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二回向行中文二同前。愿一切下正显中十愿。初智藏者。此愿佛身。佛身所摄无非皆智故。二亦愿佛身。谓无漏福资无漏慧得此身故。任持义也。三五六七是因位。四八九十是佛果。然六七是八地已上。余文及三结。四意并可知。
第三十七施支节诸骨中四。一施行。二菩萨摩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二。先牒章略显。后如法下广释。释中二。先引例证成。后施其下正明施行。行中二。先总标。后生爱下别显。别有九心。可知。
二回向行中。文二同上。后二所谓下正显中有二十愿。一佛所化人本非骨肉故。二三四五十一是佛身。八十四十七十九通三贤位。二十唯初地。生佛家故。余皆八地已上。三中云无系界生者。佛果非界系等生故。生字为异二乘。从无生忍净法界生故。六中无散坏者。非分段故。八中具那罗延支节者。诸支节头。钩锁相支结故。九十相续不断绝者。变易无定限故。十一不空三业故。十三中有感则形。无别自住故。又亦不依内外中间根境识故。十六中有二义。一说法之身故。二如镜面现诸法故。余文及三结。四意可知。
第三十八施身皮中四。一施行。二菩萨尔时下回向行。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二。先明修行。后犹如下引例证成。前中二。先标章。后心生下正显。显中四。一欢喜施。先法后喻。二逢迎下恭敬施。三而作下难遇施。四欢喜下慰安施。引例中金胁鹿王者。菩萨本缘集经第四云。菩萨住世堕畜生中。而为鹿身。两胁金色。背似瑠璃。余处杂厕。种种难名。髀如车渠。角如金精。其身庄严。如七宝藏。身色光焰如日初出。为诸群鹿而作饶益。於大暴河见人欲溺。投身救之。其人得济。后遂背恩。告王将兵欲煞鹿取皮。将王及兵至鹿指示。两臂俱落。王知背恩。发心礼鹿。谢过而去。广说如彼。
二回向。行中二。同前。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皆是佛果所得。文显。三结。四意并可知。
第三十九施手足指中四。一施行。佛子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二。先牒起章门。后如坚下广释。释中二。先引例证成。后菩萨尔时下正显。显中十句。一慰乞者心故。二不退转故。三不起见故。十唯趣向大菩提故。余。文可知。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愿一切下正显。显中十愿。皆是愿得佛指。五中随好者。十指端皆千辐轮相也。十力者十种大力也。七中。梵本云。愿一切众生得十指端。里面皆有千辐轮相。所余节中。里面皆有本那伽咤及以塞嚩悉底迦相。相间庄严。八中。梵本云。愿一切众生得如大莲华难提迦物多相指十力业报相好庄严。释曰。十力业报者。身手营为。皆十指力。施指为因。得十大力大那罗延幢勇猛法。相好庄严者。好谓赤铜爪甲相。即细涌指间。余文及三结。四意并可知。
第四十为求法施连肉爪甲中四。一施行。二菩萨尔时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三。先显行相。次如求下引例证成。后为求下明施所为。初中二。先明施缘。后若有下正显施行。次引例。后所为求。文显可知。
二回向行。文二同上。后所谓下正显中十愿。皆是佛爪。一中云赤铜相者。相是小相。以赤铜是好故。二云随好者。即赤铜光润故。五中云。於世无染着者。有二种。一佛爪赤色非染成故。二约智爪於境无所取故。八入一切等者。亦智爪故。九云得善生爪者。善生之言。西域语方仪语法。语之端正也。余文及三结。四意可知。
第四十一求法入火坑文中四。一求法入火行。二菩萨尔时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二。先标章略显。后有能下正明行相。相中二。先问答显行。轻身重法。后如求下引例同修。并文显可知。
二回向行中文二同上。后所谓下正显中十愿。初及第九缘求法愿。余八皆缘入火愿故。云离惑苦险难恐怖得乐等。中间文及三结。四意并显可知。
第四十二为众生求法受众苦中四。一求法受苦行。二以此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欲下回向意。
初中二。先举能修行人。后为求下明所修行。修行中三。一明修行所为中十一句。初句总。次九句别。后一句结为受苦。总中为字。贯别九句。文并相显。二如求下引例证成。三为求下正显行相中三。初标受苦所因。次乃至下明代恶人受苦。举重显轻故云乃至也。三以求下结受苦所以。并可知。
