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答各依一相。不可例难。若准下文。更有一义。谓上彼智法明摩尼宝光明中放阿含光明。入无量法门义。光明智处。普照示现见故。此地释名为焰。此约后得安立教说。五难胜者。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此有二义。一得出世智者。缘真智也。二方便善巧者。缘俗智也。能度难度者。度由达也。即正智了真时达俗。后得了俗时违真。真俗二智行相交彻。非即非离。於斯难达。而能达故。余莫难胜。故名难胜。庄严论云此地有二难。一劝化众生心无恼难。二生不从化心无恼难。此菩萨能退二难。於难得胜。故名难胜。问岂不余地亦有难度能度及退二难。答望前此胜。望后此初故。六现前者。般若彼罗蜜行有间大智现前故。此唯一义。谓摩诃般若证真行相。有间现前。非如七地已上常现前故。七远行者。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此有二义。一此地善修离有无相行故。云善修无相行。此释行字也。二功用究竟等释远字。於中三义。一功用至极后边故云究竟。二望前三地起随有行相同世间。今此望彼为己超过故。云能过世间。三望四五六地。修道品谛观缘起相。同二乘出世间位。今此过彼故。云能过二乘出世间道故。八不动者。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此有三义对劣显胜。一胜前功用故。云报行纯熟。谓智任运起。不待加行。如报所得。纯熟现前。二胜前有相行故云无相。三胜前有间断故云无间。即此无间通於二行。无功用行无间故。非功用所动也。无相行无间故。非相所动也。九善慧者。无[得-彳]力说法成熟利他行故。此有二义。一德。二位。前中二。谓一此菩萨成熟四无[得-彳]解智。善能说法。名为善慧。二即由此善说法故成熟利他。名善慧也。十法云者。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此亦二义。一能受诸佛云雨说法。名大法身。二能雨法雨。无限量故。名大法身。后位者此菩萨因位究竟受佛智职。具足自在。胜前菩萨故。论云如是受法王位。犹如太子於诸王子而得自在。若广分别。具如别章。四结名显胜者。以地是成佛根本。准前可知。
  第三显地要胜中三。初标举同说。谓但是佛土无问报化必说此法。说此为令机渴仰故。二何以故征。意云地前教亦是说菩提行。何唯显此为要胜故。三此是下释。於中二。先总释。后所谓下重明。前中两句。上句云此是菩萨等者。谓菩提行法虽通地前。然此於彼。是其最上。下句云亦是等者。谓非但此能亲生佛果。望前最上。亦是证相大乘。超彼教相。此能显彼趣无分别。故曰清净光明法门。后重明中二。先所谓分别业者。再明前地前教相大乘故。论云显示世间智所知故。后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证智。再明前证相大乘故。论云显示出世问智故。
  第六请分中二。先明金刚藏说已嘿然待三家五请。后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下。明请说仪毕刚藏许说示说分齐。
  前中三。一请说所因。二是时下众起疑念。三解脱月菩萨知众下正显请词。
  初中二。先牒前说名。后嘿然下彰不解释。论云何故嘿然。欲令大众渴仰请。说故。复增菩萨尊敬法故。此句应云复何须请此略故也。
  二众疑念中二。先显闻名不闻释起念所因。后作是下正明疑念。於中两说。一云何因者。内因也。谓刚藏但知名不知义故不释耶。何缘者外缘也。谓听法众不堪闻故不释耶。二云何因者。谓因何说名耶。何缘者。缘何不释义耶。
  三正请中三。初明解脱月请。二尔时诸大菩萨下。明大众请。三尔时世尊下明诸佛同於光明云网台中以颂劝说。问此说十地正是答前第二会初所问。何故此中乃问耶。
  答此中但为说名。不释生疑。致请非更别问。问何故脱月先请。答论云彼众上首故。余问则乱众调伏故。何故偈请。少字摄多义故。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
