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二次句。初二字云十力者。是力胜。谓处非处等十种智力降魔怨故。论经有无畏两字故。释中云能伏一切耶智等。
三次云无量诸功德五字。及次后句全。是眷属胜。此有二种。一菩萨眷属胜。於菩萨声闻诸众中。此众是第一。以具无量诸功德故。二佛为眷属胜。论云诸众首者。佛於世间最胜上故。故后句全。亦眷属摄。通入总别二相中故。
四第四句中。释师子法四字种姓胜。此有二种。一生家种姓。二法家种姓。初释师子三字。是生家胜。释谓释迦。世为于代轮王胄族。师子喻名佛於三界独步无畏故。以别简通故。云释师子。又种姓姓字宜从竖心。以释迦之称是族望。非姓望故。智度第二云。释迦道人姓瞿昙故。佛名经云。我释迦牟尼佛姓瞿昙故。虽一切佛生家皆胜。今且据主佛现在此故。后法之一字。显法家胜。谓一切佛皆证一如。得大菩提。因此如姓生佛身故。超过二乘智所证处。名法家胜。
第二有一颂。明所为中二。先显所为意。后正释文。前中意者。为闻显法王最胜藏故。后释文中二。先一句为遮外疑。诸佛不能自说。生轻慢心故。故劝承佛力令开也。后三句。正显法王藏中二。先法王最胜藏五字。总标名。后两句别释。释中二。先上句双字义二藏。谓诸地广智者字藏也。上妙行者。义藏也。上谓神力胜。妙谓真实智。行谓诸菩萨初道行法也。后句云以佛等者。总结请说。论云分别者。说十地差别故。
第三两颂。明请说法利他有三时益中。分三。初半颂明闻时益。次半修行时益。后一颂明转生时益。初闻时益者。谓佛力加故。闻法入心。是能受持也。次修时益者。谓十地行渐次修满。得佛十力。成菩提故。此显因圆果满也。后转生时益中一颂分二。初半颂顺释信益。后半颂反显不信损。前中二。初虽之一字。总显福而有难难不能为。后住海下别辨难福。谓上句中六字明在难处。下句全彰福胜难劣难不能为。前中论长行释有二。初总相通释。后就世界长寿下举颂别配。前中云恶道善道难处生必得闻此法者。恶道难处生。谓在大海龙世界故。善道难处生。谓在色界光音天故。后配中二。先龙世界等。配颂中初句内上四字。后虽在色界光音天等。等配前四字。下三字前别配。初云就世界长寿者。按此长寿之言。或恐是后色界长寿之语。若不尔者。则三恶道难。应唯长寿者。是难短命者非难故。(此文要勘梵本)又论主释劫尽火中云。虽在尼界光音天等。亦得闻此经。下句明福胜中云堪受等者。谓於过去。曾闻此法。生决定信。由余业故。生彼难处。由前信故。成此根器。故虽在难而堪受此法。故云得闻。后反显中二。先上句总标。翻前生信故。云生疑等。后下句正显其损。故云永不闻。谓得闻由信。无信有疑。则永不闻。准此道理。无问生在难非难处。皆不得闻。云何知然。谓如智度论第九说云。舍卫城内有九亿家。佛住其中二十五年。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释曰。后三亿家虽非八难。但是未种决定信根不疑根故。问据论主释。住海水是龙世界恶道难者。此难岂唯在海及皆不闻。
答经依一分故作是说。非谓一切不尔。余畜应无难故。佛会应无龙等众故。问论经颂云劫尽火中。如何论主释为光音天是长寿难。今此经本既无尽字。复云何通。
答尽字。晋经亦有。而今本自略。论主释光音等为长寿。是劫火尽中者。广经意也。谓经说劫尽火中。则处唯局上二界。时通前后。一切时皆难。乃至劫灾。但遮劫尽水风灾中二三禅处。不遮初禅。以初禅是长寿之首。举初括后故。云劫尽火中。论主受别生理故。释光音为长寿之首。故置等言。即由劫尽火中之言。复通劫火尽中之势。此即处为二禅已上。为长寿天。唯遮初禅。时局劫火尽时。遮彼初禅劫火烧时。彼时初禅无天住故。不可说有在中闻法。不尔初禅。何非长寿。问如何得知长寿天难通上二界。
答以多教说长等各异。然皆不离彼二界故。即此经文是初禅故。论主释为光音等字。等上更无限故。大智度论三十八云。长寿天者。谓非想非非想处。以万大劫故。或有人言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以无形可作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处故。或说无想天名为长寿。亦不任得道故。或说从初禅至四禅。除净居天皆名长寿。以着禅味耶见。不能受道故。梁摄论及成实论皆同智度第三师说。释曰。按前诸说及余圣教具二义故。名长寿难。一是上二界形待欲界名长寿故。二沈着禅味。不任受道故。然此通论总有四句。一是长寿堪受道而非难。如此经及仁王经等说。上二界中有预佛会者故。二是长寿不堪受道。正八难摄。具上二义故。三非长寿不堪受道。谓所余七难及欲界人天中。有於法不信。未种闻法根欲。并未熟故。四非长寿堪受道。谓所余七难中有曾决定信此法。根欲已熟。及欲界人天中闻法根欲熟者故。广说八难。如别章中。
