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第五举难结嘿中。一颂分二。上三句举。下一句结嘿。前中二。初句及次二字。难所说地智离相非说闻所及故。云佛慧最胜等。名此为佛慧者。如前释。后次三字及下句。全明闻者。谓世间难有证信者故。云难思议不能受等。受即信受故。何故名众为世间者。众生世间故。又古人译地前为世间故。下句结嘿可知。
  自下脱月第二叹众重请中二。先请。后尔时金刚藏义。前中二。先长行。后偈颂。何故此请复叹众者。以前云世间证信者难得故不说。今此显众有堪能故请说。前中三。初牒前起后。二佛子今此下叹众生讲。三善哉下结请。
  正请中二。初句总显。后善洁下别辨。初总云善净深心者。善净谓教净证净。深心谓乐广修行。教证二净。各通二义。教谓顺教修行故。地前所行故。证谓证理起行故。地上所成故。
  次别辨中九句。前五教净。后四证净。前中一善洁思念是欲净。谓随所念教。得清净善巧思念不杂取相故。二善修诸行是求净。谓得身口随顺诸佛敬养起求法行故。三善集助道是生得净。谓以助道善根。愿得所生益众生处。名上上生胜。又随所生处。大菩萨念常现在前。名念胜故。四善能等者。是受持净。谓於多佛闻法。皆忆不忘名善能亲近故。五成熟等者。是行净谓求地真证法故。习行少欲头陀离着行。积集成熟多功德故。后证净四者。一舍离痴惑。是得净。谓初地真见道。断分别惑。无分别智现证决定非意言故。真相见道具足现行。名为见道。初照真如体会理故名为得净。见所断惑虽通二障。烦恼障中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一十二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盘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受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二障惑名。略显如前。数总一百一十二者。谓欲界四谛所断。各有根本十种烦恼。合有四十。上二界四谛各十中除嗔。各三十。六合七十。二通界合有一百一十二。此等诸惑皆有二用。若执我用烦恼障摄障。若执法用。所知障收。今此但云舍痴惑者。以诸惑中痴为根本。从本说故。二无有垢染。是不行净。谓修道中一切烦恼不行故。从相见道十六心后至金刚心位。总名修道。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故。此中烦恼名数。多分同前见道。而差别者。於彼数上。更加十六。谓欲界有六。即贪嗔痴慢萨迦耶见边执见。上二界除嗔各五。总有十六。并同前数。合有一百二十八种。皆是俱生。於中分名烦恼所知。亦如前说。今此云一切烦恼不行者。唯说烦恼障中现起之惑及彼粗重。不言其种故。成唯识第十卷云。烦恼障中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已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已上毕竟不行。乃至云虽於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断灭烦恼障种。而彼粗重亦渐断灭。三深心信解。是无厌足净。此有二种。一於法。谓不乐小乘。得大乘上胜悕望心。二於佛。谓念佛功德悕乐决定。四於佛等者。是不随他教净。谓於菩萨位极处所行。皆依自证。非依教说修故。上来正请竟。
  后结请中二。先请承力。后明众堪。谓众既内具教证二净。更得承力。为说此地义。必能证知。或此诸下是总结。上别显九句。以云於如是等故。若不尔者。如是牒何等言等何。后偈请中二。先长行标。后愿说下正显二颂。初颂举法请。上半举法愿说。下半明说有益。后颂叹众请。上半显教净。下半明证净。
  后明金刚藏答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先明刚藏举损以违。后我愍下结嘿。前中二。先牒前所叹举德兼失。故云虽也。后然有下举损以违。违中三。初明所愍众。谓法深机浅。药病失宜。其余劣解之言通有四类。谓乐凡夫声闻缘觉小心菩萨法者。次多生疑惑者愍起苦固。后於长夜下愍受苦果。结嘿可知。后偈颂中二偈分二。前一颂。颂前牒上所叹。谓随教信坚如须弥。定心证理。犹大海。后一颂。颂前举损以违。行未久者小菩萨也。解未得者二乘人也。随识等者。凡夫人也。余准可知。