二回向行中文二同上。后所谓下正显中十愿。三云得照现身者。梵本中云。钵攞底婆(上)娑(上)邬簸忙。此云得如影像身。言恒受安乐者。谓八地已上得如镜像身。随机照现。益物为乐故。四超苦狱者。出三界故。成智行者。佛因满故。余文及结并意可知。
第四十三处王住求正法。能舍海内一切所有中四。一求法施行。二菩萨尔时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三。一明求法行。二能悉下明施行。三如大势下引例证成。初中三。一处王位有三义一高可励下故。二具施物故。三显法尊故。二求法时下显非余为故。言乃至等者。举少况多故。三生难一句。明重法极故。按诸经说此行菩萨乃有众多。今略显少分。一如菩萨本行经说。处阇那伽梨王为求一偈。剜身千灯。二如大品说。萨陀波仑菩萨。往昙无竭菩萨所。求法割身肉卖。三如法华提婆达多品说。有王求法。於阿私陀仙。舍身为奴仆床座。四涅盘二十二云。佛昔为菩萨时。为於佛所闻如来证涅盘一偈。卖身割肉。日取三两。满足一月。其疮苦痛。以佛神力平复如故。三十三说。菩萨为求正法。身钉千钉。五如萨埵王子。为求半偈。高严舍命。六如慈力王。於五夜叉边求法。任就身上食热肉血。七下文入法界品中。普贤谓善财言。我法海中。无有一文一句非是舍转轮王位乃至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如此等文。广如别录。恐繁不具也。三能悉下正显行施。可知。二施行所为中。云一切智道者。道字梵本中是菩提也。三引说证成中二。先举人。后勤求下显行。行中十一句。初一总。余十九别。九云离世戏论者。戏论有二种。一四谤中第四句。二但法随言诠。即为戏论。余并相显。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初二唯施行愿。三六七兼求法行愿。余并唯求法行愿。九云菩提光明者。谓无师智光照性成行故。余文及三结。四意并可知。
第四十四辨为王断屠煞中四。一施行。二以此下明回向行。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二。先总。后别。总中三。一行所依身。谓王身施法令自在故。二普行下明无畏施。三普施一句结后。别中九句。一不恃自在欺陵夺命。二广修大行。三御物以慈。四不恃势侵恼。五令众生安。如如意宝。六志愿菩提。七自住三聚戒。八令他住三聚戒。九令不能持三聚戒者令住五戒。防初最切。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於中。皆有等流愿。愿寿命长。而差别者。由施无畏离惶怖失念故。初及第十中愿得智慧也。由施无畏令彼欢喜故。第二第八中愿得供养恭敬佛。由施无畏。令彼不恐怖断命颜色不衰变不受苦命尽故。第三第四第十中愿修及得不老病死。由施无畏。令彼不恐怖故。第三中愿离灾毒。由随彼意。再得寿命故。第四中愿得寿命自在。然随意住。并第七中愿得成满大愿。由依王教命。得存欢喜故。第九中愿得学佛学得法喜。由王教。於断命畏。得无畏故。第十中愿得勇猛精进。第六中云寿命门者。即此施无畏。为寿命之方便故。即从此施。长佛善根。余文及三结。四意并准可知。
第四十五救损男形中四。一明施行。二菩萨尔时下回向。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三。一唯无畏施。二菩萨尔时下以财法施成无畏施。三复以下唯法施成无畏施。初中三。一见所救境。二见是下明能救心。三令阎浮下正成救行。并可知。二中三。一珍财施成无畏施。二汝之下法施成无畏。三作是语下正财施成无畏施。文并易了。三唯法施成无畏施中二。先标。后所谓下释。前说法令悦等慈俱救故。后释中二。先释为说妙法。后彼人下释令欢悦。前中三。一示苦因果。令畏苦断集。能息流转。名寂静法。二修行净业一句。示果令修道。名净业。三互起下劝改前心。翻怨成亲。后释令悦中。法既称悦。如说行故。舍罪恶也。此是菩萨善巧救生慈悲平等。不尔但救被损见苦。不救损他当苦。菩萨行於众生。何爱增也。今令欢悦者。即闻法解怨。非王势抑。又舍恶业苦果。此彼亲和。菩萨自行复立。展转相因。共成道伴。拟行菩萨道者说之。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一一中。皆有与前行等流之愿。文显可知。而差别者。初愿中令得成佛故。云得马阴藏相。二中以想不具者心怯弱故。不成修持梵行故。故云发勇猛等。救行既令免彼怯等故。回向还令得似彼所免。三中具丈夫智。可为主导。余同前。四中离欲。同前梵行。五中善男子法同前修梵行。有智亦如前说。六中根不具者。身力心志多不能坚强。故云具大人力等。七中翻彼无志力不能坚修故。非世所有之物智故。八中同前修梵行。九即是佛智能伏物。令宗信故。十望於九。是因位丈夫故。
三结可知。
