障[得-彳]。今此不尔。二障并习迷皆都尽故。云如虚空无障清净也。
  三次一颂举例显微中。上半牒前深妙。下半类显地微。前中云寂灭等者。举二涅盘。寂是同相。谓诸法本寂故。灭是不同相。谓灭惑者所显故。佛所行者。行证也。寂灭之智佛圆证故。下句显上离言。下半类显。云地行者。地智行相观理行事悉同上离言。
  四次一颂寄对彰微中。上半显难所由。下半标对反显。前中初句云智起佛境界者。正体智中。观真如而得起故。真如唯佛亲证境故。大地菩萨无亲证耶。彼亲当地此约圆满。次句云非念等者。显地智不可说故。非念谓不同思慧境。离心道者。不同报生意识智境彼皆可说。智非彼境故不可说。此亦反显。下半反显中。上句明地智难说。不同蕴等彼是色心可言说故。地智不尔。唯可内证。下句显难闻中。云非心及者。非耳识知故。非意及者。非意识思量故。
  五末后一颂举喻显微中。上半喻显。下半法合喻。云如空中鸟迹者。证成前颂唯可内证不可说闻之义。谓空中鸟飞之迹。离四句故。难说难示。一迹相同空。空所摄与空无差别故。难说有为。二不无空飞之处故。难说为无。三唯一迹相故。难说为亦有亦无。四法应如是故。难说为非有非无。即由此故。不可示他令见下法合。云十地义如是等者。谓菩萨地证智难说示故。由於证真空智处以不住相之名等诠故。此诠相难说示。四句同前。一诠相同於证真空智空智所摄故。难说为有。论云非如声性故。二非无名等诠地差别故。难说为无。论云非无地智名句字身。三唯一诠相故。难说为亦有亦无。四法应如是故。难说为非有非无。即由此故。不可以示他令见。见谓闻见或此四句中。但取前二句离有离无。其义亦显。金刚藏菩萨。正说此时。即是难说说。难示示。诫众依此难闻闻如是。乃为说闻十地之义。今此既是示说分齐。应知此品所说地义施戒禅支道品四谛六度缘生等法。乃至一句一字。莫不皆如空中鸟迹离四句相。若不作此解。未识十地。古人云。此十地所说浅於地前者。应不将鸟迹喻意照后所说故尔。远法师云。风画喻中。举画为喻相故。合之以说。今举迹处为喻相故。合之以证。有斯左右尔者。此虽善议。然复详核。或无左右。所以者何。前合文云牟尼智如是分别甚难见故。牟尼此云寂嘿。谓即证智也。古人错谓牟尼是释迦牟尼佛。故翻为佛智。比来疏家。虽亦解此佛智即是地智。然不如此本存其梵言。以此校量。前后无别。问地难说闻前已广显。今何复说。
  答前显嘿因。今为诫众。令其用心称迹喻听不得逐语失意。所望各异。无重言过。因此而论。上下说难。非欲不说。为显三义。一说难行相示众便已显地义故。二为显於法固请尊重难得故。三为令众舍见着故。若不舍着。随声取义。有五种过。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诳他。四谤佛。五轻法。初不信者。听既逐教而不会意。从此生信。信不正也。二由信不正故。则无胜解。於说深意。不能决定。名退勇猛也。三由将自逐教之解为他说言此是深意。四由为他说自谬解云是佛说。五将本深说同己谬解。又谬解成性后闻深不重故。上来释义大了。
  自下明说大中五颂分二。先别显三种成熟大。后此处下两句总结许说分齐。但是因分。
  前中显三成熟文即为三。初一句明因成就大。谓悲愿熏心为起行因故。二出生下明因渐成就大。谓闻等慧渐次修行。生出世智故。三圆满下明教说修成就大。谓实智证真。名言不及。假言寄显故。名教说修。问此三俱是说大中开出。何故前二不名教说。又俱是因中。何故后一不名因耶。
  答前二生后功能显故。同得名因。体非玄妙。不待言简。不名教说。后一证智幽微滥同佛果故。以言简名教说修。问三成就位差别如何。
  答前二在地前。后一在初地故。论云闻思慧等次第。乃至能生出世间智因故。初地智生既尔。后后诸地。当知亦然。
  就初因成就中。慈谓等教众生修善。是等与喜乐因果也。悲谓等教众生不造恶。已造者教除灭。是等拔忧苦因果也。愿谓为众生故求大菩提。上三不同二乘狭自度及不等度故。俱称大也。