  自下脱月第三叹法重请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先正请。后是故下结请。何故须此再三请者。有二义故。一不可以其疑念避之不说。二若避不说。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故。前中五。一通前推难致嘿令显不难故请。二何以故征。三说十地下释。四何以故重征。五此是下重释。初中二。先劝承佛说者。显说者佛护说无难故。后此人下明听者佛护闻信受故。二征意云。若由佛护。能令信受。何故说有谤正法人。释云。有二众生。非佛能护。一感报定故。二作业定故。此众非彼。故可护念。若尔者。佛无偏心。何唯护念说听此法者。故三释意云。但说十地处。说听法尔感佛护念。此由法力。非余因缘。此十听者佛护有二种益。一闻说信受。二速能修行故。云能生勇猛。四重征意云。十地望余。何所别异。有此感故。五重释云。由二义故。一以此地法是菩萨最初所行教行故。二以此他法得证智故。能究竟成就一切智。就前最初义中有三。初法说。次譬如下喻况。后佛子一切下法合。初中云最初者。有二义。一首二本义。首谓上首望地前故。本即根本望地后。此虽通二。故取后为正。谓此地行望成佛果。是亲正因。真无流故。故名根本因。初果。后次第名小决。喻况中二。先喻果以因为本。后字母下喻因能满果。前中云书者字也。谓字形相。亦名字体。如呼师子为[凹/凵/(乳-孚)](诃孕)多故。[凹/凵/(乳-孚)]字像形似师子头尾也。字者。字音即阿(入)阿(去)等。一十四音也。数者谓名句二法。是数义也。说者语也。皆以字母为本者。谓以十四音各别。加於迦佉等三十三字体上。和合成母。因此转生一切字一切音一切语言名句义等。故名为母。十四音者。谓阿(入呼一)阿(去呼二)缢(去四)乌(入五)乌(去六)讫嘿(二合七)纥[口*梨](二合八)里(九)梨(十)曀(十一)蔼(十二)污(十三)隩(十四已上十四音也)喑(经呼)阿。(重呼上二字是界畔字也)字体者。有三十四。谓迦(上)佉(上)仰(虐我)伽(按声掣呼)昂(俄朗)者(之我)[奢*多](冒我)[纟*若](若我)扚(时何)壤咤(擿我)咤(折我)荼(搦我)荼(宅何)曩(〔撰〕仰)[打-丁+袲](多我)他(上)娜陀(按声掣呼)曩簸叵么(〔化〕复是么音呼似婆字)婆(按〔摩〕制呼)莽(经呼)邪(余我)啰(卷舌呼)攞嚩(无我)烁(伤我)屣(使我)娑(上)贺(上)叉(楚我)如是字母。为书等根本。亦名为初章故。喻地行最初义也。后喻因能满果中。由字母令书等究竟故。彼书等不离字母摄也。后法合中二。先合前初义。后十地究竟下合前究竟。成就书等义。此亦释得证智也。后结请者。结请者结前说听。既为佛护念。是故愿说。
  后偈颂中三。初半颂颂前愿承力说。二次半颂颂前护念。上并可知。后一颂颂教行证智。文中三。一前半法说。二半上句喻显。三下句法合。初中上句颂前证智成就一切佛法故。云亦究竟。下句颂前教行是最初根本。后两句可知。上来脱月三请竟。
  自下大段第二大众同请者。上来脱月为众先请。虽说众堪乐欲闻法。然要自陈。请仪方具。又显重法故。此共请文中二。先长行标举能说颂人。后上妙下正显偈颂。颂中二。前四颂半叹人请。一颂叹法请。前中二。前二颂叹说者。余叹听者。前中二。前五句叹刚藏具证教二德。后三句叹刚藏能令听者入证入教。前中二。前四句叹证力辨才成就。后一句叹教力辨才成就。以此二力。方能有说。故偏赞尔。论云以证力等。是故赞叹。前中上者是总。总有二义。一宽。谓该二力以显胜故。二狭。谓唯就证力。以显胜故。论云。又复上者显证力等。此中叹辨。有三种。一妙无垢智者。是正体智。此胜二乘智故。二无边分别辨者。是辨体成就。无量义辨故。三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者。是辨果。谓训释言词字义成就。又是以深美言词显胜义谛。后一句叹教力辨中。念持等者。受持显说故。是菩萨於正教中。净慧无疑故。后三句令听者入证入教中。初句明入证。言十力者。令已地者得佛力智故。集功德者。未入地者令入地故。后二句明入教。谓今得无[得-彳]辨演说受持十地法故。叹说者。成就二力竟。后二颂半。叹听者中三。初一颂明求教及证。次一颂喻显。后半颂法合。初中下句是总。言唯愿者。有二种。一求教。二求证。谓专求此二故。云唯愿。上句云定戒者。是第二句中我慢二使不堪闻教。能对治行。谓由我慢。於法及法师。不生恭敬。由有定则心调伏故。离我相也。由有戒则善注威仪故。离通慢也。既离二使堪闻也。又上句中集正心。及第二句中见字。并是第二句中耶字。及第三句疑念字之二使。不堪得证能对治行。其集字。论经作深字。谓细意善思惟则得深义故。今此云集者。谓由细意故。於善思惟。能积集也。心字。论经作意字。心意识三据通一也。耶字。论经作妄。妄即妄想耶见借名。今作耶字。正当显称。既有正见。则善思於义故。离颠倒见也。既有正心。则闻不思议。得证智境。欢喜信乐。离疑念也。次一颂喻显中喻四种义。一思水喻闻慧。谓初闻受持未寻思故。如饥水者不呾嚼故。二念食喻思慧。谓於所闻法。思惟得味。益智力故。如吃食者呾嚼得味益身心力。三服药喻修慧。谓已具闻思。如法修行。离诸烦恼及余习气。如服药。药行病得除愈。四如蜜喻果。谓蜜是众蜂所依乐处。三慧之果。是众圣所依所乐处故。后半颂法合可知。上来叹说听等竟。