四回向意中。十一句分三。初一总。次九别。后一结意。总中云具丈夫形者。此有二义。一具男子根故。二具丈夫根故。二根何别。谓男子但异女人。丈夫兼显道德。今意取后故云丈夫。不言男子也。涅盘十八云。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一近善知识。二能听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又二十三云。若有人能供养父母。恭敬沙门及婆罗门。修治善法。所言诚实无有欺诳。能忍诸恶。惠施贫乏。名大丈夫。言守护等者。由护众生。不令坏男形。是故回向令能守护。行丈夫行者。使其不退生佛菩萨家等。次别中。一令自修丈夫行成。二修丈夫胜行者。即此章中救苦施无畏行也。三有丈夫者。即此功能显示七丈夫道也。道字。勘梵本云。揭底。底音丁夷反。此云业。七丈夫者。古来三说。一云是七贤圣也。一随信行人。在修行地中。由他得广随他而行故。从方便时为名。二随法行人。在因时。以依法随法而行。从本为名。三信解脱人。由信根而得度故。四见到人。由慧根而得度故。五身证人。灭定无心。由身克证第八解脱故。六慧解脱人。但离无明等诸烦恼障。慧得解脱故。七俱解脱人。离烦恼及定二障。得慧解脱及灭尽定故。此七人。初二在见道。三四五在修道。六七在无学道。此七人。梵本名补路沙。此云丈夫。旧翻为人。问何故回向为令众生成小果耶。
答此但愿令成七人事业。由此事业。是丈夫行故。非是愿令得彼小果。一云此依七地分别名七丈夫。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意乐地。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此中初二地前。次一初地。次一从二地至七地。次一八地。次一九地。后一十地及佛地。一云依本业经。分因果位地。亦有七类丈夫。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五十地。六等觉。七妙觉。上三说中。若据名顺。则初释为胜。若约理当。则后二为胜。四具足等者。种字。梵本中是形字。谓如师子王身故。五教令严笈故。六三时不惜身命故。七代众生受阿鼻狱苦。虽无边劫。无暂退故。八善决断决释故。九净治惑障故。后一总结意可知。
第四十六叹佛出世中四。一法施行。二佛子菩萨下回向行。三是为下双结二行。四为令下显回向意。
初中三。一见佛兴说法。二以大音声下法施益生。三以无数下结所作业。初中可知。二法施益生中六。一令闻佛名离我慢益。二复更下劝速见成六种行益。三复为下说佛难遇令得净信等四益。四复於下令得闻诸佛名等四益。五尔时下令得清净等二益。六彼诸下令彼得愧恩益。三结所作业。及前文并显可知。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一以劝往行令得不待劝往。二以劝见佛令得自常乐见。三以闻法令得智慧受持等。四令闻法修行回向。五令忆念佛及观察佛回向。六令速见佛回向。七同前观察。然差别者。乃佛遍空界。无在无不在故。八令感起相应回向。九令遇佛闻法回向。十以叹佛出兴回向。
三结。
四意可知。
第四十七布施大地中四。一施行。二菩萨摩诃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三。一总显所施地可。二或施诸佛下别辨施处。约田有十四类。谓佛菩萨善知识众僧父母别人声闻独觉贫孤四众塔庙。此或十七种。谓四众即为四故。别人谓自有资财者。如不思议境界经说。菩萨通一切故。善知识局是益我者故。问准此文。及施盖车僮仆等中田类除重。总有二十五种。谓此有十七。施盖中名闻法师一切佛法种种众生师僧尊宿初发菩提心者。施僮仆中。病苦正法等。其一切佛法之言。通备十法行者。种种众生之言。通神天鬼等。若施食饮等中。通有畜生故。后总结诸施行中。云种种趣生皆来集会。若约回向施善根田。则遍通法界。一切圣凡数类难量。问且如上诸田。望三种田。如何配摄。答此有二门。一正。二兼。若唯正摄。则佛法菩萨声闻独觉塔庙众僧四聚众名闻法师一切佛法尊宿师僧初发心等皆是敬田。父母恩田。贫孤病畜是悲田。若约兼摄。有八句。一是敬非恩悲。谓声闻独觉合四众僧一分。二是恩非敬悲。谓父母俗善友。三是悲非恩敬。谓贫孤病。四是悲敬非恩。谓前初句有病者。五是恩敬非悲。谓父母入道及出家善友。六是恩悲非敬。谓前第二句有病者。七是敬亦恩悲。谓出家菩萨贫病。八非敬非恩悲。谓别人自有资财。或外道故。问诸田相望。胜劣云何。答此事繁广不可备载。如别记说。三於如是下。明施好处地及施处中营具所须。按此中回文。稍异梵本。梵本中云。於如是等所施之处。感备资生。令随意用。其处悉是安隐无畏。无诸怨贼毛竖等怖。菩萨下同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