  二因渐成就中。应云次第出生入地行。依梵语故倒也。谓先闻。次思。后修。次第行为能生入地之因行。
  三教说修中。有二种修。一满足修。二是境界下明观修。前中云圆满心者。圆满是所满正智。心是能满净心。智行非虑境者。谓证智非闻思慧等缘虑之境。闻等但是彼智因行不能满彼智地。要出世净心方能满彼故。后观修中二。初明观境难见难说。后佛力下明说听之过。诫众敬听。前中云是境界难见者。谓正体智境非分别能见故。次云可知不可说者。自心清净唯可证智不可言说故。心清净者。无分别故。离诸漏故。真如非是有漏心境故。
  后明说听过诫众敬听中。有三颂分二。先半颂标离三过。后三颂重显前三。初中二。先明二种过。后汝等下诫听。前中云佛力故开演者。谓说者听者皆离二过故。不离则不得证故。说者二过者。一佛不随喜。二不平等说。听者二过者。一见诤过。言我法是彼法非。如是执着种种诸见故。二於说法者不恭敬过。前中由佛力开演故。离佛不随喜过。由诫众云汝等应受故。离不平等说过。后诫听中云汝等应敬受故。离二种过。谓一由敬受故。离此彼是非见诤之过。二由敬受故。离不恭敬说法者过。
  后重显前三中分三。初一颂重显开演。次一句重显敬受。后五句重显佛力。
  初中三。先一句总标地法。次二句明说广略。后一句明略摄广。初中云如是者。牒举地法。言智入行者。智入是因解。行是因行。众生以智解行行因。得入地法。次说广略云亿劫等者。谓智行广故。说之难尽。今但略说。后略摄广中。云真实等者。真实是如实。谓智入之行虽多。今但说其要略称实理者。还即摄彼广多行法悉尽故。云义无余也。
  二重显敬受。云一心恭敬待者。一心有二种。一身异心同故。二前后无间故。又有二种。一身正恭敬。如威仪住。堪受说法故。二心恭敬待。如法决定堪能忆持故。
  三重显佛力中五句分二。先三句。明承力所作。后二句显承力分齐。前中初句明承力。云我承佛力说者。示已无谄憍慢故。承佛力者。示非己力。无增上慢故。次二句显所作。云胜法等者。谓以妙音善字说胜法故。胜法谓地义与喻相应说故。善字有二相。一随方言音善随顺故。二字句圆满不增减与理相应故。后明承力分齐中。初句显多佛力。后句明力入身中。易可知也。上来别显三成就大了。
  后总结许说分齐中。上句牒所请说难说。下句示说分齐。前中云此处者。指三家所请之处。即十地义也。难宣示者。广如前说。此牒彼言。后示分齐。有二种。一示说因分。二示后所说皆如鸟迹喻意。问因分果分之义。分齐云何。
  答古来诸德。多说不同。略叙四说。余不足论。一云诸地加行为因。正证为果。二云约渐增门名因分。十地差别可说故。苦就圆满。名果分。十地无相差别可说故。三云教相名因。证相名果。四本疏云。释有两重。一云此十地有二分就。实十地。唯佛所知。佛智所行名为果分。上论云。此智是谁证。偈言佛所行故。又上文云。智赴佛境界故。又加分中云不思议佛法故。又如鸟迹依太空为果海等。二随相十地菩萨所知菩萨所行名为因分。是则果分悬绝。当不可说。因分约机。是则可说。此通一部经中大意。又云问菩萨证智岂可说耶。
  答教说修中满足修等是也。二云十地有二分。一约妙智正证智如境故。离相离言故名果分。则不可说。如彼鸟迹同空不可说也。二约方便寄法显地差别。如下初二三地寄同世间。四五六地寄同二乘等。又寄禅支道品诸谛缘生。以显地别。令众因此表解地义故名因分。如空中迹。约鸟说异。名为因分。同空无别名为果分。一迹通二故为二分。又云问约鸟。约空迹。皆离相。云何有说。有不可说。
