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答说分但说初地。不说余地故。论云。已说请分。自此已后。正说初地故。若许通者。此一品经总有九分。无四十八无四十八也。以除初地八中前六并第十地八中后二。余皆是说故。既存除分。复欲存说。义甚相违。故不可也。是故约通数之。初地十分。二地十分。三四九地各十二分。五六地各十一分。七地十三分。八地十五分。十地十四分。总一百二十分。据通虽尔。今且依论别释其文。从此已下。引十地论。但言论云。即是十地。
就初地中八分者。一序分。二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下三昧分。三入是下加分。四摩顶已下起分。五普告下本分。六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下请分。七佛子若有下说分。八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下。校量胜分。
就初中。显五种胜。以表法胜。
一教起时胜。如经尔时故。尔是也。是前始成正觉时故。此品论经云。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
二教主胜。如经世尊故。於世特尊无与等故。
三教起处胜。如经在他化自在。所表已如前说。言天王宫者。王亦自在义。自在者所居处。表地智。是佛果所依生成住持故。摩尼宝藏殿者。宝显地智可贵之极故。能随出生世出世间善因果故。故言摩尼宝藏等。殿亦依义。与所出生。为依处故。
四时胜。谓初成道第二七日在如是时处。说此法者。表所说十地胜彼小乘及地前教故。论云。时处等校量显示胜故。此法胜故。在於初时及胜处说。此处宫殿等胜是名处胜。释曰。胜下天宫殿等故。若尔已上更胜何不彼说者。彼无机感故。论云。何故不色界说此处感果故。释曰。机为能感。果为所感也。问若二七是初表法胜者。初七最初何不表说耶。
答初七非是说法时初故。论云。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行因缘行故。释曰。思惟行因行者。谓思惟昔行菩萨时所有善根回向菩提成菩提已广度众生故。思惟行缘行者。谓今既成佛。依彼往愿。思所化缘。欲行度行故。此如仁王上卷说思缘放光同也。论云本为利他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说。显示自乐大法乐故。何故显己法乐。为令众生於如来所增长爱敬心故。复舍如是妙乐。悲愍众生。为说法故。何故唯行因缘行。是因缘行。显示不共法故。释曰。不共法者。谓三业无失等十八种及善戒第三说相好力无畏等一百四十。此法不共菩萨及二乘故。言不共菩萨者。谓此唯是佛果所得。非菩萨有故。二乘得果。入无余依涅盘界。身智永灭。无所利乐。佛今得果方大利乐事非预二乘故。云显示不共法也。问此所思惟。既为利乐。何故论主乃更征云本为利他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说。
答此但征其七日不说。不征思惟行因缘行。谓云既思惟行因缘行。何不即说。乃经七日邪。故后答云。为令於佛增爱敬故。
五众胜中三。一简异。二住一切下叹德。三其名曰下列名。初中四。一简尊异卑。於中二种。一简下位。如经大菩萨故。二简下乘。如经菩萨故。二简多异少。如经大众俱故。后列名中云无数无量等是也。三其诸下简住异退。问此中菩萨是何位地。而言於阿耨菩提不退转耶。若依实行。既非地前。非位不退。既因位极。非证不退及无功用。又论经云皆一生得阿耨菩提者。若依示现。此诸菩萨一切悉是他方诸佛。依何说为一生不退。应作是说。文虽通二。示现为正。言通二者。且实行中。以最后身是一生故。依仁王经。此一生正得下寂灭忍。於菩提不退者。不复退入无生忍故。依本业经。得中寂灭忍故。言示现者。既此皆是他方诸佛。其身即是十身之中菩萨身故。此佛菩萨不限地位。通作一切菩萨身故。是故通诸不退。亦通一生。由此论经无自违也。若不尔者。一身具有不退一生。甚相违故。退之与转。有差别者。弥勒问经论云。自分坚固名为不退。胜进不坏名为不转。(勘)四简新异旧。亦简主异客。如经悉从他方世界来集故。