第四佛教刚藏说十地中三渐次内。一颂分二。谓先三句正明三渐次。后一句明说利益。前中二。初应说两字总显教说。谓云汝应如是如是说故。诸地下别辨。於中三句如次。即为三种渐次。谓初句是观渐次。次句是证渐次。后句是修行渐次。言渐次者。谓一一地中。皆有从初至终行次第故。初中云诸地胜智道者。论谓十地胜智道。说此十地。若观若依止。能生诸地智故。此释加行智缘影像如故名为观。依止此加行。生根本智故。名胜智亦之道。依主释也。次句云入住等者论云入者。入地故。住者未转向余地故。展转者。地地转所住处故。此释根本智亲证真如。名为入等。初证名入。在证名住。将转趣后。名展转也。次修习者。通三渐次。次第修行故。后句云从行等者。论云行者。入住展转成就故。境界者。此行种种异境界故。此释后得智。谓此智行相依二处起。一从缘世俗种种异境界起。二从仿法根本智入住展转生故。云法智生也。所以须此教说者。为显菩萨所说一切皆因佛力。又合后代生正信故。
问若此地正体智亲证真如。后九地中不应更亲证如。无二无异故。
答古人解云。如虽一味。约智明昧故。有十亲证。今解不然。所以者何。先难古非。后显正释。难古非者。谓境智互相如约智证十如何名境智互相如约境一证如。又难加行。后智非亲证可说。彼智有明昧。正体缘如不变影。何得说此有明昧。又难能证有分限所证无分限。以限证无限境智。岂相如。后显正释者。应知亲证之言。但望当地加行后得故。名为亲。不望后地说为亲故。不相违也。若不尔者。一向名亲。则智生惑灭。证如同佛。不用后诸地。若一向非亲证。则应同余二智。涅盘经说第十地菩萨犹未了见於佛性。如隔罗縠者。是也。问十地中既无究竟亲证真如有断惑不。
答既望当地。有亲证。还即但断当地惑。望后非亲证。不断后地惑。上来请分两段中。明第一段刚藏说本分已嘿然待三家五请讫。
自下第二明刚藏许说未说分齐。於中二。先长行叙意。后如来下正以颂显。
前中二。先观察等明说相。后欲令等显说意。论云何故观察十方。等无我慢无偏心故。此释有别有通。别中二种。一观十方佛欲承力说故示无我慢。二察十方机欲令同入十地故示无偏心。二通中亦二种。一约承力。二约授记。前中承力示无我慢。普观显无偏心。后中欲显受佛劝教说地依命观机故。无我慢十方皆观故。无漏心观察之言。通心及眼。后显说意中。云增净信者。有二义。一前刚藏解脱月初请已令众悦。令更决明故云增信。二前来违请皆显法深。大众已信今此受请。更示深令信故云增也。
后正显颂中有十二偈。分二。前七颂明义大。后五颂明说大。义大者所证故。所以故。名为义。深故广故名为大。偈颂中二。先长行叙意。后如来下正显偈颂。前中论云何故观察十方示无我慢无偏心故。欲令大众重增踊悦深生正信。是故说偈示说。正增益闻者。堪受义故。踊悦者。心清不浊故。踊悦有三种。一义大。踊悦为得义故。二说大。踊悦因此说大。得彼义故。又众闻尔说分齐鸟迹喻之义生喜故。又闻许说因分难说故。生喜故。谓前叙意中二。先明观方。后欲令下显说颂意。前中二种。一观十方佛。二观十方菩萨。前中二种。一观佛承力故。不敢违请故。示无我慢也。二十方皆观示无漏也。后观菩萨亦二种。一观器堪闻不轻梦故。示无我慢。二十方皆观示无漏心也。后说颂意中云重增踊悦深生正信者。显众先闻地名已生信喜。今说正地。显众堪闻故。重增信喜为得二大。生此信喜。一者义大。即所诠地义。此义深故名大义。义即是大。持业释也。说大者。谓能诠教以所诠是大故。名说大。大之说故。有财释也。
后正显颂中十二偈。分二。先七颂明义大。后五颂明说大。前中分五。初二颂总显地微。二次二颂别显微相。三次一颂举例显微。四次一颂寄对彰微。五后一颂引喻辨微。