  后一偈叹所说法利益请中二。先善哉两字是总。余皆是别。前中谓所说法中善具足故。称善哉也。别中三。一广大智者。谓诸地所依。二愿说入诸地者。谓说诸地未曾说法。此即地体。入字。论经作胜字。谓校量地胜故。此校量胜。是趣入方便故。三成十力等两句。是地果。谓具佛十力无[得-彳]智所证果法。此得论文。此经本云一切行者。谓佛智所行之境。文虽少异。大意同也。(勘梵)。
  自下大段第三。诸佛加请中二。先长行。明此界与十方佛光互照。显身业加持。眉间是身故。后时光台下。明光台说偈。显语业加请故。此则长行但加无请。偈颂亦请。唯论判文。长行及颂。总显光有八业二身。今科少异。多依论释。问脱月及众请仪已具。何更待佛。
  答为显法胜故。问前加分中已有佛加。今何复加。
  答此有二义。一前是加。今此请加为异。菩萨以加为请故。二前显主伴故。则十方佛具三业加。而毗卢但同意加。今欲具故。更身语加也。此中身加者。此光照十方佛所加说法菩萨故。即后文云。又亦照此娑婆乃至金刚藏身。是也。问何故前不加众。今此加耶。
  答前已刚藏简众违请。上首虽即叹堪众。未自陈根欲。今以次前自述故此加也。问何故不以常身语请。以光代耶。
  答为重法故。是以有请。为不轻尊位故。不以口求请。不以曲躬请。故以光代也。
  就前长行中二。先明此佛光照十方佛及大众菩萨说法菩萨。后时十方下。十方佛光照十方及照此界佛等。
  前中论经明光有八业二身。今此七业二身。略无降伏业。言七者。一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焰明者。是觉业。谓此光照诸菩萨身已。自觉如来力加故。二百千下是因业。谓因主光出伴光故。三普照下是卷舒业。谓舒照十方卷入常光故。此中卷者。有二义。一略故不说。二或取如日身一分义。是此卷业。谓云作前三照十方事已。於上空中。成云网台住故。四三恶道下是止业。谓止息一切恶道苦故。五又照一切下是敬业。谓照诸佛众会。现不思议佛神通力。令物敬故。六又照十方下是示现业。谓如十方佛所加说菩萨大会令此众见故。上来六业竟。第七请业如后颂。是二身者。一即此总结前业。云作是事。已下是如日身。谓於上空成网台住故。二前第三第五第六业中。皆云光照十方者。是流星身。谓往十方故。
  后十方佛光照十方及此界中二。先明彼十方佛各光照自各十方诸剎如此照彼。同前所说六业二身。如文可见。后又亦照下明彼十方佛光照此佛及大众并说法菩萨。虽略无光名眷属息苦等。唯别应具。按上此彼互照之相。此则但照十方。彼则照十方又列照。此显主伴异故。论主将为证同不复别释者。应留后代令笺之也。
  后明光台说偈显语业加请中二。先长行标说颂所依。后佛无等下正显第七请业。於中。先略释业名。后释颂文。
  前中谓光台发声说偈请故。后释颂中五偈分四。谓初一颂显能加者胜。次一颂明加所为。次二颂明请说法有利他三益。后一颂明教刚藏依三渐次说观证修。初中二。先总显能加胜意。谓能加请者。非尊则不彰法胜。而所加不说。可知。
  后正释文。此中约义取文故。不按次。於中分四。
  一第三句全。及第四句内。加於彼三字。并显能加。就中加持彼是总相。第三句全。亦总亦别。以此句亦入前眷属摄。长行中十方佛是此眷属故。论云诸众首者。佛於世间最胜故。余文别相。总云加於彼。诸佛能加。加金刚藏。加有二种。一令同诸佛一法身。二令同诸佛具证佛果能加诸佛。是法王故。如世人王有四种胜。一自在胜。二力胜。三眷属胜。四种姓胜。人王自在者。所作无能为[得-彳]故。力胜者。能降怨。不为怨伏故。眷属胜者。有二种。一内地眷属胜。二邻国眷属胜。种姓胜者。承藉王胄故。佛王四胜者。一初句全。是自在胜。此有二种。一佛无等等是一切智故。即慧解胜自在胜。二如虚空是世法不能染。胜无明烦恼习气威故。即心解脱自在胜。言无等者。非余众生能与等故。重言等者。诸佛此彼互齐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