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第八回向愿得离诸取着修回向行文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中十句。於业等皆不以取着而为回向。可知。
  第九回向愿得为成一切智不为世间故回向文中二。同前。正显中二十八句分二。前十七句。变显。后但为教化下顺释。前中二。初二於六尘不耽。四不求。五不着。八不求乐。十一不求乐缘令和合。余文可知。后顺释中。七证无生极故。八众行海严种性现成果故。九求明教法无[得-彳]智故。余文可知。
  第十回向本性平等心等文中二同前。正显中三十句分二。前十句明能回向心。后又为下二十句。明回向所为。前中一了诸法缘成来即无差别。二了诸法无自体。四无诤者无此彼故。五了诸法不生。六了不失因果分位十地智心。余文可知。后所为中。七云入十力轮者。证佛十力智。摧魔。如圣王轮摧敌故。八清净行法之愿。十四无畏菩提心者。其心勇猛。不畏生死拘碍违顺动摇。不畏菩提难成众生难度苦行难行故。余文易了。
  第十一回向愿得正念清净回向等文中四。一牒前所回向善根。二正念下明回向所为。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应下。明回向不应为。四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得净下。明回向利益。初中有二十二种。初三皆应有为字。略故不说。十云离二着者。谓人法二执。或我我所着。十一思惟缘起故。有缘起故无。有无无碍。非即非离。如是观察。如是演说。十二云勇猛者。入生死海。运度众生。不畏诸难。如帝释幢降怨勇猛。十三幢。即帝幢。怨不能胜。为建立十地智幢。更无能胜。藏是坚义。余文可知。三不应为中三。一标。谓不应贪有等回向。二何以故征。征意云。菩萨大悲愿常处三有。何以不回向耶。三菩萨摩诃萨下释。释意云。若贪着五欲回向。非大悲也。是故应以无贪等而为回向。文中九句。可知。四将回向利益中十句。一得净信。二於菩萨行欢喜忍受。三修净大菩提道。文云大菩萨道者。恐是写人误错。四具佛种。五佛得智。六舍恶。七离魔业。八近善友。九已成大愿。十请与众生设会。
  第十二回向音声文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中。愿令众生得四十四种音声。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加智字者。依智发声故云智。意亦在声。二十七总持金刚句音。谓此句音中。摄持多法门。而能坏灾危。不为天人魔梵等音所制持故。二十八於其声中演出多字句。故名智藏。余文可了知。
  第十三回向愿众生得离过恶身等十法文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七愿令得了信等善巧智。八信解者胜解也。信中深忍是胜解故。余文可知。
  第十四回向愿自得十种身文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三。一列所愿得愿身。二於一切下明依身现三业化。三菩萨摩诃萨下总结现身利益。初中有十身。一全体是光。二不暗昧。三水不沾污。四性自清净。五净中之极。六不为尘坌。七极微亦不着。八常无垢秽。九具相可爱。十有机斯应无限近远。二依身现三业化中二。先总显示。诸众生大菩提下别辨。前中二。先约处彰现。后如何明下明所现任运。前中三。一剎中现身业。二世间现语业。三宫殿中现意业善巧安立诸事。后任运现中。各随所应。不待作意。称其现故。后别辨三业化中。有十种分三。初六语业。次三身业。后一意业。三总结现身利益中。皆令得佛身。
  第十五回向自得不空身等文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愿身下正显。显中二。先明愿得道器三业。后入一切众生下明契语诸法。前中十种。一不空身业。二无厌修。三大悲广。四恒契说。五常念发。六念佛常现前。七实心修善。八置物於道。九得教法智用。十得广受持修。后契悟诸法中二。先明所契悟。后於此下一句。结依十入以修行。前中十句。一悟物实性。七悟菩萨能生众生善根智。八悟菩萨观法性智。余句可知。