就初二颂中二。先明难知甚微。亦是说时甚微。后求见下明难得甚。微亦是证时甚微。前中二。初两句总显。后一句别辨。总中云微妙者。谓诸佛也。标果取因故。云如来大仙通。通是因。因即地。论云修行此道。能到圣处故。大仙者。离染喻名世仙。暂离染不得名大故。难可知者。彼微妙之道难说故。后别辨中云非念者。转释前难知谓非分别境界故。离诸念者。自体无念故。故圣道名甚微也。
后难得甚微中二。先总显。后无生下别辨。总云求见不可得者。难证得故。谓若有所求。则不证故。别中有四甚微。一无姤浊是观行甚微。谓观智中不杂无明故不同世间定也。二聪慧人智所行处是依止甚微。谓依佛智所证第一义处。菩萨地智依彼生故。此中约三智总别分别。总者通名见实谛智故。别谓加行胜解故。正体巧证本不生故。后得随闻明了知故。三性净恒寂然是清净甚微。谓性自离惑。非先有后离故。上一不同外道不依智者。所行及六行伏惑执先有后离也。四无生亦无灭是功德甚微。谓此地智出世间故无生也。为不舍利益众生非一往灭故无灭也。此不同二乘果人一往住涅盘故。
二别显微相中。二颂分二。初两句明同相涅盘。后六句明不同相涅盘。相即体也。性净涅盘空无相体一切诸法凡圣同故。方便净涅盘。圣有凡无。因圣分得。果圣圆证。由同相故。凡圣一体。不同相故凡圣恒殊。二相非即离故。凡夫即佛而非佛。佛即凡夫而非凡就同相中。初句总显。后向别辨。总云自性本空寂者谓此地智本来即如空寂为自体。与一切法同故。名为本空寂为本。本何空寂。因缘生法。此岂空寂。若不空寂无因缘故。空寂岂非所执性耶。所执执依他识。依他执遣。便识圆成实。不依他性识。所执终不灭故。无性摄论第五释圆成性云。於依他起上。所执永无。显真性故。此智岂是因缘生耶。因缘无生之所生故。无生生法岂非因缘耶。因缘岂非无生生耶。不识无生者。不识因缘故。后别辨中云无二亦无尽者。此显总。显中智空寂义。远离地前菩萨三乱意空。一离损减谤空。二离异体空。三离灭尽空。初无二。显离前二空。后亦无尽。显离后一空。前中一以智空有无二故。智空不[得-彳]智有。故非损减。一以智空即智有。智有即智空。无二体故。非离异也。后一以智空是即有之空非即灭方空故。离灭尽故。论释初不同兔角一向是无。二非智外别有空。三非转灭。论经偈中加一有字。此无二中摄尽不相违也。宝性论中亦有此说故。彼第四云。此以何义。初发心菩萨起如是心。实有法断灭。后时得涅盘。以是菩萨失空如来藏修行。又复有人以空为有物我应得空。又生如是心。离色等法。别更有空。我应修行。令得彼空。释曰。二处三空。前后虽异。大意不殊。准释可知。
后六句明不同相中二。先总显。后於诸下别辨。
总中云解脱者。谓於三种杂染得远离故。分别烦恼见道断故。舍异生性得圣性故。
别中二。初三字明所脱离染。后五句明能脱体。
前中云於诸趣者。六趣也。惑为趣缘。业种趣因。生为趣果。六趣修环。不出此三。此智离彼故云解脱。
后明脱体中五句。即为五相。
初云涅盘等者。此得平等相。谓观世间与涅盘平等一性。非如二乘不知此理背世求出世。
二次一句云非初等者。是断惑相。谓此智断惑三时非断断有断不可断故。论云非初非中后前中后取故。远法师悞取此文。将为三时总具方成断惑。一一各别。则不能断故。释云治必阶渐。非定始终故。言非初中后。今谓不然。先定三时。后释此文。言初中后者。有通有局。局谓一一地中所应断惑。正断唯在无间道中一剎那时。即於此时。说初中后。若依杂集说。十六心一一剎那经多时分故。彼第九云心剎那者。谓於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剎那。非唯於本无今有生时名心剎那。何以故乃至於所知境。能知智生所究竟名一剎那。若约通论如集论说。地别四通。於中前三正是当地治惑因缘。后一胜进为后方便故。彼第五云。云何加行道。谓由此道。能舍烦恼。是名修道中加行道。云何无间道。谓由此道。无间永断烦恼。令无所余。云何解脱道。谓证由此道证断烦恼。所得解脱。云何胜进道。谓为断余品烦恼。所有加行无间解脱道故。后释文者。经宗法性。断惑依宗。不宜异释故。论以前中后取之言。释经非初中后之意。谓经说非三时者。显能所断无。自性无。非说情无。而言非也。为遮谬解故。反经而释即由非故智离常。即由取故智离断。离断常故。智生惑灭。此时何有二体可得同不同时。杂集第七亦同此说。故彼中释三种无上云。智行解脱。如次依止见修无学。即复问云。从何而得断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