二叹德中二。先别显。后一切下总结。前中十七句。一下遍因位。谓此众皆是佛菩萨十身中菩萨故。故云住一切菩萨智行住境。境有二种。一理。谓所观真性。二事。即所化众生。二中入有二义。一以智贯达。二行彼境中二境同前。勤行不息者。意彰无闻入。非显功用常。三随宜转变神境之事。故曰善能。四调化应时。五无障[得-彳]愿遍时处修。六福圆益生无阙。七巧慧至极。八权实双行。九中二。先列德。后诸所下辨业。前中如论第五释云。禅者四禅。解脱者四无色。三昧者四无量。三摩钵底者五神通。释曰。言解脱是四无色者。谓八解脱中后五。皆依无色界故。所以者何。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解脱。皆约离缘空等心拘[得-彳]名解脱。第五约能观心。有劳虑过患厌之。乃至令前非非想细心种不现行。约防心不起名想受灭解脱故。具显如章。论主今者从多分说故。云解脱者四无色也。三昧是四无量者。以慈等作意皆依定故。三摩钵底是五神通者。以三摩钵底此云等至。即是定根本。由加行力。伏沈掉故。至定根本故。然发五通。皆依四禅根本定故。未至中间慧多定少。四无色地慧少定多。无支相助不发此通。婆沙瑜伽亦同此说。若准论释第三地中。无色亦有四支相助。然今但约定多慧少不发五通。非约无支助也。若依杂集。虽通四禅。多依第四明智者。无分别智断惑照理故。又明谓三明十明。智即三智。后辨业者。谓依前禅解脱等作利众生事。并任志成就故。云皆自在也。十无功用神力速诣诸佛会。十一上首请法。十二弘护教法。十三供事诸佛。十四勤修胜行。十五身业普现世。十六说法遍法界。十七心照三世。
后总结中二。先结修行圆。后於不可下结德量广。并可知。
三列名中三。一列名。二如是等下结数。三金刚下显众首。
初中总有三十九菩萨。前三十八同名藏者。表将说地地有坚义。藏即坚故。其犹树藏。后一名解脱月者。谓请法上首。除众疑暗。其犹夜月独除暗冥。此则托名表法月有脱暗之能。名解脱。
二结数中略列九数。谓於一百二十三数中。从第一百五数。至第一百二十一数。仍於中间。各隔一转。具如下说。
三显众首中。名金刚藏者。表所说法故。论云一切烦恼难坏此法能破。善根坚实犹如金刚故。不异名说。又藏即名坚。其犹树藏。人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刚。如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犹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余善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释曰。言烦恼难坏者。欲显要待无分别智方能断故。善根坚实者。无漏善法至佛果故。不异名不异所说故。一切余善根者。谓地前菩萨及二乘等善根故。
第二三昧分中二。先释文。后辨意。前中二。初明能入定所依。后菩萨下显所入定名。前中云承佛力者。显能入定。非自力故。入者心与理冥一境性故。菩萨者。简异果定故。说因行故。菩萨名义具如上说。大智等者。谓二无我智。异二乘故。亦异地前菩萨智慧。故云大也。又力能断惑证理生佛果。故名大也。即此决断简择成断证。故名智慧。光明三昧名义具如上说。
后辨意者。略有二种。一为受加故。如经得此三昧法如是故。释曰。若不入定散心无能住持佛加。二为显法离着故。论云。显示此法非思量境界故。因定所生净觉。方说非散寻伺。为加行故。
第三加分中三。初总明作加所因。二欲令汝下辨加所为。三善男子汝当下正显加相。
初中三。一明佛加。二以毗卢下显加所因。三依论问答。
初中二。先一句牒前。后即时下正显。显中二。先现身同名。后作如是下同赞显加。前中六。一即时者。明正在定故。二十方者。显教通方故。三各过等者。明来处数量故。四各有等者。显佛数量故。望前会。加十倍以百万为亿。约第二等数故。五同名者。为令刚藏增勇悦故。六现身者。为令众睹於法生殷重故。后同赞中三。一赞得难得定故曰乃能。二显能加佛数。三正明作加。
二显加所因中三。一毗卢宿愿。二现在威神。三亦是下一句是刚藏自力。
三问答者。何故多佛加。为显於法及法师增长恭敬心故。何故同名金藏加者。本愿力故。何故如来作如是愿者。显示多佛故。本行菩萨时。皆名金刚藏。同说此法。今成正觉。名金刚藏故。不异名加。又是菩萨。闻诸如来同己名已。增勇悦故。何不言过无量世界者。方便显多佛故。释曰。言何故作是愿显示多佛故者。谓彼多佛因时同依此十地行愿故。言方便显多佛故。此中方便有二种。一者不以一二三四及至百千等数数。但数剎尘为量者。是善巧显多也。二者不以多数显多。但说十则显多。是善巧显多也。何故定言十亿佛土者。为说十地故。此经多说十数故。言同名佛加以本愿故者。谓十方及此佛。虽皆有本愿加即同时。然以不失主伴义故。亦得说为此佛先加余佛后加。论云卢舍那佛本愿力故加。
第二明加所为中二。先总显。后所谓下别辨。
