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三双结。
四回向意中三益。一定。二持。三佛十力智。
第二十七施眼中四。一施行。二以此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二。先起章门。后如欢喜下正显中二。先引例证成。后菩萨摩诃萨下正明行相。於中三。一於行起治莹心。二於其乞者下明行所为。三佛子菩萨下。於乞者起益己心。初中二。先标人。后起请下明用心。用心有七。一净三轮相。二不取相。三依教生解光明。破不解暗故。四中道字。按梵本云。菩提谓观菩提现前见故。五回向佛智。六与一切菩萨同施故。七於佛无[得-彳]眼信心难坏故。二行所为中三。初总标。次为究竟下别显所为。后於如下总结。别中五句。并易可了。三於乞者起益己心中十句。初一总。余九别。别中。一以爱乐益己为设会。二以爱为法故增行法。三以爱是无缘舍世爱见。四以不起世爱舍放逸。五以法爱除欲缚。六为成行而爱即是修菩提。七以遂物心为自安。八令意充足。前句随何物。此句随几除。九顺无差别施。
二回向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五十愿。所令得眼皆是佛眼。与此下离世间品说十眼。但一二别。余多相似。文显可知。
三结。
四意亦易了。
第二十八施耳鼻中三。一通显施行。二佛子下别明回向行。三是为下通结二行。初中三。一牒起二章。二如胜行下引例证成。三菩萨如是下正显行相。初中可知。二引例中二。先列名数。后布施之时下明彼行相。前中二。先列。后通可知。后行相中十五句。初一总。余皆别。於中具佛种性者。十解已上也。生如来家者。初地已去也。其清净两字。配诸根及功德并智慧。余文并可解。三正显行中十一句。初一句总牒前起后。后十句正别显。入大施海者。即是此回向中所说八十七门。或尽人间所有一切情非情类金轮王所管内物。或云无量无边。或云随众生所须。阿僧祇等色类之物也。余文易了。
二别明回向行中二。先施耳回向。后佛子菩萨下施鼻回向。前中四。一牒前起后。二所谓下正显。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初中可知。二正显中十愿。初二及七。皆名无[得-彳]耳者。准梵本。初名无着耳。二名无[得-彳]耳。七名无所住耳。四中云不因耳处生分别心者。谓不因耳能闻声即执耳有体性。执有体是分别心耳。是十二处中耳处故。由离分别。名清净也。五中今蒙昧识毕竟不生者。使明利耳常现行故。八云无坏耳者。梵本中。名无断耳。善知诸论。无能断者。九十云广大清净为诸耳王者。谓於诸能远闻耳及离分别耳中。无[得-彳]自在最胜故。十中梵本云。愿一切众生具足天耳。得成佛耳。余愿及结意等可知。
后施鼻回向中四。一牒前起后。二所谓下正显。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初可知。二正显中有二十愿。前十正愿。后十相从愿。何故施鼻愿中说面者。谓鼻於面最为中枢。好丑由生故。此施鼻发愿得面也。就前十愿中。二云得随好鼻者。八十种好中云鼻两孔不现故。三云善相者。谓有大人相故。如下相海云。如来鼻有大人相。名一切神道智慧云。清净妙宝以为庄严。众宝色光弥覆其上。於中出现无量化佛。坐宝莲华。往诸世界。为一切菩萨一切众生。演不思议诸佛法海。六云随顺所宜现。非定一故。八云伏怨者。魔见妇伏故。九善见者。见必发善心故。余愿可知。后十中二云一切法面者。面是正向义。谓心正向诸法性故。善见随顺。同前鼻说。余愿及结可知。四显意中有十门。谓鼻香所入故。摄受香故。了知香持香气住故。觉香气如眼见色故。合中知如触证故。於香辨了。即是有所成就故。根照识了故。香为供养严洁等故。五分法身皆名香故。
三通结可知。
第二十九施牙齿者。以此二物业果相似。故合说也。文中四。一施行。二菩萨尔时下回向行。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三。一标起章门。言安住坚固自在地中者。智度第十四云。如象王牙齿是法身菩萨故。二犹如下引例证成。言六牙象王菩萨者。十轮第四云。乃往过去有迦奢国。王名梵授。敕旃荼罗。有大象王。名青莲目。六牙具足住雪山边。汝可往彼拔取牙来。若不得者。汝等五人。定无活义。乃至云。时大象王。即自拔牙。施旃荼罗。广说如彼。三菩萨摩诃萨下正显施行。於中二。先标。后所谓下明起得心希有难得。有十二种。一无竟期。二毕竟无碍。三永无悔。四贪瞋痴不起。五无余吝。六为大菩提。七利有情。八有二种。一上大。二无上大。上大亦名无等。谓於诸施。余无与等。无上亦名无等等。谓於诸无等施中。互相齐等故。九於诸施中最故。十亦名妙。以自在智施为胜故。十一亦名极妙。谓离一切烦恼。自在施为最胜故。十二阙己济物。喜过济己故。