  就初解月请中三。一腾众疑请。二尔时解脱月闻是下叹众重请。三尔时解脱月菩萨重问下叹法重请。初中二。先脱月请。后尔时大智下刚藏答。前中二。先标请所因。谓知众心念。后何故下正显。显中五颂。大意显示说听无过应说。於中分二。初两颂赞德征嘿。后三颂赞德请说。前中初颂明说者净觉无过。后颂明听者无过。
  前中二。谓上两字及下两句征嘿中间净等八字赞德。德中二。先叹有说因。后功德具下叹离诸过。前中论云何故唯叹净觉。净觉是说因故。觉观是口言行既有净觉。何故不说。故云何故净觉人等。问二禅已上尚无寻伺。八地已上无思成事。何故刚藏有寻伺耶。
  答二禅已上无寻伺者。是地法无。非永无也。八地已上无有思者。显无加行纯无分别。非无任运无分别思。不尔佛果十八不共无不择舍意业智导皆非有故。择舍是慧意业。业是意俱思故。叹净觉有二种。一摄对治。二离诸过。前中二种。一对治杂觉。二对治杂觉因。忆想分别故。杂是不净。即执之异名。因法执有人执故。人执但名杂。法执名杂觉因。即是其不净寻伺。金刚藏。先具念处生空观。对治凡夫常等四例杂觉故。真如无相智法空观。对治二乘无常等四杂倒觉因故。故云念智。具翻彼。即赞净觉也。后功德等者。显离诸过则不能说。既离过则能说。何故不说。离过有三。一具无嗔贪善根功德故。离嗔嫉他胜己及贪惜法不说之过。二具精进善根功德故。前说十地名离懈怠不说过。三前不待请说地名故。有乐说辨力功德故。离不乐说过。既具诸功德。不应不能说。上来叹能说者无过竟。
  后颂约听者无过。征赞中。论云此叹同法决定。同法即是同生众。简末后两颂彼异生众故。决定之言。明有根器异。第三颂彼但欲乐故。
  就初颂中分二。上半叹德。下半征嘿。前中决定者。於此法中一向信故。勇猛者。能为法不惜身命等故。无怯弱者。堪闻深法无所畏故。一切减言通其三处。下半可知。若依论经。再释稍别。彼经第二句云。菩萨大名称。论释云决定者。黠慧明了故。决定有三种。一上决定愿大菩提故。二名闻决定他善敬重故。三摄受决定彼说者善知故。偈言菩萨故。大名称故。说地名故。如次三句应知。后三颂叹德请中。初颂显有欲乐故。论云前虽有决定堪受法器。心不欲闻。亦不说。谓有欲无根。虽乐闻闻不能解。若有根无欲。闻时虽解然不乐。今既根具足。愿为分别。请意如是。文中二。上三句叹德。下一句请说。前中上二句叹有欲。下一句叹具二智。前中论云有阿含决定。非证决定。有非现前决定。无现前决定。如是决定。法器不满足故。不能听受者。谓此众有证相大乘宿根现欲。正能听受十地妙义。愿为分别。现前是欲。非现前是根。互斗不能听。如前颂释。余文可知。下句叹具二智云。其心无怯弱者。论经云佛子智无畏。今此心言即摄彼智智心所故。或此心言即是彼智智心法故。论云智有二种。一证法故。二现受故。释曰。此众皆根本后得二种智故。闻此地义。能受能证故。愿分别。上来叹闻法众德请竟。
  自下颂叹异生众净请中二。上一句总叹。下三句别叹。上总云悉清净者。众中无有一人不离懈怠等浊故。下别叹中离六种浊。一离懈怠者。离不欲闻法浊故。二严者。离威仪不恭肃不严整浊故。三洁者。离五盖浊。一离为名利贪故听法。二离嫉恚他胜己故听法。三离疑心听法。四离听法时睡眠。五离听法时掉举故。四能坚固不动者。离异想浊。谓於说法者。不起妬忌心欲求其过来就听故。又不为欲诘难令退屈破坏徒众。敬重赞叹故来听法。五具功德者。离不足功德浊。谓众皆具多善根故。心专乐听。六具智慧者。杂愚痴浊。谓於所说法。不迷暗故。
  后一颂显二众清净堪闻请。於中上半。明敬法无杂。下半喻显敬仰转深。前中初二字及下句。明二众专心齐一无杂念故。中闻感等三字。明二众敬心齐一无轻慢故。下半喻显中。上句云如蜂等者。按梵经本云。如人念蹻达逻蜜。蹻达罗者蜂名也。其蜂黑色。所造蜜。气香味美。而无蜡。胜余一切蜂所造蜜。从依属声故。呼蜜以称。据实而称。应名胜蜜。言如人念。不言如蜂念者。非余一切蜂念此蜜故。此两句显敬仰转深者。夫思甜欲蜜。患浊念水。非过越思念也。此乃念最胜蜜。思於甘露。是过分也。而此众希闻地义。过越思念。亦其然矣。故云转深。远云齐心趣证如蜂熟蜜。专意求教如渴思露。此亦无违。上来明解脱月初请竟。
  自下明刚藏初答。於中二。先长行序意。后正以偈义。
  前中二。先明刚藏闻请。言大智无畏者。闻前征请。答不难故义。不难有二种。一堪酬答故云大智。二不怯弱酬答故云无畏。后欲令下明智众怅根欲述不说所由。令其悦豫故。
  后正偈答中五颂。述其不说所由也。论经有六颂中。初颂即是此经长行序意也。就今五颂中分五。初一颂显法难说。次二颂明法难闻。次半颂喻难说闻。次半颂合难说闻。后一颂举结难显嘿。此上五颂。但显地法难说。非为自无智力而不能说。由此遣众何因之疑。又但明地法难闻。非为众不堪闻而不为说。由此遣众何缘之疑。是故令众欢喜也。