前中云欲令等者。总明加所为意。言为一切菩萨者。是所被机。论云谓住信行地菩萨此通二种。一者三贤菩萨自来证如。一向依教生信修行故。二者大地菩萨虽闻此教。然是自证见如生信修行故。言说不思议佛法者。分别出世间道品故。出世间是无漏义。道是智。品是流类。谓等流无漏教法从佛无漏智所流。名不可思议佛法。地前菩萨闻已还生见道无漏智。地上菩萨闻此教已智更增明。此智是佛无漏智品类等流。故名道品。言光明者。论云。见智得证故。远法师云。见智得证。义一名异。其犹眼目别。则见智是其观解。得证是行。解有始终。见始智终。推求名见。决断名智。行有始终。得始证终。法显在心。名得心。冥合如名证。今释此文。宜总相说。若摘字解。便失本意。谓光明有破暗合空二义。似无分别智有断惑证理二义故。以法释喻故。云光明者。智见得证。智见即是断障。得证即是契如。若依解深密第三。智为总缘。见为别缘。此中论意显二种机闻教利益。若地前菩萨闻此教已能生见道无分别智。断惑证理故云入者。信乐得证。如无性摄论云。此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性。若地上菩萨。闻此法已。地证增明。断惑证理故。云明者见智得证。今为说此地上见智得证法故。云说不思议等也。
后别辨中有二十二句。前十句明自利。后又令下十二句明利他。大判虽尔。若细分别。俱通二利。故论云菩萨教他众生。即是自成佛法。是故利他亦名自利。前中初十句。准论经。与前总句同。是一句。论於初句开出后九。初云令入智地者。智地即十地智。令入者入犹得也。亦趣入义。谓令诸菩萨得入四位。即后九句寄配显示。一初四句。令地前信乐位菩萨得入於地。二次一句。令得见位。三次三句。令得修位。於中初句从初地相见道十六心后至七地。次句八九地。后句第十地。四后一句。令得究竟位。若九句别释。一云摄一切等者。闻慧中摄一切善根故。二简择是思慧。於一切道品中。智善巧故。三於所思诸法中。得智无量种义故。四随所思义名字具足巧说故。五见道时中无分别智证诸法一如故。论云平等也。智分别离故。经云清净也。六论云修道时中离一切烦恼障故者。理实修位亦离所知障。附文释义故作是说。谓不染世法。是离烦恼障故。七出世间道品无贪等三善根无漏。故云净也。八於第十地胜进时等觉位中得佛智秘密。然此秘密非下位言念及。故名不思议。此秘密智即境界。或密智所知之境界。此至菩萨地极。如下文大尽分中说。第十地菩萨入如来十秘密智。是也。九得佛位究竟智。此亦智即境界。智之境。通二同前。然与前别因果殊故。上来九别句与前初总句。非即非离。今但为显地智有差别次第转胜义故。作是别说。故论主用后六相。显前总别非即离义故。言除阴界入等事者。唯约等流无漏教净缘起说。亦是真如随缘出世法。不据有漏三科等。故云除也。论云。总者是根本入。别者余九入。别依止本。满彼本故。谓总与别为依。无总别不立。由别方成总。无别孰为总。同相者入故。谓别皆同本。有入义故。异相者增相故。谓皆彼同入取名异相。成相者略说故。谓诸句和合为一略故成也。坏相者。广说故。彼诸句合为一时。一一推征。无能成者。各住自位。如是广征不成。故坏也。如此融摄教文十句。显於无[得-彳]非即离相。余一切法皆随所应方便类释。广显六相。如别章中。
后明利他十二句者。论经合六七两句为一句。余按次同。初句总。余句别。论云此句是根本始终。谓十地中皆有始终故。云令得菩萨十地始终者。始谓先发信乐十地法门。亲近善友。听受所说。终者谓依善友说忆持不忘。就别中。十一句寄配三位。初三地前思修利他。次一见道。余七修道。此十一始终狭前十八。前中前说闻慧。后摄佛尽。此不同者。以闻慧及佛俱非正。地前既已明。故不重辨。理实皆通如前。自利中有闻慧者。自成闻慧故。闻已方能为他说故。今此利他中有思慧者。思已为他说故。由思惟自增慧故。初云如实说等者。谓思慧智随所闻十地差别义。受持称机理说故。云如实说。二令缘念一切佛法证入故。三修慧观时。於地上无漏道品。起意言分别。带相解故。四见道时。法无我智巧分别法我不可得。名善择光明。即以善巧成此智名。庄严过小故名大也。五修道位中。后所得智。巧能趣入。能所诠方便决定无疑故。论云出世间智力得入法义故。上来寄从二地至七地。从此已下六句。论说菩萨於菩提有障对治。寄从八地至佛地。对彼说障。障在七地乃至十地。七地有初障故。不得入八地。八地有一障。不得入九地。九地有二障。不得入十地。十地有一障。不得佛地。其能治道即经文。是所治障如论显。后释当知。六句中。一初二句合为对治一障。谓不能破邪论障故。云随所住等。谓随彼邪见心住着之处处。即彼所宗。如声生等执所生声是常住等。对彼以无过三支。次第显说。立声无常等。此於七例。是体。据庄严。由立无过。心无所畏。是论出离也。后句是论多所作法。谓宜正之词。邪莫能制。能破邪暗。故曰光明。故论云随彼所着。显己正义。对治邪执。无畏辨才。性无暗故。二住大等者。对治不能答难障。谓九地中。得四无[得-彳]大智。巧决断故。论云证大无[得-彳]智地故。三忆念等者。谓常忆念求大菩提。救萨埵心无忘失。对治乐着小乘障。四成熟等者。对治九地中化生懈怠障。五能遍等者。一切处是五明处。此菩萨智悉能遍至决了。开悟未解者。此对治无方便智障。上来明加所为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