二明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愿得佛牙齿。以堪起塔受供故。二愿得佛三十二相中齐平相齿。三举心取智。言总意别。或依主。或邻近也。智能调柔。或柔则善趣彼岸之行。而牙能调食。食熟则堪充资身力之用。四是佛三十二相中白净相齿。五如相海品说。右辅上下牙及齿相。皆有众宝香华光明等庄严及现佛神力说法等。悉是可忆念事故。六是佛三十二相中四十齿相。七梵本云愿一切众生得牙齿。文理如胜莲华。塞缚悉底迦相难提迦物多相。皆悉成就。八及十亦多分同前所引相海品说。九易了。
三双结。
四显可知。
第三十施舌中四。一施行菩萨。二尔时以诸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三。一标能施者。二若有下引例证成。三佛子菩萨下正显行相。初可知。二引古中二。先明安布其心。后犹如下正引。三正显中二。先明能施者趣中逢乞者。后菩萨尔时下明施时三业。初明意业十种心。二两膝下明身业。慈心耎语下语业。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一同下相海品广长舌遍覆一切世界。乃至云。佛放光中现佛演法。遍一切剎。三亦同前引相海品说所缘愿。并。
三结。
四意并可知第三十一施头中文四。同前。
初施行中三。一牒起章门。二如最胜下引例证成。又如报恩第五云。过去阿僧祇劫。波罗奈国王名大光。施婆罗门头。云云。三佛子菩萨下正显行相。初可知。二引例中二。先举名数。后为欲下明施行所为。为中十种。三是佛一切智。六是佛地地位智也。七是佛一切智智。十坚固智。智为前导故。同首也。后正显行相中二。先总辨。后於诸下别显。前中云安住是法者。住此回向法故。入诸佛种性者。成就道种性。余文易了。后别中十种。一信佛长善。二施喜。三离相。四度彼。五照法。六发心。七往舍。八自悦。九善欲。十好施。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一如来头者。此初句总相故。二无见顶相。三无能映。四得上首净土。亦於净土圣众中上首。五准梵本云。头如本那伽咤相。发如难提迦物多相。光净润泽。六卍字严饰。准梵本中是第八云室利[革*未]瑳相严饰。七世所希有。八具足佛首者。同三世佛具足无缺故。九成就智首。一切世间最第一首者。梵本中。但云最第一。无复首字。十为具足首。已上总是一愿。梵本云具足清净首智圆满成熟故。为坐道场之言。译家谬置。以其同一曼荼声故。
三结。
四显可知。
第三十二施手足中三。一施行。二佛子菩萨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
初中二。先牒起章门。后如常下正显。显中四。一引例证成。二於诸下略明施行。三愿得下明行所为。四佛子菩萨下明施时用心。初中可知。二略明施行中二。先明施处。后以信下正显修行。三明行所为中八句。一以愿力得雨宝之手施之。二施必契菩萨道。三不曾暂吝。按西域方仪。呼舒手为不悭。缩手为悭。其拟将广慧四字。勘梵本。云恒作施心。四不怖难舍。五无少疑心。六不拟休歇。七慈悲心施故。恶道苦灭也。八智慧心施故。菩提因成也。四施时用心中二。初总。后别。别中十句。应一一皆带总句。一为与众生开解脱方便故。二为证佛深广智故。七为法身无断故。八为智身无坏故。此义云何客尘隔断法身故。愚痴损坏智身故。十为与古今诸菩萨同此行。如前引例是也。余文易了。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大位十愿。细分有三十四愿。谓初中四。二中五。三中十一。四中三。谓往诸佛土。摩诸界。持彼众。五中二。谓妙相施光。六中三。谓覆护众。成佛。钢手铜爪。七中三。谓覆生。求菩提。生功德。八九十各一。其二中云自然神通者。报得神通足故。三中无边无量者。如何僧祗品所说数。普是无尽。九是证佛所证。十是供佛成主伴善根。余文及第三双结并可知。
第三十三坏身出血施中三。一明施行。二以诸下明回向行。三是名下结。