  第十六回向净土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愿一切佛剎下正显。显中二。先总显。后其一一下别辨。前中七。一剎净。二剎严。三剎量。四纯善。五净光。六佛现。七诸剎净境中各互现诸剎。后别辨中二。先明宝等十二种。外物各九十四阿僧祇严。及无限量菩萨人宝为严。如法华云。大宝庄严剎。以菩萨为大宝故。后次第乃至下明前宝等十二种各九千四百阿僧祇严及无限量人宝为严。前中二。先广说宝严具严及人宝为严。后如宝庄严下略列余十一种严物名字。前中三。初总标等法界宝严。二所谓下别显九十四阿僧祇外物宝及人宝严剎。三是为菩萨摩诃萨以诸下。总结善根回向成。二宝严剎。初标云悉以者。同用如此数量宝严故。等法界者。其严具难量故。以事法界数为其量故。二别显中二。先外宝严。后佛子菩萨摩诃萨於彼下。明菩萨人宝严。前中二。先十五阿僧祇别结赞胜。言宝楼阁广博崇丽延袤远近者。梵云宝楼阁广博严丽见者悦意诸佛游往。次后第四云宝多罗形如半月众宝集成者。梵本云宝多罗树半月形宝为叶庄严。后七十九阿僧祇多分各别结赞。中间有显具三业等者。以其皆从人法理事无[得-彳]观修善根感故。后人宝严中二。先明一剎中数量。后如一佛剎下。结通尽虚空界剎中乃至一毛头处数量。三总结宝严。可知。后略列余十一种严物名字。文显易了。后总明宝等十二种各九千四百阿僧祇严。亦易了第二明回向大段所为文中。通此十六及前十五段。於中有三十七门分二。先二十三门明为众生。后十四门明自为成就佛事。前中第四为令信心不坏故。十云眼者智也。十一是宿住智相应念。十三形对二乘菩提有限量故。十四得与一切佛及大地菩萨同体善根。如上第一卷赞菩萨德中云。皆从如来善根海生。是此义也。十七同体净剎。如上文云。普贤身依如住。是也。后为自成就佛事中。先种。后显。文易可知。上来第一明随相回向了。
  自下第二明离相回向。於中二。先牒前标举。后所谓下正显。显中二十九句。此中云法界者。皆理事无[得-彳]法界也。初云无量住者。智依无量行法住故。五云色平者。以其即事之理故。皆准此。十内十一外者。情非情故。十二发起者。方便令起行故。十四善根方便。二十二教法。二十八事法界。上来第一明用前善根成回向行了。
  自下第三明回向行所成德文中二。先牒前。后安住下正显。显中十句。皆言安住者。能得故。法界无量者。事法界数量多故。平等会相归性故。九云能以等者。得佛圆音故。十住於等者。得佛力无畏等功德故。
  第三依释结名可知。
  自下第二大段。位果中二。先牒前标起。后成满下正显。显中三。一总标。二於念念下别显。三如是等下总结在己。
  初中二。先两句。自利果。谓成多行愿。严多佛剎。后令一切下两句。利他果。谓前句。同前得二利。后成就下一句。了多法智。
  二别显中二。先总标。后所谓下别显。总中两句可知。别显中二。先见佛自在力。后又得下明得佛清净。前中有十四句。一遍法界。二离相。三任志。四事事无[得-彳]。五净其惑障。六现剎。七随应言。八随时通。九任通智。十说穷法界。十一法界眼照用。十二问持耳。十三称法界身。十四证法圆智。后得清净中二。先总。标后所谓下别列。别中十句。言清净者。智照於境。明净无障故。三一切处遍智知者。一切至处道智也。余并可知。
  三总结在己中十句。一圆满。二辨已。三净已。四於前诸境。无自在不自在清净不清净故。五如对面。六审了。七证契。八简择。九明自。十究竟。上来明第十回向中长行了。
  自下第六大段。瑞应分中二。先动地。后佛神力故下明兴供。前中三。一动因。如经。尔时佛神力故。故二动处。如经。十方各百万佛剎尘数世界故。此望住行胜故。云百万也。三动相。有二。先总标。如经。六种震动故。后别显如经。所谓动遍等。具显如前世主品末说。后兴供中二。先明供因。有二种。如经。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后明供事。有二。一空中雨华香幡盖等外事供。二阿僧祇下雨诸天三业供。谓语赞等音。身敬礼作乐放光现化身等供。心希佛功德等供。文显可知。
  第七大段。结通十方中二。先牒前。后用遍下结通此文。或结前瑞应分。(勘梵本)。
  第八大段证成分中八。一证因。如经。尔时复以佛神力故。二证来处。如经。十方各过百万等故。此望住行胜故。以百万表之尔。三来众数。如经。各有百万佛剎尘数等故。四赞说回向。如经。咸作是言等故。五述己及彼佛同名并来处剎名。如经。佛子我等皆同等故。六述本剎中说法同此。如经。彼诸世界等故。七述己来意。如经。我等皆承等故。八结通十方。如经。如我来此等故。此上瑞应结通证成三分。皆应在偈颂后安。所以者何。有五因故。一瑞应等三分。通十回向。而后偈颂。唯局第十回向故。二未说第十偈颂。则是经犹未了。不应预瑞豫证故。三瑞证本为说经。既瑞证长行。而不瑞偈颂。则应偈颂非经故。四证不应云彼诸世界以佛神力悉说是法。文词句义。皆亦如是。无增减故。五若许二分合在颂前。即应颂中颂此二分。借使梵本如此安置。即合译者回文。文说不回。致令文有殊误。此译人之谬。非结集之过。上来长行了。