  就初颂中。文与论经。虽少前部。大意不殊。总相意云。菩萨出世间智最难故难显示。菩萨胜行事未曾有难故难分别。何以智及行事。如是难者。以是觉证佛智之根本故。故论释云菩萨行者。是出世间智。地事者诸地菩萨行事最上及分别说等。释云说胜故。何者菩萨行引偈诸佛之根本故。佛者觉佛智故。读疏者既知此颂大意。文虽前部但取释配属四句。尽纵横皆得也。
  第二明难闻中有二颂。初颂内分三。初两句明法难证。以唯根本智境。此境依微细等四义。及显非四心境界。次一句顺释明是正体智境界。末句出非境界之状。初中微细者。非闻慧境界。难可见者。非思慧境界。离念非修慧境界。论云示现三界心心数法分别。世间修道智非境界故者。此简地前修慧也。超心地者。论云示现报生善得修道智非境界者。此简八地已还加行。所以者何。彼唯有漏。此唯无漏。瑜伽五十五说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护法论师云。复得虽不亲证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於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次句显正境界。云此谁境界者。谓既非余境。是谁耶。故引颂云智境界。智字此经云佛。何者是智见实义故。(义是境义)何故非余境界。此无漏故。无漏者。是出世间义。此义非世闻智境界。此经出生是论经出世。(勘梵本)末句显非境界之状。云若闻等者。谓随有所闻。即作闻解故。不得无所闻理。执心不了名迷闷也。后颂同前。明难闻中二。初句总。余句别。前中云持心等者。谓持听法心。坚如金刚。方堪听此法故。后别中二。先两句。明坚相。后一句辨坚业。前中有二种。先上句明信坚。后下句明证坚。上句中云深信等者。谓於佛菩萨胜智所知所说无边化众生法随所化异说或相达。於其教中。仰推以信。言此唯是诸佛所知。非我境界。如此推时。少无自信。全信於佛。是名深信。信深难动。故名为坚。如根深难拔名坚固根。胜鬘经说三正智中。初名仰推。即同此也。下句云智心地等者。智字应安句末。此证坚也。於中二种。一所证。谓心地。二能证。谓无我智。前中论释云。随心所受三界中报。又随心所行一切境界。释曰。前是内五根身。后是外六尘境。皆为所证。皆是心所依。托名心地也。后无我智者。论云我空法空如实知故。释曰。内外诸法。虽通二无我。此约一相。故作是说。此约结证也。菩萨具此二坚。方堪闻此法。斯则但显难闻。非不可闻。
  第三喻显难说闻中半颂。上句喻前难说。下句喻前难闻。谓於空中彩画处。及风行处。其相皆不可见。以於空中画风行故。笔彩与风俱不住故。然此空中非无彩画及风行处。以不同於余虚空故。此中空喻证智。笔喻能诠名句字。风喻音声。用此四法。诠证真空智。诠时能诠不住相故。所诠本无相故。如是能所相契合时。非有非无。谓能诠所诠俱离相故。非有也。不无诠显十地义故。非无也。如是方为说十地义。
  第四法合中有半颂。上句标名。下句释义。标云牟尼智如是者。牟尼此云寂嘿。谓智相即性故寂。相性同时离说故嘿。即用此义。以名其智故。晋本云。寂灭无无漏智如是者。指法同喻故。魏译论者错谓牟尼是释迦牟尼佛故。翻为佛智故。彼偈云智如是分别难见佛无无漏。长行释云。如是佛智言说显示等。下句释云。分别甚难见者。分别是说也。见是闻也。说者甚难说。闻者甚难闻。以其非有非无故。说者不可作有无说。闻者不可作有无闻。金刚藏正说此时。即是难说说。众依此闻时。即是难闻闻。如是方为十地说闻。问所难说闻。为是果分。为是因分。
  答古德皆云是果分。以不可说故。今谓不然。是因分故。所以者何。由四义显。一三家五请本不唯请说果分故。不尔诸佛则应不知果分是不可说。而强请故。二若是果分。刚藏不应嘿住待请。以其果分永不可说故。三若为果分难说闻而待请者。五请事毕即含说果分。何乃许说因分。四若难说闻不是因分者。许说因分中不应同前还说其难。谓云是境界难见可知。不可说故。问若尔者。何故说大中云我今说少分。论经云我但说一分。
  答只言说一分。不云说易分。故不相违。其定因分果分之义。后说大中当广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