初中三。一牒起章门。二引例证成。三於诸下正辨施行。起十二种心。文显可知。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二无功用故。三非有为色故。四有机斯应故。五出世相严故。六证法性而生离一切故。七身如宝光故。八身是智之藏。佛界是常。名不死界。於彼示无常。名为自在故。九见无不益。身如出宝之海。十身如虚空。世苦不及。三双结二行中。以十种心。成施行。用回向。欣悦是加行。庆幸是正施。欢喜是施后。余文显可知第三十四施身髓肉中四一。施行。二佛子菩萨下回向行。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下显回向意。
初中二。先标章略显。后如饶下依标广释。前略可知。后广中三。一引例证成。二於诸下正显行相。三佛子菩萨下施时运心。初引可知。二行相中二。先明施处。后欢喜下正辨行施中。有十四句。十云审观等者。有诸法从缘耶。无体可缘耶。从缘与无缘体前后耶。十四平等行不感差别果故。余文易了。三运心中十种。一一皆有标释。其文显不烦解解。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三中云意生身者。此有两释。一依成唯识第八解云。随意愿生故名意生。二依七卷楞伽第二解云。譬如意去速疾无碍。名意生身。然此身类有其三种。一三昧乐。二觉法自性。三种类俱生。无行作。若广分别如别行章。四中以百福成一相。计三千二百福。成三十二相故。带说百福。已如前解三十二相。及后五中八十种好。并如别章。八中如下出现品说。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其义如十色药相作十佛配十方等。广说云云。十是三世间身。余文及三结四意并可知。
第三十五以心施中四。一施行。二以诸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二。先牒起章门。后如无悔下明修行。行中三。一引例证成。二学自下正显起行。三菩萨摩诃萨下明行所为。初引可知。二正显中作十种心行施。一不为悭所碍故。三於波罗蜜惯习。四中成就是圆满亦究竟。七於一切施惯习。八无俦伴施。余文可知。三所为中二。先总。后为度下别。应知总句配别六句。文显。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二十愿。初二中。有愿一切众生五字。余并略无。於中。一藏是坚义。其犹树藏。金刚亦坚。即是地智。此智非世法能坏。如下佛不思议法品中说十种广大力大那罗延幢勇猛法。第一中云。一切诸魔天龙八部等。尽力雨大金刚。如须弥山及铁围山。遍三千界一时俱下。佛无惊怖等。广如彼说。二中卍字相者。准梵本。应云室利[革*未]瑳相。次云庄严金刚界心者。十地品说。第十地菩萨。受智职位。坐大宝莲华时。十方所有受职菩萨。皆於金刚庄严臆德相中。出大光明等云云。佛不思议法品十种大力大那罗延幢勇猛法第六中云。一切诸佛皆以德相。庄严胸臆。犹若金刚不可损坏等云云。离世间品说十种心中。第十名[王-十+巾]字相。金刚坚固胜藏庄严心。一切众生数等魔来。乃至不能动一毛等云云。释曰。界是性义。金刚之名。从心智立。谓佛心智。体性坚固不可损坏。然能损坏难坏惑障。其室利[革*未]瑳相。庄严胸臆。近心所依处故。从邻近名庄严金刚界心。第九回向中说金刚界根金刚焰根者。义亦同此。所以者何。清净心王。於无分智等。有所依增上义故。如在因位八识名根。谓同境分别染污通依等。离世间品说十种根。於中。亦有金刚焰等二种根名同前会释三四五六八九十一十二十四十五二十。此后十一心与前第一心。大同小异。具检下文。皆有其相。又六云大勇猛幢者。下文七十八中云。菩提心者如猛将幢降伏一切诸魔军故。七云得如那罗延坚固幢者。三十涅盘一云。菩萨修於定慧。如帝释幢。不可移转。释曰。不可移动是坚固义。第十六云。被金刚甲冑者。是大誓愿心。余心文及三结。四意并可知。
第三十六施肠肾肝肺中四。一施行。二佛子菩萨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二行。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三。一牒起略显。二如善施下引例证成。三行此下广释。前二可知。广释中二。先总。后以爱眼下别。别中四。一为菩提施。二不中悔施。三观不坚施。四观秽污施。梵本中从作是观下与汉经少异。彼云作是观时。知身秽污毕竟无常。如是思惟。知法体已。见乞者来。心生欢喜。起善知识想。谓欲易我不坚固身与坚固身。下同。