  自下第二大段偈颂分中二。先叙说偈意。后菩萨成就下正显。前中二。先总标有二。谓一显无我慢。如经承佛力故。二显无偏心。如经观察十方等故。后善知下别显。於中十句。一为善知文义。乃至第十为现清净妙色身。并显可知。
  后正颂中有四十七颂分五。初九颂。颂前所回善根。二随所下两说颂。通颂前十六门回向。三十方佛剎下二十三颂。前别颂前大段回向所为。四过去未来下十一颂。赞胜劝修。五一切众生下两颂校量功德。颂回向所为中分七。其颂不次。应知。初一颂。颂为严净一切佛剎。二有一颂。颂为令众生皆成满清净一切智。三有一颂。颂获一切法大神通智。四有一颂。颂为令一切众生皆得同於普贤行。五有一颂。颂为一切众生皆得无能过清净功德。六有两颂。颂普入一切众会道场。七有十六颂。颂欲於一切众会道场亲近供养为一切众生演一切法咸令欢喜。余文并可知。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八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中二□□□辨品□□前中他化自在天会。元言他化□乐具。具得受用。□任同一法筵相遇。故名会等。於此天宫。说十地者。表真智证如。自他存泯。非即离故。
  后辨品名中二。先总后别。总中亦二。先得。后释。前中十地者。仁王上卷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称为地。本业下卷云。地名持。持百万阿僧祇一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成唯识云。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故。十地论云。复此十地生成佛智住持故。后释名者。诸说虽异。统收不出十地论释生成住持也。□□□□□十是□□总言十地。即带数释。若广分别。如别行章。后释别名者。如后本分中显。
  二来意中二。先会来。后品来。前中二义。一前会明贤位终极。今辨□□入圣位。故次来也□□前会显证相之因□。此会明教相之果成故。无性摄论云。此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性。二品来者。前明以行回向。今此辨回行成证故来也。问既前会明贤。此会辨圣。何故地前尚辨圆融行愿。地上乃显行布行愿者何。答圆融是行布之圆融。行布是圆融之行布。若地前说行布。地上说圆融。令受持者生二谬解。一品谓前后浅深义次第尔。二谓行布圆融各别教行。不知圆融只融行布。不知行布行彼圆融。是故当知。地□□□□□□□。如说色空非即离义。法性教行。理必应尔。故世亲菩萨。於六相门融教义是也三宗趣中二。先会宗者。以净治地智断惑证如为宗。为成佛果□门趣。□趣名义通於宽□□谓通别部会品章段义等。必不可将宽说挟用狭说宽。亦不可荣古陋今依人弃法。学者得意。详而用之。二品宗有二种。一即同前会宗所说。以品即会故。二以随地修行寄位行相为宗。即此以显圆融无[得-彳]行相为趣。或此后义亦通会宗。
  四释文中二。先料简。后正释。前中以晋朝经本脱十定品。其品乃是第七重会之首。离世间品还居前处。为第八会。由此古来造疏诸德。皆云此会有十一品经。今既文随会别故。此会中唯十地一品。就此品中分二。先明此土所说十地。后尔时复以下明他方菩萨来证此说。前中二。先明此界所说十地。后如此世界下。结通十方无□世界说此十地。
  前中十地不同即为十段。依十地论别□十地。总共有四十八分。谓初地八。二地二。三地四地九地各四。五地六地各三。七地五。八地七。十地八。所以偈不分者。由其但述前文无别相故。然古德云。此四十八分地地中通有者。此解难用。纵使准义应有。据文不通。谓初地中。不说戒故无彼二净。不说禅枝无起厌等故。不说解法慢对治等故。不说身净我慢对治故。不说取染净法对治故。不说乐无作行对治故。不释第八地各等故。无法法师方便等故。不释第十地名等故。假令欲於初地等说悭对治等。释地名等者。更须金刚藏重说一本十地经也。夫科截分段。本只依文。在文既无。如何融易。故难依也。今按可通者。初地八中前六。第十地八中后二。余皆偈也。问初地说分岂不通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