  答迹虽离相就鸟得说。就鸟得说所说常离也。迹同虚空。理不可说。所说地智。准此可知。此释局斯地品故。云虽为难即是一分也。今复助释。或此二分。唯在十地。非预佛果。於一证智。不坏相边。可言说故。名为因分。相即无相。非言及边。名为果分故。此二句非一非异。论云如鸟行空中迹处不可说相亦不可见。何以故虚空处鸟迹相不可分别故。非无虚空行迹。如是鸟迹住处。名句字身住处。菩萨地证智所摄。不可得说。不可得闻。何以故非如声性故。非无地智名句字身。又云是地所摄有二种。一因分。二果分。释曰。论既判云二分。地摄故。知果分非佛果也。不尔佛果是菩萨故。问若尔者。本疏引教。当云何通。
  答前所引教。或不成证。所以者何。谓佛所行者。益智所证二灭果因非说佛智。不尔二灭十地圆满。满处佛行故作此说。又智起佛境界者。谓地智所契真如。唯佛穷证之境故。地智从佛境起。非说地智即是佛智。不尔十地无十亲证。又加分中云。欲汝令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者。论释云。不可思议诸佛法者。是出世间道品。释曰。佛法之言。通相之语。此中即是十地佛法。非地前佛法。亦非佛地佛法。如前论释。又鸟迹所依太空者。论云。如鸟行空中迹处不可说相亦不可见。何以故。虚空处鸟迹相不可分别故。乃至合云菩萨地证地所摄不可得说不可得闻。释曰。空摄鸟迹。与空不别。喻菩萨证智摄名句等。与证智不别。不曾说太空喻果海也。问若尔者。十山依海。复云何通。
  答彼文但说十山依海。不说大海即是十山。上来明第六大段请分了。
  卍按。大段第七说分已下。约半卷散逸。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本末合)(尽第五地)

  第二地中二。先略料简。后正释文。
  前中二门。一释名。二来意。
  前中成唯识第九云。具净尸罗。远离微细犯戒垢故。名离垢地。十住毗婆沙云。行十善道。离诸垢故。摄大乘云。由极远离犯戒垢故。世亲释云。性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惟护戒故。无性同世亲。瑜伽同摄论。
  二来意者有三。一此经论云。如是已证正位。依出世间道。因清净戒说第二菩萨离垢地。释曰。已证正位者。初地也。依此出世修三学行。戒最居先。故次说此。二前地创证真如。犹有微细悞犯戒障。不能性自不待思择护持净戒。要至此地方能故。三前施。此戒。义次第故。诸门分别广如别章。第二依文正释中三。一偈赞请说分。二尔时金刚藏下正明本地分。三尔时金刚藏欲重下重颂分。
  初中五颂分二。先三颂述众度闻前地。於中。一心喜。二身踊。三语赞。后二颂明解脱月正请后地。一知众乐闻后地。二正为请。
  第二明本地分中二。初论主约清净戒。明其地行。后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下。显其位果。前中二。先辨发起净。后佛子菩萨住离垢下。明自体净。趣地方便生后地中三聚净戒。名发起净。三聚净戒地中正行。名自体净。
  前中三。一结前举后。二何等下正列十心。三菩萨以此下结行功能能入离垢。初中三。先结前。次欲入下举后。后当起下劝修趣入。二正列中二。先征。后列。列中初一总。余九别。若通科之。初六摄律。次二摄善。后二摄生。总云正直者。性自离恶。清净成就。此於三聚发起方便中。为初本故。列之居首也。列中一柔耎者。不杂无记不善。持戒唯善性故。二堪能者。能受他恼故。三调伏者。善守诸根。不令悞犯。犹如良马性调伏故。复正地中不待守护。性自不悞故。与此别。四寂静者。不高己持。不贱彼犯。离高下散动故。五纯善者。他恼不坏持戒之心。如纯真金。虽遭打练。色不失坏。斤两固存。六不杂者。一向进求。不暂厌足。又唯修远离行。不杂童蒙故。七无顾恋者。不眷顾生死中豪贵势要。而持戒故。若尔者。回向品说。彼云何通。彼为众生。此依自说。如后句。八广者。大悲利物。受生三有。愿尽来际无竟期故。九大者。大智处有。随而不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